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老師談教育 2019-07-19 07:46
曾經在講課時,認識了一位姓趙的大姐,四十歲上下的年紀,從事於某直銷行業,每次見到她,都是一身乾淨得體的職業裝。這大姐非常好學,每次課程,不管哪類的內容,幾乎都會參加學習,而且筆記也記得規規矩矩,但是據了解,她的成長速度卻比較慢。
她雖然在很認真地做著這件事,但是大多都是機械性地學習,也可以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以即便她很認真努力,卻只不過是在進行著知識量的積累,並沒能消化吸收,更別說融會貫通,也所以成長緩慢。其實她應該是最不希望如此的人,但結果卻註定如此。
沒有誰不希望把一件事做到完美,展現出最完美的自我,得到最完美的結果,但現實往往不如人意。也所以很多人心有不甘,他們不斷地學習,一再地努力,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人生有所突破,進而改變現狀。然而多數人的結果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太大改變,很多人慢慢疲憊,心生動搖,進而放棄,甚至憤慨於「老天不公」。
很多人或許都有同樣的感觸。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自己明明一直都在很拼命很努力,期望能夠帶來理想中的改變或者提升,但是結果卻往往不如人意,屢屢的努力付出並沒能換來相應的回報,這都是為什麼呢?
興趣習慣決定了你在一條路上能走多久,或者走的是否開心;意識之基礎則決定了你能否走的更加深遠開闊。知識技能等則只是一種工具,輔助你走的深遠,前提則是你會使用它,否則,它就只是個數據,就像這位趙大姐。
以現狀來看,我們對於能力的提升,多是單純地依賴於學習,單純從知識技能的累積角度來看,確實得到了提升,但是知識技能能夠得以改變現狀的前提,卻是對它的實際應用。也即是只有知識技能被用起來,才能去改變現狀。假如這種把知識技能應用於實際的意識和能力不足的話,學習不過只能帶來知識技能在量上的改變,而於不足現狀的改變,並不能體現多大的益處。也所以學習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後天式地輔助提升的手段。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因素,後天的學習往往比較難以體現其實際意義,這也是有些人明明學歷很高,或者學習態度、習慣很好,而成長卻很慢,或者能力卻不高的原因所在!
努力誠然很重要,但也講求好鋼用到刀刃上。假若只是拼時間上的付出,一腔蠻力的努力投入,卻把好鋼用在了刀柄上,那這努力換來的只可能是滿腔遺憾,而不是相應的回報。
2011年我們工作室隔壁新入駐了一家投資公司,記得與他們公司人員的第一次接觸,是在他們辦公室門口。當時我從工作室出來,發現他們門口聚集了七八個人,等我回工作室的時候,發現他們還在那裡徘徊。了解之後才發現,作為首次被使用的辦公室,門鎖上有一個倒扣進去以封閉保護鎖孔的金屬蓋。原來他們一幫人就是被這個小小的金屬蓋給難倒了!經過觀察之後,我發現了一位女士頭上戴著的一根小發卡,藉助這個小工具,很快幫他們撬掉了金屬蓋,問題得以解決。
無論從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是經驗經歷的積累來看,撬開保護蓋,對於七八個成年人來說,都只能算是小之又小的問題,但是他們卻被確確實實的難倒了。從解決這個問題的行動能力上來說,他們絕對具備,但是缺少的恰恰是指導這個行動的前提意識,所以他們無法投入行動,只能大眼瞪小眼地干著急。
「知識無用論」的說法一直在流行,知識當真無用嗎?其實知識從來都是有用的,正如上面的故事,知識之所以顯得無用,只是人們缺乏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以至於使得知識無法被應用於指導實踐,是不會用,才從而顯得無用。
如趙姐,以及和趙姐一樣的人們,因為缺乏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所以雖然在很拼命的努力,卻只不過在進行著知識量的累積,而於改變現狀的實際意義或效果並不大,以至於付出卻換不來相應的回報。
再如我們當前的教育,一直被詬病,問題在哪裡?恰是因為我們教育的側重點一直在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上,而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知識技能的前提基礎之奠定,卻被忽略了,所以才有了上面的故事,空有著豐富的知識經驗儲備,卻不會充分的調用。
當然誰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那種拼死拼活的付出卻換不來相應回報的人。但是可以預見的,假如誰家的教育大方向不改變,對教育的關注點依然只停留在對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上,而不注重對知識技能應用之意識之基礎的奠定,註定他家孩子將更可能成為這類人。
且不說個人的任何發展成長都離不開這個基礎,退一步說,任何一個企業的用人,必定也將會規避掉這類缺失此基礎的人群。若無此類基礎,想要自己創業,也如痴人說夢,可以想像其未來的人生將是什麼樣子,說是災難,怕不為過!
