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
「事後偏見造成人們誤認為這個世界容易預測,而事實並非如此。」
——羅伯特·席勒,《非理性繁榮》
hindsight bias是一種心理學現象,被翻譯成事後聰明偏見,或後視偏差。它指的是,很多事情你在事後看都會有一種無可避免的宿命感。這種認知偏差在騰訊股票上表現得最淋漓盡致,很多人以為自己與成功投資騰訊之間的距離就只差一個港股帳戶。
它是什麼?
hindsight bias會讓你的投資史變成一部漫長的悔恨史——天吶我怎麼錯過了京東,明明當初十分看好。其實,你每天可能會對一百個公司起意,其中可能大約有兩三個公司最後能牛氣沖天;但是把剩下九十七家公司給忘在了腦後,而選擇性地去懊喪那些絕少數的錯過的機會;從概率上而言,你其實更容易投資到不牛的公司。
經濟學家和股評家們也是如此,他們總是出現在經濟事件發生之後或股市收盤之後證明自己有多聰明。
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此類心理偏向。比如,「我就知道中國隊會輸得很慘」,「我早就知道股市會大跌」……但是,如果有人宣稱自己「早知如此」時,中國人的看法往往是,這個人是「事後諸葛亮」。
它能造成什麼?
hindsight bias是普遍存在的,這一錯覺思維使人們傾向於高估自身的能力。
投機者認為自己的直覺或者經驗能夠預測價格的上漲,而且還能預知價格何時開始下跌,並在下跌前全身而退。這種事後回過頭看問題總會給人一種超過自身實際能力的自信感覺。過度自信的一個根源就是Hindsight Bias。
但是資本市場是一個複雜系統,存在各種反饋,任何價格的變動都會對反過來影響市場參與者的心理,這種預測往往並不靠譜。
在耶魯大學教授羅伯特·席勒著名的《非理性繁榮》一書裡,他認為事後偏見所造成的非理性與過度自信是產生泡沫的原因之一。
「事後偏見造成人們誤認為這個世界容易預測,而實際上並非如此。」
巴菲特在投資中儘量避免犯這樣的錯誤,事實上20世紀60年代對伯克夏· 哈撒韋的投資(當年主要以紡織業為主)給了巴菲特非常大的教訓,20世紀80年代他被迫將持續虧損的紡織業務關閉。這形成了巴菲特非常重要的投資準則,即投資於保持一貫經營原則的公司,避開陷入困境的公司。不要高估自己,指望自己比該公司的經營者做得更好,能夠扭虧為盈。「我和查理還沒學會如何解決公司的難題,」巴菲特承認,「但是我們學會了如何避開難題,我們的成功在於我們集中力量於我們能跨越的一尺柵欄上,而不是發現了跨越七尺柵欄的方法。」
你該怎麼做?
至於如何抗擊hindsight bias ——
就是做投資筆記,為你自己做過的交易(或者極度想做但是最後沒做的交易)詳述投資(或不投資)的理由。
如果你有這個習慣,你會發現你投資的初衷往往會被新的想法所代替;或者你會發現某些沒有趕上的火箭股,最後與其擦身而過其實並不是命,而是自己的智慧不夠閃亮。這樣你至少不會太苦大仇深。
富達低價股基金掌舵人Joel Tillinghast組合裡的大牛股Monster 飲料,當初他投資是看好 Monster全天然果汁業務的前景,結果這隻野獸後來的爆發卻是因為功能飲料,牛頭不對馬嘴地就坐上了這場華麗上天的火箭。但是,如果你沒有投資筆記,你可能會忘掉當時投資的初衷,然後馬後炮地認為自己又做了一筆無可避免要成功的投資。其實,沒有任何投資是無可避免會成功的。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長盛基金。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晨 HF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