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管理控糖新指標:TIR引領方向,精細化血糖管理時代來臨

2020-12-20 中華糖友學會

轉自《國際糖尿病》,原標題:精細化血糖管理時代來臨,控糖新指標TIR引領方向

編者按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了糖尿病治療與療效評估的全過程。TIR作為血糖評估領域的新興指標,這兩年地位迅速提升,目前已獲2020 ADA指南正式推薦用於評估糖尿病的血糖管理。TIR的興起一方面得益於持續葡萄糖監測(CGM)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確實較傳統指標更能滿足目前血糖精細化管理的新需求。在TIR時代下,降糖藥物也將迎來新的考驗。那麼,TIR是什麼?相較傳統血糖指標具有哪些優勢?以TIR作為評價指標,經典降糖藥物如阿卡波糖的表現又如何呢?帶著這些問題,近期我們採訪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鄺建教授。

鄺建 廣東省人民醫院

TIR概述及ADA指南相關推薦

人體血糖處於動態變化之中,並受各種因素如情緒激動或進食狀態的影響。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其血糖水平需要穩定控制在一個目標範圍之內。臨床中常用的血糖評估指標包括點血糖以及糖化血紅蛋白(HbA1c)等。通過指尖血和靜脈血檢測的血糖是點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是傳統點血糖指標的代表,反映的是採血時刻的血糖水平。HbA1c反映的是過去2~3個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但不能看到具體每個時刻的數值。這兩種方法都無法描述患者每天的血糖波動是否在正常範圍,一個過於微觀,一個過於宏觀。

隨著血糖監測技術發展,CGM能夠實現數分鐘監測一個血糖值並持續監測數天,同時催生出TIR(Time in Range,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這個新指標,很直觀地反映各種幹預措施包括藥物治療方案能否讓患者的血糖達到理想水平。2020 ADA指南肯定TIR的臨床價值,推薦其用於評估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希望TIR能夠控制在70%以上。除了TIR,還有葡萄糖低於目標範圍時間(TBR)、葡萄糖高於目標範圍時間(TAR)。和HbA1c相似,目標範圍的設定也因人而異。ADA指南提供的是常規的設定目標70%。研究發現,TIR和HbA1c具有良好的相關性。同時,指南也強調,TIR的出現並不是為了替代目前作為金標準指標的HbA1c,而是作為HbA1c不能反映實時血糖以及一段短時間段內血糖波動的一個有效補充。

TIR的主要優勢及臨床意義

CGM可以較長時間監測血糖波動情況,密集的血糖值可以描述血糖波動的概貌,有助於及時發現患者處於過高血糖、過低血糖、理想血糖的時間,這就是TIR最基本的概念和價值,簡單、直觀,更容易理解,在臨床上能夠滿足血糖精細化管理的需求。對患者來說,TIR可以非常好地指導其調節飲食和運動,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對醫生來說,當看到患者血糖波動概況後,可為其選擇合適的治療藥物,使血糖在設定的目標範圍內波動,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高血糖以及發生沒有意識的低血糖。目前已有證據表明,TIR不僅是血糖控制評估指標,而且與糖尿病各種慢性併發症廣泛相關,包括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白蛋白尿、大血管併發症等,臨床實用性強。因為連續監測數天的CGM具有非常好的臨床價值,故其得到了廣泛認可,很快受到全球各個指南或共識的大力推薦。

當然,每種技術要充分發揮它的價值,需要根據個體情況或醫療條件等因素正確合理地使用。在應用TIR這個指標時,醫患需要密切配合,主動管理血糖,佩戴CGM後,每天至少採集70%(16小時)以上時間的血糖數據,自我分析血糖波動的可能原因,及時將血糖監測數據拿給醫生看,以便醫生為其調整生活方式和治療藥物。當然,時刻能看到自己的血糖對少數患者來說,除了有助於控制血糖以外,也有可能在出現高血糖或低血糖時增加其焦慮感。這些也是在臨床上需要予以關注的。

以TIR為評價指標的AIM研究,

揭示阿卡波糖控糖優勢

每種降糖藥物都有其獨特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的特徵。臨床醫生通過TIR了解患者血糖波動的特徵,可以為其更好地選擇治療藥物;在使用降糖藥物以後,通過TIR顯示的血糖波動情況,可以評估藥物療效。這是一個很客觀的指標,患者和醫生都能夠看得到。

在降糖藥物中,阿卡波糖的作用機制是在腸道抑制α-糖苷酶的作用,阻斷α-糖苷酶將多糖分解為單糖,從而延緩了在腸道的吸收,因此其能夠很好地改善餐後血糖波動。而血糖波動大對微血管及大血管病變都會帶來嚴重的影響。AIM研究首次提供了阿卡波糖對TIR控制的臨床證據,這是一項為期12周、開放標籤、隨機對照研究,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納入115例使用人預混胰島素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隨機分為阿卡波糖組(100 mg tid)和二甲雙胍組(500 mg tid),應用CGM評估不同治療方案對血糖波動的影響。結果顯示,兩組均可有效降低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及HbA1c水平,但阿卡波糖組降低餐後血糖效果更好,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全天血糖波動,顯著提高TIR 28.56%,延長血糖達標時間,且TAR下降28.1%。該研究為中國精細化管理糖尿病提供了重要依據,針對餐後血糖升高為主的中國2型糖尿病人群,阿卡波糖能夠帶來更多獲益。

