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堂:為什麼負負得正?

2020-08-27 教學課堂

為什麼負負得正?

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小時候很喜愛數學,用他自己的話說,數學是他的「至愛」。但當老師教到「負負得正」這個運算法則時,他一點都不理解,他希望有人能對負負得正的緣由做出解釋。

可是,他所請教的人都不能為他釋此疑問,而且,司湯達發現,他們自己對此也不甚了了。

司湯達的數學輔導老師夏貝爾(Chabert)先生在司湯達的追問之下感到十分尷尬,不斷重複課程內容,說什麼負數如同欠債,而那正是司湯達的疑問在:「一個人該怎樣把10 000法郎的債務與500法郎的債務乘起來,才能得到5 000 000法郎的收入呢?」最終,夏貝爾先生只得搬出大數學家歐拉和拉格朗日來:

「這是慣用格式,大家都這麼認為,連歐拉和拉格朗日都認為此說有理,我們知道你很聰明,但你也別標新立異嘛。」

司湯達所就讀的格勒諾布爾中心學校的數學教師迪皮伊(Dupuy)先生對於司湯達的提問,「只是不屑一顧地莞爾一笑」;而靠死記硬背學數學 的一位高才生則對於司湯達的疑問「嗤之以鼻」。

可憐的司湯達被「負負得正」困擾了很久,最後,在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接受了它。他一直將數學視為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認為數學可用來「求證世間萬物」,可是,「負負得正」動搖了他對於數學與數學教師的信心。



記得當初做學生時,學了有理數運算後也產生了同樣的疑惑:為什麼「負×負=正」呢?老師教這個知識時也沒有多解釋,只是說這是規定是法則。後來自己琢磨明白了:負表示相反、否定的意義,否定之否定當然是肯定了。

而司湯達問「一個人該怎樣把10000法郎的債務與500法郎的債務乘起來,才能得到5000000法郎的收入呢?」他產生這個疑問的原因是沒有理解乘法的意義。

加法是同類數據求和,式中兩個加數的意義必須相同,如2個蘋果加3個蘋果結果是5個蘋果。而乘法中兩個因數的意義是不同的,如a×b中,表示b個a相加,a是數據,b是數據a重複疊加的次數。而符號可以看成是數據的操作方式,正號表示與原操作的方式相同,負號表示與原操作的方式相反。因而算式「負10000法郎×負500法郎」是無現實意義的。可以用「負10000法郎×負500」解釋:前一個負號表示對10000法郎的操作方式是支出,後一個負號表示與支出相反的操作方式即收入,從而算式的意義變成了收入500次10000法郎的結果,即為正5000000法郎(收入5000000法郎)。



有人這樣用類比的方法解釋乘法符號法則的合理性:

好為正,壞為負。

好人好報是好事⇒ 正×正=正;

好人壞報是壞事⇒ 正×負=負;

壞人好報是壞事⇒ 負×正=負;

壞人壞報是好事⇒ 負×負=正。

細想一下,其中的道理確有相通之處,正是日常事理與數學規則的完美結合。

讀書時還有一個疑問,在學習無理數時對「無理數」這個名稱感覺怪怪的,有理數是「有道理的數」?無理數難道是「沒道理的數」?既然沒道理我們還學它幹嘛?這個疑問直到多年後偶然看到孫維剛老師的解釋才迷團頓解。

原來,「有理數」和「無理數」這兩個名詞是從西方傳來,在英語中是「rational number」和「irrational number」。而rational通常的意義是「理性的」,日本人據此把它翻譯成「有理數」和「無理數」。中國在近代翻譯西方科學著作,照搬了日語中的翻譯方法。但是,這個詞來源於古希臘,其英文詞根為ratio,就是比率的意思(這裡的詞根是英語中的,希臘語意義與之相同)。所以這個詞的意義也很顯豁,就是整數的「比」。與之相對,「無理數」就是不能精確表示為兩個整數之比的數,而並非「沒有道理」。所以更為合適的翻譯應為「可比數」和「不可比數」,有理數都可化為兩個整數的比,無理數則不能,這樣從名稱就可以反映它們的意義和本質。

我想如果老師能對一些不易理解的概念名詞作合理的生活化的解釋,學生就可以更輕鬆地接受新概念,更順暢地理解新概念,也更自然地加深了記憶。



我在講「平行四邊形」定義的時候,這樣問學生:「同學們都認識平行四邊形,那麼你想過沒有,它為什麼叫『平行』四邊形呢?「這樣自然地從「平行」這個名稱引入它的核心特徵「兩組對邊分別平行」,這樣學生在看到「平行四邊形」這個名詞就會想到「平行」這一概念中的要點。

