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精細化血糖監測,選擇合適的降糖方案?

2020-12-25 澎湃新聞

*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面對血糖「多維度」管理,治療方案如何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中,降糖是硬道理,但該如何根據血糖監測指標,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實現有效且獲益更大的控糖?近日,第八屆血糖波動監測與管理論壇上,內分泌專家們對此闡述了他們的觀點,下面一起來看看詳細內容。

糖尿病治療需要兼顧血糖的多個維度

隨著,DCCT與UKPDS等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HbA1c)升高,各種併發症相對風險顯著增加,而HbA1c每下降1%,將會帶來併發症相對風險減少,從而確立了HbA1c在預防糖尿病併發症中的「金標準」地位1-2。然而也有研究顯示,HbA1c僅可解釋部分併發症的發生風險,僅僅強調嚴苛的HbA1c控制,並不能帶來更多併發症獲益3-4。那,臨床上對HbA1c作為血糖控制指標的應用是否存在「偏差」?

有研究者就指出,HbA1c 僅僅描述了血糖控制狀況的一個方面5。它不能很好的預測低血糖風險,控制良好的患者低血糖仍可能頻發,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不同HbA1c水平可能存在類似低血糖風險6,而低血糖會增加大血管、微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的發生風險7-8。

另外,HbA1c 不能很好反映血糖變異,HbA1c相同的患者血糖變異程度可能存在很大差別9(圖1)。即使是HbA1c控制良好的患者,血糖變異仍會增加大血管及微血管併發症風險,一項納入240例無心血管疾病(CVD)的T2DM患者(HbA1c≤7.0%) ,旨在評價血糖變異性與10年CVD風險之間的相關性研究發現,HbA1c控制良好的T2DM患者中,平均血糖波動幅度是10年CVD風險的獨立危險因素(OR=1.743, P<0.001)10。

圖1 HbA1c相同的患者血糖波動不一樣

可見,HbA1c可能高估或低估個體平均血糖水平,無法體現不同程度的血糖變異,不是反映患者個體化血糖控制狀況的最佳指標。血糖變異性、低血糖、HbA1c互相關聯,共同影響糖尿病患者管理目標,因此治療時需要兼顧血糖的「多維度」才有助於實現個體化治療。

「連點成線」評價血糖控制狀況的新指標——TIR

目標範圍內時間(TIR)作為新型的血糖評估指標11,指的是糖尿病患者在一天之中,血糖控制在目標範圍內(3.9–10.0 mmol/L) 的時間。相應地,TIR還衍生出了另外兩個概念11:低於目標血糖範圍(<3.9mmol/L)的時間,高於目標血糖範圍(>10mmol/L)的時間,從而完善了HbA1c解析血糖控制狀況的「多維」視角。

TIR與HbA1c存在一定線性關係12,但是TIR與HbA1c的相關性較弱,兩者所反映的血糖信息側重不同13;TIR能更好的反映相同HbA1c時低血糖的發生狀況和血糖變異程度14,而且可獨立於HbA1c 反應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中國首個TIR與糖尿病微血管併發症研究證實,TIR與糖尿病患者視網膜病變嚴重程度呈顯著負相關15。TIR越短,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視網膜病變發生率越高16。而且,TIR越短,糖尿病危重症患者死亡風險越大17。

可見,TIR作為新型的血糖評估指標,可提供血糖的多個視角,與其它指標相結合可幫助解析患者血糖的真實情況,助力實現多維度地血糖管理。

面對血糖「多維度」管理,

擇優選擇治療方案!

