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車銷業務為例,聊聊B端項目需求調研

2020-12-1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本文以車銷業務為例,向我們分享了B端項目需求調研的前中後期的工作內容以及注意要點。

前言

有段時間整個產品團隊頻繁支撐SFA項目,但需求調研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PRD質量不高。團隊成員基本是內部轉崗過來的,對B端需求調研的方法論多有不足。故結合過往經驗,參考《軟體需求開發最佳實踐-基於模型驅動的需求開發過程》一書,以車銷業務為例做此分享。

調研前

基礎捕獲

既然是去項目進行調研,再不濟也知道甲方客戶名稱。有了客戶名稱,基本能獲取到以下方面的資料:

  • 主營業務,以及所屬行業
  • 在行業中的地位
  • 經營的產品,以及對應特性
  • 資本構成
  • 組織架構(尤其是營銷組織)
  • 營銷渠道

下面以益力多為例,講一下獲取信息的途徑。

通過啟信寶、天眼察、企查查等網站,可以找到益力多的信息。經營業務包括進口、乳製品、保健品等。保健品,就可能有溯源的訴求(主要怕偽劣產品吃出人命)。

公司的相關信息,還可通過官網得到。從官網首頁導航欄中,很容易找到「乳酸局巨頭」這個信息。

另外,官網顯示的產品信息中只有低糖(藍色裝)和正常(紅色裝)兩種。典型的大單品模式,一如紅牛定義了牛磺酸功能性飲料。益力多從港臺進駐,定義了大陸的乳酸菌飲料。

股權穿透圖顯示株式會社Yakult本社控股50%,香港益力多控股35%,養樂多10%。看起來似乎是日資+港資+中資,但深追一下發現不那麼簡單。

追溯歷史,Yakult是日本企業,先後進入港臺。香港是粵語音譯為益力多,臺灣則普通話音譯為養樂多。2001年左右從香港進入華南地區,成立廣州益力多,覆蓋華南及海南。2年後在上海設立養樂多公司,覆蓋大陸其他地區。所以,日資無誤,控股佔比相當高。

日資企業的特點不用說了,什麼部長、課(科)長之類的崗位是必備了。然後日資注重上下級關係,嚴格的業務流程&一堆審批流是必須的。

組織架構是比較難從網絡上獲取到,基本上是用「公司名稱+組織架構」在百度文庫中查找。益力多沒有,康師傅這類倒是有。

營銷渠道也是非常難獲取到的,用「公司名稱+渠道」可以嘗試在百度中查找。益力多找不到,同為乳製品的蒙牛有。

進階捕獲

這一塊因企業、項目而異,因為各個企業的營銷玩法不一樣,各個項目的立項方式也有區別。

整體來說,就是從營銷線和實施線獲取資料。

營銷線的資料包括:

  • 售前報告
  • 合同(細化拆解為部署方式、三方對接系統和SOW,但部分合同SOW幾乎等於沒有)

實施線的資料包括:

  • 計劃交付版本(Base的標準產品版本)
  • 項目計劃(細化拆解整體計劃排期和調研計劃)
  • 負責模塊(極少單兵作戰,需要分工合作)
  • 需求規範(交付物以及對應規範,根據項目等級有個內部規範。調研過程中,再和甲方確認)

這些資料的捕獲,就靠自己發揮才能了。部分信息很敏感(如合同金額),企業內部不讓隨意傳閱,可以要求僅截取部分信息。實在沒有辦法,可以嘗試讓上級協助。

以售前報告為例,可能從該項目的銷售、售前或者PMO(部分項目可能尚未走完立項流程)那邊獲取。一般售前報告會有Base產品模塊的客戶訴求描述,並且會突出某部分和現有產品有差距,這就是我們要的關鍵信息。

再以調研計劃為例,可能從銷售、售前和項目經理處獲取。但是初步的調研計劃很粗,通常都是項目經理。一方面調研完成時間根本不可能(Deadline倒排法萬歲),另一方面調研的順序等都不符合你的做事方式。建議立刻和項目經理溝通,看看能否調整(只能調調研先後順序,deadline是紅線)。

