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圖片)
經濟觀察報 趙棟/文
號脈:如何看待國際教育?
國際教育的大發展,國際學校是很重要的載體。上海、北京、廣東是中國開辦國際學校最集中的三大區域,歷史最悠久的國際學校可以追溯到1912年美國領事館在上海創辦的上海美國學校,這是國內迄今為止可考的歷史最久的國際學校。
從2001年中國加入WTO後國際教育普及性地進入更多中國家長的視野,到2016、2017年國際教育熱潮爆漲、熱點不斷。十數年間,中國的國際教育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趨勢性變化,服務形式更多元、留學人群更低齡、海歸回國更常態,但是國際教育依然是任重而道遠、還有很多的基礎性工作需要去做。
在當前中國,多數情況下,國際教育同公立學校教育是互斥的。多數情況下,適齡學子選擇了國際教育就無法二次選擇公立教育,學生入讀國際學校目標大多為出國留學,而不是國內高考。彼此不互通的現狀,更加劇了部分家長在「公立教育」和「國際教育」中的選邊站隊。
基礎教育和國際教育會是兩個很好的觀察窗口。在中國內地的國際教育可分以下幾個階段,語言培訓、國際學校、遊學、留學申請及留學後市場服務。
語言培訓以新東方、環球雅思、英孚等為代表,向學生提供英法西日德等主流語種或者意羅猶等非主流語種的學習。在語言培訓這一領域,線下格局整體已定,但市場高度離散;而在線教育也在努力擠佔部分市場份額,市場要想進一步壯大,最大的邏輯應該是更多增量資源進入,而不應該是存量資源、客戶的博弈。語培領域,線上線下呈競爭又合作的纏鬥狀態,線下巨頭則在積極擴展在線板塊,在線語培企業也在發力拓建線下機構或積極同線下機構合作。
國際學校是國際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國內的國際學校目前總量不足1000家,有效供給不足、亟待發展。
從國際學校辦學形式來看,大體可分為四大類: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公立學校的國際部(或國際班)、民辦/雙語學校、高等院校設立的大學學院(如上外賢達、上外立泰等)。從國際學校開辦方背景來看,房地產企業投資開辦、知名教育人士開辦以及使領館委派機構開辦。房地產企業投資國際學校往往同提升住宅區檔次、功能定位有關,房地產企業作為開辦方,在成本結算和費用資本化維度享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房地產+高端教育配套」的模式對於回籠資金、提升溢價能力大有好處。教育人士開辦的國際學校,則通常具備豐富的學校運營管理經驗及教學經驗,在教育資源上也有足夠的優勢,但是這類學校因為開辦方資金相對不足,如果創辦人沒有長遠眼光或是不打算藉助資本的力量改善和擴張,則學校發展經常性會被資金所限。培訓機構從短期培訓到持續一至兩年的語言培訓,之後業務拓展至留學版塊,提供出國留學培訓項目,最終開起了國際學校進行系統化教學。
國際學校主要有三類課程體系,IB、A-level和AP。IB可申請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等世界上100多個國家上千所大學;A-level主要申請英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大英國協國家的高校;AP主要用於申請美國的高校;還有加拿大BC課程,主要用於申請加拿大的高校。
目前,國際學校市場相對分散,且處於高速發展期,每家國際學校市場份額佔比不大,仍整體競爭激烈。資本對這一塊非常關注,因為預付費帶來的良好現金流,辦得好的國際學校成為炙手可熱的香餑餑,同時也意味著溢價帶來的高估值。
國際發展快速發展了30年,無證照經營、課程體系無亮點、性侵醜聞等反映出來的各個層次的問題不一而足且有愈演愈烈的地步,當前階段國家對於國際學校的政策屬於穩健發展偏適度從緊,例如2013年北京市教委不再審批新的高中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同年,教育部公布了252所停辦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監管政策的趨嚴對這個行業的發展短期有衝擊、但調整是為了整頓、提高,中長期對國際學校的教育從質的提升、量的拓展都有突出的意義。
開方:如何選擇國際學校標的
資本與國際教育的結合也要分階段來看。相較於教育培訓的其他版塊,國際教育,尤其是國際學校這一細分領域的投資不易,高度依賴於人(真正懂教育和懂運營的校長及其團隊)和資產模式較重(種運營重資產),國際學校初創期看不到現金流,需要大量精細化的、持續不斷投入,投資人要對運營團隊、辦學理念、招生銷售等維度有精準判斷,同時在學校發展過程中能給予相應幫扶。到了後期,國際學校有一定規模的營收利潤了,估值卻動輒50、60倍PE,價格偏高,此時若是學校現金流還不錯,則絕大多數校長會傾向於自主經營、獨立發展。
那麼,在如此艱難抉擇的情況下,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選擇更好的國際學校標的呢?