《龍門子凝道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說是越西這個地方有個獨居的男子,自己搭建了茅草房,開墾了土地,種植些蔬菜糧食等,漸漸的也能存有餘糧,而不依賴於他人。
糧食多了,老鼠也跟著來了,鬧起了鼠患。白天,老鼠穿堂過室,橫行無忌;晚上,老鼠則鳴叫撕咬,擾人清夢,男子不勝煩惱。
一日,男子醉酒而回,本想著好好休息一番,奈何老鼠又是百般騷擾,男子不勝其煩,一怒而起,持火四處焚燒驅鼠。結果,引燃了茅草,老鼠或死或逃,而糧食茅屋及一應家什,具被焚燒殆盡。
第二日,男子酒醒,眼瞅著眼前的一片狼藉,後悔不迭。
人人都希望自己永遠能夠保持冷靜理智的狀態,但是事實上,又沒有任何人能做到。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被提醒或自我提醒中,稀裡糊塗地又一次衝動了,犯錯了,後悔了。只是有些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理性,而有些人則會被影響而長久的被感性控制。這都是為什麼呢?又該怎樣才能使我們也能夠快速地恢復到理性狀態呢?
一件事假如讓我們產生了衝動、猶豫、後悔或懼怕逃避等不良的念頭,其實證明它已經明白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也即是我們的潛意識中,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這時可能如上面的故事一樣,錯誤已經鑄成,空留餘恨;也可能在外界的鼓勵引導等的介入之下,使我們能夠很快地調動起我們的知識技能儲備,在問題未惡化之前作出有效的補救。
未雨綢繆終勝過亡羊補牢。一件事之所以能讓我們產生了衝動、猶豫、後悔或懼怕逃避等不良的念頭,一定是我們沒有預見到這個問題,或者其後果,並加以預防或規避,以至於等到問題突然顯現或者惡化時,毫無心理準備的我們出現了此類應激反應。
話說回來了,假如可以,當然誰都希望能對問題進行預防或規避,但現實中我們所缺少的恰恰就是,如何去發現這個尚未明朗化、依然潛藏著的問題,以及誰能在這個問題明朗化並對我們造成不良影響之後,及時的給予我們鼓勵引導等必要的良性幹擾。所以我們才會一再地犯錯,又一再地後悔,如此循環往復。難道就走不出這個怪圈嗎?當然不是,只是還需先剖析出問題的本質原因。
我們知道,我們拼命努力孜孜以求的無外乎『能力』二字。這能力二字落到實處,又一定要回歸到想和做兩個方面上,具體到某一個問題上來,又可以理解為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想,而後發現問題;做,而後解決問題。你想到並發現了這個問題,而後又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能力強大。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能力強,其實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行動力強!
所以能力也可說是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行動力,也是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的體現。問題被你發現了,解決了,你就是有能力,反之,那就是能力不足。
而意識與行動,又以意識為先,行動為後,意識指導行動,行動服從於意識,並是意識的體現結果。也所以意識才決定著人們能力的強弱。假如意識出現問題,爆發災難,那麼人們的能力體系就將會崩塌,美好未來將無從談起,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必然都將陷入困境!
