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工作論文: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險監控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新浪財經

4月17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2號工作論文《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論文指出,有效識別系統性風險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在不同類型的機構之間如何傳 播和擴散,對有效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提高宏觀審慎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將複雜網絡理論引入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中,採用優化和修正的 CoVaR 模型,選取不同行業的 64 家金融機構構建符合中國金融體系特點的異質化連接金 融系統模型。在此基礎上開展實證研究,以複雜網絡中隨機衝擊和定點衝擊的思 路,分析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誘發的系統性風險,在金融系統中的傳導、演化 和變化情況。

研究得到了四點主要結論:一是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的 發展而變化。這是系統性風險的非線性變化和風險傳染關係的動態變化的主要原 因;二是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三是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 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四是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結論一: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發展而變化。

對比金融系統網絡的 初始狀態、信用風險衝擊下和流動性風險衝擊下的結構可以發現,金融系統的網 絡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信用風險衝擊下其聚類係數大幅攀升、平均路徑長度 縮小,金融系統網絡的小世界特徵凸顯,但在流動性風險衝擊下系統網絡特徵呈 現出不同於信用風險的變化,金融系統的結構隨著風險的加深處於不斷變化中。 這個重要結論即可有效解釋系統性風險的非線性變化和系統性風險傳染關係的 動態變化特徵。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金融系統風險要採取不同類型的風險防控 措施。

結論二: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

從情景模擬來看,信用 風險傳染呈現鏈式反應的特徵,風險傳染路徑主要存在於資產負債關聯密切的機 構之間,可以通過日常監管捕捉和發現,當風險爆發後可採取阻隔風險源,切斷 風險傳染路徑的方式防控風險傳播。流動性風險的傳染則是瞬時在多個節點(金 融機構)同時爆發的網狀式傳播,風險爆發的面較廣,且金融機構的同步行動易 造成合成謬誤,將使風險放大或二次擴散至系統內其他機構。風險的隱蔽性較高, 突發性較強,日常風險防控的難度較大。因此,監管部門應樹立動態監管、多維 度監管的理念,對系統中重點區域、圈層進行動態評估,適時轉換監管重點,及 時將風險控制消滅在萌芽狀態。

結論三: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

在信用風 險和流動性風險的衝擊下,銀行業與證券業之間的風險聯動特徵均較為明顯。近 幾年,隨著資管、債券發行承銷和同業等多種業務使銀行業與證券業之間聯繫越 發緊密,宏觀審慎監管應儘快覆蓋到此類機構,建立日常監管協調和協作機制。

結論四: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信託業作為資金供需方的中轉樞 紐,在剛兌尚未完全打破的情況下,極易受到資金供需雙方的風險傳導影響;金控集團由於機構之間的關聯交易頻繁,股權結構複雜和風險隔離措施匱乏等多種 因素,導致其風險抵禦能力較低。因此,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 險監控。