胰島素是糖尿病治療的一個重要手段,百年來,為追求更優的血糖管理,胰島素的研發從未停滯;從動物胰島素到人胰島素,再到胰島素類似物,不斷得趨向於生理胰島素分泌模式。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延緩外源性胰島素從皮下組織吸收的速度,從而延長作用時間,改善血糖、降低變異性及低血糖風險是基礎胰島素研發的常規思路18-19。

胰島素類似物當中,甘精胰島素通過改變人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皮下注射後,由於環境pH值的變化形成微沉澱六聚體,從而延長作用時間20。而甘精胰島素U300是甘精胰島素U100的濃縮劑型,相同劑量的液體體積減少2/3,皮下儲庫的體積更小,表面積更小,從而降低了單體從微沉澱解離的速度21-22。德谷胰島素通過改變人胰島素的胺基酸序列,B29位連接了一個16碳脂肪酸側鏈,皮下注射後,雙六聚體形成多六聚體長鏈再解離出單體,大大延長了作用時間23。

延長作用時間帶來了哪些獲益?是否可以覆蓋血糖的「多維度」管理?它們各自有哪些特點?對此,藥代、藥效學及臨床研究數據給了我們答案。

甘精胰島素U100率先進入臨床,因此後來基礎胰島素類似物的出現是否實現了超越都會與它進行比較。德谷胰島素與甘精胰島素U100頭對頭研究發現,德谷胰島素血藥濃度波動程度更小,降糖效果分布更為平均,空腹血糖(FPG)改善更優,低血糖風險更少(圖2)24-30。德谷胰島素降糖療效的日內變異性降低40%31,僅為甘精胰島素U100的1/432。EU-TREAT研究亞組分析還發現,既往使用甘精胰島素的T2DM患者,轉換為德谷胰島素治療後,低血糖事件顯著減少33。有薈萃分析則顯示在從未使用過胰島素的T2DM患者中,使用德谷胰島素的患者每日總胰島素劑量較使用甘精胰島素患者下降約10%34-36。

圖2 與U100組相比,德谷胰島素組FPG改善更優,低血糖風險更少

甘精胰島素U300較U100雖然半衰期延長,但不具生物等效性37-39。一項隨機,雙盲,交叉研究,在T1DM進行正常血糖鉗夾試驗,比較穩態時甘精胰島素U300和U100的24 小時AUC曲線下面積,U300比U100低了27%,意味著降糖效能低27%40-41。在T2DM患者中的結果匯總分析也發現,降糖療效方面甘精胰島素U300和U100相似;低血糖風險方面,甘精胰島素U300優於U100,而胰島素劑量則顯示,甘精胰島素U300較U100劑量增加約10-18%42-45。目前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均建議,由甘精胰島素U100轉換為U300時增加劑量使用39,41。

德谷胰島素與甘精胰島素U300相比,日內變異性低37%,也僅為甘精胰島素U300的1/446。CONFIRM研究是一項涉及4000餘例T2DM患者的真實世界研究,比較德谷胰島素和甘精胰島素U300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7,主要終點為HbA1c 自基線至6 個月隨訪時的變化值。結果發現,相較於甘精胰島素U300,德谷胰島素HbA1c改善更優,低血糖風險降低30%,且劑量減少約10%47(圖3)。另外,對於新的血糖評估指標TIR,德谷胰島素治療TIR可達77.3%48。

圖 3甘精胰島素U300相比,德谷胰島素降HbA1c改善更優,低血糖風險更低

小結

血糖變異性、低血糖、HbA1c互相關聯,共同影響糖尿病患者管理目標。科技發展使得血糖控制的精確度量成為可能,目前TIR作為新型的血糖評估指標,可幫助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

藥代、藥效學及臨床研究數據互為驗證,組成藥物的完整證據鏈。通過對基礎胰島素類似物循證證據的互相比較及反覆驗證,德谷胰島素顯示出作用持久,平穩,改善血糖更優且降糖療效變異性小,幫助多維度優化血糖管理,低血糖風險更低,更滿足理想基礎胰島素的需求。

參考文獻:

Skyler JS. 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 1996 Jun;25(2):243-54.

UKPDS (35): Stratton IM, et al. BMJ. 2000 Aug 12;321(7258):405-12.

Hirsch IB, et al.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05 May-Jun;19(3):178-81.

Hirsch IB. Diabetes Care. 2015 Aug;38(8):1610-4.

Beck R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7 Aug;40(8):994-999.

Lipska KJ,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 Nov;36(11):3535-42.

