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收銀臺為例,講講B端產品如何推進改版

2020-12-25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通過一個收銀臺改版的例子,詳盡地描寫了一個B端產品改版的全過程,乾貨滿滿。

筆者是在一家SaaS公司做產品,隨著公司發展,SaaS軟體也逐漸從免費試用走向收費,從單純的一個垂直行業漸漸面向相關聯的多個行業,系統也漸漸從解決一兩個問題演變為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SaaS軟體在初期,一般先會滿足用戶幾個核心痛點,功能從「可用」、達到「有用」即可。

但隨著系統走向成熟,不可避免要考慮核心功能的「好用」問題。

接下來通過一個收銀臺改版的例子,來探討如何推進改版這件事。

一、收銀臺簡單介紹

使用場景:小明想要變得很漂亮,於是去醫美醫院做了祛痘、並且割了個雙眼皮,結束後去前臺結帳。收銀員發現小明有一張無門檻100元優惠券,和一張黃金充值卡。黃金充值卡對祛痘項目打8折、割雙眼皮打9折。收銀員選擇了「祛痘」、「割雙眼皮」兩個項目,選擇從充值卡扣款、並選擇相應折扣,確認使用優惠券,並記錄了本次手術醫生的信息,完成了收款。

目標用戶:收銀員。

使用數據:收銀臺是系統較為核心的功能模塊,每周有600+收銀員,生成45000+筆訂單。

二、為什麼改版

1. 在項目開始前,你要想清楚幾個問題

改版可能是領導的建議,也有可能是產品內部的規劃。但作為改版的產品負責人,一定要先思考清楚,到底為什麼改版,改版到底有什麼價值。

可從兩個方面來思考:目前系統有什麼問題,這些問題一定要解決嗎?解決以後呢,會帶來什麼好處?我們來看「收銀臺改版」這個案例中的問題。

2. 目前有什麼問題

1)用戶普遍反饋很難用、體驗差。

功能很難上手,要教很多遍才能學會。常用操作交互路徑很長。很多操作反人類。2)數據分析

完成收銀的平均時長大概在2分25秒左右。大家想想,顧客結帳的時候,在前臺需要等待2.5分鐘左右,這個效率很低了,顧客體驗也會很差。最常使用的10個操作項,其中有6個需要點擊多步才能完成相關操作。完成收銀的路徑有兩種,第一種完成收銀的時長在1分30秒左右,另一種則需要3分10秒。收銀過程有5個核心環節,其中耗時最久的是選擇商品這個環節,佔據總時長的3/5。3)產品分析

不貼和用戶場景。產品設計和用戶實際使用流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頁面拓展性很低。收銀臺不斷堆砌功能,一個頁面需要完成6個收銀場景,基本無法落地更多場景。頁面結構不合理。重要操作區域佔據的面積過小,幹擾信息內容佔據過多面積。易用性較差。高頻操作交互路徑很長,重點操作不明顯,用戶容易忘記點擊「保存」等操作。

3. 改版帶來的價值

1)用戶價值

提升用戶的操作效率。有效降低收銀時長,可以提升顧客服務體驗。2)商業價值

高效的系統,可以提升用戶對公司的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用戶的留存與活躍。

三、改版的目標是什麼

經過分析,明確了一定要改。那很重要的點是,改版的目標是什麼?有沒有數據指標可以衡量?還是來看「收銀臺改版」這個案例。

1. 目標

提升收銀效率。優化用戶收銀體驗。

2. 衡量指標

收銀總時長下降:從平均2分25秒,下降至1分30秒左右。收銀總時長可以分解為:搜索會員、選擇收銀場景、選擇商品、編輯商品信息、編輯訂單信息五個部分,各部分操作時長根據實際情況下降一定比例。高頻操作時長下降:10個高頻操作,操作時長根據實際情況下降一定比例。用戶操作流程:80%用戶的操作流程符合產品設計。新增功能點使用頻率:每個流程中新增功能使用頻率達到40%以上。

四、如何改版

1. 確定目標用戶

首先需要確認,改版的功能模塊,面向的用戶哪一部分或者哪幾部分。這一部分主要是幫助我們有針對性的調研、設計產品,以及確定功能優先級。

1)用戶調研

調研目標:調研前最好先理清楚用戶的一些基本使用情況,並根據要得出的結論,整理好大致需要了解的問題。調研人群:調研人群以目標用戶為主,以匹配度較低的用戶為輔。在具體調研對象的選擇上,儘量選擇實際操作人員。調研方法有兩種:用戶訪談,或者和運營配合,將一些重要的問題發給運營,讓他們發給用戶,讓用戶回復。和用戶面對面或者電話溝通,這種調研方法得到的信息量最大、信息完整度最高。而第二種調研方法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很多用戶對於重要信息的回覆,但也容易錯失一些重要的細節信息。調研完成後,將重要信息整理下來,一方面是接下來產品設計的重要參考;另一方面沉澱文檔,其他產品可閱讀、參考。

