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努力,奮鬥 為什麼最後還是沒有得到回報

2020-12-15 翟老師談教育

石老師談教育 2019-07-19 07:46

曾經在講課時,認識了一位姓趙的大姐,四十歲上下的年紀,從事於某直銷行業,每次見到她,都是一身乾淨得體的職業裝。這大姐非常好學,每次課程,不管哪類的內容,幾乎都會參加學習,而且筆記也記得規規矩矩,但是據了解,她的成長速度卻比較慢。

她雖然在很認真地做著這件事,但是大多都是機械性地學習,也可以說是為了學習而學習,所以即便她很認真努力,卻只不過是在進行著知識量的積累,並沒能消化吸收,更別說融會貫通,也所以成長緩慢。其實她應該是最不希望如此的人,但結果卻註定如此。

沒有誰不希望把一件事做到完美,展現出最完美的自我,得到最完美的結果,但現實往往不如人意。也所以很多人心有不甘,他們不斷地學習,一再地努力,無非就是想讓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人生有所突破,進而改變現狀。然而多數人的結果並沒有因此而產生太大改變,很多人慢慢疲憊,心生動搖,進而放棄,甚至憤慨於「老天不公」。

很多人或許都有同樣的感觸。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自己明明一直都在很拼命很努力,期望能夠帶來理想中的改變或者提升,但是結果卻往往不如人意,屢屢的努力付出並沒能換來相應的回報,這都是為什麼呢?

興趣習慣決定了你在一條路上能走多久,或者走的是否開心;意識之基礎則決定了你能否走的更加深遠開闊。知識技能等則只是一種工具,輔助你走的深遠,前提則是你會使用它,否則,它就只是個數據,就像這位趙大姐。

以現狀來看,我們對於能力的提升,多是單純地依賴於學習,單純從知識技能的累積角度來看,確實得到了提升,但是知識技能能夠得以改變現狀的前提,卻是對它的實際應用。也即是只有知識技能被用起來,才能去改變現狀。假如這種把知識技能應用於實際的意識和能力不足的話,學習不過只能帶來知識技能在量上的改變,而於不足現狀的改變,並不能體現多大的益處。也所以學習只不過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後天式地輔助提升的手段。如果沒有這個前提因素,後天的學習往往比較難以體現其實際意義,這也是有些人明明學歷很高,或者學習態度、習慣很好,而成長卻很慢,或者能力卻不高的原因所在!

努力誠然很重要,但也講求好鋼用到刀刃上。假若只是拼時間上的付出,一腔蠻力的努力投入,卻把好鋼用在了刀柄上,那這努力換來的只可能是滿腔遺憾,而不是相應的回報。

2011年我們工作室隔壁新入駐了一家投資公司,記得與他們公司人員的第一次接觸,是在他們辦公室門口。當時我從工作室出來,發現他們門口聚集了七八個人,等我回工作室的時候,發現他們還在那裡徘徊。了解之後才發現,作為首次被使用的辦公室,門鎖上有一個倒扣進去以封閉保護鎖孔的金屬蓋。原來他們一幫人就是被這個小小的金屬蓋給難倒了!經過觀察之後,我發現了一位女士頭上戴著的一根小發卡,藉助這個小工具,很快幫他們撬掉了金屬蓋,問題得以解決。

無論從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還是經驗經歷的積累來看,撬開保護蓋,對於七八個成年人來說,都只能算是小之又小的問題,但是他們卻被確確實實的難倒了。從解決這個問題的行動能力上來說,他們絕對具備,但是缺少的恰恰是指導這個行動的前提意識,所以他們無法投入行動,只能大眼瞪小眼地干著急。

「知識無用論」的說法一直在流行,知識當真無用嗎?其實知識從來都是有用的,正如上面的故事,知識之所以顯得無用,只是人們缺乏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以至於使得知識無法被應用於指導實踐,是不會用,才從而顯得無用。

如趙姐,以及和趙姐一樣的人們,因為缺乏應用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所以雖然在很拼命的努力,卻只不過在進行著知識量的累積,而於改變現狀的實際意義或效果並不大,以至於付出卻換不來相應的回報。

再如我們當前的教育,一直被詬病,問題在哪裡?恰是因為我們教育的側重點一直在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上,而如何充分利用這些知識技能的前提基礎之奠定,卻被忽略了,所以才有了上面的故事,空有著豐富的知識經驗儲備,卻不會充分的調用。

當然誰都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那種拼死拼活的付出卻換不來相應回報的人。但是可以預見的,假如誰家的教育大方向不改變,對教育的關注點依然只停留在對知識技能的傳授學習上,而不注重對知識技能應用之意識之基礎的奠定,註定他家孩子將更可能成為這類人。

且不說個人的任何發展成長都離不開這個基礎,退一步說,任何一個企業的用人,必定也將會規避掉這類缺失此基礎的人群。若無此類基礎,想要自己創業,也如痴人說夢,可以想像其未來的人生將是什麼樣子,說是災難,怕不為過!

