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淄博曾出過這樣一位秀才!他做的事情值得後人點讚……

2021-02-19 淄博二三事

譚景文先生,原名譚繼熙,1880年生於原博山縣第七區現淄川區太河鎮西石門村,1952年病逝於故裡。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譚先生18歲時中秀才,後開始在淄川王氏私立小學和博山報恩寺小學授課。1928年,應邀任博山縣第一高等小學史地教師。他一邊教學,一邊調查資料,撰成《博山鄉土志》一書,1931年由博山新民書店石印出版,博山第一小學合作社發售。當年以一介布衣身份獨立完成撰寫志書工作的,只有譚景文一人。正如博山文化研究院李富源先生撰文:《博山鄉土志》雖為志書,但編者的主要用意卻是供兒童學習使用。

 

《博山鄉土志》通篇用白話文寫成,國音字母注音,因為面對的人群是學生,所以內容通俗易懂,「對於博山風景之秀美,出產之豐富,人民之特性,外力之侵略,儘量發揮。以激起兒童愛鄉的觀念。」另外,為增強兒童閱讀興趣,該書還插入了部分風景人物圖畫,使該書既沿襲了志書的體例,卻沒有志書的呆板,內容生動活潑,深受讀者喜愛。

博山鄉土志發行後得到社會廣泛好評,並受到山東省教育廳的通令嘉獎。時至今天讀來,仍給人以清新廣闊之感。先生融史志傳承、品質教育為一體,讓讀者在了解史志的同時,接受濃濃的愛國情操薰陶。如在三十六篇《交通》一章中,記述日本人侵略的野心時寫道:「民國七、八年間,倭人正在強佔我膠濟路,他又異想天開,預把張博支路,自博山展至泰安。其侵略的野心,得寸進尺的手段,真算得無微不至了。」

四十一篇《蠶業》一章中,在揭露日本人極其無恥的盤剝手段時,他寫道:「待繭販運到大宗時,(日本人)忽又低落其價,稱反高昂。繭販迫於蛹將化蛾,只得任其盤剝,忍痛售給。和日人交易的,不多半是賠累不堪麼?」愛國之情,躍然紙上。

 

先生關心歷史遺留的保護,高瞻遠矚,針對位於太河城子的古城遺址現狀,強調「保存古蹟,原屬要政。古城遺址,有宜急於設法,禁止作踐的必要。不但為關心古蹟者,留的憑弔之資,在歷史上,實很有保存在價值啊!」對於已經破壞的古蹟,他更是痛心疾首:「土人不曉得古蹟的珍重,每任意摧殘,橫施耕鑿。唉!可貴的古城,怎忍得無謂之朘削呢?」

李富源先生評價: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如此的遠見,不獨在同時代領先群賢,即便放到現在,其思想也毫不落伍。然而儘管先生一再呼籲,並沒有阻擋人們對古城遺址的破壞,日前曾與朋友前往探尋,親眼目睹目前遺址幾乎蕩然無存。

先生熱愛教育,他的《博山鄉土志》雖為志書,但編者的主要用意卻是供兒童學習使用。

譚先生熱愛自己的家鄉,他生於淄河岸邊,一生對家鄉無比熱愛,對家鄉的山山水水了如執掌,躍然紙上的記錄描述之全面,讓現代的當地文化名人、民俗學家都感到汗顏。

先生寫家鄉的河,引經據典,總覽各家記載,詳查山水本源,確認淄河發源禹山,但卻為淄水的濫觴,根據徑流區域,詳細考察結論「淄河支流,本甚繁夥。」指出主要有下列各條組成:差道河、金絲河由辰已山附近入淄後,出泉河由東邊池上支流匯入,到石龍口從西邊由嶽陰支流、到口頭由傲來峪支流匯入;到馬陵由香峪支流、到太河鎮北由二水東來:即家桑谷水和太河水支流匯入。