2)數據支撐

在調研過程中,一方面用戶說的不一定是用戶想要的;另一方面調研用戶量有限。但是數據戶不會騙人,涵蓋了所有用戶行為。數據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維度。分析產品現狀:一般情況下,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分析現狀,使用用戶、活躍情況、重點功能的使用頻率。全場景分析:分析所有的收銀場景下,有哪些路徑、任務,這些任務需要完成哪些操作,每一個操作的點擊、曝光數據是什麼樣的。3)競品分析

分析競品,不一定是為了抄競品。分析競品是怎麼做的,思考競品的目標用戶是哪些,為什麼這麼做。一方面,可以幫我們查漏補缺,是不是遺漏了什麼重點環節。另一方面,有什麼好的點是可以借鑑的,有哪些不好點需要注意。4)明確改版思路

通過以上的分析,就基本上會對功能模塊的現狀、用戶場景、用戶具體任務有一個較為全面的了解了。這時候需要我們想清楚,什麼是目標用戶收銀在每一種收銀場景下的最優解,整體解決方案大概是什麼樣的。接下來制定改版方案和改版節奏,和涉及到的業務方確認後,就可以開始方案設計啦。

五、改版方案設計

這個部分大部分產品都比較熟悉,這裡就不做過多的介紹。

一般情況下,我們做方案設計,首先理清楚:目標用戶實際場景有哪些?每個場景下業務流程是什麼樣的?每個流程有哪些環節?每個角色是如何參與到流程中的?每個角色的任務都是哪些?然後開始設計。

六、產品運營

很多B端產品容易忽視產品的運營環節。

上線,才是開始。

1. 運營計劃

1)需要運營的原因:一方面,整體交互和UI、產品邏輯有較大的改動,需提前告知與指導工作,以防止對用戶帶來不好的體驗。另一方面,在運營初期不斷收集商家反饋、分析運營數據,不斷優化產品。

2)運營目標:最終的目標是打磨產品,提升用戶使用效率和體驗。

3)運營計劃:由於不同行業的用戶場景有差異、功能使用頻率高。為了實現最終目標,需要將整個運營過程分為灰測期、全量期、產品打磨期。

2. 灰度測試

1)灰測目標:針對灰測商家,快速上手系統,暴露問題,並解決大部分問題。

2)灰測商家選擇:主要從3個維度來選擇,用戶行業類型、目標匹配度、使用頻率。

灰測用戶行業類型儘量包括大部分行業類型。其中在數量上儘量選擇目標匹配度較高的用戶。在使用頻率方面,如果使用頻率過低,灰測期很難暴露問題很難驗證目標,不建議選擇該類用戶;如果是使用頻率特別高的用戶,也要慎重選擇,以免對用戶造成打擾。3)運營內容:灰測前通過海報、視頻等方式包裝產品價值,通知到灰測用戶。

灰測中,運營、產品、開發組成鐵三角,由運營人員指導用戶使用系統,並記錄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和需求;產品收口問題和需求,確定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優化的需求,由開發負責人排期、開發、上線。

3. 全量發布

1)全量節點:用戶能夠跑通整個場景閉環、bug類問題均解決完畢、重要的需求上線後,就可以全量發布。

2)運營目標:引導所有商家從舊版過渡到新版,解決使用中的問題。

3)運營內容:全量是面對的用戶量級比灰測期大的多,這個期間就要提前和用戶溝通好具體上線時間,更建議通過視頻教程、文檔教程等知道商家上手系統。

4. 產品打磨

1)運營節點:用戶對於系統使用類相關的問題大規模下降,用戶已經習慣新系統的操作路徑,產品可以將重心轉移到產品打磨上。

2)運營目標:提升收銀效率,提升用戶體驗。

3)運營方案:

