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你買的第一件進口商品是什麼?你去哪裡買進口商品?你想買卻買不到的進口商品是什麼?
即將開幕的進博會雖然是專業展會,卻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有很多普通人感興趣的進口商品和服務,很可能會通過展會的牽線搭橋,在展會結束後來到中國,進入中國消費者視線,並被選購進入家庭。
不過,三十年前、二十年前,甚至在十年前,進口商品與普通消費者的關係未必如此「親密」。在進博會開幕前,「50後」王瑩、「80後」章小雲、「90後」劉辰辰這三名來自不同城市、不同年齡的消費者講述了他們與進口商品的故事。在這組「我的進口故事」中,既能看出這些年中國開放市場推動了進口商品的普及,也能看到消費者對新產品和新服務的期待。
「我不記得小時候有過什麼留下深刻印象的進口商品,進口商品大概是這五六年裡才在我家這邊流行起來的吧。」1991年出生於西部一座省會城市的劉辰辰,如今是當地一所普通中學的老師。說起自己的進口故事,她覺得在西部地區或三四線城市,進口商品和服務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劉辰辰坦言,雖然印象不深,但小時候並非完全沒有接觸過進口產品。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她家有親戚去美國學習交流,帶回過美國的巧克力;在當地讀中學的時候,她也知道日本進口的隨身聽等消費電子產品是非常「潮」的時新貨,但只有極少數的同學用隨身聽聽英語磁帶。總體而言,進口商品在劉辰辰的家鄉並不普遍。
「2010年,我去蘇州念大學,才對『進口商品』有了深刻的印象。」劉辰辰說,那個時候電子商務已經開始流行,通過電商平臺,她知道了「海淘」、知道了「代購」、知道了進口商品;當時,蘇州也有了進口超市,它們成為她和同學課餘逛街的目的地之一。
劉辰辰還記得在進口超市裡買了「人生的第一件進口商品」,「是一碗新加坡進口的方便麵。因為覺得方便麵也有進口的,很稀奇,就買來試了試」。那碗面的味道並不對劉辰辰的胃口,「太淡了」;但她對進口超市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家鄉的超市賣場很不一樣,燈光很明亮,商品很整齊,還有很多從來沒見過的品牌和產品,看起來特別吸引人」。
大學畢業後回家鄉工作的劉辰辰發現,當地也有了進口超市,而且傳統超市賣場乃至百貨商場裡也增加了進口商品。與此同時,電子商務的發展更是讓進口商品突破了地理空間,在當地購買進口商品也很便捷。
劉辰辰說,她所在的城市經濟並不發達,但進口商品已經不稀奇,購買進口商品也是很普遍的行為,這一點是消費升級的體現。但是她也發現,且不說與一線大城市相比,即使與蘇州相比,三四線城市發展進口商品和服務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我和周圍的朋友很少去當地的進口超市消費,因為去過幾次都發現超市裡的商品雖然不過期,但往往離生產期遠、臨保質期近,這會影響我們的消費欲望。」她還說,通過電子商務渠道購買價格高的進口商品在當地並不普遍。
此外,劉辰辰和很多朋友還想在線下買一些價廉物美的進口日用品,卻仍舊沒有途徑。她舉例說:「女孩子大多喜歡唇膏、衣服和包包,我們這裡的知名進口品牌、包括一線大牌都不難買,但小眾的、高性價比的就不太容易買到。」
對於在上海舉辦的進博會,劉辰辰有所耳聞,雖然不能去參觀,但也有期待。她請記者幫忙:「能替我看看有什麼高性價比的產品嗎?」她覺得,不論是擴大開放還是消費升級,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意義。比如在三四線城市,以前接觸進口商品的機會不太多、進口商品的選擇也不太多,如今卻也「觸手可及」;但是,這裡的消費者還需要符合他們消費習慣和經濟實力的進口產品。豐富多彩的進博會一定會實現溢出效應,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在不遠的將來得到更大滿足,也希望有更加通暢和可靠的流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