先生科普淄河,說淄河既呈時隱時現的景象,故俗稱有「上下十八漏」一說。但是俗說的漏,不是把地面漏入地中,而是把地中漏出地面。因此淄河凡有泉源出現,便名為一漏。

譚先生指出:淄河幹流漏出的地方,以泉河(位於源泉鎮泉河頭村)為最大,故城(淄川區太河鎮城子村)西南龍灣次之。

先生寫家鄉的山,如數家珍,指出「博山全境都是山嶺重疊,幾乎沒有隙地……(太河鎮範圍)正東五十裡有馬鞍山、七十裡有蓮花山、鹿角山。東北七十裡有金雞山、八十裡有岑山、石棚寨。強調:這些山都是有名的地方。

先生寫交通不忘農村和家鄉。強調:道路一項,亦民生的需要……衣食住後,繼之以行……交通上賴以便利,還有縣道、村道亦屬是不容緩,若不積極整理起來,人民往來得不到坦坦蕩蕩的便利,民生問題總算沒有完全解決。

縣道竣工……建設局又定村道計劃。其道分博池路(起點博山經西、東坪、口頭、湧泉、北場、李家莊到池埠莊,為博山到臨朐交通要道)……孝婦河馬路。

將來各路告成,道道相通,村村相連,銜接連貫,往來便利……

這可能是最早的農村道路村村通的提法。

先生寫家鄉的商業,指出鄉間商業,以八陡、太河、池上、下莊最為繁榮,西河、口頭、嶽陰、峨莊、石馬、李家、源泉、山頭、玉皇廟、南博山次之。馬鹿、楊家、福山……亭子崖、江西臺又次之。

先生寫家鄉的林業、寫農業、寫歷史,寫工業、寫古蹟、古物、名勝……對教育的熱愛,對家鄉的情感,點點滴滴滲透於字裡行間。正如博山地方志辦公室《博山鄉土教本》校勘後記所言,譚先生所著的鄉土志,是一部介紹博山鄉土,對中小學生進行愛國愛家教育的白話志書。

從民國二十年(1931年)出版至今,近九十年過去,即使用現在觀點評價,鄉土志仍不愧為一部集愛國愛家、歷史、思想為一體的好教科書,對了解歷史、傳承文化具有積極的作用。

春夏之交,懷著崇敬的心情,細雨中走進位於太河鎮西石門村拜訪先生的家鄉及故居,然而映入眼帘的先生故居院牆可謂殘壁斷垣,一道自製薄鐵門封鎖,用土坯砌成的殘壁多年失修搖搖欲倒,令人心酸。

鄉親們告訴我,先生的故居房屋已經倒塌,裡面雜草叢生……

譚景文先生是當地少有的清末秀才,他用淵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學功底、滿腔的愛國愛家鄉之情撰就的《博山鄉土志》,影響了幾代人並且仍在影響當代人,受到了不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揚。

盛世重教復興民族文化,尊師愛教彰顯時代風尚。面對荒蕪的譚景文先生故居,心中不禁感嘆:實在應該整理維護一下了,否則愧對先生在天之靈……

 文 /劈山

來自內容合作平臺劈山故事,特此致謝!