專家簡介

鄺建教授

廣東省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南方醫科大學和汕頭大學醫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甲狀腺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甲狀腺疾病專科聯盟常務理事長,中國老年保健醫學研究會老年內分泌與代謝病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師協會內分泌醫師分會、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代謝與內分泌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糖尿病學分會常委,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微創治療專業委員會甲狀腺腫瘤消融學組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糖尿病血糖監測與慢性併發症、甲狀(旁)腺微創診斷與治療

相關焦點

  • 控糖新指標TIR備受矚目 引領血糖管理新思路
    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監測血糖要看哪些指標?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NO,只知道這些你就OUT啦!上述指標在血糖監測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CGM技術的逐漸成熟,TIR等新指標越來越受到重視,歐美多家糖尿病國際學術機構已於2019年6月聯合發布了《TIR國際共識推薦》[1]。控糖新維度TIR這麼火,如何圍繞它做文章,帶給患者更有效的血糖管理呢?
  • 糖尿病血糖與健康管理的「新密碼」
    下面開始上課:HbA1c(糖化血紅蛋白)在臨床上已作為評估長期血糖控制狀況的金指標,是反應近2-3個月血糖的平均值。這話是有理論依據的,是《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提出的。所以在臨床中需要更多的血糖控制指標與HbA1c互為補充,從而更加全面地衡量患者的血糖狀態。就比如,雖然HbA1c控制良好,但血糖波動也照樣增加糖尿病患者併發症發生風險。所以我們要理性認識糖尿病控制的金指標,了解除HbA1c之外的另一個影響因素「血糖波動」。TIR:是指葡萄糖水平在目標範圍內的時間 ,它是評估血糖波動「時間」維度的關鍵指標。
  • 妊娠糖尿病 該如何有效管理血糖?
    大部分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媽媽在生完寶寶後,血糖會恢復正常,但是也不能掉以輕心。日後轉為 2 型糖尿病風險也會相應增高。所以,明確血糖水平,控制血糖增長,對孕媽媽們來說尤為重要!怎樣就會被診斷為妊娠期糖尿病了?糖耐量檢查(OGTT)所有妊娠的女性應在24~28周進行75gOGTT測定血糖【1】。
  • 三十而已就被糖尿病盯上了? 智能控糖刻不容緩!
    實時掌控血糖,做糖尿病的主人   在糖尿病治療中,實時掌控血糖情況對評估病情、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評估療效、發現血糖波動、預防併發症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血糖監測錯誤就會誤導治療,甚至造成生命危險。
  • 糖尿病患者如何科學控糖?飲食注意這四點,血糖或會安分很多
    高GI值——血糖驟變的元兇這裡便要引入一個概念——GI值,即血糖生成指數,簡稱升糖指數。顧名思義,它代表了一種食物在進食過後升高血糖的能力和速度。GI值越高,在進食過後固定時間內血糖升高的效果就越快!正常情況下,血糖的變化是一種溫和緩慢的過程,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驟變往往會導致極為嚴重的後果。
  • 正常人的血糖是多少?怎樣診斷糖尿病?如何穩定控糖?醫生告訴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控制血糖是避免出現併發症,並且防止患者過早死亡的重要措施,另外,也有證據表明,2型糖尿病病患面臨新冠肺炎重症的風險更高。其中2型糖尿病佔整體患病的九成以上,在古時候被稱為富貴病,原因在於這種糖尿病與不良飲食習慣、肥胖、不運動等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或者其前期患者,可以通過飲食、減肥、以及規律運動達到較好的控糖效果,當然,如果這些日常方法效果有限的話,我們還可以通過口服藥物,以及注射胰島素等方法來進行血糖管控。
  • 關注血糖健康,華為、羅氏攜手,打造智慧血糖管理服務
    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個聯合國糖尿病日。根據最新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達12.8%,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高達35.2%。也就是說,當前中國大陸糖尿病患者總人數可能接近1.2億。如此駭人的數字究竟為何?負擔沉重,肥胖、高血壓、高心率、高脂血症等都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再進一步究其原因,不良的生活習慣恐怕脫不了關係。
  • 糖尿病常見的6個指標,糖友有幾個指標是正常的?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以高血糖為臨床症狀,並且容易發生各種併發症,危害糖友生命健康,因此,糖友應密切關注糖尿病的發病情況,及時幹預,最大限度控制病情。下面為糖友總結6個常見的指標,糖友有幾個指標是正常的?
  • 如何通過精細化血糖監測,選擇合適的降糖方案?
    *本文所涉及專業部分,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面對血糖「多維度」管理,治療方案如何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中,降糖是硬道理,但該如何根據血糖監測指標,選擇合理的治療方案實現有效且獲益更大的控糖?
