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工作論文談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傳染渠道

2020-12-25 新浪財經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央行工作論文談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傳染渠道

如何準確、科學的識別、度量和監測系統性風險?中國人民銀行2020年2號工作論文提出,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因此,宏觀審慎監管應儘快覆蓋到此類機構,建立日常監管協調和協作機制。同時,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險監控。

這篇題為《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的工作論文作者何伊、曾嶸欣、鄧飛、朱柳泉、何烈明,均任職於中國人民銀行貴陽中支調查統計處。中國人民銀行工作論文發表人民銀行系統工作人員的研究成果,以利於開展學術交流與研討。論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學術觀點,不代表人民銀行。

上述工作論文借鑑了國內外較為前沿的 CoVaR(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研究和實踐成果,採用高頻數據刻畫宏觀經濟狀態影響下微觀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風險傳染影響,並結合中國金融跨市場交互的特點,模擬構建了以銀行業為主,保險、證券、信託等非銀機構為輔的金融風險複雜網絡系統。

為全面反映我國銀行業為主,保險業、證券業為支撐,新興金融機構快速發展的金融體系特徵,上述論文確定樣本機構共64家,其中銀行業機構22家,保險機構5家,證券機構23家,產業資本控股的金融控股集團6家,其他新興金融機構8家(私募股權管理公司1家,資管業務1家,第三方支付1家,融資租賃公司1家,網際網路金融公司1家)。

上述工作論文得出的第一個結論是,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發展而變化。

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信用風險衝擊下其聚類係數大幅攀升、平均路徑長度縮小,金融系統網絡的小世界特徵凸顯,但在流動性風險衝擊下系統網絡特徵呈現出不同於信用風險的變化,金融系統的結構隨著風險的加深處於不斷變化中。因此,針對不同階段的金融系統風險要採取不同類型的風險防控措施。

工作論文同時指出,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

從情景模擬來看,信用風險傳染呈現鏈式反應的特徵,風險傳染路徑主要存在於資產負債關聯密切的機構之間,可以通過日常監管捕捉和發現,當風險爆發後可採取阻隔風險源,切斷風險傳染路徑的方式防控風險傳播。流動性風險的傳染則是瞬時在多個節點(金融機構)同時爆發的網狀式傳播,風險爆發的面較廣,且金融機構的同步行動易造成合成謬誤,將使風險放大或二次擴散至系統內其他機構。風險的隱蔽性較高,突發性較強,日常風險防控的難度較大。

因此,監管部門應樹立動態監管、多維度監管的理念,對系統中重點區域、圈層進行動態評估,適時轉換監管重點,及時將風險控制消滅在萌芽狀態。

工作論文還指出,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

近幾年,隨著資管、債券發行承銷和同業等多種業務使銀行業與證券業之間聯繫越發緊密,宏觀審慎監管應儘快覆蓋到此類機構,建立日常監管協調和協作機制。

論文還提出,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其中,信託業作為資金供需方的中轉樞紐,在剛兌尚未完全打破的情況下,極易受到資金供需雙方的風險傳導影響;金控集團由於機構之間的關聯交易頻繁,股權結構複雜和風險隔離措施匱乏等多種因素,導致其風險抵禦能力較低。因此,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險監控。