掃描二維碼 關注淄博城市發展的每一個角落

相關焦點

  • 這些改變,讓每一位淄博人點讚!
    明知前邊的路非常艱難,因為赤泥的無害化處置研發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為什麼要做呢?也就是考慮到對家鄉的熱愛。 於克福說,儘管任重道遠,但他會將「愚公移山」進行到底。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後人嘲笑多年,他的官位後來有多大呢
    在書本上,我們都學過這樣的一個故事範進中舉,在古代的時候如果想要考取功名是比較難。如果能夠考功名的話,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情。為了能夠做到這樣的地步,範進才會不斷的去參加科舉考試。在範進50歲的時候,經過了自己不懈的努力之後就考上了秀才。當秀才的話還沒有當官,有資格的考取功名才可以當官。「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後人嘲笑多年,他的官位後來有多大呢?
  • 他的後人後來怎麼樣了?
    喬致庸,人稱亮財主,是晉商史上一位不朽的傳奇。喬致庸是喬家的第三代傳人,本想考中秀才以後,走仕途。不料,兄長病故,他只能棄文從商,維護家業。喬致庸接替大哥位置之後,把大德興改為大德通,並專門成立了大德豐票號,將主營茶葉業務轉向票號業務。喬致庸將兩個票號發展到遍布全國各地商埠、碼頭,成為全國屈指可數的大票號。
  • ...半月談》刊文點讚淄博營商環境: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活力
    新華社《半月談》2020年第23期刊發文章《淄博:營商土沃》,文章指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曾經的工業重鎮更加務實開放,充滿活力。這裡,營商土壤真的很肥沃!淄博這座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活力。
  • 倒黴的李秀才
    此時正在集市上買文房四寶的教書先生李秀才身上發生了一件讓他尷尬的事情——一位長得像瓷娃娃一般、十分可愛、十來歲左右、穿著一身小道袍的小女孩,瞪著一雙圓溜溜的大眼晴,總是亦步亦趨地直勾勾地歪著腦袋看著自已……「你們說是不是李先生年輕的時候欠了什麼感情債之類的?……王大嬸,你說的好像有點道理……可能就是這麼回事!」這個時候,街上傳出來一陣指指點點的嗡嗡聲,李秀才聽到這些話簡直欲哭無淚。
  • 秀才頭腦和秀才眼睛
    可魯迅在上個世紀的前半葉就不相信,他這樣說: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於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小百姓信以為真,也就漸漸的成了諺語,流行開來。其實是「秀才雖出門,不知天下事」的。秀才只有秀才頭腦和秀才眼睛,對於天下事,那裡看得分明,想得清楚。
  • 知府出一上聯:螃蟹渾身甲冑!秀才對出下聯,知府:把女兒嫁給你
    明朝中期,山西有一位姓程的知府,除了盡心做好本職工作,平時最大的愛好莫過於對對子,如果幾天不琢磨出一副對聯,就會感覺生活中少點什麼。由於妻子去世較早,程知府用情專一,始終沒有再娶,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女兒身上。
  • 新華社《半月談》刊文點讚淄博營商環境: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
    新華社《半月談》2020年第23期刊發文章《淄博:營商土沃》,文章指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曾經的工業重鎮更加務實開放,充滿活力。這裡,營商土壤真的很肥沃!淄博這座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活力。
  • 曾演出過《秀才愛上兵》的鄭希兒近況如何?
    當天,鄭希怡一臉神採奕奕亮相,心情大好的她,談及婚後生活,直呼好極了:「真的覺得對我是個挑戰,以前覺得一個人比較自由,現在覺得婚姻對我來說也是非常美好的事情。」鄭希怡的老公是誰,聽說他家底一般,為什麼願意下嫁與他——梁學儲,以前是鄭希怡任職化妝師。
  • 秀才嘲諷:「寡婦門前是非多,不去為好」,書生秒對下聯反諷秀才
    對對聯其實也非常有講究,因為一副好的對聯不僅要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意境上也得接近,所以也是最考驗雙方文學涵養的方式,所以才收到了眾多文人墨客的喜愛,如果能對出來一副上好的對聯,那簡直比寫出一首千古佳作還要值得驕傲。從古至今,對對聯留下的典故多的數不勝數,今天就給大家講一個秀才和書生、寡婦的故事。