最核心的是看核心目標收銀效率是否有所提升。如果沒有提升,再去看是哪個環節、哪一步操作的效率較低。如果效率有所提升,可以和舊版對比,到底哪些環節、哪些操作效率有所提升,是否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此外,還需要關注優化操作路徑、以及新上線的功能,使用情況到底怎麼樣。梳理清楚問題點後,通過用戶調研、數據分析等種種方式,產出優化方向,安排開發落地需求。再來看效率是否得到提升。在「收銀臺」這個項目中,灰測期,收銀平均時長就已經降到了1分30秒,用戶路徑、常用操作、新功能等基本符合預期。後續通過優化幾個小點,實現了平均收銀時長1分15秒左右。本文由 @好多魚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以實例講產品改版(下):需求與設計
    《以實例講產品改版方法論》系列,是一個時間跨度接近半年的全站改版大項目,留下的一點經驗,共分為兩個部分:上篇《改版的立項與推動實操經驗》;本文為下篇,主要講改版語境下的需求規劃與互動設計方法技巧。改版需求規劃:要打擒王戰、攻堅戰、殲滅戰我們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大改版就是要樹立好靶子,抓核心要點進而重點擊破。因為改版立項後,通常開發資源充足,跨部門協調師出有名,如果不能打擒王戰、打攻堅戰,不能解決好關鍵問題,不能集中資源克服疑難問題,那就是浪費資源,不痛不癢。那麼具體如何辨別好靶子呢?首頁明顯可見的問題。
  • B端產品需求管理:以教研系統為例
    編輯導讀: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需求管理無疑是最核心的工作內容之一,但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呢?本文作者作為B端產品經理,以教研系統為例,分享自己是如何進行需求管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後臺產品不像C端產品,它面向的往往都是企業內部人員,以教研系統為例。
  • B端產品心法(1):如何設計B端產品,且讓用戶願意用?
    本文將從B端產品的用戶角色定位以及用戶體驗入手,分享了如何讓用戶樂意用我們的產品。雖然有兩次差點能在這個領域裡切出一個不亞於阿里的生態產業體系,也搞出過建築行業的像支付寶這樣的關鍵樞紐APP產品及能支撐其的後臺,ERP。所以,我的B端學生朋友們總是催我寫一篇關於如何做好B端產品設計的文章,希望能分享我在這行的思考。先,我認為優秀的B端產品人的視角應始於宏觀,行於微觀,而在產品設計中沒有什麼終結,只有業務的階段需求下的「適可而止」。
  • 如何合理的設計B端產品經理的考核目標?
    如何給B端產品經理設置合理的考核目標,從而激發大家的工作鬥志,為企業或團隊創造價值和收益,並可以科學評估大家的工作產出? 估計這個問題,對很多B端產品管理人員來講,都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
  • 重新定義B端產品
    這一回答相比於前一種更合理一些,至少把B端產品的核心價值之一體現出來了。 但是,b端產品核心價值更準確的講不是降本增效,而是滿足業務需求,降本增效只是業務需求的一部分。
  • B端產品運營的工作核心是什麼?
    市面上是否有其他產品也在做規劃?b. 值不值:產品確定要做這功能後,預計要投入多少資源?投入產出比如何?對於一些沒有辦法立即決策和量化的點,是否考慮先投入嘗試再推演成效?b. 效益如何:有哪些產品能力可以作為產品關鍵控標點?為推動銷售進展還需要布局哪些產品矩陣?為促進更多項目的交付是否還需要更多的產品標準化支持?
  • 針對B端產品 如何順利開展workshop?
    編者按:本文來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咩咩,36氪經授權轉載。一、什麼是workshop各位B端產品/需求分析的同學一定對workshop這個名詞不陌生,它的中文名是需求訪談會。個人對C端產品不熟,本文也僅就B端產品的訪談聊一聊個人經驗。本文適合0~3歲的產品同學。
  • B端產品中,Web端表單如何設計
    編輯導語:B端產品往往由於業務體量龐大,導致信息複雜,同時對業務的精確性的要求很高;服務於B端的業務,不能夠出信息錯誤,填錯一個信息,就會引發巨大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了大型B端業務中表單的設計方法,供小夥伴參考。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下篇)
    How:用戶怎麼使用產品?產品是如何運轉的?可通過用戶場景故事來舉例說明。業務計劃/業務優先級:描述業務計劃和業務優先級,比如1個月、1個季度、半年或1年的規劃;立項前最好先獲得外部潛在客戶的支持,便於內部爭取項目研發資源、推進項目。
  • 以車銷業務為例,聊聊B端項目需求調研
    本文以車銷業務為例,向我們分享了B端項目需求調研的前中後期的工作內容以及注意要點。故結合過往經驗,參考《軟體需求開發最佳實踐-基於模型驅動的需求開發過程》一書,以車銷業務為例做此分享。調研前基礎捕獲既然是去項目進行調研,再不濟也知道甲方客戶名稱。
  • B端產品如何做調研?
