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河狸別稱北美河狸、加拿大河狸,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真獸亞綱、齧齒目、河狸亞目、河狸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American Beaver,命名人為Kuhl。
美洲河狸學名Castor canadensis,由德國博物學家、動物學家——海因裡希·庫爾於1820年命名。領土面積世界第二的加拿大號稱「楓葉之國」,以優雅挺拔的北美楓樹為國樹。可說起加拿大的「國獸」美洲河狸,就鮮為人知了。其實,加拿大的歷史,就是從這種大老鼠一樣的動物開始的。16世紀之初,歐洲人進行殖民新大陸,在森林茂密、河湖遍布的北美洲北部,法國冒險家們發現當地印第安人對他們的刀斧、鐵鍋、槍枝和玻璃珠很感興趣,不惜拿出一張張獸皮來交換。這讓冒險家們看到了商機,持續300多年的皮貨貿易,從此就在一座座印第安村莊裡展開。後來這片土地的名字「加拿大」,就來自當地印第安人語言中的「村莊」一詞。
在皮貨貿易中,數量最多的就是河狸皮。外表活像大老鼠、身後拖著條扁平尾巴的河狸,是一種水棲嚙齒類動物,堪稱「動物建築師」。它們幾乎一年到頭都忙著啃樹枝、運泥巴,築起「水壩」攔住河流,在巢穴周圍形成池塘以阻擋猛獸。為了在冷水中保持體暖,河狸身披雙層毛髮,外層厚實保暖,內層細密輕巧。可就是這樣一身優質毛皮,差點給它們帶來滅門之災。在歐洲人到來前,整個北美洲的河狸估計多達1-2億隻。以帶毛河狸皮製成的皮帽、皮領,舒適保暖又美觀,在歐洲各國長盛不衰、需求巨大。而對獵人來說,只要不怕冷,獵取河狸並不太難。貨源充足的河狸皮,不僅是熱門商品,還充當了「標準貨幣」——各種貨物的價值都被換算成河狸皮數量,以方便和印第安人交易。在河狸尚多時,一支火槍就能換來堆得和槍一般高的河狸皮。
美洲河狸是最大的嚙齒類哺乳動物,是半水棲的嚙齒類。體長90-117釐米,最大達120釐米。尾長約20釐米,體重13-32千克。頭骨扁平而堅實,顴弓發達,顴骨特別大;眼小;耳孔小,內有瓣膜,而且外耳能折起,以防水;鼻孔中也有防水灌入的肌肉結構;骨脊高起,甚上固著發達的肌肉;腳上有蹼,尾巴扁平似槳,善於遊泳。牙齒鋒利,共有20枚牙齒,門齒異常粗大,呈鑿狀,能咬粗大的樹木,臼齒咀嚼面寬闊而具較深的齒溝,從後向前咀嚼面一個比一個大,便於嚼碎較硬的食物。四肢短寬,後肢粗壯有力,後足趾間直到爪生有全蹼,適於划水;尾甚大,上下扁平,並覆有角質鱗片,在遊水時起舵的作用。
為了在冷水中保持體暖,美洲河狸身披雙層毛髮,外層厚實保暖,內層細密輕巧。軀體背部針毛亮而粗,絨毛厚而柔軟,腹部基本為絨毛覆蓋。身體具較厚的脂肪層,粗糙緻密的毛皮從暗灰色、板慄色、褐色至幾乎是黑色,通常可以用保持身體的溫暖,能耐寒,不怕冷水浸泡;可以抵禦寒冷的侵襲。
美洲河狸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林緣的河邊和水域中,溪流、池塘和湖泊附近。
有在水道築壩的習性。晝伏夜出,擅長遊泳和潛水,潛水時間可達15分鐘。營半水棲生活,夜間或晨昏活動,能藉助爪向上攀爬。河狸在陸地上行動緩慢而笨拙,不遠離水邊活動。其自衛能力很弱,膽小,喜歡安靜的環境,一遇驚嚇和危險即跳入水中,並用尾有力拍打水面,以警告同類。
凡是河狸棲息或是棲息過的地方,都有一片池塘、湖泊或沼澤。河狸可以伐倒樹木,用樹木在溪流中修建堤壩,形成小型水庫,其洞穴出口於水下並在水下儲存樹枝作為食物。它們用樹枝、石塊和軟泥壘成堤壩,以阻擋溪流的去路,小則匯合為池塘,大則可成為面積達數公頃的湖泊。河狸具有改造自己棲息環境的能力。當進入新的棲息地或棲息地水位下降時,河狸會用樹枝、泥巴等築壩蓄水,以保護洞口位於水下,防止天敵侵擾。河狸有時為了將岸上築壩用的建築材料搬運至截流壩裡,不惜開挖長達百米的運河。能用樹枝和蘆葦營造高出水面的巢,挖掘溢水溝,以防巢被洪水淹沒。既有水中洞口,也有地面洞口。 美洲河狸的食物主要是闊葉樹的枝幹、樹皮,樹葉、芽和以及蘆葦等。
此物種產地在加拿大、墨西哥、美國。阿根廷、芬蘭、俄羅斯聯邦。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該物種目前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er 3.1——無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