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4月17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2號工作論文《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論文指出,有效識別系統性風險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在不同類型的機構之間如何傳 播和擴散,對有效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提高宏觀審慎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將複雜網絡理論引入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中,採用優化和修正的 CoVaR 模型,選取不同行業的 64 家金融機構構建符合中國金融體系特點的異質化連接金 融系統模型。在此基礎上開展實證研究,以複雜網絡中隨機衝擊和定點衝擊的思 路,分析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誘發的系統性風險,在金融系統中的傳導、演化 和變化情況。
研究得到了四點主要結論:一是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的 發展而變化。這是系統性風險的非線性變化和風險傳染關係的動態變化的主要原 因;二是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三是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 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四是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結論一: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發展而變化。
對比金融系統網絡的 初始狀態、信用風險衝擊下和流動性風險衝擊下的結構可以發現,金融系統的網 絡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信用風險衝擊下其聚類係數大幅攀升、平均路徑長度 縮小,金融系統網絡的小世界特徵凸顯,但在流動性風險衝擊下系統網絡特徵呈 現出不同於信用風險的變化,金融系統的結構隨著風險的加深處於不斷變化中。 這個重要結論即可有效解釋系統性風險的非線性變化和系統性風險傳染關係的 動態變化特徵。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金融系統風險要採取不同類型的風險防控 措施。
結論二: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
從情景模擬來看,信用 風險傳染呈現鏈式反應的特徵,風險傳染路徑主要存在於資產負債關聯密切的機 構之間,可以通過日常監管捕捉和發現,當風險爆發後可採取阻隔風險源,切斷 風險傳染路徑的方式防控風險傳播。流動性風險的傳染則是瞬時在多個節點(金 融機構)同時爆發的網狀式傳播,風險爆發的面較廣,且金融機構的同步行動易 造成合成謬誤,將使風險放大或二次擴散至系統內其他機構。風險的隱蔽性較高, 突發性較強,日常風險防控的難度較大。因此,監管部門應樹立動態監管、多維 度監管的理念,對系統中重點區域、圈層進行動態評估,適時轉換監管重點,及 時將風險控制消滅在萌芽狀態。
結論三: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
在信用風 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衝擊下,銀行業與證券業之間的風險聯動特徵均較為明顯。近 幾年,隨著資管、債券發行承銷和同業等多種業務使銀行業與證券業之間聯繫越 發緊密,宏觀審慎監管應儘快覆蓋到此類機構,建立日常監管協調和協作機制。
結論四: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信託業作為資金供需方的中轉樞 紐,在剛兌尚未完全打破的情況下,極易受到資金供需雙方的風險傳導影響;金控集團由於機構之間的關聯交易頻繁,股權結構複雜和風險隔離措施匱乏等多種 因素,導致其風險抵禦能力較低。因此,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 險監控。
附《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