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艙門敞開的飛機口,在距離地面10000尺的高空上。耳邊是引擎的轟鳴,眼前是廣闊的藍天,然後俯衝、拉起、升空、盤旋、自由落體.......
你可能以為這是某位極限運動愛好者,分享在社交平臺的跳傘瞬間,那你只猜對了一半。
當無數年輕人縱身一躍,試圖用跳傘證明自己的勇氣時,他想到的是牛頓的三大定律、伽利略的自由落體,是如何給學生講解力與運動的關係。
他是清北網校物理老師竇相璞,這段跳傘經歷,經常被他拿來做課堂上的素材,「用跳傘的故事去給學生講物理知識,學生不覺得枯燥,還特別有沉浸感」。
到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看牛頓陵園、去義大利託斯卡納看著名的比薩斜塔,同樣是竇相璞的課堂上經常出現的時刻。在物理老師的標籤以外,竇相璞也喜歡運用自己的背包客身份,將繽紛的世界與物理定律聯繫起來,這似乎成為一種本能。
竇相璞在外旅行時的剪影
在這些網課課堂上,你總能看到一些「奇奇怪怪」的創新教學方法。像以「坑學生為樂」的數學老師張永福、習慣穿漢服上課的語文老師姜明慧,他們不僅擁有共同的清北畢業背景,也兼具極強的專業性和有追求的教育情懷。
對於這些身處在教育金字塔頂端的高材生來說,投身教育可能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但當他們真正入行並實現了一系列成就,透過這些成長故事我們似乎發現:理想與現實的鴻溝並非不可逾越,腳踏實地和仰望星空原來可以同時進行。
01.
竇相璞:用跳傘教物理的勇敢騎士
「對學生來說,我們既是榜樣也是教練」
「清北畢業的名師其實很像國乒主教練劉國梁的角色,一方面是榜樣,督促和激勵學生去學習,一方面是教練,我不但清楚地知道你哪裡錯了,還知道怎麼給你提高。」
正所謂千裡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種啟發往往是名師才能帶來的。竇相璞舉了一個用「滅霸手套」解決力學問題的例子,當時他正在輔導一位物理只能考二三十分的同學,針對一個比較複雜的液面變化問題,他把其中的五個物理量對應成滅霸手套上的五顆寶石,「我告訴他首先要湊齊五顆寶石,之後找到它們的對應關係,打一個響指就能解決」,最後這位同學在滿分70的中考裡考了63分,得以進入省重點高中,「當學生有了榜樣,他只要按照路徑去走,結果一定是確定的。」
不過回憶起剛入行時的情景,竇相璞仍覺得狼狽。除了周一到周五的全職工作,周末兩天還要上八節課,每節課三個小時,輾轉六個校區,學生中既包括西城區第一名這樣的尖子生,也有不少提高班的學生。
如此拼命工作的目的,為了和不同層次的學生交流,了解每個人的學習痛點。他發現即便是在北京這樣的「教育高地」,各區學生也有不小的差距,「但每個孩子身上都有閃光的地方,智力水平也沒有本質差別」。而無論是處於什麼水平的學生,都需要是老師具備更高、更全面的知識水平。「因為有高度的老師會告訴學生真正學物理的方法和思維模型是什麼。你可以對付著過了中考這道關,那到了高中怎麼辦?」
另一方面,做老師也是他一直以來埋藏在心底的夢想。如果不是那位曾經帶著自己獲得全國物理競賽一等獎的物理孫老師的幫助,他很難想像現在的人生軌跡。「在物理競賽中,你會遇見許多尚未納入中高考範圍的知識點,但是學完以後回頭看,你的思維其實被拓寬了。你會站在更高的高度上來理解現在的問題。老師往往會改變學生的思維模式,讓他在這個正確的思維模式裡正循環,這種成就感是很大的。而且在孫老師身上我才發現做物理老師是很酷,很聰明的,包括我當年的同桌現在就回到老家當物理老師,其實都是受他影響。」
針對學生很難理解的比熱容概念,竇相璞就用自己和另一位清北網校老師吃雞翅的例子提出「比吃容」的概念,幫助學生理解
基於這樣的理解,竇相璞很看重學生學習時需要具備的思維高度,他在清北網校的課堂上設計出了一系列充滿奇思妙想的物理課程,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建立一種正循環。
像初二剛接觸物理的同學們,經常因為不了解新學科,不願意學習新知識,不但會產生對物理的牴觸情緒,還在內心裡提前做出判定:物理很難,我學不好。
針對這種普遍現象,竇相璞會通過學生早前接觸的詩詞去解釋物理概念,減少學生的陌生感。比如講到物質狀態,他會說「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通過開窗後風的汽化吸熱,屋子就會涼快起來;講到尺度,可以用「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引入;講到聲學,則是「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講到折射就可以說,「暗香浮動月黃昏」,學生就在這個過程中將物理概念與其他學科知識聯繫到一起,形成整體的認識。
培養學生的興趣還不夠,竇相璞更關注學習氛圍的建立,家庭教育也是學習裡的重要一環。他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物理小實驗,首先將身體靠在牆上,讓右腿貼近牆邊,之後試著抬起左腿5秒鐘。「我跟我的學生說,你就用這個實驗和你爸爸打賭,如果他抬不起來,就請你吃一星期牛排,如果他抬起來你就刷一星期的碗」,整個家庭都會因此調動起來。
正如陶行知先生強調的「生活即教育」,竇相璞的「腳踏實地」和「仰望星空」幾乎是同時進行。在他看來,物理教學並不受線上或線下的影響,一旦老師被學生接受並認可,線上的影響力反而更廣。
02.