    對於B端產品來說,調研的難度會比C端產品要高。本文從五個方面分析B端產品如何做調研,希望對你有幫助。所以針對於B端的產品經理要求會更高一些,如何來做產品調研呢?要求產品經理對所在領域的業務很熟悉。比如做餐飲行業商家端的產品,需要去了解餐飲行業的工作流程,只有去深入業務才能輸出可行的產品方案。因為所負責的產品在商測階段,產品是否對商家有用,目前在市場上的認可程度如何?
  • TO B學習總結(二):關於B端產品的「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需要覆蓋完整業務線任何一個環節B端產品的解決方案必須覆蓋整條業務線,這是筆者認為做B端產品的第一原則。為什麼呢?給大家看一個反面教材。從最小可用到做的更好白鴉講要做「最小可用的全場景閉環」。我的理解是,B端產品初期的MVP方案,必須滿足最小可用的全閉環,用戶才可能會使用,否則用戶就會很快離開了。在MVP方案通過了用戶的驗證後,我們應該如何做業務線的迭代,把方案做的更好呢?
  • B端產品如何進行業務流程的梳理與繪製?
    編輯導讀:B端是近幾年的風口行業,各大企業和巨頭紛紛入場,希望能挖掘出市場的最大價值。而B端的用戶需求與C端有很大不同,如何進行需求分析,梳理業務流程呢?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在上一篇文章《B端產品需求的3個層次,你都了解嗎?》中,我講到:在用戶需求與產品需求之間(也就是把用戶需求轉化為功能需求的中間)有一個重要的過程叫做:需求分析。
  • 如何定義B端產品的MVP(下)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shkxqu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在上一篇文章《如何定義B端產品MVP(上)》點擊文章標題即可閱讀 裡面,我們談到了定義MVP產品的前面三個步驟,確定產品定位,找到種子用戶,確定產品路線
  • 仲景宛西堅定不移,分線分層推進實施「三分鐘講透經典」
    「三分鐘講透經典」線下10場員工端巡講的圓滿結束,對於仲景宛西製藥的經典傳承工作來說則是一個開端。從員工端到客戶端、消費者端,從項目執行小組到公司各業務部門,「三分鐘講透經典」在分線、分層有序推進實施中。  在接下來的工作中,KA部、院務部、商務部、電商事業部分別將如何落實「三分鐘講透經典」呢?
  • B端產品如何做競品分析?
    編輯導語:我們在做一款產品之前,往往需要先做競品分析,通過了解市場狀況以及競品們的優點缺點,來對症下藥,打造自己的產品。相比於C端來說,B端產品的分析難度會大一些,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B端產品的競品分析呢?本文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如下6個步驟。
  • B端產品與C端產品建設流程的區別
    來源/ goYangKun 楊堃編輯/ jennyB端產品和C端產品建設流程對比從圖中可以看出,B端和C端產品的建設流程很大不同,具體體現在如下方面。MVP思路不同MVP(最小可行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精益創業》一書中提出的產品理念,在網際網路公司中被廣泛接受並實踐,簡單講就是用最小的投入去驗證業務,通過快速迭代逐步優化。
  • 聊聊C端轉型B端產品那些事
    我覺得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需要考慮,第一個就是個人興趣和技能的匹配度,這個可能是最重要的,需要清晰的評估自己對什麼感興趣,自己有哪些技能,專業上與哪些方向更加匹配,第二個則是行業和方向的延續性需要考慮,就以我自己為例,第一份是互金行業,那麼如果我想轉型B端,更多的可以選擇還是往金融行業去靠,也就是銀行、支付、證券等行業可以考慮,但是我建議其實可以不用限制的這麼死,在職業生涯前幾年多給自己試錯的機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以及跟公司最匹配的
  • 以翻譯產品為例,談談產品工作展開的方法論
    以自身團隊為例,多年來,我們一直從事的是機器翻譯的服務,並且使用是將機器翻譯作為整個團隊的業務重心。從產品維度來分析,人工翻譯存在需求空間,因為目前機器翻譯無法很好的滿足高端用戶的精準翻譯需求。從數據角度上講,機器翻譯質量的提升依賴高質量的語料,而人工翻譯恰恰能夠積累優質的語料資源。從商業角度來講,人工翻譯作為商業變現的一種方式,可以為團隊帶來可觀的收入。從用戶角度來講,經過多年的用戶積累,有了可觀的機器翻譯用戶。而這部分用戶,又存在潛在的人工翻譯需求。網際網路趨勢的發展下,用戶對於付費有了更好的接受度。這一切,又為產品的決策提供了用戶方面的支持。
  • 印象筆記移動端升級改版:界面更簡潔 操作更快捷
    4月24日,印象筆記APP完成了移動端(iOS端和Android端)的升級改版,以更加簡潔的互動設計和功能布局,提升用戶的信息處理體驗,讓記錄更便捷、筆記更簡潔、操作更快捷。隨著產品功能的不斷豐富,如何高效布局APP頁面空間、如何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流暢的使用體驗,成為印象筆記產品團隊的重要任務,也是本次印象筆記APP移動端升級改版的出發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