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時間和空間: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札記

2020-12-11 澎湃新聞

2018年10月中旬,於蘭·映社舉辦的《銅川方志》——林鑫紀錄片展映活動中,我們專門闢出一個下午,請林鑫分享了他這十幾年來紮根於銅川所進行的紀錄片創作,我們將此講座冠之以「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首先「書寫」,便意味著「作者」,而「影像」則是作者進行書寫的材質和媒介,當前面以「個人」來限定影像的創作,這即反映了影像創作的現實條件,同時又更進一步強調了「書寫」這一行為的現實性及作者的自覺或者說決絕,至於「地方志」則既是這一系列書寫行為的結果,又是其書寫的內容特徵和書寫方式,而對於作者來講則又是一個從自發到自覺不斷成熟的過程。並且當我們以「方志」來概括林鑫這十幾年來的在地化影像創作的時候,不論是放在中國獨立影像二十年的歷史中,還是放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裡,都應該是特別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個樣本。

以下是整個活動結束之後,林鑫又專門以此為題目,以札記的方式寫了長文,對自己的創作人生再次做了梳理和總結。為方便閱讀,經林鑫本人授權和同意,我們在結構上稍做調整和修改後於蘭·映社進行首發。

【方志】

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我更關注地方,這個西部的小城銅川,有它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社會景觀。

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在支援大西北建設熱潮中產生的一座移民城市,其人員構成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東北、上海、河南、山東、四川、江西、湖南、廣東、貴州等大部分省市,並有著移民城市的一切特徵。

這裡沒有當地人的概念,幾乎每家都有一個回不去的故鄉。

遷徙在這裡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有著更為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社會因素。老一輩當年從四面八方趕來銅川和現在年輕人的大量流出,體現出一座城市從起步到逐漸興盛再到緩慢衰退的時間運行軌跡。

關於這座城市的影像記錄,是對這裡當下的社會生活和歷史演變的採樣調查。個體與不同群體在社會變革中的命運以及周邊的社會風景都是我所關注的,也試圖通過自己的努力,建立起關於這座城市的地形學考察以及不同個體和群體的影像塑造與梳理。

作為一個生活的記錄者,我從2003年開始在銅川拍攝紀錄片,圍繞這裡的時間、空間和記憶,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了深度採訪和拍攝,即便有個別跨地域的追蹤,也一定和這座城市的故事相關,並與之形成對照。

十多年過去了,我先後完成了《陳爐》《三裡洞》《同學》《瓦斯》《傳道人》《寇德卡》《陳笳詠》《河床》《單身女人》等九部紀錄影像作品,第十部《沉默的風景》也已經拍完,目前還在漫長的後期剪輯中。

作為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選擇在自己出生和生活了數十年的這座城市拍攝,不僅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對當地環境、人物的熟悉了解,也更方便進行持續地觀察記錄。

由於我平時忙於謀生、疏於交際,與當地人的互動不是很多,反而能在熟悉的環境中保持一種必要的距離。對不同人群進行的採訪拍攝,也因不在他們的實際生活圈內,反而有了能置身事外從容觀照和記錄的可能。

聚焦於一個地方,他者的拍攝和自己的書寫還是有很大的差異,他者的優勢在於外來的觀察相對客觀冷靜,不會摻雜過多的個人情感,容易概括洗鍊的敘事。

但缺點也是明顯的,由於沒有長期的共同生活經驗,對當地人的生存境況很難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也使其書寫有時流於隔靴搔癢。

而當地人自己的拍攝則與之相反,由於長時間的深度沉浸,與當地人的生活完全融為一體,他就是當地人的一員,故其書寫沒有隔膜和夾生感,能夠最大程度準確真實地記錄下這個空間的情態和發展。但身在其中的身份,也往往容易不識廬山真面目,這是在地的作者應該常常自省的。除了拍攝者身份的差異,很多時候,被拍攝者對拍攝者的信任和信心,是紀錄影像最終成為可能的關鍵因素。

2018年10月,紀錄片同道高子鵬在其創辦的「蘭·映社」的展映中,將我的紀錄片專題放映定名為《銅川方志》,這是第一次從地方志的角度對我的系列紀錄影像進行梳理,也是對我十多年來田野工作的一次回顧。

從誤打盲撞地跌入紀錄片創作以來,我從一個埋頭於象牙之塔的藝術表現主義者逐步轉變為一個潛行於街頭社區的現實生活記錄者,也不斷從直覺的拍攝進入理性的反思,一部部作品的不斷累積,逐漸完善和深化了自己的拍攝理念,也從對一個地區人們日常生活的記錄,慢慢過渡到對一座城市的空間、時間和記憶的整體性考察,努力以一種個人的眼光進行地方志的影像書寫。