另外,根據調研計劃和SOW,提前整理出調研準備物,讓甲方項目團隊提前啟動,參與部分調研工作。舉個例子,需要甲方先提供好營銷組織架構、角色清單、主數據相關欄位&審批、接口文檔、關鍵表單信息和報表樣式。

高階捕獲

準備一份調研問卷(Base交付版本產品能力),讓甲方先進行填寫,如「考勤是否包含內勤人員的管理」、「內勤人員打卡,是否要基於定位進行檢查,如距離辦公樓100米內」。

準備一份計劃交付版本的產品功能清單,項目的功能清單將基於這份,進行裁剪和新增。

充分了解產品的內部邏輯,特別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數據關聯。舉個例子,終端的某個欄位,標準產品裡面是必填非空的。但這個項目不需要,那麼這個欄位不能被刪除的,要給個默認值才能正常往下跑,並且後續功能都會受到影響(頁面都要隱藏掉這個欄位)。

充分了解PaaS能力(無PaaS的就多儲備點技術吧),能衡量改動的代價。客戶提出訴求(一般已經是具體的UI、UE層面),先判斷需求是什麼。為達到目標,是否有更低成本的方式。又或者,是否有更通用的方式,為後續該功能點產品化做準備。

最後,是對競品進行捕獲。現有項目基本是兩種:

  1. 替換已有系統;
  2. 新上系統。

一般1的話,能提前拿到UAT環境,進去看看能知己知彼。2的話,大部分項目公開招標。招標過程中基本試用或POC過,客戶一定是想要最優秀的體驗。所以會存在某個功能對方有,我們也要。又或者某個功能別人的好用,你改一改這種。如果能藉機能拿到競品的環境,就是很好的競品分析機會,也能提前準備。

舉個例子,以下是隨便找的車銷解決方案,可以看出大體流程和業務支撐能力。

調研中

整體方法

三字訣——問聽記。

剛接觸調研,可能覺得記是最困難的。一般帶新人,也是讓他從記開始。客戶講了很多,到底記什麼。客戶講的很快,記不過來等等。建議開始調研的時候帶上紙筆,這種時候寫字比反而可能比打字快。然後可以開啟錄音,記不清的(先記錄個時間)可以回去再聽。

經歷個一兩次,會知道問是最困難的。調研的過程,基本就是一問一答,基於已有的知識和聽到甲方的回答進行提問。整體的節奏被提問人員控制,只有自己感覺獲取足夠多的信息,能將業務流程串聯起來,足夠輸出需求規格,才會停止發問。建議在問完一個大的問題後,提出歸納類問題「那我說下我目前關於X的理解,看看對不對」。這樣才能確保你的信息是足夠的,且甲乙雙方的認知是統一的。

這裡要特別強調下——少一點套路。B端調研往往,過於期望「引導」客戶。無論你在這行混了多少年,奮鬥在企業營銷一線的才是專家。即便同行業規模類似的企業,渠道的模式和具體的玩法上都會有差異。所以不要嘗試從業務合理性上去否決訴求,最多只能是技術代價比較高(也有先有技術無法實現的,請直接否決掉)。能做的引導,是保證實現目標的前提下,往現有產品靠攏,選擇簡單的實現方式。

總體捕獲的方法,是5W1H分析法。這個是很成熟的方法不做展開,簡介如下:

需求調研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甲方問諸如「客戶列表頁面,投放冰櫃的要有標籤或Icon區分出來」這種問題。這其實是跨階段了,需求調研階段要解決的是業務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協作完成。怎麼設計UI頁面,那是後面原型驗證&解決方案階段的事情。遇到這種情況,調研人員不能簡單考慮可行性,要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區分,不區分有什麼影響嗎?為什麼在這裡區分,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區分?」。如果自己無法回答,要問清楚為止,再給出自己的方案進行協商。如果可以回答,倒是可以簡單的說「OK,這個我們到時候會有的」。

