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初中數學學習過程中,數據的分析這個章節,題型難度不是很大,相較於其他章節而言計算量也並不大,但是這章涉及的定義較多,總體、樣本、平均數、中位數、方差等都是什麼?這些需要大家理解並掌握。在中考中,這個章節的知識主要出現在選擇或填空題中,所以我們在學習時重點在於對概念的理解消化,然後再結合幾個經典題型加深認識,化為己用。
重點知識梳理
總體:我們把所要考察的對象的全體叫做總體。
個體:把組成總體的每一個考察對象叫做個體。
樣本:從總體中取出的一部分個體叫做這個總體的一個樣本。
樣本容量:一個樣本包含的個體數量叫做樣本容量。(只是數字,沒有單位)
算術平均數:把一組數據的總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
加權平均數:
(注意:當一組數據中各個數據的重要性不同時,我們才使用加權平均數。)
中位數:將一組數據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奇數,則處於中間位置的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就是這組數據的中位數。
眾數: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
(提醒:有時候不僅僅是一個哦!比如1,2,2,2,3,3,3,4這組數據中2和3都出現了3次,所以2和3都是眾數。)
極差:一組數據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
方差: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後平方,再求和,最後再平均」得到的結果表示一組數據偏離平均值的情況,這個結果叫方差,計算公式為:
標準差:方差的算術平方根。
(注意:方差和標準差都是反映一組數據的波動大小的一個量,其值越大,波動越大,越不穩定。)
經典例題
例1
思路分析:當平均數相同時,我們就可以比較方差。方差越大波動越大,生產的螺絲質量越不穩定。相反,方差越小代表生產的螺絲直徑都很接近標準直徑,質量就越好。所以最好的是乙工具機。
例2
-1,-3,0,1,5這組數據的方差是?
思路分析:這就考察大家是否記得方差的計算公式。在求解時,我們先求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然後求出每組數據與平均數的差,然後再平方,再求和,最後再求平均數。如果記不住這個步驟的話,那麼就容易丟分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熟練掌握如何求方差。
求解如下:
例3
思路分析:我們首先得知道眾數和平均數的定義是什麼,然後才能知道如何去尋找答案。眾數: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就是這組數據的眾數。算術平均數:把一組數據的總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這組數據中14出現的次數最多,所以眾數為14mm,而平均降雨量則可以這樣求:(10+12+13+13+20+15+14+15+14+14)÷10=14,所以平均數為14mm。
例4
思路分析:第(1)問,首先要審題,看清楚是增長還是下降。根據圖中看出,2005年相較於上一年增長最快。第(2)問平均數和方差只要大家記得公式就能求,但是我擔心的就是怕你不去記公式啊,想想就發愁=.=!!最後在用一句話概括時,就可以結合平均數和方差的性質來描述,特別要注意的是方差,方差反應的是波動情況,相反也能看出哪個景點遊客人數更穩定。第(3)問,題幹中已經告訴你人數的公式了,不超過4萬人,那就是小於等於4萬人,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
求解如下:
本章總結
數據的分析不算很難,但是需要搞清楚的知識點不少。所以大家一定得花些時間去理解記憶這些概念。此外平方差是一個常考的點,計算量相對而言也會大一些,大家多留意。再強調一下中位數,特別是數據個數為偶數時的中位數,此時的中位數就是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這點大家要搞清楚。
【溫馨提醒:目前專欄正在搞活動,折扣力度很大,專欄覆蓋了初中數學(初一至初三)的所有章節重難點講解,相信會對大家備考中考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