Bonds DE, et al. BMJ. 2010 Jan 8;340:b4909.

Zoungas S, et al. N Engl J Med. 2010 Oct 7;363(15):1410-8.

Penckofer S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2 Apr;14(4):303-10.

Tang X, et al. Clin Chim Acta. 2016 Oct 1;461:146-50.

Battelino T,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42(8): 1593‐1603. DOI: 10.2337/dci19‐0028.

Vigersky RA, et al. Diabetes Technol Ther. 2019 Feb;21(2):81-85.

Beck RW,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19 Jul;13(4):614-626.

Vigersky RA, et al. J Diabetes. 2019 Jan;11(1)23-31.

Lu J, et al. Diabetes Care. 2018 Nov;41(11):2370-2376.

Beck RW, et al. Diabetes Care. 2019 Mar;42(3):400-405.

Lanspa MJ, et al. Chest. 2019 Jun. [Epub ahead of print].

Zaykov AN, et al. Nat Rev Drug Discov. 2016 Jun;15(6):425-39.

Hirsch IB et al.Endocr Rev. 2020 Oct 1;41(5):bnaa015.

Ashwell SG, Home PD.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 2001 Nov;2(11):1891-902.

Ghosh, S. World J Diabetes, 2020. 11(4): 100-114.

Hirsch IB et al.Endocr Rev. 2020 Oct 1;41(5):bnaa015.

Jonassen I, et al. Pharm Res. 2012 Aug;29(8):2104-14.

Heise T, et al. Expert Opin Drug Metab Toxicol. 2015;11(8):1193-201.

Rodbard et al. Diabet Med 2013;30:1298–304.

Onishi et al. J Diab Invest 2013;4:605–12.

Meneghini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36:858–64;

Hollander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4;17:202–6.

Wysham et al. JAMA 2017;318:45–56.

Marso et al. N Engl J Med 2017;377:723–32.

Heise T, et al.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18 Mar;12(2):356-363.

Heise T,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2 Sep;14(9):859-64.

Vora et al. Diabetes Ther 2014;5:435–46.

Zinman et al. Diabetes Care 2012;35:2464–71.

Gough et al. Diabetes Care 2013;36:2536–42.

Onishi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2013;4:605–12.

Becke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38:637–43;

李冰. 中國處方藥 2009;1(82);47-50;

Toujeo SmPC, 2020 https://www.ema.europa.eu/en/documents/product-information/toujeo-epar-product-information_en.pdf.

Becker et al. Diabetes Care 2015;38:637–43;

Toujeo FDA label 2019 https://www.accessdata.fda.gov/drugsatfda_docs/label/2019/206538s012lbl.pdf

Riddl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835–42;

Yki-Järvinen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1142–9;

Bolli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5;17:386–94;

Ji, L.N,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0. 22: 612-621

Heise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17; 19:1032-39.

Tibaldi, J. et al.Diabetes Obes Metab, 2019; 21:1001-1009.