首先,三觀一致、價值吻合。投資方和產業方都應該選擇真正的同行者,筆者曾經在經濟觀察報刊登的《教育產業怎麼投》一文中將教育和資本的關係總結為教育類機構要善用資本、資本方要善待教育家及教培機構創始人。這是最核心的三觀,國際教育提供者善用社會資本來升級自身的商業模式、孵化新業務,激勵團隊創業同行、吸引高精尖人才、用資本來贏得轉型升級的時間與空間,同時倒逼公司規範、促進行業規範、增加資本溢價;同時,資本也要有足夠的耐心,資本服務於教育產業而不是竭澤而漁去盤剝產業,注重品質、注入靈魂、守望時間沉澱的玫瑰。
其次,重視辦學理念、關注軟實力。如果說辦學理念在培訓類企業中是特色和亮點的話,辦理理念在國際學校開辦中則是成王興敗的生命線。
近些年,被媒體稱之為「香蕉人」「海帶」的現象,其內在原因就在於國際化教育同社會實際情況的脫離、全人教育的理念與夾生飯實踐的脫離。在投資國際學校時,我們有必要回到「全人教育」的原點、更加關注軟實力,首先應該是身心健康,其次是獨立人格,再次才是全球視野,要高度重視學生思辨能力的訓練和獨立完整人格的培養。在國際化課程薰陶下的學子,最終目標應該是德行至善、中西貫通;那麼,承載實現這一目標的國際學校,就應該是有一系列、一整套機制來營造兼收並蓄、漢魂洋才、中體西用。
另外,交易層面嚴把關,重視投資核心關注點。六大關注點:1、辦學資質問題(資質:主體機構、師資);2、合規經營問題:民政、工商、稅務、社保、銀行、文化、廣告層面的合規;3、資產屬性問題:盈利性與非盈利性;4、會計準則與估值方法的問題:收付實現制與權責發生制的調整,收入法(PE,PB,PS)、市場法、成本法及其變體與綜合運用;5、成長性評估體系:優選具備地域優勢、師資優勢和軟實力潛能的學校,重軟體、但不輕視硬體,從根本上打開特定學校未來成長空間;6、學校運營問題:核心競爭力、團隊、運行體制機制,關注收入、成本、費用等相關核心要素間的因果關係、配比關係。
最後,大道至簡、化繁為簡,對於國際學校發展及投資歸結以下幾個核心點:
中國當前的很多問題的根子出在教育上,要系統、徹底解決相關問題,需要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文化教育齊抓共管、不能偏廢,國際教育是其中能帶來增量思維和改變動力的很重要一環,需要國家、社會繼續大力扶持。
國際教育也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系統推進育人方式、辦學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改革,使國際教育更加符合教育規律、更加符合人才成長規律、更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讓國際學校學生深刻了解中西文化、擺正位置、漢魂洋才、中體西用。
國際教育、尤其是國際學校投資,要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內涵增長靠積累、外延拓展靠整合,以注重有品質的內涵發展和軟實力提升為核心抓手,關注辦學理念、重視核心指標。秉承產業為本、產融互動、知行合一、賦能於人。真正走出一條內外兼修的發展道路,競爭決於產融互動,管理髮力在於 TBM(TBM:Tal-ents-Based Management基於人才的管理),核心根本在於賦能於人。
(口述者為和君商學戰略投資部副總經理,本文有刪節,本報記者鄭淯心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