如果知識概念與現實體驗是和諧自洽的,就容易被理解接受而內化。反之若所學知識概念與現實體驗毫不相關甚至是衝突相背的,則很難被真正接受而完成內化。任何概念和規則都是合乎邏輯並能被人的理性所理解和接受,而不是生硬的不講道理的規定。老師要善於從不同角度尋找適合學生能力和經驗的解釋方式和聯繫途徑,以助知識概念的理解內化。

當然,有些公理是顯而易見可以根據我們的理性和經驗直接感知的,如「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種知識其實是不證自明的,不必過多解釋。我是這樣說明的:「這個公理同學們肯定都能明白,因為連小狗都知道,想想看,假如你扔給小狗一塊肉骨頭,小狗會沿著什麼路線跑過去?」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自然會理解並確信。

當概念或規則與它的本質內涵或生活經驗產生豐富的聯繫時,理解和記憶就會變得很容易,可以自然而然地實現知識的內化。老師看來天經地義的東西,學生不一定沒有困惑和疑問,老師如果能在這方面提供更多信息,就會給學生很大的幫助。


相關焦點

  • 數學乘法計算中,負負為什麼就會得正?
    在初中階段,我們學習了什麼是負數,並且在乘法口訣中,老師告訴我們:正負得負,負負得正(或者同號得正,異號得負)。於是,我們欣然地接受了這個規則,並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那麼在這裡我們就從幾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負負就會得正。
  • 為什麼「負負得正」
    每周推送兩到三篇內容上有份量的數學文章,但在行文上力爭做到深入淺出。幾分鐘便可讀完,輕鬆學數學。 特別聲明,本人未曾授權任何網站(包括微博)、公眾號或其他什麼號轉載北京邵勇原創的「數學教學研究」公眾號的內容。建議您一定直接關注本公眾號(sx100sy),這樣有什麼問題可以留言交流和發消息,我會誠懇回復。
  • 為什麼負負得正?我忘記數學老師當時怎麼說了 ...
    對於負負得正這條規定,好多人一直沒有追求個為什麼,上學的時候數學老師好像也沒多說,只是簡單的說負乘以負就是正,規定這樣。以後這樣的式子用多就習慣了,習以為常理所當然了。在現實生活中,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數學家也不是書呆子,想這幹嘛呢!
  • 「負負得正」的亂解
    ↑↑相關文章在這裡↑↑我們都知道負負得正
  • 「負負得正」是規定還是可以被證明的定理?
    有理數乘法運算中的兩個負數相乘,一直是新同學理解的難點,喜歡深入探究的同學總是覺得奇怪,為什麼「負負得正」呢?袁隆平院士對此就心存疑問。 袁隆平袁隆平院士說過:「我最喜歡外語、地理、化學,最不喜歡數學,因為在學習正負數的時候,我搞不清為什麼負負相乘得正數
  • [文章互動]「負負得正」的教學策略談
    數學和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不同,並不以客觀世界的具體物質形態為研究對象,「數」和「形」,都抽象地存在於人的理性思維世界。有許多數學知識具有超經驗性、不可證明性和程序性,這些特性,會對數學教學產生特殊的要求。我們應該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選擇適當的教學策略,而不是盲目追風。下面以「負負得正」為例簡要闡述。
  • 有人嘗試過嚴格證明「負負得正」嗎?
    寫在前面「到底是我的老師在欺騙我,還是數學本身就是一場騙局呢?」——司湯達教室裡的少女負負得正?與上一期的0不能做除數一樣,負負得正又是一個需要強行記住的規定。從知識的發生角度來看,「負負得正」知識運算法則的一種規定,並沒有嚴格的推導。他是為了先規定運算法則,再根據運算是否成立所修正得到的。這樣看來,似乎在中學老師們直接讓我們記住這種規定並能熟練運用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但是為什麼總是要將知識去抽象規定?不誇張的說,這就是打響了學生逐漸對數學失去興趣的第一槍。負負得正是騙局嗎?
  • 有人嘗試過嚴格證明「負負得正」嗎?
    —司湯達教室裡的少女負負得正從知識的發生角度來看,「負負得正」知識運算法則的一種規定,並沒有嚴格的推導。他是為了先規定運算法則,再根據運算是否成立所修正得到的。這樣看來,似乎在中學老師們直接讓我們記住這種規定並能熟練運用的教學方法是正確的,但是為什麼總是要將知識去抽象規定?
  • 乘法口訣「負負得正」——憑什麼負數相乘會得正數
    在初中階段,我們學習了什麼是負數,並且在乘法口訣中,老師告訴我們:正負得負,負負得正(或者同號得正,異號得負)。於是,我們欣然地接受了這個規則,並沒有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結果。那麼在這裡我們就從幾個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為什麼負負就會得正。