業務捕獲

業務捕獲分為三塊,分別是組織架構、業務架構和業務實務。這裡面有非常繁雜的邏輯,就列一些要點大綱,不做展開。

先講組織架構,這個基本上最核心的。而絕大部分人員腦海中,組織結構圖就是一棵樹。導致甲方給的資料是這樣,乙方提供的系統也是如此。

實際在營銷CRM系統中,至少要被拆分為兩棵樹。一顆是企業的機構樹,企業下面分了多少個部門。

另一顆是各部門的樹,繼續分拆。這樣能實現,財務部老總看到所有營銷部門的銷售數據,財務部某個財務主管看到營銷部南方戰區的銷售數據。組織架構基本和權限設計綁定,是CRM系統的基石,要仔細考慮。

然後是業務架構,細分為部門業務和崗位設置。關於部門業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哪些部門和項目相關
  2. 這些部門各自分管哪一塊,怎麼考核
  3. 對照的職責是否都在系統上落實,工作流全部跑通
  4. 了解推力和阻力,儘量讓每個部門都有所獲益
  5. 各組織節點,部門設置是否一致。或者整體職責是否一致,只是有所合併拆分(最怕遺漏了某個部門,而且這個部分流程全部特殊)

關於崗位設置,從下述的幾個方面提問:

  1. 崗位的大概目標,考核的大概方法(KPI)
  2. 崗位間的協作和上下級關係
  3. 哪些崗位需要對外(區分內外勤人員)
  4. 哪些崗位會啟動新流程
  5. 各層次崗位是否能統一
  6. 是否出現一人多崗的情況(業務人員兼主管是很常見的)
  7. 是否已有內部系統編碼,領導是否要顯示最前面

這裡面,強調下崗位的問題。如果一人多崗,會影響整體系統的設計,包括權限那塊。

技術捕獲

技術捕獲,主要是技術層面的訴求,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遺留系統方面,注意以下三點:

  1. 是否並存,並存到何時,職責切分
  2. 能否替代,替代節奏和方案
  3. 數據能否遷移,遷移方案

外部系統方面,注意以下4點:

  1. 是否並存
  2. 能否替代
  3. 接口
  4. 數據

剩下的是一些非功能性需求,一般有:

  1. 可靠性
  2. 可用性(注意體驗)
  3. 有效性
  4. 可移植性

調研匯報

調研節奏普遍較快,密集的1-2周。調研人員每天晚上就是寫會議紀要以及跟進問題,很少時間進行需求設計。再加上項目人員一般設計能力有限(大部分項目經理是axure略懂而已),需要請求總部資源,調研結束後一般就回總部。然後1-2周進行需求設計輸出原型,項目經理配合產品出解決方案。

但是這個階段有個空窗期,且搜集信息未得到確認。最好聯繫甲方項目經理,組織部分干係人,進行需求調研匯報。匯報的內容主要包含:

  • 組織架構圖
  • 分部門的崗責清單(Excel)
  • 重點業務流程&審批流程梳理(Visio)
  • 核心業務原型圖(axure)

需求開發

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過程,大部分是客戶無感知的,只能體現在最終的輸出物中。

我個人認為主要分為產品(含PaaS)、業務和報表三塊。

產品需要考慮:

  • 現有的PaaS配置能力
  • 標準產品邏輯(標準產品已有能力要補充到需求規格中)
  • 公共需求的抽象(分頁、導入導出等)

業務需要考慮:

  • 流程和分支節點
  • 事件觸發(時間or操作)
  • 特殊欄位維護(如訂單類型,是通用字典維護,還是專用頁面維護,或者寫入資料庫不提供UI界面維護,甚至直接代碼寫死)

報表需要考慮:

  • 周期(日報、周報、月報)
  • 樣式(動態列頭?)
  • 明細流水
  • 統計抽取
  • 歷史數據處理
  • 性能

在需求分析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給需求排優先級,嘗試切分部分需求。這個在立項時候甲乙雙方就有約定,但調研過程往往有變數。所以需要基於調研情況,重新排優先級,切分階段。

一般都會分成兩期上,一期先上某個渠道,搭建好基礎。需求的優先級,基本上對內不對外。即便一期的內容,乙方內部也是要排優先級的。每一期的功能清單,都不包含優先級。最終計劃怎麼排,哪些功能可以如期上,乙方內部要心裡有數。