張永福:玩轉猜謎的數學大魔王
「被坑是進步的階梯,滿分不是天才的專利」
「小學數學教起來不容易。一旦小孩子覺得枯燥和困難,他立馬就放棄。所以我經常出腦筋急轉彎『坑』學生,比如問他們一公斤棉花和一斤鐵哪個重,十個裡有九個錯,緊接著去講審題的重要性,他們印象就會很深刻。」
作為清北網校小學數學的教研負責人,張永福經常帶領老師團隊進行教研,優化教學過程的同時,更能了解學生們的不同訴求
回憶一下自己的成長過程,是不是總有一個不論提什麼問題都無法被難倒,讓全班人服氣的老師?在清北網校,張永福就是這樣的角色。
在網課課堂上,張永福被歷代學生們評為「腦筋急轉彎大魔王」。無論是語文歷史英語,還是歇後語和字謎,他不光能一下回答出來,也能給出更難的問題讓學生們去猜。久而久之,學生們都很服他,也就更願意上他的課。
上課過程裡,張永福的幽默一面才真正展現出來,他會利用很多小技巧,幫助小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像是把應用題裡的「甲乙丙丁」替換成「小博、小凱」,把比較難懂的邏輯推理題換成「兩個老師比賽吃包子……」的說法,雖然只是小小的一處改變,可能就會影響學生做題的興趣。
如果不是那次初中班主任的家訪,張永福可能和同村的另一位女生一樣,選擇村上教育水平並不高的高中念下去。這不僅能讓他以優等生的身份享受獎學金和學費全免的優惠,也不用再去家附近的罐頭廠靠剝荔枝補貼家用。「後來她的高考成績剛剛過一本線。」張永福說,「真的是比較可惜的」。
沒有這段家訪經歷,張永福也許無法以福建省第8名、高考數學149分的身份考取清華大學,更不會因此認識到老師能對一個人起到的啟發意義。
張永福有著非常傳統的理科生形象,就像《生活大爆炸》裡的Sheldon。相比於講雞湯,他更願意以務實的態度解決問題。從09年畢業到18年創業,他幾乎試過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形式,包括線下班、錄播課、講座、直播課,通過長時間的一線教學,不但體驗了各種教育形式的優劣,也以此總結出了自己的方法論。
「網課老師不能一上來就把自己當救世主,這樣很容易崩」,張永福看到很多剛開始做直播的老師都會迷失,過度關注學生評價而忽略了根本的東西。「比如很多五年級的小孩都說數學非常難,我會提前告訴學生和家長,因為你的年紀到了,你就要開始培養數學的邏輯思維,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他坦承自己是一個「耿直又佛系」的老師,「學習本身就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我只希望他能堅持學習,不怕困難。」張永福很直白地說,「我不能逼孩子,況且成長是不可逆的,只要他們能在學習的過程中留下獨特的成長印記,這對老師來說應該就足夠了。」
03.