Yamabe M, et al. J Diabetes Investig. 2019 Mar;10(2):352-357.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糖尿病管理控糖新指標:TIR引領方向,精細化血糖管理時代來臨
    轉自《國際糖尿病》,原標題:精細化血糖管理時代來臨,控糖新指標TIR引領方向編者按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糖尿病治療與療效評估的全過程TIR作為血糖評估領域的新興指標,這兩年地位迅速提升,目前已獲2020 ADA指南正式推薦用於評估糖尿病的血糖管理。TIR的興起一方面得益於持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確實較傳統指標更能滿足目前血糖精細化管理的新需求。在TIR時代下,降糖藥物也將迎來新的考驗。那麼,TIR是什麼?相較傳統血糖指標具有哪些優勢?以TIR作為評價指標,經典降糖藥物如阿卡波糖的表現又如何呢?
  • 糖尿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二維聯合,快速降糖
    在本次調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PP-4抑制劑±二甲雙胍是針對FPG有效控制的優選方案,應用比例最高(38%)。研究發現,空腹血糖對HbA1c的貢獻率達76%~80%,且與大血管及微血管併發症風險明顯相關。因此,管理好FPG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本次展示的案例採用的降糖方案中,即應用了DPP-4抑制劑中控制FPG效果顯著的維格列汀進行治療。
  • 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監測伴隨治療全過程
    血糖監測非常重要,它能觀察到治療過程中的血糖變化,為降糖方案的調整提供依據,從而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沒有血糖監測,用藥就不能用到位,尤其是對於注射胰島素的患者,胰島素的劑量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型的變化、飲食的變化等不斷調整,而調整的依據就是血糖監測結果。
  • 血糖監測是指導治療方案的重要依據,各種監測方法有啥區別
    | 南大論壇轉自:《國際糖尿病》編者按: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可為調整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在糖尿病的日常管理中,合理監測血糖有助於及時發現低血糖,區分低血糖和低血糖反應,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那麼在臨床實踐中,有哪些常用的血糖監測手段呢?
  • 空腹血糖高,應該控制飲食,還是加大降糖力度
    找準原因,才能正確應對 關注血糖水平的人,都聽說過空腹血糖,但是,這個名詞到底代表什麼意思?是如何引起的?空腹血糖高,應該控制飲食,還是加大降糖力度呢?
  •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在家監測血糖?
    所以,在近期的文章裡,我主要是教大家在保障母嬰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減少去醫院的次數,以及如何在家做好各種自我監測。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如何在家監測血糖。從「三駕馬車」到「五大要素」對於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來講,傳統的處理方法是「三駕馬車」:運動、飲食控制、藥物治療。
  • 如何管理好糖尿病?你需要知道血糖自我監測的3個小竅門
    作者: 李連喜(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 自我血糖監測在糖尿病的治療管理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自我血糖監測,糖尿病患者不僅可以及時發現低血糖和高血糖,而且也可以為糖尿病治療方案的調整提供有用的信息。
  • 妊娠期糖尿病(GDM)如何在家監測血糖?
    所以,在近期的文章裡,我主要是教大家在保障母嬰安全的前提下,如何減少去醫院的次數,以及如何在家做好各種自我監測。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如何在家監測血糖。  如何自我監測血糖要想控制好血糖,先得學會自我監測血糖,我們來看一下臨床指南是如何讓你監測血糖的。
  • 血糖正常值是多少?血糖高為什麼不是糖尿病?降糖食物第一個就很好吃
    血糖高對人體毫無益處,長期不加控制的話還會誘發糖尿病,直接威脅到自身的健康甚至生命,下面的內容將對血糖高如何調理做出詳細的解答,血糖高的人可以了解一下 三、苦瓜 苦瓜在飲食、降糖方面都是很好的選擇,古書上也有記載,苦瓜可以治「渴」。
  • 血糖監測的6個常見誤區,糖友很容易踩,難怪血糖波動得厲害
    糖尿病的患者在確診之後,最重要的就是治療,其中血糖監測是控制血糖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必須要認真的對待,掌握正確的血糖監測方法,避免步入血糖監測的誤區,影響控糖效果,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那麼比較常見的血糖監測誤區都有哪些呢?