  • 曾國藩曾勇一項笨辦法,輕易完成十年七遷,後人:學他準沒錯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書法家,他和胡林翼並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在歷史上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更是有四條處事原則傳到現在: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慮,這些處事原則讓後人說出「做人當學曾國藩」的話,可曾國藩自己卻評價自己是個「笨」人。
  • 《山海經》消失的最高神明,他的後人有這3姓,你是他的後人嗎
    《山海經》消失的最高神明,他的後人有這3姓,你是他的後人嗎文/認知讀史 不知道各位讀者朋友們曾經有沒有嘗試去了解或者去探尋我們中華民族剛剛創世的時候的歷史呢?在那些中華民族古老的傳說或者神話之中的充滿著神秘感、特殊感又極具東方色彩的東西到底是不是真的曾經存在過呢?而我們現代人又該如何去探尋、如何去尋找、如何去了解過去的那些事情呢?那麼說起中華民族剛剛創世時候我們所了解的神話以及傳說,往往不外乎就是女媧造人、盤古開天闢地、炎帝黃帝大戰等等。
  • 遇到朋友圈曬娃的,能點讚就點個讚吧!
    一號首長則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樣子,她興奮地發到家長群,開始了花式「曬娃」,家長們也是一片叫好點讚,配合默契,給足了面子。過了一段時間,我沒那麼忙了,我突然覺得這裡面有種說不出來的味兒!不應該啊,咱當爹的,也應該積極鼓勵才是,專家說,不能放過任何一次表揚孩子的機會哇!怎麼鼓勵呢?
  • 高中生等公交期間這樣做,被無數網友點讚,值得欽佩
    所以有些聰明、機智的同學,就會利用這段時間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充分提高時間效率。路上時而會有汽車駛過,也會有鳴笛,但絲毫沒有影響他看書。少年的這個行為也被各大媒體紛紛報導,無數網友為這名「忘我學習的少年」點讚。
  • 秀才想回家,丈母娘不允許:我說個上聯對出你就走!秀才開始長住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個秀才和丈母娘對對子的事情。據說,清朝有一個秀才從京城回家,中途突然下起了大雨,道路上都是淤泥,難以前行。秀才只好投奔一戶附近的人家,屋裡住著一位老婦人和她貌美如花的女兒。少女秀才生一表人才,談吐溫文爾雅,對他暗許芳心。村婦也想幫女人尋個好人嫁了,有意留秀才多住幾日。
  • 泉邊|雖沒親身來過,他卻為後人複製了1200年前的濟南
    有意思的是,《酉陽雜俎》的作者段成式(約803年~863年)並沒有來過濟南。段成式祖籍為齊州臨淄(當時位於齊州,古隸屬於濟南,今隸屬於淄博),受先人影響,他「倜儻有氣義」,頗有齊人「闊達多大節」之風。出於對故鄉的嚮往,就記下了前輩對他講述過的濟南山川風物、人文傳說等,並將之歸入到《酉陽雜俎》中。這才使我們得以對1200年前濟南的鵲山湖、玉函山、歷山乃至被文人騷客爭相模仿的碧筒飲等,有了更多直觀的了解。
  • 做家務列入家庭作業值得點讚
    針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開出合理的「家務清單」,讓他們在勞動中學習道理與本領,樹德小學的做法值得點讚。事實上,樹德小學的做法並非個例,不少小學都有類似的家務課。杭州富陽區曾發布小學生「勞動清單」,為每個年級列出75項勞動事項,每所小學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量身定製自己的「清單」。北京實驗學校則形成幼、小、中一體的勞動教育體系,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勞動教育課程。
  • 範仲淹接濟過的窮秀才竟成為哲學家,範文正濟秀才是怎麼回事呢?
    北宋說到孫復,據史料記載他曾於天聖五年(1027年)到天聖六年(1028年)間在應天書院就讀。當時的孫復只是一個窮秀才。範仲淹看到孫復窮困潦倒,曾兩次自己掏錢接濟孫復,並教授孫復讀《春秋》。後來,範仲淹被宋仁宗召入京城,孫復也離開應天書院。到慶曆三年(1043年),範仲淹被宋仁宗任命為參知政事,主持慶曆新政。範仲淹來到京城後聽說國子監講學孫復,才知道孫復竟是當年他在應天書院接濟的秀才。
  • 男籃運動員嫖娼就被開除,日本雷厲風行,這樣的速度值得點讚
    在這樣的情況下,這樣的事情,自然是鬧得沸沸揚揚是。甚至可以說,若不是這樣的衣服很顯眼,估計許多人也未必能認出來是他們。有時候,犯錯可能就在一念之間。然後,這4名運動員,也是立馬被開除了,然後,被送回日本了。這樣的處罰,很迅速,很及時,也很給力。
  • 「咱當過兵,心裡那股正氣不能丟」
    兩年過去了,呂保民的生活早已歸於平靜,當年受傷的後遺症,讓他無法再從事曾經紅火的生意,如今的呂保民,在一家工地擔任安全員。「咱當過兵,心裡那股正氣不能丟!」在呂保民心裡,自己不過是在危急時刻,做了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