姜明慧:穿上漢服的文學才女
「學生永遠是最潮的,古風國潮都能瞬間get」
「如果你穿了一件和上次不同的漢服,學生會非常敏感地說你變了,會問這是什麼朝代的衣服,它的特點是什麼,會很明顯地從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詢問。這時候你作為老師的成就感是非常大的。」
作為資深的漢服愛好者,姜明慧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由來已久
和學生們一樣,我們在採訪姜明慧的過程中也冒出了很多有關漢服的問題。她首先介紹了當天穿的晉制襦裙,「因為古代的縫紉技術不是特別高超,袖子要單獨縫上去,所以會有一道縫」,又補充道自己家裡還有二十幾套漢服,連結婚照都是穿漢服拍的。
時間回到2019年5月,姜明慧老師來到清北網校的第一堂課,她便穿著漢服出現在鏡頭前。當時的彈幕區一下被學生們的問題刷了屏,有人說老師真好看,也有人在問老師穿的是什麼,一時間顯得非常熱鬧。
不僅可以吸引學生關注,充滿傳統色彩的漢服也為她建立情景,以更親近學生的方法講述知識點創造了條件。
「比如講到穿越回到唐朝的作文,我就會專門挑一款唐朝的齊胸襦裙穿上。又比如衣冠禽獸這個詞,我也會通過衣服講述它的從褒義到貶義的流變過程,因為最早文臣的袍子上繡著飛鳥,武臣的袍子上繡著走獸,衣冠禽獸其實是說一個人很有出息,但到了明代社會動蕩,出現貪官汙吏,詞義就發生了變化。」
生活裡,姜明慧也經常穿著漢服「出街」
這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不是一拍腦門想出來的,而是思考後的產物。教師生涯的前五年,姜明慧曾在清華附中得到全方位的歷練,但當她來到在線教育後,她發現原本被無數老師驗證過有效的學習方法一搬到線上,瞬間失去了魔力。「比如線下在班裡給四五十個孩子繪聲繪色講一個故事,講五六分鐘完全OK,而且孩子聽得很認真,但如果在線上和他們沒有任何互動,無論講得多精彩都會有孩子跑掉。」
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她總結出網課老師必須要有極強的創新能力,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去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像是在清北網校講到《聊齋志異》的時候,姜明慧會用自己的護課神獸皮卡丘作為主人公,一邊閱讀文本一邊問他們,「走到這個地方,皮卡丘的心裡可能是什麼感覺,這時候學生就會在評論區討論說陰森、恐怖這類形容詞。他可能以為自己是在玩兒一個遊戲,但在玩兒的過程中逐漸清楚了一些答題方法。」
姜明慧上課時的護課神獸皮卡丘
與傳統線下教育不同,在線教育的課程設計更突出完整和互動。姜明慧和其他清北網校的教研老師曾推出這樣一個假想:如果我們教授的方法正確,內容材料是恰當的,又能吸引他花時間在我們的課堂上,那麼我們認為他一定會有進步。也就是說,一名網課老師既要有鮮明的個人特色,也要有強大的教研團隊支持,才能換來學生的持續關注。
但這遠遠不夠。在姜明慧看來,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還是停留在方法論層面,要想繼續大幅度提升在線教育的進步空間,要從教育理論中尋找合適的理論支持,她說:「傳統教育體制內其實有很多有價值的知識體系,教學方法,雖然無法直接照搬到線上,但背後的理論一定是通用的。」
她相信,在線教育還有很多可能性沒有被激發出來,老師的角色還有更多空間可以被挖掘,只有越來越多有能力、有個性、有態度的老師加入到這個行業,這些理論實驗才可以真正轉化為實踐。「如果說清華的背景帶給我什麼,我會說是一種使命感。古話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我覺得當老師還是要有理想色彩,而不是只在面試的時候說說而已。」
04.
在線教育的「天花板」,或許由老師決定
無論是「一躍而下」,將繽紛世界作為教學素材的竇相璞,還是傳說中的「腦筋急轉彎大魔王」張永福,或是學生眼裡的時尚風向標「國潮達人」姜明慧,這些清北網校的老師們身上都有一種無法磨滅的閃光點:將創新視為吸引學生和傳授知識的必要手段。
不僅僅這幾位老師一直主張和尊崇著以創新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像是抖音上的速算天王吳正享老師、把平面直角坐標系設計成藏寶圖的數學老師,都是在以獨特的風格和高效的方法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涯。
抖音上爆紅的速算天王吳正享老師,同樣是清北網校名師團中的一員
如今,在線教育成為整個教育行業的流行趨勢,老師們的創新教學法同樣成為在線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傳統的教學理論可能已經趨近完善,而線上教學依然有很多待探討的空間:如何在線上課堂上留住孩子的注意力?怎樣通過狹小的屏幕跟學生互動?置身於在線教育的風口,老師們用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探索著全新的方法體系,竭盡所能地挖掘出在線教育的未來潛力。
正如歌德所言,「你若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對於清北網校的名師來說,在線教育仍然是一片待發掘的藍海,它的潛力尚未被完全激發。當我們剛從直播上課的新鮮勁走出來的時候,似乎已經有人走在了更前方。
(部分圖片來自網際網路,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策劃:三聯.CREATIVE
監製:高效
微信編輯/設計排版:王昊天
作者:王鐵砣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