通過對不同個體和群體的深度記錄和相互印證,逐步完成對不同職業人物的生存樣式和生命形態的觀察記錄,使之成為普通人生活的一個影像標本和個案。我也試圖通過一個完整的家族史拍攝來縱向記錄一個家庭幾代人的遷徙變化和家庭成員各自不同的生命旅程。

無論是不同群體的肖像寫照,還是單個人物的命運沉浮,最後都需要一個大的地形學和地理意義上的空間框架來作為整體支撐,這樣就開始拍攝一部關於這座城市的自然四季和生命四季相互交織的地景紀錄片,並逐步延展我的紀錄片作品系列《銅川方志》。

個體和群體的命運,時代變革和當地景觀,都會在一座城市的社會地理中一一展現。這是一個持續的觀察和記錄,工作方式以及記錄的形式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觀念的更新不斷變化與拓展,以便能更加全面地記錄下這座城市的空間演變和普通人多重視角下的時間記憶,使關於銅川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工作不斷深入和完整。

一座城市的記憶和個人的記憶交織在一起,是歷史長河中一個個交錯縱橫的時間節點,而當下的社會風景和人物群像,則鑄造出這座城市的廣袤地景和精神空間。盤根錯節的複雜歷史和當下現實,也將通過一種個人化的深入觀察,穿過宏大敘事的遮掩,用影像書寫的方式抵達。

地方志的影像書寫者或者更準確地命名為影像記錄者,以一種當地人的視角俯身其間,環視周圍的一切,有一種更為貼切的在場體驗。而記錄者自身的沉浸投入,也使其影像與文本有了生命的溫度和呼吸,且更為直接有效。

時間的痕跡無處不在,記錄一個地方的微觀史,關注的是一個社群、一個家族和一個生命的歷史。相對於國家記憶,其更著重於普通人的生活日常和個體生命的綻放,一片樹葉包含著生命的全部信息,一個群體和個體的命運,也必然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特質。這些人物的肖像是鮮活的,他們的記憶也是鮮活的,並帶有強烈的地域特徵和時間標記。

【書寫】

如實記錄和作者的創造性如何平衡,是拍攝和製作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問題。臨場拍攝時去掉作者的算計,不斷被生活裹挾和帶領,以儘可能忠實地記錄下自己面對的社會生活狀態,也要隨時應對和跟進突發的各種插曲及其變化。拍攝者做出的各項選擇和調整,其實已經體現出製作者的主觀性和作者性,即無需迴避也無法刪除。

作為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你不可能從現實中完全抽離,用一種絕對的客觀冷靜來面對你所拍攝的生活。你一定是置身其中的,也正因為你的視點是個人的不完全的,才使得有溫度的記錄成為可能。

紀錄影像的作者性更多還是體現在後期剪輯,面對大量素材的取捨,顯示了一個作者的眼力和立場。不用出鏡,他始終存在。當然,這裡的作者性仍然是以忠實地紀錄生活為最高原則,後期製作不應違背生活的真實,只是更加準確地將日常生活經驗進行了濃縮和集中。不耍花招,是自律,也是警醒。

不標榜客觀的絕對真實,不排除主觀的經驗認知,以個人目光平視和平實地觀察記錄,成為個人影像書寫的標誌。假如說記錄可以是客觀不動聲色的,書寫則更強調主觀、主動和作者性。作為一種保存歷史的媒介,影像的書寫,不是冰冷的記錄,而是有血有肉的融入。

與歷代體現統治者意志的官修史不同,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是以普通人的視角記錄普通人的生活,是關於這個時代生活的影像標本和歷史文獻。

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草民百姓,都一視同仁地作為普通個體或群體中的人物進行觀察和記錄,並使之成為特定年代的影像存檔。宣傳體影像的浮誇煽情和任意塗抹,與個人影像書寫者懷著敬畏和深入的生命體驗為基礎的忠實記錄,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拍攝方式。無論是修飾遮掩還是忠實記錄,都以其自身的行為銘刻在案,謊言和真相一起顯現出一個時代浮華之下的本質和鐵證。

【視角】

每個個體都有各自不同的觀察維度和主觀視角。對觀察者和記錄者來講,絕對的客觀現實並不存在,攝像機拍攝的世界,表面上看是客觀現實的機械記錄,但鏡頭的背後因為有人的存在,必然會顯出拍攝者的觀點和視域。但其主觀視角本身也是客觀現實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他的觀察記錄依然是真實的。拍攝者的鏡頭僅僅代表了拍攝者的觀看視角,而每一個被拍攝者,也以其自己的視角來闡述這個世界,他們在鏡頭前所展現的現實也一樣由各自的主觀視角構成。

