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➊.
■如果要問一個人有什麼最易被人發現、稱讚、高看、羨慕的能力,那必定是洞察力。
洞察力最直白的說,就是有先見之明,能察覺別人所不覺,眼光獨到,卻又預料正確。
這體現在情商上,是對人的情緒察覺、心理、心情走勢的把握。在智商上,是對事物的本質、規律、演化的預見。
但凡一個人被誇「有先見之明」,都是對他極高的讚譽和肯定。
被誇之人心裡也必定極得意,因為它背後代表著別人承認他聰明、有慧眼,是高人的表現。
一個擁有洞察力的人,無論走在哪裡,無論混在什麼人群當中,最終也會漸漸脫穎而出,成為有話語權的指導者。
.➋.
那麼,洞察力需要具備什麼?
上篇文章講到了觀察力,觀察力實際就是指能不能發現信息、提取信息夠不夠全面的能力。
但獲得信息之後呢?信息是真是假?如何通過這些已知信息,挖掘出更多潛在信息?
這就需要大腦進一步的處理了,處理出來後得出的結論,既正確,又有先進性,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這就是洞察力了。
所以,洞察力實際是:觀察力、分析判斷能力、想像力的合集。
沒有超強的觀察力,你獲取不到細微的信息,這無法為你得到全面、準確的信息提供保證。
而若沒有分析判斷能力,獲得的信息無從下手,解剖不出新信息,那也等於零。就像要做一道紅燒魚,魚抓來了,你卻不知道該怎麼做,那魚又怎麼可能變成紅燒魚呢?
所以,分析判斷能力極重要,它是甄別信息和對表面現象的追溯,追溯其原因、原理,從而得出本質性的結論。
比如在公司聚會上,一個女同事對你微笑,她是真心的對你微笑還是純屬禮貌?如果是真心的,又說明什麼?是對你有意思還是有求於你?
這些就是「分析判斷」要解決的事,也是你必須要弄明白的事,否則就會應對出錯。
而想像力,則是對事情發展的推想,在這裡,想像不是胡思亂想,而是有依據的預想,是建立在信息和分析後的新信息上的推演。
就像做紅燒魚,魚有了,各種佐料也有了,就擺在你面前,做魚的方法你也清楚了,知道該怎麼下手,依據這三個條件,魚雖未做,但成品卻早已在你腦海呈現,這就是想像力。
想像力也是行動的動力,如果一個人想像不到成功後的樣子,就很難想去努力。凡是能夠忍耐眼前的艱苦,而堅持下去的,也一般都是想像力較豐富,能清晰看到未來的人。
否則,吃苦有什麼意義?
但想像最終能不能與實際吻合,就看你之前的分析判斷對不對了。分析判斷錯了,而想像是建立在分析的結論之上的,當然就一錯全錯。
比如女同事本來只是有求於你,才接近你,對你微笑。你卻誤以為她喜歡你,那你想像的兩人在一起的幸福日子,當然就不可能實現。
洞察力,就是這三樣能力的綜合運用。
通過對魚的品類、大小的觀察,再對你殺魚的手法、刀功和廚藝的分析,再聽你對紅燒魚的理解,我能預見出最終你做出來的紅燒魚一定很難吃,並且事實還真就如此,這就是我對你做紅燒魚這件事的洞察。
.➌.
洞察力不僅體現在對一件事的準確預測,還體現在發現新鮮事物的能力。它的重要甚至可以改變世界,達爾文就憑藉洞察力,提出了進化論,沃森和克裡克更是靠洞察力發現了DNA。
一條微不足道的線索,就能發現背後的大秘密,這就是洞察力的威力。
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擁有極強的洞察力,也是防止被騙、少走彎路、做出正確選擇的重要保證。
那麼,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洞察力?
1.好奇心
一個人,會主動去思考一件事的動力因素有很多,可以是為了利益,也可以是為了愛,為了得到某人。
但這些,都是很狹隘和單一的,如果與自身無關,就很難願意去多想。
比如:蘋果掉到了地上,你才懶得去想它為什麼會掉到地上呢。
而只有好奇心,才會讓我們思考變的廣泛,即使一件事與我們自身利益無關,我們也想去探個究竟。我們的目的,只是單純的想知道為什麼,結果有沒有利益,根本不重要。
這就是好奇心的偉大之處。
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洞察力,對一件事熟視無睹,就是因為對自身的目標行為看的太重,事不關己不做,無關利益不做,生怕浪費精力。
這樣,又怎麼可能洞察到新鮮事物呢?