《龍門子凝道記》中記載了這樣一則小故事,說是越西這個地方有個獨居的男子,自己搭建了茅草房,開墾了土地,種植些蔬菜糧食等,漸漸的也能存有餘糧,而不依賴於他人。

糧食多了,老鼠也跟著來了,鬧起了鼠患。白天,老鼠穿堂過室,橫行無忌;晚上,老鼠則鳴叫撕咬,擾人清夢,男子不勝煩惱。

一日,男子醉酒而回,本想著好好休息一番,奈何老鼠又是百般騷擾,男子不勝其煩,一怒而起,持火四處焚燒驅鼠。結果,引燃了茅草,老鼠或死或逃,而糧食茅屋及一應家什,具被焚燒殆盡。

第二日,男子酒醒,眼瞅著眼前的一片狼藉,後悔不迭。

人人都希望自己永遠能夠保持冷靜理智的狀態,但是事實上,又沒有任何人能做到。我們總是在不斷地被提醒或自我提醒中,稀裡糊塗地又一次衝動了,犯錯了,後悔了。只是有些人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理性,而有些人則會被影響而長久的被感性控制。這都是為什麼呢?又該怎樣才能使我們也能夠快速地恢復到理性狀態呢?

一件事假如讓我們產生了衝動、猶豫、後悔或懼怕逃避等不良的念頭,其實證明它已經明白的擺在了我們的面前,也即是我們的潛意識中,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這時可能如上面的故事一樣,錯誤已經鑄成,空留餘恨;也可能在外界的鼓勵引導等的介入之下,使我們能夠很快地調動起我們的知識技能儲備,在問題未惡化之前作出有效的補救。

未雨綢繆終勝過亡羊補牢。一件事之所以能讓我們產生了衝動、猶豫、後悔或懼怕逃避等不良的念頭,一定是我們沒有預見到這個問題,或者其後果,並加以預防或規避,以至於等到問題突然顯現或者惡化時,毫無心理準備的我們出現了此類應激反應。

話說回來了,假如可以,當然誰都希望能對問題進行預防或規避,但現實中我們所缺少的恰恰就是,如何去發現這個尚未明朗化、依然潛藏著的問題,以及誰能在這個問題明朗化並對我們造成不良影響之後,及時的給予我們鼓勵引導等必要的良性幹擾。所以我們才會一再地犯錯,又一再地後悔,如此循環往復。難道就走不出這個怪圈嗎?當然不是,只是還需先剖析出問題的本質原因。

我們知道,我們拼命努力孜孜以求的無外乎『能力』二字。這能力二字落到實處,又一定要回歸到想和做兩個方面上,具體到某一個問題上來,又可以理解為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想,而後發現問題;做,而後解決問題。你想到並發現了這個問題,而後又能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這就是能力強大。所以也可以這樣理解,所謂的能力強,其實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行動力強!

所以能力也可說是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意識與行動力,也是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的體現。問題被你發現了,解決了,你就是有能力,反之,那就是能力不足。

而意識與行動,又以意識為先,行動為後,意識指導行動,行動服從於意識,並是意識的體現結果。也所以意識才決定著人們能力的強弱。假如意識出現問題,爆發災難,那麼人們的能力體系就將會崩塌,美好未來將無從談起,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必然都將陷入困境!

我們會習慣性的用勇敢、堅強、樂觀積極、有毅力、有自信、勤奮上進,等等詞語來形容一個人的良好品質,甚至也有人會以此為內容,來給人講道理,激勵別人,但是結果呢?顯然意義不大,為什麼?因為這些品質只是結果的體現,它只是在具備某些基礎之後所產生的必然的結果,卻不是本源。基礎若在,結果就必然會得以體現;基礎若不在,也就必然的不會再有這種結果的產生。自身的基礎是內因,而講道理或激勵,只不過是一種外因條件,至於這個外因能否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還要取決於本質的內因基礎。