面對同一個事件,相互之間也常常因為觀察維度的差異使彼此的陳述不能一致或大相逕庭。這種認知上的錯位和偏離,恰恰更加立體地表現出對社會認識的複雜性。這裡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從觀察者自己的角度來看都是明確無誤的,其他人卻不一定認可,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甚至相互矛盾。

作為拍攝者,哪怕清楚地看到了其中諸多的差異,也無法確立唯一的真實。並置不同的觀點是一種手段,通過平行地展示不同的說辭,觀看者或可以得出自己的結論。立場不同,結論不會一樣,也正是由於生活本身所提供的這些複雜鮮活的社會形態,向作者和觀者提出了挑戰。

林鑫作品 《三裡洞》| 2007 | 172分鐘

【真相】

赫爾佐格反對會計師的真相,試圖抵達更為本質的真實。但問題是我們究竟多大程度上能夠抵達真實。其實,即便敘述者為了掩飾而做了對自己有利的說辭,這種掩飾本身也是真實的一種,表演的痕跡無法從影像中抹去,也必然會被觀看者感知。所以,就算是僅僅記錄下表象,也依然可以通過不同講述者之間的交叉陳述,揭示出部分事實和真相。

在一個勝者通吃的時代,勝利者成了所謂真理的代言人。儘管經過了漫長的時間過濾,厚黑學依然在當下的世界上招搖過市,並打著所謂正義和真理的旗號。排除腐朽的歷史魔障,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在過去與當下同樣不易,但卻是我們應做的工作。

謊言也是真相的證言,是一種反證,迷霧重重之際,透過謊言或許能更好地抵達事實真相。一切事實的追尋都為揭示出真相,掩蓋的越深,越難以挖掘,才有著更為震撼的果效。

有些真相也許無法抵達,但是這些努力尋求真相的路標,已然昭示了真相的存在。世間的各種面相,都是通向事實真相的途徑,看我們怎樣去讀解。真相也依然會被各種眼花繚亂的現象遮蔽和埋葬,我們無數次地努力接近,不是每一次都能夠抵達,有些可能隱藏在時間和人性的晦暗深處而永遠無法見光。

但也正是這樣的多方求證和反覆追問,有些真相或已經揭露或得到顯影。我們沒有上帝的全備視界,就只有通過不同人物的口述採集,來為我們透過社會的表象尋求生活的真相提供路徑。對歷史和事件的還原,多重敘事和交叉驗證始終是剝去偽裝抵達真相的有效方法。單個的口述只是當事者之一的說辭,只有通過複述,也就是通過不同視角的反覆印證,方能更為準確地給出事實真相。一個人的述說,只是個案,無法確定,不同個體在不同時間地點的反覆述說,不斷地相互質證,使事實的存在不容質疑。

【影像】

與過去主要由少數人用文字記錄的生活與歷史不同,十多年來視頻拍攝器材的迅速普及和小型化,不僅使影像的記錄變得容易和隨處可見,也催生了中國個人紀錄片的崛起,老中青幾代作者幾乎是同時出現並選擇了這樣一種媒介,拍攝記錄當下的生活和追問歷史。十多年間積蓄的作品數量已蔚為大觀,並成為如實反映這一時期社會狀況的重要史料。但近年來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不斷強化,作品的拍攝和傳播都遇到了挑戰,能否持續下去,已經作為一個問題被提出。

作者也開始分化,每個人都在現實的壓力下尋找自己的定位。這是一個主動和自覺自愿的選擇過程,也必然承受由此而來的自由和艱辛。另一方面,鋪天蓋地的圖像視頻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全面普及,街頭巷尾隨處可見的手機拍攝者,都參與了這場大眾狂歡。再加上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每個人都在不停地用手機拍攝刷屏,也會被他人攝入鏡頭。微信朋友圈的即時圖像分享,使拍攝行為第一次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人們的拍攝熱情。但也正是這種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拍攝行為,使人們對影像的拍攝,從最初的神秘好奇,到主動參與,並在短短的時間內,發展到對影像的防範和警惕。電視的大量曝光和網絡上隨處可見的圖片視頻,使人們對被他人拍攝的影像用途更加警覺。

自我保護意識的加強,使影像的拍攝變得愈加困難,在公共場所拿出攝像機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抵制和叫停。不但有意識形態的攔阻,也會遇到更多層面的限制和質疑。這時,人們對拍攝者的了解和信任就成為拍攝的前提。紀錄影像的製作者也需要時時應對和思考不斷出現的各種新問題以及新的可能,並給出自己的選擇與方案。

