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疫」的期間,有這樣一些人,沒有公德心,不戴口罩到處亂走,進過疫區不主動隔離,這些不好的行為帶來的危害,比病毒本身還可怕。
從小遵守社會公德,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也是一種美德。
一個人是否有公德心與這個人的教養息息相關,想讓孩子有教養有公德心,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那麼,什麼是公德心?公德心就是在公共場合不妨礙別人,不損害別人的利益,這是做人最基本的道德修養。
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公德心呢?今天兒醫通來跟家長們探討這個話題。
培養孩子的公德心,家長如何以身作則?
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則是家長的一面鏡子。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社會公德心,家長首先要檢查自己的各種行為,不能讓自己成為孩子的反面教材。
1、從日常小事中著手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公德心,應先從家庭的日常生活開始。從小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利益,考慮別人的感受。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裡可以隨意活動,可一旦進入他人的房間,就要尊重主人的生活習慣。
比如:
動用別人的物品前,一定要徵求主人的意見;
在進入父母的房間之前,孩子必須先敲門;
洗完澡後要順手擦乾地板,以免下一個人進入衛生間後滑倒等等。
使用完馬桶後一定要衝水;在房間內外放音樂的聲音不能太大,以免幹擾到別人…
如果孩子從小就能養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就能夠懂得如何為別人著想。如此一來,當孩子從家進入學校,甚至是走向社會後,都會成為一個行為得體的受歡迎的人。
2、父母要以身作則
在孩子還未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之前,他們的言行舉止幾乎都是模仿父母的。這一點我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了,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精準模仿與記錄,並通過自己言行表達出來。
如果父母日常行為規範,有足夠的公德意識,孩子自然就會心領神會,表現出相同的樣子。
比如:
如果父母帶著孩子外出乘車,每次都遵守秩序,排隊候車,從不插隊,孩子就知道這是乘坐公共運輸的規矩,那麼他將來獨自乘車時也會如此;如果父母從不隨手丟棄垃圾,孩子就知道即使是小小的一張紙巾,用完也要扔進垃圾桶裡……
只有父母的行為考慮到公共利益,才有可能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公德心的人。
3、多陪孩子玩有關社會公德的角色情景遊戲
孩子的成長,許多時候都來自於他的真實體驗,父母說教千遍,不如孩子體驗一遍。讓孩子自己去經歷一些事情,真正去感知某些行為的後果,孩子才會更容易獲得知識與成長。
生活中許多年齡較小的孩子或許沒有太多機會與能力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家長可以陪同孩子在家玩角色情景遊戲,在情景遊戲中就可以告訴孩子缺乏公德心會妨礙別人,是不道德的行為,或是讓孩子扮演那些為他人服務的職業,體驗人們相互服務的情景。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
希望為人父母的我們都能做一個有公德心的人,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相信我們每個人給予這個世界更多一點尊重與保護,世界也會還以我們一份溫暖與善意。
教育的本質
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如果說有教養是一種選擇,
希望我們父母能把這種最美的選擇帶給孩子。
讓他們成為一個因教養而美麗的人。
最後,兒醫通衷心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擁有公德心和責任感的合格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