我們會習慣性的用勇敢、堅強、樂觀積極、有毅力、有自信、勤奮上進,等等詞語來形容一個人的良好品質,甚至也有人會以此為內容,來給人講道理,激勵別人,但是結果呢?顯然意義不大,為什麼?因為這些品質只是結果的體現,它只是在具備某些基礎之後所產生的必然的結果,卻不是本源。基礎若在,結果就必然會得以體現;基礎若不在,也就必然的不會再有這種結果的產生。自身的基礎是內因,而講道理或激勵,只不過是一種外因條件,至於這個外因能否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還要取決於本質的內因基礎。
也所以,當我們從這些方面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結果往往是表象的,當然假如我們嘗試著從這些方面入手去影響改變一個人的時候,結果往往也會是表象的,譬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已然麻木掉的勵志雞湯。表面上能讓人暫時的熱血沸騰,但是這種表現只是人們的情志暫時地受到影響,一時之間的情緒化的表現,而本質上的能力並沒有因此而提升,所以往往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效果。而一個人若缺乏本質上的基礎,只是在這些表象的影響之下努力時,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也會是表象的、暫時的,自然其付出也就很難得到應有的回報。
一個人,若是具備了積極獨立自主的思考與行動的意識和實力,也即是說,他表現為會想、會做;敢想、敢做;願想、願做,那他也就必然的會表現出或勇敢,或堅強,或積極上進等方面的優良品質。如果不具備這個根本基礎,你就是鼓勵他一萬次,也不可能產生這些理想的結果!而這個基礎聯繫到實際,又可總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行動力!
這就是內因基礎。從內外因辨證關係來看,只有具備了相應的內因基礎,才會有相應的外因條件起作用。若是內因基礎不足,那麼就算外因條件再怎麼優越,也很難起作用。就如很多道理,聽著很有道理,卻難以起作用一樣。基礎到了,道理也就有了起作用的條件;基礎不到,道理也就註定成空。
假如我們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能力強的人與能力差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有著很大地差別。在問題出現或明朗化之前,能力強的人一般都會意識積極地去思考探索研究,所以往往是他們先發現尚還隱藏著的問題;而能力不足的人呢,則總是在被動地迎接各種挑戰,總是在問題、困難已經出現並向其逼近地時候,在不得不面對地時候,才會被動地去承受,去面對,就像那個守株待兔的老農一樣。在等待著問題的複雜、凸顯,也即是他們缺失的是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或行動力,總在被動地等待問題的發展而後顯現。再看問題出現之後呢,能力強大的人不會考慮或顧忌太多,潛意識的第一反應就是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且一心一念思考鑽研的就是解決方法,以及對方法的不斷探索優化;而能力不足的人呢,則往往因為其被動性,當問題、困難出現的時候,因為心理準備的不足,以及自身實力的不足,而變得窮於應付、慌亂無措,而使問題、困難顯得愈加錯綜複雜,愈加難以得到良好解決,而他們的潛意識中則多表現為懼怕逃避,或者尋求依賴。
人們似乎一直都在積極地尋找著問題。尋找之基礎一般源於人們的知識技能水平及思想認知高度,而意識則決定了尋找的方向及深度。
假性積極一般在表面上也能體現出積極的特性來,但是這種積極往往是在人們的情志受到影響,而意識受到制約之後的反應,所以一般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且一般更傾向於關注最影響其自身感受的方面。如追星者會更積極地關注甚至放大其所追之星的優點;而關係對立者,則往往會更積極地關注或放大對方的問題等。當然,往往也因為這種目的性,制約了其最終所獲取結果的高度。
很少有人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尋找問題,尋求困難。事實上,往往也正是這少數的幾個主動派人士掌握了人間的真理,促進著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當然他們也成就了自己偉大的人生。
誰能在相同條件下,率先發現問題的所在,誰就可能超越眾人,走在世人的前列,如果他發現並能很好的解決問題,那他一定可以至少在某一個領域傲視群雄,獨領風騷。
一個行業的佼佼者莫不如此,通常都是先別人一步發現了尚未發現的問題並加以很好的解決,從而得以在某個領域內取得別人無法比擬的成就。牛頓從下落的蘋果中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從一束光中探尋出相對論;愛迪生能有一千多項發明創造;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雜交高產稻,等等,莫不如此。其實並不是只有偉大如他們者,才能讓我們發現這一點,只要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完全可以從我們身邊任何人與事上論證這一點。
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只是每個人的能力水平有高低之不同,它取決並受制於意識。這種人類個體的意識表現或結果,又可稱之為意識力商值。意識力商數的高低一般可以最直觀地體現一個人能力水平的高低,意識力商數越高,能力就越強,具體則體現在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行動力上。
決定事業高度的,並非是智商,或是情商,或是其他,而是意識力商數,也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行動力。其實智商或情商也都只是能力體現的一部分。任何一份事業的成就過程,莫不是問題的發現與解決的過程,而任何一份事業的成就,也莫不是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所累積結果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