林鑫作品  《同學》| 2009 | 203分鐘

【原則】

在多年的紀錄片拍攝過程中,我逐步意識到並且遵循這樣一些原則:

儘可能忠實準確地記錄;

個人創作不得凌駕於生活之上;

平視的眼光;

尊重生活的本來面目,不扭曲和美化;

日常記錄,拒絕奇觀;

儘可能質樸地呈現,不耍花招;

拒絕擺拍、情景再現等拍攝手段;

始終跟拍,不設計和推動情節發展;

儘量不打斷口述者的講述,保持文本的完整性;

作者性更多體現在影片的後期剪輯中。

【記憶】

對一朵玫瑰,一百個人有一百種不同的記憶,這些不同記憶的並置,必將從多個維度突現出物質和情感的張力。記憶是一種閹割和遮蔽,庸常的生活場景由於過多地重複和無趣,已被潛意識暫時或永久地選擇性遺忘,而依然能夠被不斷喚起和說出的,則經過了時間的重重過濾,並凸顯出生命的痛苦和高光時刻。

不同的個體記憶,不管經過怎樣的扭曲和變形,也依然可以折射出時代的氣息和質地,並匯合為一個時期和地域的集體記憶。記憶是有選擇性的,這種選擇無法由意識主動導引。

但是否願意將這種記憶說出,則經過了敘述者的主觀選擇和理性思考。記憶的閘門一旦打開,常常會衝破理性的圍牆,像洪流一樣泥沙俱下,大部分的情感壓抑和社會創傷也可以在持續地傾訴中獲得釋放和醫治。

但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晦暗地帶,依然在混沌中,無法抵達也無法穿越。記憶像厚厚的地層,有不同的褶皺和防護盔甲,僅僅是那些說出的部分,已足以令人驚嘆。

不同的個體記憶,可以還原出那些已經消失在時間塵埃中的社會事件細節以及個人生活和情感的方方面面。而將這些不同的個人影像記憶文本匯集起來,通過不斷地積累,或可以成為我們關於這個時代的共同記憶和歷史文獻。

記憶是一種見證,是人證。多人對同一事件的回顧,是互證。無論是宏大的歷史還是家庭和個人的記憶,作為對這個時代思想和社會生活的見證,得以用影像和文字的方式存留。對歷史的書寫者來說,記憶是對抗遺忘的一種方式,也是重建被遮蔽和閹割的歷史現場的一種有效途徑。

 

林鑫作品 《瓦斯》| 2011 | 136分鐘

【時間】

在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中,記錄時間的方式,從人物口述、檔案文獻,到四季變遷、社會景觀,無論是童年到老年的面孔,還是生命的誕生和消亡,以及工礦建築廢墟的地形學生態考察,都留下諸多時間的痕跡,體現出時間的流逝。在影片有限的時長中,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展示更為寬闊的時間維度,並積聚起時間在影片中應有的力量。綿延五十年的時間或三十年的時間,並不需要完整跟拍五十年或三十年才能夠實現。在當下的拍攝中,也依然可以通過人物口述和社會風景的變化等去尋找去的時間。

一部紀錄片僅僅是關注當下,當然也可以成立,但能夠重建過去的時光和時間的軌跡,不僅是一種誘惑,也可以增加影片的歷史厚重感並使之具有更強的說服力。面對已經消逝的時間,更多時候,我們不得不通過記憶和文獻的方式進行還原。這是後來者的獨特方式和無奈選擇,有時也和拍攝者自身的生存境況相匹配。一種影像風格的確立,有著它內在的邏輯和必然性,被動的工作方式常常是環境限制的產物。客觀的時間是線性的,而不同人的主觀時間在同一平面相遇,則可能產生凌亂交錯的光影,會閃現彎曲迷離的弧光。對一個絕對的日期,也常常因為時間的過濾和記憶的模糊而給出不同的答案。

主觀感受的時間,受到個人情緒的幹擾和阻斷,會放大和縮小時間的長度。瞬間千古,皆因人的感受而改變。一分鐘可以覺得無限長,幾十年光陰也可以瞬間而過。所以我們試圖重建的過去時光,經過時間和記憶的雙重壓榨,已經成為提純的時間。時間的截取和重組,使我們在有限條件下保存過去的生活和記憶成為可能。但這種經過高度濃縮的時間,並非時間的本來面目,這需要時時警醒。日子是稀疏平常的,平庸和無趣是一種常態,大多數時間並不具有強烈的戲劇觀賞性,將之刻意地劇情化處理,乃是對生活本身的偏離。

