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您好,您這擦過手的紙巾不能放在『可回收垃圾』桶裡,要放在『其他垃圾』桶裡。」「阿姨,您這個塑料瓶得投放到『可回收垃圾』桶裡。」「小朋友,你這個壓扎手指的棉球不能隨便扔哦,要扔到『醫療廢物』桶裡。」
記者日前在廣州市白雲區第二人民醫院看到,在人流量較大區域的垃圾桶旁,都安排了一名引導員站崗,指引市民準確投放垃圾。
該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個月開始,醫院進入了垃圾強制分類時代。不過對於大部分市民來說,手裡的垃圾應該放在哪個桶裡其實並不是完全明了,因此一直存在投放混亂的現象。為解決分類知曉率和投放準確率都較低的難題,醫院堅持黨建引領、全員參與、因地制宜的原則,實施垃圾分類「站桶引導」,根據劃分的網格區域範圍,對人流量較大區域實施垃圾桶邊的站崗引導。
記者看到,每一名引導員都身穿志願者馬甲、佩戴「垃圾分類志願者」袖章,守候在人流量較大區域的垃圾桶旁邊,引導市民精準投放。此外,引導員也是「宣傳員」,他們手拿多種「垃圾分類」宣傳資料,向市民普及垃圾分類的知識,告訴他們日常應該怎麼做,也讓他們向周邊親友進行宣傳,共同投入到垃圾分類的工作中。
在此之前,醫院組織30名引導員進行了垃圾分類的統一培訓,普及生活垃圾分類常識,加深對垃圾分類的印象,從而熟知垃圾分類的工作要求並做好引導。記者從分類垃圾引導員排班表看到,30名引導員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時間一直持續到本月底。雖然工作繁瑣且累人,但意義卻極為重大,正是通過他們一次次的引導,讓市民逐漸意識到垃圾分類的重要性。
醫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垃圾分類可以節約社會資源、提高處理效率、保護環境等,意義重大,每個市民都應該行動起來,做好垃圾分類工作,保護生態環境。下一步,醫院針對院內垃圾分類工作,將繼續通過檢查和監督、監管、教育、整治、獎勵和處罰相結合方式,推動垃圾分類工作開展,突出抓好「最後一米」的關鍵環節,提升全院幹部職工、患者及家屬分類的知曉率和投放的準確率,共同提高環保意識,優化院內環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湯南 通訊員 張苑雲、陳婕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李波、湯南 通訊員 張苑雲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蘇琬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