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師葉問將詠春拳這一拳法帶到大家的視線裡,對人們來說,雖然不了解詠春拳究竟是什麼拳法,但是只要提到詠春拳,一定是知道這是源自中國的拳法,非常厲害,實戰能力很強,有一位大宗師葉問打的就是詠春拳。
「詠春拳」三個字,代表了這門武術,但是這門武術不只有拳法。關於詠春拳,人們常說「詠春有三拳一樁一刀一棍」,那麼這些究竟代表的是什麼?
全文共計2600字,閱讀時間7分鐘,由「武術教練錢強」原創並發布,建議收藏後閱讀,轉載請標明出處。
詠春拳中的「三拳」,指的是:小念頭、尋橋、標指。
小念頭
將「小念頭」作為詠春拳的第一套拳法,是因為它是詠春拳修習的基本,是基礎功。「小念頭」是詠春拳一個初級套路,雖然動作招式不多,但這是詠春拳攻防的最基本招式和手法,將這些招式手法組合,練習熟練,就能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每一位初學者在學習的第一天,教者都會告誡:小念頭不正,終身不正;習武如是,做人如是。
這句話就是小念頭的基本思想,或者說是詠春的核心思想。小念頭包含的詠春拳各種基本動作,而之後千變萬化的招式,其實都是由這些基本招式組成的。所以「小念頭」必須要做好,絕對掌握好。這不是靠耍小聰明能矇混過關的,因為這是詠春拳的基礎。
由此來看立身處世,如果念頭不正,那人品就差,習武也要先學會做人,這是「武」和「德」的統一。
與其他門派要先練扎馬步這樣的基本功不一樣,詠春先練「小念頭」,這就是詠春的基本功,在這個基礎上,人們可以獲得從身到心、從安全到萬全的滿足。
尋橋
尋橋是詠春拳的中級套路,包含了身、手、步、馬、肘、腿擊的功法。簡單來說,他就是一個簡單且有效的打人技術,追求的是簡單和實用。它以稜形為運動路線和方向,攻擊手法有「三推復掌」,上、中、下三膀手,以及針步、正、側、內踢腿等,是詠春拳向高級套路過渡的必經階段。
雖說是武術套路,但並不是一招一式非常死板的。尋橋與小念頭不同,小念頭是要把基本功做好,基本動作不能出現差錯,但是尋橋是實用的打人技術,以基本功為依託,招式可以因人而異,千變萬化。
很簡單的例子,你永遠不可能完全猜到對面下一步要出什麼拳往哪裡打,與其將對手的招式都制定一個化解方法,不如把基本功打好,然後面對對手隨機應變,不管出拳的方式是什麼,達到打人的結果就好。
標指
「標指」是禪理的「標月指」,也就是說要穿過手指去看月亮,其中蘊含的思想就是打人時眼光要放長遠,如果只著眼與近處,難免最後會應接不暇。
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套路,攻擊手法都是以指、掌、肘為主,如果說尋橋是在尋找打人的最快路線,標指則是在練習,在這一路線下,打人最有用的手法。
在這一套路裡,小念頭依舊是基礎,依託「小念頭」的基本攻防手法,動作中配以轉馬和左右兩手的不同招式交替組合,充分開發出一套既有貼身近打,又有中距離,遠距離的攻擊手法。
在這一套手法下,打標指時動作瀟灑隨意放鬆,其中又充滿柔韌性,遊刃有餘,看似軟弱,實則內涵強勁。練習到詠春拳的第三套拳「標指」,詠春拳在對敵時則威力巨大。
我國的傳統武術,強身健體是基本,而真正對敵的大招,往往是能在萬分艱險中保命的招式和殺招。詠春拳的「標指」就是這樣的招式,標指講求的是險中求勝,在敵眾我寡實力懸殊的情況下,以最迅速最有效的方法擊敗敵人。所以要學習標指,必須對小念頭和尋橋已經打下深厚的根基。