忠實地用影像記錄生活還是用生活中的影像素材來建構自己的藝術作品,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路徑。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選擇,並以此體現出在處理影像時間上的作者性。我們無法將全部時間一比一的加以複製保存,但我們也許可以儘可能準確地記錄下人們對時間的感受和我們對時間的認知,並在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中,使主觀感受的時間長度、節奏與現實匹配。時間,是記錄的起點,也是生命的延續和影像的可能,不管是記憶的存儲,還是歲月的痕跡,作為歷史見證,都可以在未來的年月中得到時間的檢驗。

【群像】

群像的塑造,常常是通過當下的口述來重建已經消失的過往。語詞,成為進入人物內心和過去時日的主要通道。在已被淡忘並塵封的時光隧道深處,人們的記憶開始甦醒,並打破長久的無言,傾吐出自己的青蔥歲月和生活波瀾。那些久遠的往事,通過流利或遲澀的語詞,漸漸地浮出水面。語句的表述和字詞的選擇,無不是人物心靈的外化,不同人物在詞語選擇上的細微差別,往往是通向其內心世界的密碼。肯定和或然的語態,同面部表情一起,生動地再現出個體生命史上的微光。不同的詞語從不同的人物口中說出,也有著和他人完全不同的感慨和內涵。影像是活動的文本,文字是影像的延伸。他們共同擔負起生活和歷史的見證以及群像的建造。對於以口述為主的紀錄片,同時留下的影像和文字兩種文本可相互參照並形成互文。相較於受片長制約的影片腳本,完整的口述實錄文字提供了更為豐富和深入的生活史料。

一個地方的影像志,除了社會風景,更重要的是通過調查,記錄下在相似背景下的普通人生活樣本和不同生活階層的人物群像。無論是橫向的礦工、同學們、傳道人和單身女人群體,還是縱向的關於幾代人遷徙的家庭史個案,都是這一時期普通人生活的真實寫照。被時代洪流裹脅的普通人生活,其個體生命的輝光和各自不同的生命曲線,常常被宏大的歷史敘事淹沒在整體的混沌中,在那裡突出的是一種普遍的共性而不是個性,個體命運的巨大落差,放到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只能是一波波相似的漣漪,並沒有什麼本質的不同。

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是一種微觀的記錄,更注重細節的真實和個體生命的尊嚴。即使是在完全相同的社會背景下,也會由於個體的不同際遇,形成千差萬別的生命履歷。每個人的氣質性情乃至階層特徵也常常會表現在臉上,其年齡、表情、語氣、儀態、著裝、職業無不透射出人物的處境和心神,淡定還是焦慮,欣喜或者無奈,這一張張令人動容的面孔和人物風景,是這片土地上不同人群的肖像寫照。這些性情各異的人物,不僅是不同社群和階層的組成部分,也是這片土地的活力和重心所在。群像,是抵達這片土地本質的有效手段和準確的書寫方式,也是解讀這個時代普通人生活的可資相互比照的可信文本。

拍攝者如果因為項目的緣由,拿起攝像機做專業但卻冷漠的機械記錄,那麼留下的僅是一個旁觀式的影像標本或自我表現,這裡的生活與拍攝者並沒有發生實質性關聯。而記錄者的深度沉浸和全情投入以及與被記錄者之間的理解和共鳴,則使記錄下來的影像擁有了自己的生命。這些影像的完成,不僅來自於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相互信任和共同努力,同時也帶有他們的生命烙印和呼吸。

在地方志的個人影像書寫中,去除了過去史書按地位尊卑的人物排序以及以王侯、名士和英雄為主的敘事模式,而代之以一種不分貴賤的平行方式,記錄下歷史從未曾關注的芸芸眾生的生活日常。在這裡出現的人物,不論是地位顯赫還是身份卑微,都被以平視的眼光一一記錄,他們的出場也更多是滾雪球效應和隨機選擇的結果,並沒有拍攝者的刻意和必然性。正因如此,人物的隨機採樣,基本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由於影像作者始終生活在所拍攝的社會環境中,幾十年的生活積累,使其拍攝的這些群像紀錄不僅更接地氣,也儘可能在製作中保持了準確、忠實和中立。中立在這裡是一個限制詞,沒有情感的偏袒和刻意的遮蔽,但在如實記錄的同時,也有倫理的考量斟酌,並尊重被拍攝者的沉默。

 

林鑫作品 《傳道人》| 2014 | 162分鐘

【廢墟】

廢墟,是地景,是物證,也是另一種見證歷史的形態。當下沉寂無人的空闊場景,曾有著沸騰喧囂的已往,被時間塵埃掩埋封閉的廢墟下面,也依舊保留著各種當年鼎盛時期的蛛絲馬跡。

