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頓飯公益」 助喜憨兒就業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一頓飯公益」 助喜憨兒就業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黃妍)來龍崗的融鳳包簡驛餐廳吃一頓飯,幫助殘障人士實現就業夢。昨日,深圳獅子會、深圳市職康殘疾人服務中心等公益組織聯合在龍崗區舉行「溫馨驛站」公益啟航典禮,正式向社會推出融鳳包「一頓飯公益」品牌,以為殘障人士就業提供精準助殘服務。

為破解心智障礙者就業難題,支持憨兒創業就業,項目主辦方攜手多方力量打造融鳳包餐飲公益平臺,通過「社區+愛心企業+慈善組織+服務機構+志願者+品牌企業」六方共建全新創業就業模式,打造全新公益模式,推動社會服務創新。此次推出的「一頓飯公益」品牌,主要面向社區打造餐飲服務的公益平臺,幫助更多喜憨兒在社區內實現創業和就業,讓他們用勞動獲得生命的尊嚴。

據「一頓飯公益」項目負責人介紹,社區居民只需轉變公益觀念,一改過去的傳統救助慈善模式,採取「授人以漁」的公益模式,經常性走進「融鳳包」光顧「一頓飯公益」,就能幫助喜憨兒創業就業。

相關焦點

  • 「喜憨兒」公益麵包溫暖孤獨心靈
    「喜憨兒」為雲南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供公益麵包。愛德麵包坊供圖養老組織倡導殘疾人力所能及幫助社區老人「喜憨兒」公益麵包溫暖孤獨心靈本報訊(通訊員 李曉霞 記者 馬道軍) 9月21日是第25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當天,位於鼓樓區湖南路街道雲南路社區的好來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經過重新裝修改造後,開始為附近居民提供養老服務。
  • 「喜憨兒」就業,用勞動創造價值
    由於身體或智力上的缺陷,「喜憨兒」自理能力差,很難正常就業。能通過勞動得到社會的尊重,對於「喜憨兒」來說,意義非凡。能夠就業,對於有「喜憨兒」的家庭來說,也有積極的意義。有「喜憨兒」的家庭,經濟負擔還是次要的,對「喜憨兒
  • 社創案例 | 喜憨兒洗車中心
    如果一家喜憨兒洗車中心能解決10多個心智障礙者就業,那麼10家、100家、1000家,就能解決成千上萬心智障礙者批量就業的問題。這個經典的勵志電影人物阿甘,其實他也是「喜憨兒」群體裡的一份子。  「喜憨兒」是對心智障礙群體的通稱,「喜」字取代惜字,走出疼惜陰影,為孩子規劃喜悅與尊嚴;「憨」字取代笨字,親暱稱呼取代責備語氣;「兒」字表示永遠的孩子。
  • 麵包坊助「喜憨兒」 融入社會
    昨天是國際殘疾人日,愛德基金會旗下企業愛德麵包坊在無錫正式開業,與一般麵包坊不同的是,這家麵包坊店員半數是「喜憨兒」(指「心智障礙者」),他們能夠在這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融入社會,實現自身價值。記者走進麵包坊看到,店面雖然不大,但各類設備齊全,右側貨架上麵包種類較為豐富,店員著裝統一,胸口皆貼著以「喜憨兒」為原型的麵包坊Logo標誌。「我們主要通過市場運營的方式來為心智障礙者提供就業訓練和機會。」
  • 「益+圓夢」為喜憨兒鑄就光明未來
    項目紮根社區,定期對社區精神智力殘疾人(又稱「喜憨兒」)開展社會融入活動,幫助他們改善身體狀況、提高生活能力、豐富精神生活,同時也為其再就業添磚加瓦,幫助減輕家庭負擔。  今年1月21日,一場喜憨兒「夢想集市」愛心義賣活動讓更多人了解了喜憨兒這個群體;3月7日,12名喜憨兒熱情參與趣味運動會比賽,感受運動帶來的快樂;6月27日,喜憨兒DIY產品展示活動中,金東區亮彩愛心工坊的喜憨兒們和志願者協作完成了蛋糕的製作和取名,並在觀眾面前介紹作品,極大提升了自信心和表達能力……金東區馨家園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陳威濤介紹,一年來,馨家園共計開展項目活動34次