附《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全文

相關焦點

  • 央行工作論文談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傳染渠道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央行工作論文談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傳染渠道如何準確、科學的識別、度量和監測系統性風險?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2號工作論文提出,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因此,宏觀審慎監管應儘快覆蓋到此類機構,建立日常監管協調和協作機制。同時,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險監控。
  • 銀證之間是系統性風險主要傳染渠道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作者:李林鸞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2020年第2號工作論文。論文得出了四點主要結論: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發展而變化,這是系統性風險非線性變化和風險傳染關係動態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 銀保監會發信託新規:取消外資金融機構入股信託公司「門檻」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隨著信託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政策的持續推進,為適應當前監管要求和行業新發展階段需要,銀保監會結合前期市場準入工作實踐,對《中國銀監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出臺了該《辦法》,著力於進一步強化監管引領,提升準入監管工作有效性,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央行銀保監會接連發聲 下半年金融政策路線圖顯現
    10日,央行舉行2020年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11日,銀保監會新聞發言人在官方網站發布答記者問,為市場勾勒出下半年貨幣政策、金融監管政策的要點。根據央行、銀保監會相關人士的表態,下半年,政策將繼續引導金融對實體經濟領域加大支持力度,更大力度讓利實體經濟,加大薄弱領域金融支持力度。
  • 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路線圖浮現
    而在處置過程中,始終堅持早發現、早處置和市場化、法治化原則,風險處置堅持依法合規,遵循成本最小化原則,並嚴格防範道德風險,注重在改革發展中化解風險。此外,記者也從多個渠道獲悉,目前相關監管部門正在醞釀製定高風險金融機構風險處置的相關文件。
  • 轉型中的信託如何監管與處置並舉 央行首開「信託專題」分析風險與...
    信託自20世紀初在國內落地後,經過整改、轉型與調整,逐漸形成規範化與監管化。但隨著業務廣泛開展,其風險近段時間以來有所浮現,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信託行業的資產風險率已達3.02%。央行近日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20》(下稱報告)也表示,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信託業風險加速暴露,少數信託公司已劣變為高風險機構,需要予以高度關注,多措並舉防範化解相關風險。
  • 布局消費金融 雲南信託接入央行個人徵信系統
    在此之前,至少有外貿信託、中航信託、渤海信託3家信託公司接入該系統。近日,雲南信託接到中國人民銀行昆明支行徵信處通知,正式取得個人徵信系統帳號。這也意味著,雲南信託成為信託行業少數幾家獲批對接央行徵信系統的公司之一。據《證券日報》記者統計,除了雲南信託外,目前至少有包括外貿信託、中航信託、渤海信託在內的三家信託公司接入該系統。
  • 銀保監會強化信託公司股東監管
    中國銀保監會網站11月24日消息,為進一步加強信託公司市場準入工作管理,銀保監會發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在股東監管方面,《辦法》強化非金融企業入股信託公司資質要求。分析人士認為,《辦法》將引導信託公司完善公司治理,助推信託業轉型發展。
  • 銀保監會:鼓勵信託公司開展本源業務 優化公司治理機制
    第八條 境內金融機構作為信託公司出資人,應當具有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符合與該類金融機構有關的法律、法規、監管規定以及本辦法第七條(第五項「如取得控股權,應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第六項和第七項除外)規定的條件。
  • 銀保監、證監會大招:9家金融機構被接管!對市場影響有多大?客戶...
    第四條 接管組委託託管機構託管被接管機構業務,並可根據工作需要聘請精算師、會計師、律師或其他專業人員協助處理接管有關事項。第五條 接管組代表銀保監會全面負責接管事務,重大事項提出處理意見報銀保監會批准後組織實施。第六條 被接管機構所有從業人員應積極配合接管工作,拒絕配合或妨礙接管工作的,將依法追究責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
  • 定融和信託,哪個風險大?
    二、涉及的機構不一樣 信託產品是由信託公司發行的。在我國,信託公司是特指經中國銀保監會批准成立的信託投資公司,屬於非銀行金融機構。目前市場上有且只有68家處於經營狀態的信託公司。
  • 中國銀保監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
    第八條 境內金融機構作為信託公司出資人,應當具有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符合與該類金融機構有關的法律、法規、監管規定以及本辦法第七條(第五項「如取得控股權,應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第六項和第七項除外)規定的條件。
  • 全面剖析信託行業及68家信託公司(2020年版)
    同時信託行業的發展歷程也承載著金融業的發展痕跡,有過繁華亦曾留下遺夢,是我國最具創新能力與訴求、歷經整頓最為頻繁的一類金融行業。在防範金融風險、回歸金融業務本源的嚴監管政策導向下,處於轉型軌道中的信託行業明顯更加分化,之前的存量風險相繼暴露,部分信託公司自今年以來開始被各類風險事件擾動,因此可以基本確定的是目前信託行業正處於艱難的轉型變革過程中。
  • 央行綠色金融網絡(NGFS)發布《金融機構環境風險分析綜述》和...
    全球的央行與監管機構正在形成一個新的共識,即環境風險(涵蓋與環境和氣候相關的風險)已經成為金融風險的重大來源之一。環境和氣候因素可能會演化為金融機構所面臨的金融風險,也可能會對金融穩定構成系統性的威脅。
  • 獨董在同一信託公司任職累計不得超6年!銀保監會規範信託公司行政...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隨著信託行業的不斷發展、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的不斷深入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政策的持續推進,為適應當前監管要求和行業新發展階段需要,銀保監會結合前期市場準入工作實踐,對《中國銀監會信託公司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出臺了該《辦法》,著力於進一步強化監管引領,提升準入監管工作有效性,並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 最新金控監管辦法解讀:防風險有餘 促進協同效應作用有限
    從1993年至今,中國明確實行分業經營,但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方式進行混業經營一直存在,並慢慢變成了很多機構的首選項,央企金控、金融機構跨業金控、地方金控、民營金控、網際網路金控等,如雨後春筍般成長,成為2012年以後金融秩序混亂的重要原因之一,風險積聚日深。一年多前,《辦法》徵求意見稿已經發布。
  • 銀保監會:獨立董事在同一家信託公司任職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年
    第八條 境內金融機構作為信託公司出資人,應當具有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符合與該類金融機構有關的法律、法規、監管規定以及本辦法第七條(第五項「如取得控股權,應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第六項和第七項除外)規定的條件。
  • 央行和銀保監會重磅發聲
    【正文】2020年11月6日,央行副行長劉國強、銀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以及銀保監會首席律師劉福壽參加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金融機構合理讓利落實進展有關情況如果央行公布的數據和實際情況一致,則意味著在今年前三季度1.73萬億的處置規模,核銷部分僅佔44%左右,也即銀行業更多是通過債務重組、債轉股、轉讓等方式處置不良貸款。(五)非上市銀行和非銀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壓力較大新聞發布會指出前三季度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達到3.70萬億,不良貸款率達到2.06%。
  • 銀保監會:明確要求獨立董事在同一家信託公司任職時間累計不得超過...
    第八條 境內金融機構作為信託公司出資人,應當具有良好的內部控制機制和健全的風險管理體系,符合與該類金融機構有關的法律、法規、監管規定以及本辦法第七條(第五項「如取得控股權,應最近3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第六項和第七項除外)規定的條件。
  • 中信銀行擬入股臺灣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
    中信銀行今日發布公告稱,該行將認購臺灣中國信託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控」)部分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