也所以,當我們從這些方面去評判一個人的時候,結果往往是表象的,當然假如我們嘗試著從這些方面入手去影響改變一個人的時候,結果往往也會是表象的,譬如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已然麻木掉的勵志雞湯。表面上能讓人暫時的熱血沸騰,但是這種表現只是人們的情志暫時地受到影響,一時之間的情緒化的表現,而本質上的能力並沒有因此而提升,所以往往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效果。而一個人若缺乏本質上的基礎,只是在這些表象的影響之下努力時,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也會是表象的、暫時的,自然其付出也就很難得到應有的回報。

一個人,若是具備了積極獨立自主的思考與行動的意識和實力,也即是說,他表現為會想、會做;敢想、敢做;願想、願做,那他也就必然的會表現出或勇敢,或堅強,或積極上進等方面的優良品質。如果不具備這個根本基礎,你就是鼓勵他一萬次,也不可能產生這些理想的結果!而這個基礎聯繫到實際,又可總結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行動力!

這就是內因基礎。從內外因辨證關係來看,只有具備了相應的內因基礎,才會有相應的外因條件起作用。若是內因基礎不足,那麼就算外因條件再怎麼優越,也很難起作用。就如很多道理,聽著很有道理,卻難以起作用一樣。基礎到了,道理也就有了起作用的條件;基礎不到,道理也就註定成空。

假如我們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能力強的人與能力差的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有著很大地差別。在問題出現或明朗化之前,能力強的人一般都會意識積極地去思考探索研究,所以往往是他們先發現尚還隱藏著的問題;而能力不足的人呢,則總是在被動地迎接各種挑戰,總是在問題、困難已經出現並向其逼近地時候,在不得不面對地時候,才會被動地去承受,去面對,就像那個守株待兔的老農一樣。在等待著問題的複雜、凸顯,也即是他們缺失的是主動發現問題的意識或行動力,總在被動地等待問題的發展而後顯現。再看問題出現之後呢,能力強大的人不會考慮或顧忌太多,潛意識的第一反應就是尋求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且一心一念思考鑽研的就是解決方法,以及對方法的不斷探索優化;而能力不足的人呢,則往往因為其被動性,當問題、困難出現的時候,因為心理準備的不足,以及自身實力的不足,而變得窮於應付、慌亂無措,而使問題、困難顯得愈加錯綜複雜,愈加難以得到良好解決,而他們的潛意識中則多表現為懼怕逃避,或者尋求依賴。

人們似乎一直都在積極地尋找著問題。尋找之基礎一般源於人們的知識技能水平及思想認知高度,而意識則決定了尋找的方向及深度。

假性積極一般在表面上也能體現出積極的特性來,但是這種積極往往是在人們的情志受到影響,而意識受到制約之後的反應,所以一般都帶有一定的目的性,且一般更傾向於關注最影響其自身感受的方面。如追星者會更積極地關注甚至放大其所追之星的優點;而關係對立者,則往往會更積極地關注或放大對方的問題等。當然,往往也因為這種目的性,制約了其最終所獲取結果的高度。

很少有人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尋找問題,尋求困難。事實上,往往也正是這少數的幾個主動派人士掌握了人間的真理,促進著人類文明的飛速發展,當然他們也成就了自己偉大的人生。

誰能在相同條件下,率先發現問題的所在,誰就可能超越眾人,走在世人的前列,如果他發現並能很好的解決問題,那他一定可以至少在某一個領域傲視群雄,獨領風騷。

一個行業的佼佼者莫不如此,通常都是先別人一步發現了尚未發現的問題並加以很好的解決,從而得以在某個領域內取得別人無法比擬的成就。牛頓從下落的蘋果中發現了萬有引力;愛因斯坦從一束光中探尋出相對論;愛迪生能有一千多項發明創造;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雜交高產稻,等等,莫不如此。其實並不是只有偉大如他們者,才能讓我們發現這一點,只要我們仔細地觀察一下,完全可以從我們身邊任何人與事上論證這一點。

每一個人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只是每個人的能力水平有高低之不同,它取決並受制於意識。這種人類個體的意識表現或結果,又可稱之為意識力商值。意識力商數的高低一般可以最直觀地體現一個人能力水平的高低,意識力商數越高,能力就越強,具體則體現在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行動力上。

決定事業高度的,並非是智商,或是情商,或是其他,而是意識力商數,也就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及行動力。其實智商或情商也都只是能力體現的一部分。任何一份事業的成就過程,莫不是問題的發現與解決的過程,而任何一份事業的成就,也莫不是問題的發現與解決所累積結果的具體體現。