  • 沒效果就退款,山丘聯康打造按效果付費的慢病管理新模式
    動脈網·蛋殼研究院在近期發布的《糖尿病管理數位化創新報告》中指出,數位化技術作為一股驅動產業顛覆式變革的新力量,正在以席捲之勢觸及醫療健康的各個領域。慢病管理作為醫療健康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數位化帶來的衝擊與變革,慢病管理生態正在重塑。
  • 從基礎款血糖測試儀,到血糖、尿酸一機雙測,糖尿病患者應如何選擇?
    諸如,因為糖尿病起病緩慢且病程長,對糖尿病及其併發症認識不足,導致部分患者認為無症狀便無問題無需進行血糖控制。部分患者由於懼怕藥物不良反應以及疼痛,加上患者家屬對其監督較差,病人自我管理動力不足,依從性較差,最終導致嚴重的後果。控制血糖濃度在正常範圍內,能有效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概率。
  • 糖尿病自我管理|血糖監測伴隨治療全過程
    導語: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生活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居高不下,更有大量的糖尿病前期患者,這給患者和家庭帶來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和經濟負擔。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病納入醫保報銷範圍,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不過糖尿病這一類慢性病的有效治療和控制,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患者的自律和自我健康管理。
  • 2020年青島市科技活動周活動:《疫情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信息化管理...
    《疫情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信息化管理》宣教主辦單位:青島市中心醫院舉辦地點:青島市四流南路127號青島市中心醫院舉辦時間:8月29 日聯 系 人:張方華 聯繫方式:0532-84961391活動內容:(1)開展院內血糖信息化血糖管理:對住院的糖尿病患者應用信息化血糖管理系統,對患者血糖進行精細化管理。
  • 醫療管理質量指標 | 臺灣醫院信息系統精細化借鑑
    醫療管理質量指標,在目前等級醫院評審的標準中已經規定很多指標,針對這些指標,首先要確認負責單位是誰?但目前醫院普遍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我目前的信息系統沒有這數據,因為前臺的臨床信息系統沒有這功能,或是前臺的信息系統是第三方,第三方沒有回傳給我;不可避免,在精細化過程中,信息系統是要跟著腳步,逐步修改或新增功能模塊的,沒有一家廠商說,我的信息系統已經完善了,以後不會也不需要更新功能了,在其他行業我不敢說,但在醫療行業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行業涉及到『人命』,這是其他行業所沒有的,這也是臺灣目前
  • 不想血糖高?控糖食物一覽表來啦!
    x阿姨平時就說要三減三健,要控油控鹽控糖,糖尿病的併發症也太嚴重了。控糖要從小抓起,不能給我孫子再吃那麼多糖了!不過話說回來,咱們平時要控糖,指導員,那糖尿病患者平常吃的東西要怎麼注意呢?糖尿病人在吃的時候尤其注意生怕吃了什麼食物血糖一下就升高了那麼,如何才能吃對食物,和藥物一起幫助控制血糖呢?下面這個控糖食物表,請一定要記住!
  • 門店商品精細化商品運營管理
    日趨理性的消費觀念:回歸到消費本質以消費者畫像、以商品為王的時代已來臨。商品管理已從後臺總控轉移為門店精細化管理門店商品從系列-故事包-品類-單品層層拆解,各品類商品作為門店經營的基本戰略單位進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動。
  • 雅培攜手行業夥伴共同探索糖尿病管理發展新生態 首屆雅培瞬感中國...
    2019年10月29日,全球領先的醫療健康公司雅培在上海召開首屆雅培瞬感中國行業生態大會暨2019商業創新合作夥伴大會,以「瞬感 新生態 聯未來」為主題,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行業專家、知名企業、意見領袖等,共同探討糖尿病疾病管理的機遇、挑戰以及解決方案,號召各界人士從不同角度和方向共同助力糖尿病管理,並結合創新技術通過數字醫療
  • 珠海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探新路
    然而,節約用地制度尚待完善、用地用礦用海審批監管力度仍需加強、地理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水平不足、自然資源法律法規中仍有與當前市場經濟活動不符的規定……一系列短板,仍為當下珠海提高自然資源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帶來挑戰。進一步提升自然資源精細化管理水平,珠海何處覓改革新動力?
  • 糖尿病飲食控血糖,大夫教您事半功倍的方法
    作者:陳剛大夫 編輯 強哥糖尿病是生活方式疾病。且不說「得糖尿病與否是否真de和糖友的日常生活方式有關 」,而對於患有糖尿病的人,不規範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肯定會事倍功半。飲食管理是糖尿病治療基礎中的基礎。
  • 美年大健康官宣「2020全民控糖公益行」開啟新徵程
    大數據時代下,數據分析與健康篩查密不可分,美年大健康集團於2020年11月發起的「數據解糖·登月護航」糖尿病學術研討會和三省控糖公益活動日前已圓滿落幕。美年大健康在我國糖尿病高發的河北、遼寧、內蒙古三地舉辦「全民控糖公益行」,完成糖尿病公益篩查,並將持續進行數據分析及科普、情感宣傳,旨在倡導大眾關注血糖水平,促進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早期發現與幹預,並指導加強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