  • 講道理|羆:為什麼負負得正
    向你介紹這個討論背景的——盧聲怡老師:小學數學老師,孜孜以求地追求「算法」、「算理
  • 「負負得正」是怎麼來的?-六下021
    」也是個老師告訴大家不要問為什麼只管記住的定理。數學如果只是形象思維,那數學就失去魅力了。形象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但是還是得把真正的概念搞清楚。我想給1號講的負數的定義有兩句話:1)負數就是某個正數的相反數。2)什麼是相反數?如果兩個數的和是零,那麼這兩個數互為相反數。有了這個定義就可以證明負負得正了。但是,我希望幫1號理理思路,讓她自己能意識到負數與相反數之間的關聯。
  • 《元氣騎士》負負得正!壞運氣挑戰因子遇到非酋玩家,秒變歐皇!
    「分享遊戲故事,匯集歡聲笑語」~大家好,我是菜鳥熊貓~歡迎來到由菜鳥熊貓主講的《元氣騎士》大型欄目《元氣搞笑日常》第254期~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聊一聊玩家發現《元氣騎士》的數學公式「負負得正」、「負正得負
  • 網友:負負得正了
    這也讓網友感嘆到「難道孩子的性格是負負得正了!」 那麼為什麼性格比較內向的爹媽會生出如何熱情洋溢的兒子呢?難道真的像網友說的「負負得正」了嗎? 對於性格內向的爸媽來說,他們的性格會遺傳給孩子嗎?
  • 【通俗數學】負數介紹——為什麼負負得正?
    微信公眾號《職業數學家在民間》決定面向公眾開設《通俗數學》專欄,希望能讓人人都能理解數學,欣賞數學!傳播數學是我們的神聖使命,敬請掃描👇關注我們!我接下來計劃寫的許多數學普及文章都需要用到負數和複數。考慮到公眾可能會對這兩類數,尤其是複數感到陌生,所以這個專欄一開始就計劃寫兩篇文章分別介紹負數和複數。這是第一篇。
  • 負負得正的人生奧義書:如何認清生活的現實,讓我們瀟灑的活著
    負負得正,一個我們都熟悉的運算法則。然而當我們遇上負能量的時候,負負也能得正麼?我給你的回答是&34;。生活中並不缺少能量的存在,除了正能量,當然也會有負能量,它們永遠遵守著能量守恆定律。1.你這麼努力,也不見得你有多優秀這句話在我的同學小薩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 每周GRE填空重難點解析 | Although+nevertheless,負負得正可行嗎?
    開頭問個問題👇眾所周知,填空題的基本要求是要拋棄腦洞,客觀地根據邏輯和對應信息進行推理判斷,而在平時做題過程中,咱們經常會在取反邏輯裡考到Although+nevertheless,有同學可能會想,如果把這兩個單詞放在一個句子裡,負負得正可行嗎
  • 負負得正,戀愛能治心理疾病?那要看和誰談,怎麼戀
    借用個口訣「負負得正」很合適,這樣的人物組合還有好多呢,隨便舉幾個例子。《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習慣背鍋生性彆扭不合群的少年比企谷八幡,被要是安排進了「侍奉社」,這裡的部員全校第一美少女雪之下雪乃同樣也有性格缺陷。兩個問題少年走到了一起,他們擦出愛情的火花,結果他們慢慢地治癒了彼此,都有了自己的陽光朋友圈。
  • 張鶴:如何學好數學(真正好文)
    女主持人詫異地問:「像你這麼著名的科學家,數學怎麼會學不好?」其實袁隆平院士是通過他小時候學數學的經歷,在講一個道理。原來他在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上課學「正負數運算」,他的數學老師講「負乘負得正」。他想不明白為什麼。他說正數乘正數得正數,好理解,為什麼負數乘負數也得正數呢?
  • 如何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袁隆平「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小學時各門成績都很好,除了數學。據他後來講,他小學的時候學「負負得正」不明白,問老師,老師給他一句話「你記著就是」。袁隆平院士說:「我因此而得出了一個結論,數學是不講道理的學問,不學!」一位數學教師解釋「負負得正」:如果規定向前為正向後為負,一次向後轉為一個負兩次向後轉就是兩個負即:「負負」,結果是什麼,向前;所以「負負得正」。精彩!
  • 初中數學,有理數的乘法裡面為什麼「同號得正,異號得負」?
    「同號得正,異號得負」是不是很熟悉?沒錯!只要是經歷過了九年義務教育的朋友。大家都會知道這句「咒語」的,而且百試百靈。今天老王要跟大家談論的是:為什麼「同號得正,異號得負」?這個推理的過程,我們往往為了圖方便,而選擇性地忽略其重要性。先談一談為什麼忽略這個推理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