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01
前幾天,孟非微博發表動態:
高鐵上很多熊孩子發出的噪音,其實遠不如他們爹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哄孩子發出的噪音。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中國高鐵為什麼不可以有熊孩子和父母的專用車廂?
字裡行間,不僅流露出對熊孩子的不滿,更是對熊家長的苛責。
熊孩子們在公共場合大聲喧譁,影響他人的行為屢見不鮮。而很多父母的態度更是讓人汗顏。
有的父母為了阻止孩子的行為,採取更高分貝的訓斥和責罵,甚至對孩子大打出手,隨之而來的是孩子的嘶聲哭喊。結果,給周圍人造成了更加強勁的二次影響。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無禮行為視而不見,完全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
孟非還提到:希望鐵道部門在高鐵上設立專門的母嬰車廂。
這個建議畢竟治標不治本。就算高鐵完善了這項服務,孩子到了其他公共場所怎麼辦?
孩子的問題,百分百都是父母教育的缺失和方式不對引起的。
有些家長自身就沒有公德心,當孩子影響到別人,Ta們要麼假裝沒看見;要麼只會用自己最本能的方式,對孩子大吼大叫,完全不顧周圍人的感受。
為人父母不要考試,真的是很可怕的事。沒有公德心的父母,培養不出有素養的孩子。
02
記得有次我坐高鐵,遇到一家六口(其中四個大人,兩個孩子),差點把我氣瘋了。一路上兩個孩子吵吵鬧鬧,足足三小時沒停下來。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其實問題不全在小孩身上。孩子的爺爺奶奶,自從坐到座位上,就跟兩尊佛似的,紋絲不動。孩子的爸爸一直在用語音聊微信,聲音超大。
整個坐車過程,都是媽媽一個人在照顧兩個孩子。她一邊哄著懷裡哭鬧的女兒,一邊對著東蹦西竄的兒子不停「河東獅吼」。整節車廂都是Ta們的噪音。
我突然同情起這位媽媽。面對倆孩子的哭鬧,她已分身乏術。而看到如此老公,如此公婆,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哭鬧沒及時被制止了。
爺爺奶奶、爸爸都對孩子影響他人的行為無動於衷。或許Ta們認為,照看孩子是媽媽的責任。這種畸形的觀念,也反映出Ta們自私自利的品性。
而且Ta們還沒一點公德心,對自家孩子公共場合影響他人的行為,毫不自知,更無愧疚感。
梁啓超在《論公德》中寫道:人人獨善其身者謂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謂之公德,二者皆人生所不可缺之具也。
可見,一個有公德心的人,一定能做到「相善其群」。就算在公共場合,也能考慮周圍人的感受,若有冒犯別人的言行,一定會抱以歉意。
一個人的道德水平,不僅體現在熟人間的交往中,更體現在公共場合,與陌生人間沒有利益糾葛的關係中。
03
以前跟團旅遊,結識了一個家庭。這個家庭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讓我獲益匪淺。
第一天,我們剛到酒店,兩個孩子異常興奮,在大廳裡打鬧尖叫。孩子媽媽面露尷尬,給我們道歉後,立刻上前小聲地勸阻了孩子。
第二天一早,我在享用酒店的早餐時,又遇到了這一家人。兩孩子面對一桌子好吃的,他們不停地轉著轉盤,爭搶著把喜歡的食物攬入自己的餐盤中。
這時候,爸爸發話了:和大家一起用餐時,你們儘量吃自己面前的食物。不要想轉(轉盤)就去轉,這樣不禮貌。孩子們聽後「老實」多了。
在接下來幾次一起共餐過程中,我留意了一下這倆孩子。每次想吃遠處的菜品時,他們都會觀察一下別人。如果有人在夾菜,他們就會等一等,再轉動轉盤。
有次我們一起乘同一趟電梯上樓,在電梯口,正好遇到一位外國紳士。這位男士一手擋著電梯門,一手做了個「請」的姿勢,躬身示意我們先進去。
隨後,這倆孩子也一前一後向這位男士鞠躬道謝。這個場景把大家都逗樂了。
電梯裡,孩子的媽媽趁機表揚並教導了孩子,告訴他們在公共場合要有禮貌,多顧及周圍人的感受,不能以自我為中心。
父母做個有公德心的人,並及時引導孩子,孩子就能耳濡目染,有樣學樣,成為一個受歡迎、有素養的人。
04
很多時候,孩子是不懂成人世界的規則和禮貌的。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們及時地引導
可能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還小,吵鬧是孩子的天性,應該給孩子更多的寬容。
是,孩子是小,但教育孩子的家長都是成年人。
家長作為監護人,勸導或不勸導孩子,以怎樣的方式勸導,教育出來的孩子肯定不一樣。
熊孩子的背後,站的一定是熊家長。所以別再自欺欺人了。一個有公德心的父母,是絕不會允許孩子把撒潑當成活潑,把不守秩序當成天性的。
家長帶孩子外出時,為防止孩子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可以提前準備一些零食、玩具、繪本、動畫片,分散孩子注意力。
如果在長途旅程中,還可以給孩子安排一次小憩,家長也能輕鬆不少。
如果孩子的言行給別人造成困擾,家長一定要及時道歉,並小聲提醒孩子。
交流過程,家長與孩子間,儘量輕聲細語,以「不被第三人聽到」為原則。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
在一個相對有保障,基本不缺資源的社會環境裡,希望每位家長都做個有公德心的人,並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他們成為一個有素養的人。這樣,時代才會進步,社會才會發展,一代更比一代好。
小安安,90後辣媽一枚,自由撰稿人,左手帶娃,右手碼字,願我的文字能給你帶來,內心安定前行的力量!本文首發湯小小說育兒(id:txxs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