相關焦點

  • 20條奮鬥句子,努力了不一定有回報,但不努力一定不會得到回報的
    每一個不努力的日子就是對生命的辜負。讓努力成為一種習慣。 要有最遙遠的夢想和最樸素的生活,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遠馬亡。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 連自己的未來都不想去奮鬥的人,那生活對他來說有什麼意義呢?2.努力了不一定有回報,但不努力是一定不會得到回報的。人類的幸福和快樂在與奮鬥,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鬥。要努力,不放棄,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美好的明天。
  • 努力不一定會有回報,但不努力一定沒有回報
    其實很多人都覺得我的生活也就這樣了,即便再怎麼努力也不會有太大改變。其實話不能這麼說,努力不一定有回報這是太有可能了,很多人做事都是希望有回報的。畢竟有付出就有回報,這種思想也算是比較根深蒂固了,但是現實生活中,跟多時候並不定是這樣的結果。
  • 努力一定有回報?職場告訴你真實的結論
    他的努力,公司自上而下都有目共睹,但每一次升職加薪,都和他沒有緣分,甚至連剛來公司的新員工都比他工資高。很多不明其理的同事都在私底下竊竊私語,也有的出頭為他打抱不平:為什麼他這麼努力,卻沒有應有的回報呢?得到的回答是:他的確很努力,但結果怎樣?公司的發展需要每個人去創造價值。沒有結果和價值的努力就是瞎忙。
  • 關於努力我們要知道的事,為了夢想我們要努力的奮鬥
    但是小編想說,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你的內心如何,你都不應該忘記你最初出發時的那顆初心 。雖然現實非常的殘酷,如今的我們要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年少時要面對成長的壓力,學習的壓力。長大之後要面臨戀愛的壓力,婚姻的壓力。結婚之後要面臨,贍養老人的壓力,撫養孩子的壓力。各種各樣的壓力,壓垮了我們,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勞碌,可能很多人忘記了自己的夢想是什麼?
  • 從《奮鬥》到《二十不惑》,浮躁的青春努力還有用嗎?
    可是《奮鬥》這部劇不管刷幾遍,都似乎只有華子在奮鬥,剩下的人要麼在折騰、要麼在瞎折騰。結局似乎也只有華子小有成就,那麼青春的努力和奮鬥究竟有什麼意義呢?記得教科書上是這樣解答的: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只要肯努力,就一定會迎來成功!然而,不管是《奮鬥》還是現實,都在告訴我們:努力,不一定會成功。那麼,我們為什麼還要奮鬥?為什麼還要努力?
  • 衡水班主任477:奮鬥路上沒有暑假,衡水系學生繼續努力
    而這些背後,離不開學校高效的管理模式,離不開學生的刻苦認真,離不開老師的辛勤付出,更離不開家長的全力配合,最終造成學生的高度自律,雖然這種自律目前沒有達到最好,但相比其他地區還是要好很多。 踏入社會沒有暑假,人生不能重複來過,沒有哪個老闆來和你探討人生的意義。
  • 致每一個奮鬥中的中年人:你只管努力,時間會給你答案
    一方面體力跟不上自己變化的思維,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懷疑自己的努力是否能夠得到預定的結果。 年輕人懷著一腔熱血可以盡情追逐理想,但每一個中年人都會被生活牽制,猶豫是否要繼續奮鬥,畢竟誰也不能說清楚成功到底什麼時候會到來。
  • 你所有努力的付出,終將會有回報
    當時感覺好尷尬,並暗下決心一定努力學習,拿下這份工作。下班回家後,我把相關產品資料拿回家學習,並在網上查閱同行的產品特性,總結對比它們之間的差異和優勢。為了更好地和顧客溝通,我又不斷利用下班時間,加班學習相關知識,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日常的溝通和產品介紹已經非常順利,學習工作也上了一個臺階,並且得到了老闆的認可。
  • 付出的努力都沒得到回報,林書豪表示永遠不會停下努力的腳步
    自從上18-19賽季林書豪被老鷹交易到猛龍之後,林書豪就一直效力於猛龍,在萊昂納德的帶領下,猛龍最終一度以4:2的比分擊敗了衛冕冠軍勇士,獲得了猛龍自開創隊史以來的第一座總冠軍獎盃,而林書豪也獲得了自己個人生涯歷史上的第一枚也可能是最後一枚的NBA總冠軍戒指,而這個賽季的比賽漸漸落幕之後
  • 人為什麼要努力和奮鬥?關鍵因素是等待痛苦轉變快樂的拐點
