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帕戈斯陸鬣蜥,拉丁學名是Conolophus subcristatus,又叫科隆群島陸鬣蜥,屬於脊索動物門、爬行綱、美洲鬣蜥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Common Land Iguana,命名時間是1831年,命名人為Gray。
棲息於不同島嶼上的加拉帕戈斯陸鬣蜥族群,在型態與體表色彩上有所差異。其屬名「Conolophus」是源自希臘文的「cono」與「loph」,意指其排列於背上的尖刺。而種小名「subcristatus」則是源自拉丁文中的「sub」與「cristatus」,意指這種鬣蜥背上的尖刺比起其他種類的鬣蜥更短。頭短而鈍,背、腿粗壯有力,腳趾長有鋒利的爪子。體色黃色,有白色、黑色、鐵鏽和褐色斑點,有一排棘沿著頸部的中心通過背部。這種鬣蜥的體重達13千克,體長1米。
其生活在該島嶼的乾旱地區,息地在叢林棲。雌性需要打到土壤疏鬆沙質地,以便在其中產卵,有些雌性甚至使用休眠的火山口周圍的火山灰。由於是變溫動物,加拉帕戈斯陸鬣蜥白天時會停留在火山巖上曬太陽;到了晚上則到洞穴中睡覺,以維持體溫。
加拉帕戈斯陸鬣蜥在白天活動。每天上午,它們曬太陽熱身,但正午炎熱時,往往會退回到陰影處,尋找陰涼地以保持自己的體溫。到了晚上,睡在自己挖的洞穴中。該物種為雜食性,主要吃植物和仙人掌。它們會用自己的爪子去除仙人掌上的刺,這些當地特有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仙人掌在乾旱季節為其提供充足的水分 。該種與加拉帕戈斯地雀有一種共生的有趣關係,鬣蜥通常從地面挺起自己的身體,讓地雀從它們的身體上啄取出蜱蟲、寄生蟲與蝨子。
加拉帕戈斯陸鬣蜥通常為草食性,不過有些個體具有肉食行為,會補充一些昆蟲、蜈蚣或腐肉。由於淡水在群島上相當地缺乏,因此加拉帕戈斯陸鬣蜥主要是從當地的加拉帕戈斯群島仙人掌獲取水分,而仙人掌的果實、花、莖甚至尖刺,構成了這些鬣蜥80%的食物來源。只有在雨季時,它們才能找到水池,並以一些齒莧屬植物的花為食。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易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