對廢墟的凝視,乃是對淹沒在時間和過去無盡晦暗中的歷史回望。殘破的礦坑巷道,堆積如山的礦石廢料,破敗的建築群落,以及挖去地表裸露出石頭的山巒曠野,都是時間和貪婪留下的蹤跡,與好像不停變換卻又永不改變的天空對視。

太陽底下無新事,這一古老的斷言依然有效。廢墟之上的新造,也必將重新成為廢墟。當下建造的一切時髦樓盤和社會景觀,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重新成為一片片新的廢墟。廢墟,像地質構造一樣,一層層展現的,是不同年代的堆積物。

當過去的一切即將消失殆盡時,仍有廢墟存在,面對著周邊林立新造的圍困,它依然在陽光下,在幽暗中,發出微弱而確定的訊息,並不斷述說著昔日的喧譁和已被掩埋的證據。或被看到,或被無視。

廢墟,是當下的過去,是未來的現在,可以警醒,可以注目,可以存證,可以憑弔。面對這些遺蹟,或徹底摧毀讓其消失,或成為謳歌過去的功德碑,或隨心所欲地加以變造,使之成為當下不斷崛起的夢幻工廠。

但紀錄影像的存在和持續,一定會將這些人為打造的浮華景觀,凝固為時間的冰冷雕塑和不可銷毀的證據,供人們重新審視與評判。並將這些過去的遺蹟和試圖塗抹遮蓋的願望,一併記錄在案,供後來者觀看領悟,批判省察。

 【風景】

一部地方志的影像構成,不僅需要人物群像和社會景觀,也需要確切的地理方位和地形地貌,以使之成為這片土地上人們生活和環境的空間坐標。

風景的維度,可以是政治和意識形態的,也可以是純粹的生態地景,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共同闡釋著一座城市的時間和空間。一個地方的生態學構架,就像一間房屋的構造與周邊的關係一樣,既有地板、牆面、門窗和過道,也有室內外的各種物件和人物,周圍的空氣、風雨、雲朵、花草、昆蟲等等,都是這個空間的元素。從城市到鄉村、從工礦到街道,這些具體的生活場所,不僅是風景的地域特色,也是時間的去日留痕。沉默的風景,是一切生命和自然的面孔,在季節的交替輪換中,樹搖動而春發,花無語於夏陰,蟬聲略過殘秋,大雪飄落隆冬。

更有夕煙斜照,車水馬龍,人影點點,三五成群,廠礦噪音不斷,遊人漫步叢林。這一切的一切,全是風景,社會的風景。風景所指,無所不在,它可以是對一個地方的山川河流、風土人情、社會景觀和普通人生活的綜合觀察和記錄;也可以是對嫩芽初放、濃陰馥鬱、落葉飄搖、萬物蕭瑟的凝神關照。自然的風景與內心的風景已是千差萬別,更何況內心風景雖可感而不可見,也一樣會心潮澎湃或波瀾不驚。街頭匆匆飄過的無數面孔,無論是青春的容顏,還是蒼老的皺紋,都是風景的禮讚。喜樂、痛苦、無奈和絕望的神情,都是地方志影像書寫中不可忽略的生命底色。放開來看,世間的一切皆風景,大到宇宙,小到蜂群,都可以從不同的維度去觀察記錄。

所謂的地方志文本,仍然是一種局限在以人類為中心的狹義的影像敘事。展開對各種自然風景和生命風景的平行觀察和多重視角,會發現其內在本質和豐富性不僅蘊含於大千世界的各種造物之中,也隱藏在沉默不語的山石之後,不管是地景還是流雲,是星空還是心胸,通過鏡頭留下的驚鴻一瞥,都可窺見各種峰迴路轉和柳暗花明中的行腳萍蹤。

林鑫,祖籍江蘇太倉,1960年生於陝西省銅川市,曾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和西安等地多次舉辦個人書畫展,出版專著《三裡洞:上海支邊礦工的影像史》、詩集《噢!父親——黑色的記憶》和畫集。主要紀錄片作品有《三裡洞》,《同學》,《瓦斯》,《傳道人》,《寇德卡》,《河床》,《單身女人》等。

2019年3月於銅川新區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凹凸鏡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焦點