而功能清單是全量的,一般附帶在需求規格中。但是會加上標註,區分每一期的內容。這個功能清單基本是頁面級別的,顆粒度比較粗。

業務解決方案

售前階段已有解決方案,是比較靠近標準產品和行業的。而業務解決方案則是落地,貼近企業實務。基本上,是調研匯報內容的總結和升華。

部分項目中,這個由項目經理編寫,產品做輔助支撐。產品需要提供各個業務的流程圖和設計原型,匹配業務訴求。

另外部分重點項目,這個由產品獨立解決。這種方案有點偏諮詢,除了本次調研的業務還涉及其他的相關系統。要基於行業營銷信息化的認知,去構建大營銷系統的藍圖。所以什麼AI、數據中臺,統統都上。

原型驗證基本上是和業務解決方案同時開始的,業務解決方案中包含重點業務的原型圖。一旦業務解決方案得到認可,就開始細緻的原型驗證階段。這個階段客戶會開始看UE,原型的改動非常多。

舉個例子,B端是非常喜歡單據式布局的。一方面是使用習慣,另一方面是單據布局直觀緊湊。尤其是APP端,經常出現客戶選擇表格布局替代卡片布局的情況。

需求規格說明書

CMMI的定義中,交付物包含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和產品需求規格說明書。實際項目中的需求規格說明書,基本上是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這是常態,只有基於業務的描述才能和甲方進行確認。但很多研發是沒有業務背景的,看這份用戶需求很難直接進行概要設計。基於成本考慮,部分細節會一併在這份用戶需求規格上。

所以,我們看到的項目的需求規格,大部分時候是四不像的大雜燴。一般包含: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欄位細分說明(部分會省略)+接口說明+狀態流程說明(審批流、訂單業務流等)。卻又缺少了關鍵的需求建模信息(主要是領域建模),研發要頻繁的找產品問業務,才能進行概要設計。

項目的需求規格,基本上是和原型同步啟動的。但我個人建議是原型驗證後,再貼原型圖。最好文檔基本確認完成,再貼原型圖。期間原型圖可以生成html打包,郵件給甲方查閱。不這麼做,就是以下的情況:

  1. 以會議紀要的形式記錄改動點,晚上回去後要先原型。原型改好要截圖,貼到PRD。但經常出現,原型圖和PRD欄位不匹配。
  2. 以屏幕擴展的方式投屏,客戶要修改的,現場標記或者改好。回去匆忙改原型,準備後面的原型驗證。後面再補PRD,很容易造成遺漏(因為是密集的原型驗證,這期間客戶不看PRD,導致PRD和原型脫節)。
  3. 原型驗證完成,開始評審PRD。開啟審閱+批註後,打開和保存文檔不是一般的卡(4G內存還能怎樣)

補充說明:

產品需求規格中,需求建模主要包含用例圖(內部WBS拆解夠細,可不出)、類圖(可簡化為ER圖)、序列圖(可簡化為活動圖)、狀態圖。以訂單領域為例:

  • 用例圖,訂單的所有用例,如查看查詢、新增、編輯、導入、導出、審核、發貨、收貨
  • 類圖,訂單類的成員名和欄位類型乃至長度,以及審批單、發貨單、送貨單、收貨單等附屬單據信息。
  • 序列圖,訂單的全流轉過程。
  • 狀態圖,訂單的先後狀態和觸發狀態變更的操作

PS:將近一年前的PPT,拿出來分享。從輸出倒逼輸入,真的是很痛苦,各位將就下。

 

