也許你根本不需要耳機。
從有線到藍牙,再到真無線藍牙耳機,耳機的線越來越短,直至最後變成了一顆塞進耳朵的豆豆。
這是耳機的進化嗎?是的。這是耳機的終極形態嗎?不一定是。
擺脫束縛是人類的極致追求,畢竟每個人都想要自由。有「奶茶自由」,當然也有「耳機自由」。
所以仍然有人對現在的耳機不滿意:就沒有不塞進耳朵的耳機嗎?
有人造出來了。
The Mutrics 和骨傳導 這是一枚耳機?這是一枚眼鏡?
都是。
它叫 GB-30,來自 The Mutrics。
他們覺得,AirPods 系列雖然被稱為「史上最好的無線耳機」,但是顯然歷史是從「最好」到「更好」的。
從外觀看,它是一枚復古的大框眼鏡,但是在兩個鏡腳,The Mutrics 往裡塞進了兩枚骨傳導式揚聲器。
這時候你可能有一個問題了 —— 骨傳導耳機是什麼?
大家都知道,鋼琴大師貝多芬晚年失聰,但還是想堅持創作。為了解決聽不見的問題,他就用牙齒咬著一根木棒,另一端頂在鋼琴上進行演奏。
這便是一個極好的例子,如果你上過初中物理課,你應該知道聲音不僅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在固體、液體中也能傳播,並且效率更高。
大家都有捂住嘴巴小聲說話但也能「聽」得很清楚的經歷,這也是骨傳導在起作用。
內耳的內、外淋巴液產生振動,螺旋器完成感音過程,然後聽神經產生神經衝動,聽覺中樞、大腦皮層綜合分析後,最終「聽到」聲音。
GB-30 在兩個眼鏡鏡腳處裝有開放式的音頻驅動器,以骨傳導和空氣傳導兩條路徑傳達到耳朵內,完成聽覺體驗。
這樣的好處,一是擺脫了入耳的耳塞限制,而是因為有兩條路徑傳聲,即使很低的音量也能被人體所感受到。
不論你是在地鐵上,還是辦公室中,它的聲音既不會干擾到他人,開放式的結構也能讓你不錯過環境中的某些重要聲音(比如老闆來查崗了)。
GB-30 同樣用藍牙連接,強大的是它已經支持到了藍牙 5.0,並且晶片支持 aptX 解碼和 CVC 通話解碼。
稍微了解耳機的朋友應該知道,這意味著你在理論上能聽到無損音樂,並且用它打電話的話通話質量也不差。
看起來這玩意兒還是有點東西,但這只是它作為耳機的一部分 —— 它還是個眼鏡。
近視的人越來越多,眼鏡也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
你可能會不小心遺失 AirPods,但很少人會遺失眼鏡 —— 畢竟沒有它很多人寸步難行。
GB-30 的眼鏡設計被任天堂 Gameboy 所啟發,配色、設計都有致敬,右鏡腳上還裝有一個 Gameboy 標誌性的啟動面板,這更加標明了它的長處 —— 它很適合用來打遊戲。
低延遲、快速的傳導和不影響別人的聲場,搞得我想勸每個在地鐵裡外放吃雞的人都買一個。
此外,作為眼鏡,不帶度數的版本鏡片支持紫外線保護,防紫外線係數達到了 UV400,這可是同類型下防紫外係數最高的鏡片。
鏡架也只有 6mm,不顯得笨重。如果你想定製自己的度數,也許也可以呢 —— 只是要花更多錢罷了。
智能方面,它不僅支持接打電話,還能喚醒 Siri 或者谷歌語音助手。
是不是已經有一點未來的感覺了?那麼接下來冷水來咯~
骨傳導耳機的弊端 說了這麼多,搞得像是寫軟文似的,但是我勸你先冷靜。
骨傳導耳機目前來說也有很多弊端,不然早就普及了。
當下,骨傳導耳機主要用在醫療領域或一些特殊的功能性使用者身上,原因是發生器的位置、骨型甚至是你的皮膚太厚都會影響耳機的效果,並且還不小。
音質方面也是一個問題,儘管通過顱骨傳播的聲音音色的衰減和變化較小,但是這僅限於人交流中的人聲。對於我們常聽的大部分音樂,常常存在低頻和高頻混合的情況,這時候骨傳導就不太頂用了。
所以如果你想買,記得先試一試再買,因為大部分人試了就不會再買了。
不過有一說一,骨傳導耳機的抗噪能力真的很強,不然也不會給坦克兵用來做語音聯絡了。
現在的降噪耳機,呵,都是弟弟。
這不是第一臺骨傳導耳機 本文介紹的骨傳導眼鏡耳機,只是骨傳導發展歷程中一個比較完全的個體,把耳機和眼鏡的各個功能都做到最好。
實際上,從骨傳導技術運用到助聽器和其他精密儀器以來,骨傳導耳機就被研發出來,甚至出現了一段時間的「風口」。
耳機大牌 Bose 研製了一副骨傳導眼鏡耳機,他們管這叫「Bose 智能音頻眼鏡」。
同樣是眼鏡 + 藍牙骨傳導擴音器的設置,售價 1599 元。至於銷量的話,我想你隨便猜猜應該都猜得到。
Sony、華為也做過類似的東西,只不過 Sony 那個只是作為未來的概念產品展示,這顯然就聰明多了。
畢竟有這個錢,我拿去買 AirPods 它不香嗎?
最後,還有一個彩蛋,我訪問了這家 The Mutrics 的官網,然後發現最後的公司的地址在深圳市福田體育公園。
啥也不說了,中國製造牛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