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農村隨禮負擔真是重啊!尤其是村書記、村幹部,沒有點經濟實力真當不了!
昨天去村裡辦事,到村委會坐了坐,和村幹部們聊了聊。剛好碰到村書記過來,打了個招呼,就掏出300元給了文書,說了幾句話,說的本地方言,沒太聽懂,但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就是讓文書代為去隨禮。過了一會兒,村委會副主任過來,村書記又給副主任300元,一樣的意思。於是大家聊起了這個話題。
有個村幹部說,現在村裡基本行情,紅白喜事一般都是隨300元,普通關係可能也是有隨200元的,但關係好的都在500元以上。村兩委幹部,特別是村支部書記,基本上不能低於300元,而且據說村裡面的人每家有喜事,都會邀請村書記,村兩委幹部。我對這個有點懷疑,有些大村六、七千人,有些都不太可能認識,也會請嗎?但他們說絕對會請,只要村民認識書記就行,而且會給認識的人一大疊,再由認識的人分發下去,有些可能真不認識。
有個朋友就說,那村支部書記一年下來估計得隨禮50次,每次300元,一年就得15,000元。但後面算了算,可能根本不止。這裡面白喜事可能就至少10來起,這個一般必須去的。紅喜事的話,結婚、孩子滿月、周歲、升學、喬遷等等,各種名目,算下來真不止,普通人隨禮都在隨不起。而且聽說白事還有這麼一個規則,就是去的賓客跟其中一個子女關係好,隨的禮就記在哪個子女的帳上,如果跟子女關係都可以,那每個子女都要隨一份禮,村裡有個副主任跟那過世老人的三個兒子關係都可以,就隨了三份禮,每人300元。這樣負擔就更重了。
這邊現在喝喜酒的習俗也變了。不像原來的,借很多桌子、碗筷等等,然後在院子裡,擺很多桌,賓客到齊了,舉行婚禮,然後上菜開飯,在一起熱熱鬧鬧,喝酒聊天,喜慶的氣氛很足。現在賓客去隨禮,很多都不在那邊喝喜酒,而是打包回家。隨禮的人湊夠一桌,就把那一桌酒席全部打包回去,怎麼分就那幾個人自己決定。這已經形成了習慣,以至於主人家也不會再準備那麼多桌子碗筷了,也省了很多事。甚至於有些家更省事,都不再準備酒菜了,隨完禮的賓客,主家那邊再回點米、油或者雞鴨等等作回禮,或者乾脆連東西都不準備了,就回一點禮金,比如你隨禮300元,那邊回禮60元等等。
所以,很多地方辦酒席都變了味兒,造成很多人家負擔很重,但這種人情往來又很難杜絕,政府三令五申也沒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