而殊不知,世間很多事情的運行原理,在某個層面卻是相通的,是有互鑑意義的。
比如看歷史興亡和做企業,兩者有沒有可取之處?
當然有,而經常好奇於各種事物的人,就容易從中得到啟示,繼而觸類旁通,形成洞察。
所以,不要把自己的眼觀局限起來,多培養廣泛的興趣,多涉獵不同的知識,才是洞察力之源。
很多時候,那些看起來沒用的知識,關鍵時候,卻成了解決問題的助力。
你能想像的到,氣候的變化,也會成為引發戰亂的因素嗎?
所以,洞察,是來自於知識的廣泛,而知識的廣泛,又取決於你的心是否好奇。好奇,才有求知慾。
(但要注意的是,這個好奇,不是只好奇於事物的表面。喜歡看新鮮、聽八卦,是沒有用的。好奇,更多是指好奇於事物的本質、原理,喜歡問為什麼。)
2.深入了解。
上面講好奇心,是為了獲取知識的廣度,但在一件事情上,若不專注,不深入了解,只是淺嘗即止,也是不行的。
就像尋寶,只在大路邊,人人都能到達的地方找找,當然就不可能還藏著什麼驚喜,早就被人開發完了。
你只有到大山深處,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才越有發現寶物的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重大的創新,都不可能是外行人去創新,都是深入研究者的突然靈感爆發。
一個平時傻乎乎,大而化之的女生,一旦戀愛了,愛的很投入,等她對對方習性都很了解了,那她也會突然變的敏感起來,對方細微的異常都能輕易察覺,並洞察到背後的原因。
這就是深入了解的力量,它能讓人在專注的事情上洞察力翻倍。
3.聯想。
所謂聯想,就是把不同的知識聯繫起來想像。
人通過廣泛的興趣,獲取到不同領域的知識、不同事件的道理、原理,但若不能將它們融會起來,就等於是死知識。
就像地理和政治,地理是講某個地方的地形、氣候、人文。
政治是講治理,對人、社會的規則制定。
但如果不考慮地理因素,就對某個地方僵直施策,那政策就可能水土不服。
而將兩者聯繫起來考慮,就可能創造出一條非常適宜的政策,激發當地活力,這就是聯繫想像的力量。
把不同知識、見識、道理融合起來,就有可能產生化學反應,繼而得到新的方法。
一個好的點子、靈感、理論的產生,往往就是這種不同知識之間化學反應的產物。
達爾文發現進化論也是這麼一個過程。
「達爾文22歲時,搭乘英國海軍「小獵犬」號遠渡重洋。在旅途中,他留意了許多奇怪的現象,在維德角,他發現了懸崖高處的貝殼;在巴塔哥尼亞,他發現了已經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的化石骨;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他發現了不同島嶼上截然不同的知更鳥。
經歷了這些奇妙的發現,達爾文開始思考:是什麼原因讓物種如此豐富?自然界為什麼會培育出新的品種?
一天,達爾文翻看託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的《人口學原理》,書中闡述的核心觀點是人口增長以及對於自然資源的競爭。馬爾薩斯認為:「人口會不斷增長,但當達到食物供給的極限之後,人類之間就會為了食物相互競爭。」
讀到這,達爾文立刻意識到,這正好解釋了他所觀察到的物種之間的各種區別——物種之間為了資源進行競爭,任何隨機的進化都可能會成為某個物種的優勢,於是勝利者生存下來,而失敗者則被淘汰。
通過這番探索,達爾文最終得出了他的自然選擇理論。」
除此之外,像偵探、破案之類的推理,從不相關的現象引起的豁然想通,更是極常見。
這就是聯繫想像帶來的洞察。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很多思維活躍、跳脫、想像力豐富的人,往往點子多。
(完)
發現很多同學的觀察力還是很細緻的,在上前篇文章「如何提高智商?」中,我舉的一個例,說口才包括了:溝通、說服、談判、演講、辯論,這五個方面。
很多同學就問如何具體的去提升這幾個方面?
其實這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就已經說過了,這個概念來自於一本書:《好好說話:新鮮有趣的話術精進技巧》
裡面都有對這幾個方面的詳細講解,當時也跟大家推薦了。
如果還不知道是哪個版本的同學,我把連結貼出來,需要的可以去購買。以後如果發現有經典好書,還是繼續給大家推薦。
最後,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