  • IDF學術·訪談 | 用影像書寫介入現實(下)
    從1922年歷史上第一部紀錄片——羅伯特·弗拉哈迪導演的《北方的納努克》誕生以來,紀錄片已走過了近百年歷史,這一領域相關的理論和學術研究也已狂飆突進,擁抱和認可了現實主義以外的多種美學可能。但無論形式和內容如何變,紀錄片的「核心」——那處於「實際生活」和「被講述生活」之間的交疊處——將始終為影像書寫和藝術表達敞開著自由生長的廣闊平原。
  • 現代電影中的時間:德勒茲《電影2:時間-影像》
    時間-影像中的時間是非時序性的時間,即並非線性的過去、現在、未來,而是過去和現在交織或者現在與未來並存。 如果說運動-影像給人很「滿」的目不暇接之感,電影中的時間全都由運動經過剪輯呈現在熒幕上,那麼時間-影像則更像冰山。
  • 單純記憶與影像記憶的不同及適合的使用情景
    長期記憶又可以分為兩種:單純記憶與影像記憶。單純記憶就是有什麼記什麼單純記憶又叫做單純反覆記憶,記憶特性是有什麼就記什麼,也稱為意義記憶。腦海中的狗狗另外有一些生活中不常用的字,可能會出現這次我把它記住了,中間隔了很長時間,下次再用時我又忘記了。
  • 記憶珍藏|我的第一本札記
    文/譚文革近兩年來,我喜愛寫散文和隨筆,無論節假日還是工作日,堅持每天寫一篇,偶爾一天寫兩篇,字數少的近千字,多的三四千字,並以每天一篇的頻率發表。我與同學們回到家裡,立即向父母要了幾塊錢,花三元錢去文具店買了一個厚厚的札記本,另花數元買了水彩顏料、畫筆和文具盒等。第三天,肖老師就開始檢查大家的本子和繪畫工具等,沒買好的要求當日落實。到了第四天,同學們全都落實到位了。於是,肖老師開始下達任務,從第五天起,每人每天要寫一篇札記。
  • 薦讀|陳守湖:《河畔老屋》,記憶魅惑與文學書寫
    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潘年英,對「過去」的迷戀顯而易見,他念茲在茲的人類學筆記,其實就是基於「過去」的書寫。因此,他的大多數作品都充滿了記憶的魅惑。其新著《河畔老屋》同樣延續了記憶魅惑這一顯著的文學特徵。在《河畔老屋》中,潘年英以極其細膩的筆觸書寫了四座老屋:河邊老屋、食堂老屋、竹林老屋、半島老屋。這幾座老宅的變遷史,就是他記憶中的百年家族史。
  • 用影像書寫你的夏日日記 華為P40 Pro+幫你hold住全時段超清美景
    滿意的裝備無疑是拍出好照片的關鍵,對於有經驗的攝影發燒友看來說,雖然攝影裝備種類繁多,但他們也能找到快速提升照片質量的裝備,但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手機便成了他們用影像書寫夏日日記的最佳裝備,一部影像力強悍的手機,不僅可以隨時隨地捕捉美景,還沒有沉重負擔的煩惱,同時還能快速升級攝影技能。要問2020年上半年的影像旗艦是哪位?
  • 漲知識,英文影像報告原來是這樣書寫的!
    醫學影像服務中心擁有500例病例徵象+講座來源:影享國際作者:牛琳如何做一名international radiologist,很多醫生讀的了英文paper,寫的了英文文章,可是卻不一定寫的了英文影像報告。
  • 嚴肅主題影像書寫:投向少數的凝視
    嚴肅主題創作中,影像語言的魅力是通過長時間的觀察獲得的,獨立創作的過程是富有耐心地「把生命本身的樣子,比較好地呈現在人面前,而非想像中那種過於美好的,理想化的東西。它促使人們去真實地體會,真實必然包含了生命的殘酷和苦難,而現代人大多生存在一種包裝好的消費空間裡,導致人越來越鈍感,也越來越脆弱。
  • 米蘭昆德拉專輯:書寫、歷史與不朽
    米蘭昆德拉專輯:書寫、歷史與不朽一個邁向不朽的場景如何被表述(articulate),從而進入人們的記憶? 在歌德的時代,靠的是繪畫,當然,更主要靠文字書寫,那是依然由書寫文化佔據主導的十八、十九世紀。如果歌德的時代就有攝錄機器,就有影像傳媒呢?
  • 金士頓影像沙龍招募:分享鏡頭背後的記憶
    金士頓影像沙龍招募:分享鏡頭背後的記憶 2019年10月28日 13:57作者:小蘇編輯:楊曉   攝影是凝聚在某一時刻光與影的藝術,存儲是將藝術延續的載體,即便十年、二十年後還能喚起最初的記憶。
  • 【方志四川•通知】四川省第十九次地方志優秀成果獲獎名單
    《松潘年鑑(2018)》編纂單位:松潘縣黨史和地方志辦公室(2019年5月更名為松潘縣黨史和地方志編纂中心)《閬中年鑑(2018)》編纂單位:閬中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新龍年鑑(2018)》編纂單位:新龍縣地方志辦公室
  • 陸敏珍 | 宋代地方志編纂中的「地方」書寫
    方志中的「地方」不僅是書寫單位,而且也使得每一個地理環境成為一個文本環境。為了構建出「地方」,宋代方志形成了較為一貫並且分門別類的框架系統,同時,每一門類又被賦予了價值標準,如此,地方志中的地方社會圖式就被傳遞和構建出來。在中國地方志編纂史上,方志曾有多種名目稱號以及種類,但通常說來,所謂「方」是指地方,而「志」則是記載的意思。
