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正式實施,至今已「滿月」。垃圾分類引導員這一職業正伴隨著分類垃圾桶走進社區。
8月6日,紅星新聞記者在走訪成都市青羊區文家街道時,發現垃圾分類引導員隊伍中,既有諳熟垃圾清運的「大叔」「大媽」,也有剛剛邁出高校大門的學生。
垃圾分類≠撿垃圾
95後女大學生成為垃圾分類引導員
22歲的楊燕玲剪了一頭幹練短髮,身著藍色工作服,胸前掛著垃圾分類工作證。今年6月從四川科技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的她,應聘成為四川恆升天潔環境管理有限公司垃圾分類引導員已經3個月了。
8月6日,紅星新聞記者在青羊區佳兆業小區門口見到了楊燕玲。
↑楊燕玲
楊燕玲每天8點上班,第一項任務就是沿途檢查負責小區中的分類垃圾箱是否裝滿,若是裝滿則要聯繫公司將垃圾清運。到了下午,她還會再檢查一遍。除常規檢查之外,居民均可在垃圾箱裝滿時聯繫楊燕玲或同事,馬上安排清運。
垃圾分類引導員也是「宣傳員」,負責向居民普及垃圾分類知識,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楊燕玲說,工作以來自己被問過最多的問題是「怎麼分乾濕垃圾?」「怎麼罰款?」
「做垃圾分類引導員1個月以後,我才告訴父母自己在做什麼。」楊燕玲笑著說,「(他們)開始反應大,還說:『這個這麼臭你做得下來嗎?要把手套口罩戴起呀。』」在不了解情況的父輩眼裡,垃圾分類仿佛等於撿垃圾一樣的工作。
對此,楊燕玲毫不在意,她耐心地向父母解釋垃圾分類知識和自己的工作內容。當記者問起薪酬時,楊燕玲透露說月薪約2500元。她回憶起應聘面試的情景,說自己曾被問到:「你這麼年輕,歧不歧視垃圾分類這個職位,能不能吃苦,能不能勝任?」她回答說,自己不怕吃苦也不歧視這個職業,憑自己的雙手掙錢,不丟人。
↑佳兆業小區垃圾分類點位
垃圾分類引導員也是「宣傳員」
入戶宣傳敲門都有講究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楊燕玲的同事,也是她的師父——今年56歲的陳明元,只有初中文憑。在挨家挨戶入戶宣傳的時候,唱主角的基本上還是陳明元。楊燕玲更多的時候在幫他打下手,拿著整理好的二維碼跟在他的身後。
「我們上門入戶宣傳主要在周末和平時的晚上。」陳明元介紹說,入戶時他一般會帶一支筆,一方面是為了記一些問題,更重要的用途則是「敲門」,「一般用筆尾敲兩次沒人應,就會去敲下一家」。
↑陳明元(左)和楊燕玲
遇到有人開門,陳明元首先會介紹自己的身份,然後詢問對方是否了解垃圾分類,是否有什麼需要解答的問題。「沒有問題的話,我們會把準備好的二維碼交給他們,邀請他們使用;有的話,則會進行解答」。
「遇到年輕人,講三四分鐘就能懂;遇到年紀稍微大點的,可能要七八分鐘。」陳明元表示,幹這行,最重要的還是捨得吃苦,剛開始進小區進行入戶宣傳的時候,每天喝完兩隻手臂粗大小的開水壺裡的水還不夠,還要再喝四瓶五百毫升的礦泉水。
面對反覆講解一件事是否會枯燥的問題,陳明元表示,並不會覺得枯燥,「你們不是也天天問別人問題嗎」。2018年4月開始當垃圾分類引導員的陳明元回憶說,也有看到做了幾天就走了的,「剛來沒多久就說已經懂了什麼是垃圾分類了」。
上海垃圾分類後
小區居民基本不再牴觸垃圾分類
據陳明元介紹,小區居民參加垃圾分類後,會登記其姓名和電話號碼,並向用戶提供專屬二維碼貼紙。在投放垃圾時,居民需在袋子上貼上二維碼,在垃圾箱上刷一刷該二維碼,就可以進行分類投放。
↑佳兆業小區的垃圾分類點位,掃碼即可投放垃圾
如此一來,在分揀過程中發現的未按規範投放的垃圾袋就可以溯源到小區裡的住戶。一經發現,信息就會反饋到垃圾分類引導員處,再經由陳明元、楊燕玲與這些居民電話聯繫,予以垃圾分類再教育。
經過一年多的入戶宣傳,目前佳兆業小區1600多戶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達100%,登記率達98%。「經過媒體宣傳,特別是上海垃圾分類開始後,現在大家對垃圾分類基本不再牴觸。」陳明元說。
「7月真的是分水嶺。」楊燕玲也告訴記者,自從7月初上海正式實行垃圾分類,身邊的人越發理解和了解她的職業,以前的同學還聯繫到她打聽這個行業。楊燕玲的同事也表示,自己曾經下班忘記取下工作證,別人看到後與她攀談,直言工作有前景。
下午四點半左右,51歲的小區居民張大姐推著孫子來到了垃圾分類收集桶前,「如果光有機器沒有垃圾分類員,還是有沒人管的感覺。有問題我就會給他們打電話,有人回應心裡很踏實」。她說。
目前,成都市青羊區14個街道都已經引入了類似的垃圾分類機制,更多的人正在加入垃圾分類引導員的行列。
紅星新聞記者 曾那迦 林聰
編輯 周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