作者:道·術 ,郵箱:olivercan.wunban@foxmail.com

本文由 @道·術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B端產品需求管理:以教研系統為例
    編輯導讀:在產品經理的工作中,需求管理無疑是最核心的工作內容之一,但如何做好這項工作呢?本文作者作為B端產品經理,以教研系統為例,分享自己是如何進行需求管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後臺產品不像C端產品,它面向的往往都是企業內部人員,以教研系統為例。
  • B端產品需求調研(2):如何確定調研方式、調研問題
    B端產品的需求調研方式主要有三種,分別為【行業研究】、【深度訪談】、【調研會議】,那麼我們應該在怎樣的情況下選擇哪種具體的調研方式呢?以及每種調研方式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我將梳理一下這三種調研方式的適用場景和注意事項。1.
  • B端項目調研提綱的設計與思考
    在本文,筆者將從自己參與到B端項目的實踐過程中,分享每個節點所參與到的工作內容。一起來看看。相信很多做過調研的同行,特別是新手,調研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準備不足、內容分散、偏離主題、被客戶牽著走等情況,導致調研效率低下,調研結果不滿意,需要反覆調研,客戶會質疑調研人員的專業性,項目的後續進展困難,出現這種情況,調研人員才意識到一份好的調研提綱有多麼的重要。
  • 聊聊C端轉型B端產品那些事
    、訂單系統、物流倉儲系統等等,可能大家會覺得這類系統不能帶來直觀的效益,但是卻能開源節流降本增效,這些系統目前的機會更大,比方說美團、淘寶、以及各中小公司的業務系統;另外一類,則是能直接為企業帶來效益的SAAS等平臺,以小鵝通為例,這種標準的SAAS產品主要有4個方面,一個是場景化、通用化、定製化和商業化,產品即服務,直接和銷售掛鈎,可能兼顧市場&商務多角色,選擇SaaS方向時,則需要考慮整個市場的體量
  • 需求調研的第一步:項目背景調研
    一個新項目往往只有幾個月的交付周期,往往給予到需求調研的時間非常少,尤其是尤其是to G類,需求調研的機會是非常難得。那麼在做需求調研之前,我們可以多做些準備工作,提升需求調研的成功率,獲取客戶更多的信任。
  • 以後端系統為例,解析常用的需求調研方法
    業務的流程是什麼?除了主要業務還有哪些流程可能使用這個功能?除了本系統還有哪些系統會關聯到這個功能……這就是需求調研的「十萬個為什麼「。本篇結合《後端產品經理寶典》書中的內容,單從需求調研案例出發,看幾種常用的調研方法。一、過濾需求的方法做後端系統,要學會的第一個技能就是砍需求。也就是過濾需求。
  • 談談B端業務系統的首頁設計|數據信息|b端產品|業務系統
    編輯導語:作為B端業務系統的產品經理,經常收到各類聚焦於具體功能點的業務需求,卻鮮有針對首頁的優化需求;但是當我們滿足了各類業務需求後,用戶仍會吐槽系統難用,老闆也認為對業務提效沒作用;本文是作者關於B端系統的設計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如何理解B端業務:定義與特點
    這裡不探討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我們就簡單粗暴地把「使用價值」理解為「能解決什麼業務場景」,把「價值」理解為「為什麼能解決」,把「交換價值」理解為「市場報價方案」。舉個例子,比如我們對外銷售一款營銷軟體工具,這就是我們的「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是什麼呢?
  • B端產品如何做調研?
    對於B端產品來說,調研的難度會比C端產品要高。本文從五個方面分析B端產品如何做調研,希望對你有幫助。C端產品在調研的時候比較容易,可以找同行業的產品試用,但因為B端系統是有權限才能使用的,產品經理在調研時的難度就大大提高。即使有了帳號登錄使用,因為每家都有獨特的業務模式,功能一樣,但目的可能不同。
  • B端產品如何更清晰地理解業務?
    To B的用戶與To C的用戶有比較大的區別,企業服務產品的使用,並不是個人決定的,而是由用戶企業的決策鏈決定的,這就導致了 C端的決策周期很短,而B端決策周期比較長。C端產品經理一般都是產品用戶,比如張小龍肯定會用微信聊天, 很多需求可以通過共情來挖掘; B端產品經理通常不是用戶,必須通過業務來挖掘需求,不理解業務,也就失去了真實場景的來源。