  • 韓語一的元音怎麼發音 ㅡ的韓語發音教學和書寫記憶
    韓語一的元音怎麼發音 ㅡ的韓語發音教學和書寫記憶 2020-11-22 17:38
  • 【方志四川•出版資訊】全省地方志部門多部志鑑和地情書籍出版...
    該叢書旨在發掘綿陽傳統文化精髓,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為加快建設中國科技城和西部現代化強市提供歷史借鑑和現實參考。該叢書採用通俗語言書寫綿陽的歷史、地理和人文,力求做到權威性、知識性、可讀性兼備。後續還將推出《綿陽古建》《綿陽非遺》等系列分冊。
  • 蘆山地方志有效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成效明顯
    一是搜集、挖掘、整理家風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作品130多件,其中:文字作品60多件;影像視頻作品30多件;圖片及語音作品40多件。二是通過「蘆山地方志」微信公眾號、官方頭條號、官方抖音號和喜馬拉雅政務電臺等新媒體,發布推送已形成的130多件家風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紅色文化等歷史文化作品,取得較好的宣傳效應。閱讀(播放)量100多萬,其中:自身平臺閱讀(播放)量60多萬;縣內、縣外及上級各類媒體轉載(採用)作品50多件、閱讀(播放)量40多萬。
  • 戰疫雲課堂 | 時空共振:空間影像創作(二)
    ,結合理論課程和藝術家案例分析,使學生逐漸形成完整的創作方案,熟練掌握基本影像製作流程,並最終落實到實踐成果中,進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形成個人創作方法論。第一周  通過影像創作方法論的理論課程,要求學生結合課題進行藝術家個案研究,並進行線上ppt匯報和討論;第二周  結合假期作業,通過閱讀和對電影的批判性解讀,提出對「近未來」主題的思考,引入到空間影像創作中;第三周  深入推進空間影像創作方案,完成詳細的方案ppt,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加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第四周  敲定方案落實拍攝,並獨立製作完成一部多屏影像裝置作品
  • 中央電視臺將播出大型紀錄片《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
    《中國影像方志》是中央電視臺推出的重磅大型紀錄片,作為大型文化影像工程,紀錄片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從地方志的角度彰顯中華文明,以局部展示整體、以地方表達中國,從而為時代謳歌,為人民立傳。充分展示改革開放、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經濟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滄桑巨變,揭示中國傳統文化根脈,凝聚中國力量,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2018年3月18日,《中國影像方志羅平篇》正式在羅平開機拍攝,拍攝用時近半個月。
  • 「龍鵬吉大」午間學術沙龍20期(總第63期):影像記憶與文化想像
    為豐富創新我校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交流形式,提升青年學者科學研究能力,帶動學校文化氛圍,涵育吉林大學師生精神家園和人文風尚,社會科學處、工會、圖書館聯合主辦第20期(總第63期)「龍鵬吉大」哲學社會科學午間學術沙龍。
  • 石家莊市檔案局徵集正太鐵路影像資料(圖)
    連日來,燕趙晚報有關《正太鐵路》影集的報導,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市博物館擬於5月8日舉辦正太鐵路百年影像文獻收藏展;市史志辦計劃聯合河北、山西有關人士重走正太鐵路,挖掘歷史風貌素材;市檔案局決定廣泛徵集散存於社會和個人手中的各種照片、視頻資料;市政協今天召開紀念正太鐵路興建110周年座談會;天長鎮政府將投資500萬元保護修繕文物。
  • 淺析電影《路邊野餐》的影像敘事:迷失在記憶的霧中風景
    凱裡、蕩麥、鎮遠是影片中出現的三個地理空間,陳昇從凱裡到鎮遠尋找衛衛,途中經過蕩麥,乘火車回凱裡為結束。空間作為本片重要的敘事因素一再被強調,在蕩麥的女孩洋洋渴望著去凱裡做導遊,於是時常背著「凱裡東接臺江雷山兩縣,南鄰麻江丹寨兩縣……」。非職業演員和貴州方言的大量使用,使觀眾能最近距離的感受到撲面而來的本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