  • 空腹、餐前、餐後 2 小時……血糖,到底怎麼選檢測時間?
    意義① 可以反映餐後血糖的控制情況以及進食量與降糖藥用量是否合適,這是空腹血糖不能反映的。② 可以反映患者胰島 β 細胞的儲備功能,即進食刺激胰島 β 細胞追加分泌胰島素的能力。3餐後 1 小時血糖從吃第一口飯開始計時,1 小時後的血糖水平。正常情況下,血糖在進餐後 0.5~1 小時達到最高點,但一般不超過 11.1 mmol/L。反映吃普通食物或水果後血糖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可以幫助患者選擇合適的食物。
  • 監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睡前血糖、凌晨血糖有何意義?多少達標
    監測不同時間點血糖的臨床意義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監測的項目很多,血糖監測乃其中的重中之重。理想的血糖監測應當是全天候的,但家用血糖儀顯然無法做到這點。為此,我們可以選擇一天當中具有代表性的時間點來反映全天的整體血糖狀況,主要包括:1、三餐前(包括空腹)血糖:有助於發現低血糖,尤其適用於低血糖風險較大的糖尿病患者(如接受胰島素強化治療的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較高的糖尿病患者,也應關注三餐前血糖的監測。
  • 糖尿病人單藥治療血糖控制不佳,早期聯合,有效降糖
    聯合治療的藥物選擇也是一門學問。本期2020早安血糖FPG臨床診療技能提升項目的案例由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科鍾招元醫師提供,點評專家為青島大學附屬醫院內分泌與代謝病科主任醫師付正菊教授。在本次調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DPP-4抑制劑單用或聯合二甲雙胍是針對FPG有效控制使用率最高的方案,應用比例達55%。維格列汀作為DPP-4抑制劑中降低FPG作用最優的藥物,其與二甲雙胍聯合治療的效果如何?我們結合一個實際病例一起看看。
  • 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控制在什麼水平才理想?如何測才正確
    對於糖尿病這種慢性病來說,平時監測血糖變得非常重要,就如同每天吃飯睡覺一樣,因為通過血糖變化可以看出藥物治療的效果,以及糖友病情的變化,為藥物劑量調整和治療方案調整等提供參考依據,對糖友來說最重要的就是測空腹血糖和餐後2小時血糖。
  • 德國羅氏血糖儀聯合北京衛視《養生堂》破解血糖波動管理密碼
    節目特邀北京醫院內分泌科主任、主任醫師、北京糖尿病學會主任委員郭立新教授做客現場,以真實病患為例,講述血糖波動及其對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危害,並針對如何有效平穩血糖波動等提出了解決方案。節目還特別強調了家庭監測在糖尿病治療過程的重要性,呼籲糖友加強家庭血糖監測和管理。
  • 降血糖最好的5個方法,糖尿病患者注意了!
    主食要粗細搭配,不要單純只吃精細的米麵,否則很容易引起血糖快速飆升。儘量用粗糙的穀物食品代替細糧,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可以延緩餐後血糖上升的速度。,所以,糖尿病友如果想要降血糖,在餐後一小時左右進行運動是比較合適的。
  • 血糖只測空腹、餐後?錯!掌握最佳監測時間點,幫你省試紙,還能少扎手
    · 血糖監測最佳時間點· 我們的血糖會受到飲食、運動、情緒等多方面的影響而波動,它時刻都處於動態變化中,因此對全天血糖水平進行整體監測,不僅有助於我們全面了解血糖的控制情況,還可以作為醫生調整生活方式、優化藥物方案的依據,從而幫助我們更好的控制血糖,降低併發症發生的風險!
  • 一位糖友是這樣監測自己的血糖的,值得推薦學習
    【專業醫生天天和您說健康】每一位糖尿病人要做事就要把血糖控制好,做好血糖監測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要做好這件事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是需要學習的,就比如說糖尿病人應當有自己一本血糖監測日記。天天聽健康的一位朋友在確診糖尿病初期是這樣做的。
  • 糖尿病人長期治療,選擇胰島素好還是降糖藥好?二者區別有多大?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對糖尿病的治病來說,有效控制血糖是最基礎的治療,在此基礎上阻止與延緩併發症的發生是最終的目標,所以只要能實現這個目標的治療都是可選擇的治療措施,主要包括五個方面:飲食控制、運動鍛鍊、藥物治療、血糖監測和健康教育。
  • 糖尿病血糖監測:智能血糖監測技術助力擺脫血糖波動恐懼
    TIR是動態血糖監測的重要指標之一,它代表24小時內葡萄糖處於目標範圍內(70~180mg/dl)的時間比。在本屆ENDO線上會議,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退伍軍人事務醫療中心的Steven Eelman教授、來自史丹福大學的Rayhan A.Lal教授、來自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內分泌學院的Jeremy H.Pettus教授針對「如何減少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波動和增加TIR」展開了專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