  • 世界精神衛生日:看喜憨兒追夢「甜蜜」事業
    當下,佛山有公益人士和公益機構聯合打造支持喜憨兒就業計劃,在特殊教育學校、責任商企的合作下,搭建起一個喜憨兒就業實訓平臺——喜糖糖水店,4個喜憨兒經過培訓成為店裡的「主人」。今天是世界精神衛生日,讓我們一起走入4個喜憨兒的世界,傾聽他們的心聲。
  • 《阿喜》公益首映 盧秀芳做蛋糕敗給喜憨兒 (圖)
    喜憨兒幫盧秀芳(左)綁上圍巾要彩繪蛋糕,她打趣自認手藝不行。    中天娛樂臺開春大戲《阿喜》8日晚8點將在中天娛樂臺首播,4日舉辦公益首映,中天主播群總動員呼籲大家看戲兼做公益,大夥和憨兒小賢、小智彩繪蛋糕,體驗喜憨兒麵包工作訓練過程。盧秀芳說,工作上擁有專業的傳播知識,但她做蛋糕技巧卻很薄弱,只懂得吃,完全輸給憨兒,她最後還靠憨兒協助完成彩繪蛋糕。中天並與喜憨兒基金會共同舉辦「幸福阿喜,徵文分享」網絡活動,邀觀眾獻愛心。
  • 「喜憨兒」品牌將走出深圳
    昨天,曹軍接受記者採訪時說,諾頓先生的信非常令人感動和鼓舞,甚至細緻地提出了「喜憨兒」如何拓展營收、如何削減開支以及這些項目的開展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等等,這些建議對「喜憨兒」未來的成長都無比珍貴。 近日,第三屆「CCTV慈善之夜」展播「善行·尋找愛的故事」,在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每天中午11:59分播出,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用了整整10多分鐘的時間講述,從最初的9個員工,到現在已經有16名。對不適合洗車的,還開闢了一小塊園藝中心,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們靠種植、售賣綠植養活自己。
  • 繼主持人大賽後南京再現喜憨兒洗車中心,一年後的喜憨兒們怎樣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在社會上擁有的「同樣的」生活條件之下,我們能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正常人,但在我們看不到的角落裡,有那麼一群人值得我們去走近,去關注,去記錄,他們就是喜憨兒。喜憨兒是心智障礙者的統稱,它包括自閉症患者,唐氏症候群,智力發育遲緩等的人群。喜代表珍惜,憨代表憨厚老實,兒代表孩子,這個解釋是來自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創始人曹軍的解釋。
  • 【本周聚焦】「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能走多遠?(組圖)
    感動之一便來自於,其間有一位父親在為心智障礙者勞動權利獲得尊重和保障而做得努力——他聯合9位智障兒父親開辦了大陸首家以保障心智障礙者就業為宗旨的洗車店:「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  一家特殊的洗車店  8月9日,「深圳喜憨兒洗車中心」正式開業了。這是一家普通的洗車店,然而它又很不普通——這是我國大陸第一個針對心智障礙人群的就業項目。
  • 南京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運營一年,那裡的「喜憨兒」工作咋樣啦?
