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公德心不僅僅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有益,更對孩子自身有益。有公德心的孩子到哪裡都會深受人們的喜愛,並且更有可能比他人獲得更多的好機會,工作和生活也都將會更加順利。
一個人是否有公德心與這個人的教養息息相關,想讓孩子有教養有公德心,家長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既然公德心很重要,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公德心呢?今天小熊來跟家長們探討這個話題。
1、家庭內部要講公德
父母要培養孩子的公德心,應先從家庭生活開始。從小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利益,考慮別人的感受,遵守共同的規則。父母需要告訴孩子,在自己的房間裡可以隨意活動,可一旦進入他人的房間,就要尊重主人的生活習慣。比如,在進入父母的房間之前,孩子必須先敲門;動用別人的物品前,一定要徵求主人的意見;使用完馬桶後一定要衝水;在房間內外放音樂的聲音不能太大,以免幹擾到別人;洗完澡後要順手擦乾地板,以免下一個人進入衛生間後滑倒等等。
如果孩子從小就能養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就能夠懂得如何為別人著想。如此一來,當孩子從家進入學校,甚至是走向社會後,都會成為一個行為得體的受歡迎的人。
2、父母要做有利的示範
在孩子還未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之前,他們的言行舉止幾乎都是模仿父母的。這就好像一張張的白紙,上面的色彩和痕跡都是父母留下的。父母的所作所為,都被孩子做了精準的記錄,將來也會通過他們自己的言行舉止複製出來。
比如:
如果父母帶著孩子外出乘車,每次都遵守秩序,排隊候車,從不插隊,孩子就知道這是乘坐公共運輸的規矩,那麼他將來獨自乘車時也會如此;如果父母從不在公眾場合大聲喧譁,孩子就知道即使公共場合沒有其他人,也要保持安靜不大聲喧譁……
只有父母的行為考慮到公共利益,才有可能教育孩子成為一個有公德心的人。如果孩子從小就能養成這些良好的行為習慣,他就能夠懂得如何為別人著想。如此一來,當孩子從家進入學校,甚至是走向社會後,都會成為一個行為得體的人。
3、讓孩子在生活中多實踐
公德心的培養,並不是通過口頭意義上的傳達,最主要的,是要融入生活重的方方面面,而實踐是培養孩子公德心最好的方法。
在生活中,看到沒有公德心的事情,一定不能讓孩子覺得,別人這麼做自己也可以這麼做,得讓孩子知道這麼做是羞恥的,損壞他人利益的,應該制止這種行為,即使制止不了,自己也不能這麼做。
比如:
隨地丟垃圾,這種行為就可以做,看到對人們可能造成傷害的物品,可以撿起來扔進垃圾桶。看到隨意擺放的共享單車,可以儘自己的能力擺放好,這都是生活中,公德心實踐的體現。
家長想要培養出擁有專業性知識,又要高素質的孩子,就必須先注重自身的行為。家長良好的行為,對孩子起著積極的作用,相反家長一些惡劣的行為,同樣會帶壞孩子。為此在教孩子一些大道理的同時,更不要忽略對孩子細節上的照顧。父母對自我的約束,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希望為人父母的我們都能做一個有公德心的人,也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相信我們每個人給予這個世界更多一點尊重與保護,世界也會還以我們一份溫暖與善意。
最後,小熊衷心希望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擁有公德心和責任感的合格小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