相關焦點

  • 銀證之間是系統性風險主要傳染渠道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作者:李林鸞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2020年第2號工作論文。論文得出了四點主要結論:金融系統的網絡結構會隨著風險發展而變化,這是系統性風險非線性變化和風險傳染關係動態變化的主要原因;不同類型的風險傳導方式和衝擊效力不一;在系統性風險爆發時,銀證之間是主要的風險傳染渠道;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抵禦風險能力較弱。
  • 央行工作論文:應注重對信託、金控等非銀金融機構風險監控
    來源:新浪財經4月17日消息,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2號工作論文《系統性金融風險溢出效應研究》。論文指出,有效識別系統性風險在不同的金融市場上,在不同類型的機構之間如何傳 播和擴散,對有效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提高宏觀審慎管理具有重要意義。論文將複雜網絡理論引入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研究中,採用優化和修正的 CoVaR 模型,選取不同行業的 64 家金融機構構建符合中國金融體系特點的異質化連接金 融系統模型。
  • 福利|春節讀書:如何在金融危機爆發前,對風險源頭進行「事先幹預」?
    二是在危機事件已經發生,並進入傳染階段時,很可能演化為系統性風險,這時如果能夠適時、適度地進行幹預,就可能及時制止危機的蔓延或降低危機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的破壞性。我們把這種幹預稱為「事後幹預」。  在危機爆發以前,對風險源頭進行排除性幹預,有助於降低未來危機爆發的概率。
  • 央行2020年第7號工作論文:高槓桿並非高風險的決定性因素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0年第7號工作論文《部門槓桿率、政策不確定性、公眾預期與風險的跨部門傳染——基於債券市場的信息轉移熵空間計量分析》。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宏觀經濟體系的錯綜複雜性、金融部門的系統重要性及其對經濟外生衝擊的高度敏感性被深刻揭示。
  • 央行工作論文:貨幣當局可將負利率政策納入「工具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姚祥雲4月3日,人民銀行發布工作論文,顯示存款利率零下限嚴重阻礙了負利率的傳導,在信用貨幣體系下銀行有能力對存款實施負利率這篇題為《存款利率零下限與負利率傳導機制》的論文由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孫國峰和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何曉貝完成。孫國峰和何曉貝對存款利率零下限在負利率政策傳導機制中的作用進行量化分析。結果顯示,存款利率零下限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政策傳導渠道,抑制了貨幣政策的效果。
  • 央行專家「回懟」樓繼偉:信用債違約與放在哪個市場並無關係
    對某數據金融平臺的約談和暫停上市,實際上是防範系統性風險於事前、事中。如果系統性風險已經爆發,政府不得不去救,那麼納稅人恐會損失。四、非常時期政策我們應該考慮有序退出了,我再強調是考慮有序退出,不能說立即就退,而是必須逐步退。
  • 灼見|周茂華:金融業開放風險問題無法迴避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是...
    撰文 | 周茂華(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 近日,央行副行長陳雨露政策研究文章(陳雨露:為居民提供更多渠道實現財產性增收 加快法定數字貨幣研發和試點),對我國為何要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怎麼推動等核心問題進行很好地闡述和回答。
  • 灰犀牛來臨,直擊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
    其次,它根據我國的銀行資產負債表數據構建了定量的沙盤推演模型模擬銀行間市場的風險傳染路徑,並根據沙盤推演的結果總結了我國金融風險傳染的特點。同時,本書還用兩種創新方法來識別我國的系統性重要性金融機構。最後,它根據國際上五次重大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和定量模型的沙盤推演結果,就如何應對系統性金融風險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議。
  • 構建中國特色系統性風險監測體系
    金融體系的內在放大機制,核心是關聯性機制,是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之間由於各種業務聯繫、管理模式乃至心理預期或者信息溢出等形成的關聯性。當前,對系統性風險的度量存在兩種背離:高頻監測與有效性監測的背離;風險實現測度與風險累積測度的背離,亟待探索構建符合中國市場實情的監測指標體系。
  • 央行和銀保監會重磅發聲
    【聲明:本文信息全部源於公開渠道,文中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重要內容大致分析如下:一、前10個月已向實體經濟讓利1.25萬億,年內還剩0.25萬億讓利空間向實體經濟讓利1.50萬億是金融系統的政治任務,這在2019年央行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 、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及2020年6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均有相應表決和政策明確。
  • 清華五道口 | 國內外金融危機傳染與幹預的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成果
    我們的案例梳理表明,重大危機的爆發至少具有如下七個方面的共性:(1)高槓桿是重大危機爆發的共性因素。(2)對風險爆發是否會演化成系統性危機的判斷有很大難度。(3)存在大規模的問題資產未被識別且難以分離定價。(4)資產拋售是危機傳染的主要渠道。(5)在某些情況下,私人部門危機到主權債務危機的轉變很快。(6)在政策應對方面,重大危機爆發之初,政府部門往往存在明顯的預判失誤。
  • 央行徐忠談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之一:以矩陣式管理充實金融委是最優選擇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這旨在避免機構整合的體制震動的前提下,增強金融監管協調權威性有效性、強化金融監管統一性穿透性的重大措施。國內外經驗表明,分業、碎片化的監管體制下,僅有頂層協調,缺乏宏觀審慎管理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的統籌把總,風險防控依然無力無效。
  • 大企風險浮水面央行6招排雷
    多位專家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提醒,內地經濟增速持續下行,高槓桿擴張難以為繼,未來一兩年大型企業風險可能集中爆發,已引起監管當局警惕並著手「排雷」。河南國企永城煤電、清華校企紫光集團接連債券違約,老牌車企華晨汽車閃電破產,令大型企業風險成為近期市場關注點。
  • 廣發期貨:股指日報20201127--央行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
    廣發期貨:股指日報20201127--央行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 深度丨一季度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系統性風險大幅上行
    整體來看,資金投向方整體風險較2019年4季度大幅上升。主要原因包括: (1)債券市場風險指數走高后震蕩。2020年1季度,作為銀行理財主要投資對象的債券,其價格波動率整體出現大幅上升,信用利差出現震蕩,共同推動債券市場總體風險水平上升。
  • 央行行長易綱談小微融資舉例「溫州指數」
    開幕式上,過去多次調研過溫州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作主旨演講時,舉「溫州指數」來佐證「正規金融機構要給小微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的減負作用。  據悉,本屆論壇由上海市政府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共同主辦。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進一步健全金融市場和金融服務,金融業對外開放、金融科技發展,是易綱在陸家嘴論壇上演講的重要內容。
  • 一文讀懂央行、銀保監會發布的中國版TLAC規則到底是什麼?
    9月30日,為進一步增強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和健康性,確保我國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進入處置階段時,具有充足的損失吸收和資本充組能力,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國人民銀行會同銀保監會起草了《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 央行:將定期評估和調整逆周期資本緩衝要求,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決策部署,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建立逆周期資本緩衝機制的通知》,自2020年9月30日起實施。同時,根據當前系統性金融風險評估狀況和疫情防控需要,明確逆周期資本緩衝比率初始設定為0,不增加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資本管理要求。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將綜合考慮宏觀經濟金融形勢、槓桿率水平、銀行體系穩健性等因素,定期評估和調整逆周期資本緩衝要求,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 再點商業銀行不良 銀保監會疫情後首場發布會說了什麼?
    6月4日發布會上,北京銀保監局黨委書記、局長李明肖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北京銀行業不良貸款率0.6%,4月末小幅上升至0.61%。「我們在全國仍然是領先的,撥備覆蓋率是372%,展現出較強的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各家銀行因主要客戶所屬行業、客戶結構等不同,面臨的資產質量壓力也不一樣。
  •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邁出關鍵一步 設置合理的過渡期安排
    近期,《系統重要性銀行評估辦法》落地,這不僅是強化系統重要性銀行監管的主要措施,而且更標誌著我國在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邁出了關鍵一步。系統重要性銀行是規模較大、結構和業務複雜度較高、與其他金融機構關聯性較強,在金融體系中提供難以替代的關鍵服務的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