  • 談談B端業務系統的首頁設計
    編輯導語:作為B端業務系統的產品經理,經常收到各類聚焦於具體功能點的業務需求,卻鮮有針對首頁的優化需求;但是當我們滿足了各類業務需求後,用戶仍會吐槽系統難用,老闆也認為對業務提效沒作用;本文是作者關於B端系統的設計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 案例分享:解析網際網路B端項目的財務需求
    編輯導語:你有沒有和財務需求打過交道呢?對接財務需求,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今天,本文作者就解析了網際網路B端項目的財務需求,和大家分享了關於財務流水和對帳單功能的設計思路,希望通過作者分享的案例,能夠讓大家在今後接觸財務需求時,能夠有所準備。
  • 以預約掛號流程為例,聊聊業務流程圖
    本文從什麼是業務流程圖、作用、表現形式、如何繪製、常見繪製工具等角度,分析了預約掛號流程中如何繪製業務流程圖。在寫項目需求文檔時,我們會畫各種各樣的流程。比如你去醫院看病,你需要先去諮詢臺領個具體要去看病的掛號單,然後前往掛號窗口將票據遞給工作人員,等待你繳費成功後再前往具體科室去看病。
  • B端產品運營的工作核心是什麼?
    即:搞明白你所負責的產品的業務價值是什麼,沿著業務價值創造的關鍵環節去籌劃運營,以小帶大,將單點動作不斷沉澱為系統化的積累。三、運營的關鍵要點1. 運營規劃:從賽道出發在B端運營的工作中,產品和項目從來都是互為反哺、互相成就的。
  • B端的靈活用研方法
    針對B端產品,它的用戶調研需要結合什麼特色進行呢?其中又有什麼步驟與注意事項呢?本文將為你揭曉。目前,在市面上、實際工作中,大家已經了解和使用過很多用研的方法,很多都是面向市場的C端產品的用研具體實施步驟,針對B端產品用研會可以有靈活調整空間。兩者有哪些不同?會有哪些靈活調整的地方呢?
  • 以收銀臺為例,講講B端產品如何推進改版
    本文通過一個收銀臺改版的例子,詳盡地描寫了一個B端產品改版的全過程,乾貨滿滿。筆者是在一家SaaS公司做產品,隨著公司發展,SaaS軟體也逐漸從免費試用走向收費,從單純的一個垂直行業漸漸面向相關聯的多個行業,系統也漸漸從解決一兩個問題演變為提供一套完整的解決方案。
  • 需求調研時,業務說要A,上線後,業務卻說要B?
    產品乖乖配合業務做了,但是那些可視化功能上線後竟然沒有訪問量。當時提需求的業務都直奔下載。緊接著,產品經理被開發懟,你這需求怎麼弄的?浪費我的資源。產品經理表示懷疑人生。當事的產品經理說很懵逼,搞不懂業務這路數。群裡有產品經理說,那是因為一開始就沒搞清楚業務的需求,被業務晃點了。 群裡也有小夥伴反問,產品經理為什麼要搞清楚業務的需求?搞清楚了又怎樣?又不會幫業務做,需求都做了的話,產品就極其臃腫,還是產品嗎?所以沒必要搞清楚業務需求。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下篇)
    業務調研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第一階段是業務調研;B端產品中的業務調研,是指調研行業及行業內企業組織中,不同部門崗位或角色之間的工作流程。由於B端產品的特殊性,決策路徑長,用戶角色多樣性,而且決策者往往還不是產品的真實使用者;所以有必要通過業務調研,來幫助產品設計師更好地理解業務,理解客戶需求並轉化為產品解決方案。為什麼B端叫業務調研,不叫用戶調研呢?
  • SaaS系統業務調研復盤:以美容院信息管理系統為例
    這篇文章是對工作的復盤,講述的是筆者在做美容院信息管理系統這個項目的過程中,業務調研的流程以及產出。輸出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能將一些工作經驗沉澱下來,作為未來工作中的參考與借鑑,同時也希望可以幫到本文的讀者。
  • 7步蓋房法:B端產品設計調研攻略
    不懂業務會出現兩大問題:首先,影響溝通。項目調研和設計執行過程中,都需要和業務方需求方大量溝通。不懂業務,自然會遇到障礙,甚至影響客戶或業務方對設計師專業性和設計能力的評價。其次,不理解業務的情況下,制定出來的設計目標,可能不貼合業務,隔靴搔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