    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人為什麼要努力?努力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不努力行不行?不奮鬥行不行?就像很多人早起鍛鍊一樣,能不能不鍛鍊?能不能不這麼自律?其實答案是可以的,但是隨後帶給自己的感覺是不舒適的。為什麼會有一種不舒適的感覺存在呢?
  • 「學霸」陳欣:相信努力就會有回報
    人們驚羨花兒的明豔,卻鮮有人知當初它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珠。學霸們優異的成績令人羨慕,而成績背後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卻非常人能夠體會。
  • 職場中,為什麼你很努力,卻得不到回報?這3點說到關鍵
    只要有過幾年工作經驗,相信大家都有見過很多不得志的職場人吐槽埋怨:我朝六晚九努力工作,為什麼沒有回報,總是沒有發展的機會。更不爽的是,別人每天加班比我們少,工作也沒比我們積極,偏偏都能晉升發展上去,難道努力真的是沒用?
  • 韓國高考的殘忍現狀:普通家庭的小孩,再努力也不會得到回報
    紀錄片的開頭,就拋出了一個社會共識: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在韓國的社會體制下,普通家庭的孩子,努力真的有回報嗎?堅持不懈地努力帶來了些許回報,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她幾乎能全文背誦默寫。她說:&34;日復一日的操勞,十六歲少女握筆的手指磨出了老繭。在考試複習期間,葉媛的手已經傷的很嚴重了,根本使不出力氣來寫字,只能用橡皮筋把手綁著,這樣即使沒有力氣寫字,還可以借著手腕的力氣來寫。
  • 大外夜讀|我們為什麼要努力?
    也許此刻你在想,怎麼又是心靈雞湯?這不還是人生大道理嗎?聽聽就好,沒有用的。無法否認,在此之前我也曾一筆帶過這種看似有理,實則很生硬的道理,直到前些時日,一些的小事件,打破了我對它的認知。依稀記得,高考分數出來的那一刻,就當大家的震驚於平時班上不起眼的小H成為我們班上的狀元時,只有我知道,他有多努力。每天早上第一個到達教室,下課後從不浪費多餘的時間。
  • 努力的孩子一定會有糖吃嗎?為什麼你那麼努力,成績還那麼差
    我們上學的時候可能都會遇到這樣一類人,他們每天都非常刻苦,非常努力的學習,但是成績還是平平,或許有個別成績會稍好一點,但還是和他們的努力不成正比。為什麼有些人從沒見他們學過習,考試卻總是名列前茅。這些問題我都在西瓜視頻創作人「barry看世界」的視頻中找到了答案。
  • 讓人一看就醒悟的句子,無法得到回報的付出,要懂得適可而止
    二、 你始終不會知道,這一次會不會是最後一次;你也始終不會再發生時知道,這將對你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改變。每一條路全是荒徑,每一個人全是過客,每一片記憶全是曾經。終於明白,有一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七、 沒人會對你的快樂負責,不久你便會知道,開心得你自己找尋。把精神寄托在別的地方,過一陣你會習慣新生活。八、 總是有那麼一群人,叫囂著要為理想而努力奮鬥,實則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助威之輩;也總有那麼一些人,默默地做好眼前的事情,只因遠方的路需要現在的基石去鋪墊。
  • 順其自然,不追名逐利,往往會得到更多回報
    結果,「領悟」又對他說:「你現在又想假裝成毫不在意的樣子來騙我,等我不注意時,將我捉住。」樵夫的心事都被「領悟」看穿了,他很生氣地說:「真是可惡!為什麼它總是知道我在想什麼?」誰知,這種想法馬上又被「領悟」發現。它又開口:「你因為沒有捉住我而生氣吧!」
  • 韓國高考有多殘酷:普通家庭的孩子,努力也沒有回報?
    在中國,艱苦的工作將獲得回報。在韓國,殘酷的競爭會讓人們懷疑艱苦的工作是否會得到回報。看完韓國的殘酷紀錄片後,連中國考生都說:太可怕了有人說高考是幸運和不幸的。幸運的是,在這次考試中不拼家境,只看知識。這是公平的。不幸的是,人數太多了,競爭非常激烈,很容易錯失良機。
  • 我們奮鬥的理由,努力的意義是什麼?送給迷茫的你
    每個人都在努力的打拼,但是得到的結果卻不盡相同,其實比起物質的貧窮那最可怕的是心窮,這樣的人已經故步自封,並且認定自己會沒有錢,這無疑是在思想上給自己最大的限制畫地為牢。他們不懂得越是沒有錢,越是要懂得投資自己,讓自己進步,這樣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
  • 勺子點球助拜仁奪冠 嬌妻:胡梅爾斯努力得到回報
    在本賽季德甲上半程的比賽中,胡梅爾斯獲得的機會並不多,也受到了一些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