    去年5月22日,南京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正式運營。
  • 餐飲「牽手」喜憨兒—北京首家「權味、權金城」殘疾人就業示範中心落戶京西
    「喜憨兒」源於臺灣對心智障礙者的人性化稱呼。這一天,「權味、權金城」與30名來自門頭溝區的殘疾人籤訂正式的勞動合同,他們將與企業其他正常員工一樣按勞取酬、享受社會保險;這一天,「權味、權金城」將依託這一就業示範中心研發出更多的適合喜憨兒就業的崗位工種。餐飲業作為傳統服務行業,一直是殘疾人就業的「雷區」與「盲區」。
  • 「愛國情 奮鬥者」李鴻秀帶領「喜憨兒」走進新時代
    李鴻秀和「喜憨兒」在一起。「喜憨兒」這個名字代表著有心智障礙的孩子們,包括孤獨症、腦癱、唐氏綜合症等患者。負責人李鴻秀1978年生人,是一個7歲男孩的母親,她在呼蘭區義昌路佔地面積500平方米的洗車服務中心設置了生活區、服務區、洗車區及技能培訓區,在洗車服務中心安排了李延、馬威、劉金龍等10名二十四歲左右的腦癱青年輔助性就業,從事洗車服務。
  • 南京喜憨兒洗車中心實現自負盈虧 創辦人:自食其力讓他們感到自豪
    南京喜憨兒洗車中心實現自負盈虧營業一年後,南京喜憨兒洗車中心首次實現自負盈虧。喜憨兒是心智障礙者的統稱,包括自閉症、唐氏症候群、智力障礙、腦癱等患者,由於身體或智能上的缺陷,他們自理能力差,很難正常就業。
  • 小贏:杜絕高利貸,小贏「助喜憨兒圓就業夢」
    小贏為了使活動公益體驗更有力量及溫度,小贏高利貸作為本次活動的亮點之一,活動徒步路線途中分別設置了「為愛出發」、「家庭親子」、「美好生活」、「520情侶」、「環境保護」、「為愛到達」等6個不同主題籤到點,小贏高利貸在5.20這個特殊日子裡讓市民可以用運動公益的方式表達不一樣的愛
  • 南京喜憨兒洗車中心實現自負盈虧 殘障人士就業終見曙光
    2019年5月22日,坐落於南京江北新區頂山街道浦雲路18號的南京首家「喜憨兒洗車中心」正式運營。轉眼一年過去了,如今有16位心智障礙者獲上崗機會,為328位會員及顧客洗車超過5000臺次,洗車中心已實現自負盈虧。
  • 洗車行的「喜憨兒」
    喜憨兒3年,清洗了3萬多輛車這看似普普通通的數字可對他們來說
  • 深圳「喜憨兒」洗車行創始人:營利才能發展,長期提供就業機會
    作為一名喜憨兒的父親,曹軍一直想給兒子探索一個未來的生活保障。2015年,他創辦了喜憨兒洗車中心,僱傭的員工均是心智障礙者,從團隊組建到投入運營,從工作模式到測評訓練,曹軍孜孜不倦的創新,用實際行動樹立深圳「弱有重扶」的典範。
  • 臺灣民間照顧喜憨兒漸成風(圖)
    彎彎同時宣布,未來三十天內,自己在網絡販售的有關授權商品,收入的百分之二捐作憨喜農場興建基金。    彎彎在今天的記者會上還介紹了此前她應邀與喜憨兒一起包麵包等工作的情景,並感動於憨兒認真執著的工作態度。她已在自己的部落格(博客)中分享了自己的志工心情,希望藉由網絡號召大家一起關心喜憨兒。
  • 喜憨兒帶夢想起航 南京「很多人麵包坊」即將開店
    愛德基金會資源發展中心資源發展總監李洋告訴記者:「網友最低可以選擇捐1元錢,捐款100元以上的,我們也會把捐款人的姓名刻在他捐贈的物品上,將這些愛心人士作為麵包坊的一份子。」擁有一家甜品店是不少上班族的夢想,而這家「很多人的麵包坊」也寄予著喜憨兒的夢想。和愛德麵包坊一樣,「很多人的麵包坊」將作為社會企業營業,不定期為喜憨兒提供職業培訓和庇護性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