這就是詠春拳的「三拳」,「一樁一刀一棍」分別指的是木人樁、八斬刀和六點半棍。
木人樁
木人樁,是詠春拳練習中的武術器材,用木材製造,設置樁手和樁腳。在練習過程中將木人樁當作敵人來練習,以此來鍛鍊手部接觸部分的剛強性,整體的活動性和步法的靈活性。簡單來說木人樁就是一個模擬練習,學習小念頭、尋橋、標指之後,這些都是理論,而木人樁的設置就是將理論付諸於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改進自己在招式中的不足。
練習木人樁可以更好地鞏固基礎,將三種拳法和步法結合起來,在對抗中獲得鞏固提升。
八斬刀
廣東八斬刀用的是兩把一樣大小的「蝴蝶刀」。福建八斬刀用單刀、雙刀都可以,其中雙刀用的是一長、一短的長短刀。到一定的境界後,即使手上有無刀也可以發揮出八斬刀的威力。
在詠春拳中,拳法講究的是「追身不追手」,而刀法講求的是「追手不追身」。這是因為拳法在搏擊過程中,如果讓對方打中自己三拳而自己能打中對方十拳,這就已經建立起了優勢。但是刀法不同,刀法在搏擊過程中,萬一讓那個對方擊中自己一刀,那自己就算是擊中對方十刀也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而對方的武器掌握在手中,這就是手的一部分延伸。所以在用刀法時,要「追手不追身」,先想辦法卸掉對方的武器,才能在己方建立起優勢。
八斬刀有八路,不是傳統流傳下來,是專門為了鴉片戰爭時期英軍的刺刀研發出來的。目的就是先一步卸掉英軍長槍上的刺刀,如果不能卸下刺刀,那反手就可以砍下英軍持刀的雙手,
八斬刀依舊秉承著小念頭和尋橋的基本方法,務求準確快速。
六點半棍
「六點半棍」這個棍法名字比較奇怪,其實是因為這一套棍法是由六個半招式組成的,才叫六點半棍。
棍法又不同於刀法,刀法是自己雙手的延長,而棍法則是自己單臂的延長,六點半棍是由牽、彈、釘等棍法組成的套路,作用在於增強功力。簡單來說,肉體自然沒有棍子贏,拳頭打人疼是雙向的,棍子就不一樣了。所以練習六點半棍,又要求將功法灌注於棍上,用棍將拳法發揮出更大的威力。
六點半棍,棍長七尺二寸,用比較重的昆典木或者更輕的白蠟杆製成,源出少林棍法。關於這個棍法還有一段傳說:
當年火燒少林寺,至善禪師逃難,被清朝通緝。為了避過官府搜查,便藏身到反清地下組織紅船戲班中。在班中認識了一個叫梁二娣的弟子。梁二娣當時他每天做的工作叫篤水鬼,工作原因每天杆不離手,長期拿著竹竿所以臂力非常雄厚。至善一看,這是塊好苗子啊,所以就將少林六點半棍法傳給梁二娣。後來梁二娣又和學詠春拳的黃華寶引為知己,兩個人每天一起練武,久而久之兩者成為一家,詠春拳中六點半棍也成了一項必修課。
「三拳一樁一刀一棍」這六種技法構成了一套完整的詠春拳,可以看到,詠春拳並不是沒有實戰性,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質疑詠春拳,各種比賽上,號稱學習詠春拳的選手被對方「秒殺」的時候,我們就在感慨詠春拳是不是真的衰落了。
但是透過這些比賽,我們必須看到的是,傳統武術並不適合競技擂臺。競技擂臺的規則是什麼?總不能是看誰先把誰打殘。然而我們的傳統武術,更加注重實用性,在去繁求簡中傳承。如果只是為了看花架子,自然有隻注重招式華麗的表演可看。在競技擂臺和傳統武術怎樣更好結合上,我們依舊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