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上海人稱罐頭又叫聽頭,源自英文Tin。
罐裝食品的問世,可以講是工業革命最大的成果之一,罐裝從攜帶,儲藏和保質,都帶來空前的方便,特別對營營役役的都會人,在冰箱尚不普及的年月,一般上海中上人家,家裡多多少少儲有幾隻聽頭以備不時之需。上海人素有留飯好客之風,一旦來了不速之客,開一聽沙甸魚,一聽火腿,一聽茄汁黃豆,已可成一桌待客的菜餚。
上海人的罐頭情節
罐頭食品因工藝製造成本較高,在五六十年前仍屬昂貴的消費品,為一種新派上海人的時尚和摩登的標誌,因為方便衛生,尤受一眾白領人士歡迎,是十分小資的。舊上海如若家裡開聽頭,必是有什麼喜慶之事或有貴客上門,一般不會隨隨便便開聽頭。
聽頭包裝在上海人心目中,一直屬於比較講究、高級的,比如聽裝香菸,聽裝咖啡,聽裝糖果,聽裝青豆,還有聽裝水果……無疑身價就上去幾倍,故而聽頭食品,在30年代已成為上海人送禮佳品。
從前毛腳女婿上門拎四式禮品:二聽聽頭茄力克香菸、或二聽沙甸魚、外國火腿或咖啡也可算一款重禮。不過對上海人來講,罐頭食品哪比得上熱鍋快炒出來的小菜?聽頭咖啡肯定沒有現磨的咖啡豆香,但上海人又都講究賣相包裝,故而聽頭在上海一直很有市場,在五六十年前屬十分顯赫的一種消費品。上海梅林罐頭廠已有近百年歷史,至今仍經營得火火旺旺,或也與上海人的罐頭情結有關。
上世紀50年代的梅林罐頭食品廠
關於上海梅林
上海梅林罐頭食品廠創建於1930年7月,在其成立前的1929年即研製出了「梅林」的起家產品——中國第一瓶國產番茄沙司。
1933年上海梅林罐頭食品廠向當時的國民政府註冊並正式對外使用由盾牌圖案、中文「梅林」字樣及羅馬文「MALING」組成的梅林商標。之後陸續試製和投產了各類目前家喻戶曉的罐頭產品。
1958年與歐洲捷克合作,在中國首制西式午餐肉罐頭,並向歐洲出口;1959年研製出西式高溫火腿罐頭;1959年研製出中式八寶飯罐頭。
美國大兵帶來的罐頭
二次大戰後大批美軍湧入上海,連帶美軍的剩餘罐裝供給品,英文稱Ration,都在上海街頭堆得鋪天蓋地,罐頭開始進入上海尋常百姓的視線內。當然美軍的罐頭與花花綠綠的正宗罐頭無論是外形還是內容,都無法比,不過其工藝十分好,不似一般罐頭開起來很麻煩,需要專門一種開罐頭的扳頭。美軍的罐頭上方有一隻「鑰匙」,只需拿下來圍著罐沿一圈兜過去,就開了。這大約是為了便於戰地之需。這應是易拉罐的前身。
圖中美軍的Rotion內裝的是切片火腿和雞蛋
美國大兵帶來的這種罐頭內深藏不露,內含豐富。內有兩支煙,一包華夫餅乾,一包特濃巧克力,兩包速溶咖啡粉,兩包桔子粉。難怪上海人稱美國大兵為少爺兵——打仗都吃那麼好!這種罐頭在中央商場堆得滿天野地,連帶武寧路地攤上都是滿天野地的,價錢賣得十分便宜。都是駐滬美軍與上海投機分子連襠碼子偷出來賣的。
圖中Rotion內裝的是糖、餅乾
罐頭算是進入上海市民百姓家了。不過也只是一剎那時,後來大批美國剩餘物資來上海傾銷,克林奶粉SMA奶粉,麥片咖啡火腿罐頭,特別是奶粉,連帶街頭巷尾的煙紙店都堆足。不過,此時此地的聽頭包裝仍為十分珍貴,一般上海小市民是不敢問津的。
被罐頭困住的生活
近年世界經濟日益富足,一眾營營役役都會人,家中仍會常備幾款罐裝食品以防不時所需。
現今的易拉罐設計得很以人為本,一拉即可。但總覺得罐裝食物顯得太單一太規範,一點也不浪漫又那麼可以預知連帶成份都標得一清二楚。一隻只機械刻板地拉開罐頭,心情也呈單線的靜止狀態,不如在廚房親手操作,缺乏驚喜與高潮。罐裝食品是大批量按同一配方生產,缺乏個性,縱使外表再包裝得國色天香,仍是謀殺人類賴以生存的維他命的元兇,不足以興奮人的味覺。
在效率和利潤蓋滅人文的現代世界,罐頭越發方便易用,卻越來越反人性。我們驚恐地發現,罐頭已由生活消費品演繹成一種文化,令我們的人生不覺進入一種麥當勞式的連鎖紀元。
我們的物質生活開始變得空前的豐盛,而且太易得到,一如易拉罐,一打開,就什麼都垂手可得,然後將空罐一扔已忘記珍惜。
看電視有了罐頭笑聲,在應該有點觀眾反應時一拉罐頭,幫助尚未明白過來的觀眾,瞎子湊熱鬧一起鬨笑;導演也以罐頭笑聲作預算,這一部戲應該開幾罐笑聲?笑過了,罐頭一扔進了垃圾洞,再製造另一罐。
你是否選擇罐頭人生?
世界進入網絡年代,我們有了罐頭軟體,一切都有現成的程式和組合,設計方便多了,只需三兩下手勢,就可大功告成,難怪現今的平面設計少見神來之筆,都像出自同一個人之手。
連帶我們的居住模式,也是密封罐裝式。舊式裡弄大片大片從版圖上消失,「遠親不如近鄰」這句俗話將只能在辭典上才找得到。每個單元就像一隻密封罐頭,家庭的小型化甚至丁克族的出現,令我們的社區如一隻只老死不相往來的罐頭貨櫃,易拉罐在這裡最難打開。這種罐裝生活方式叫疏離。因為人人都是獨生子獨生女,「長兄為父」,「長姐為母」這種概念被視為老冬烘,自小被視為中心的獨生子獨生女不懂得橫向與社會溝通,只想往上拉關係。於是各種教你成功發財升職的罐頭書紛紛出籠。這種書如易拉罐一讀就懂,但營養成份有多大則不得而知,一如罐裝食物。
在這樣一個龐大的罐頭製作工場成長的一代,走的是一條既定的被規劃的由名幼兒園——名牌學校——名牌社會關係——不鏽鋼玻璃幕構成的辦公樓裡的白領——三房二廳格局裡的小型罐頭製作坊再加工小罐頭這樣一個程序,一如生豬——屠宰場——加工——抽真空進入密封罐的過程,如此炮製出來的是罐頭人才。
什麼叫罐頭人才?有技術無智慧,會鑽營而懶思考,錢財足而道德薄,野心大而心胸狹。這樣的人才,因為缺乏悟性修養和品味,其發展空間必也有限,一旦利用價值被用盡,也就會像空罐頭樣給扔人垃圾堆。
罐頭儘管方便就用容易攜帶也便於保質,但是,你寧可選擇一段新鮮生猛,縱使嗑嗑絆絆,卻可品出生命的七情六慾、喜怒哀樂的人生,還是一段由他人代加工代規劃並已加人防腐劑的一開就完結的罐頭人生?
來源丨程乃珊《老上海,舊時光》
完
轉自:看懂上海
原標題:《上海人的罐頭人生》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