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車銷業務為例,向我們分享了B端項目需求調研的前中後期的工作內容以及注意要點。
有段時間整個產品團隊頻繁支撐SFA項目,但需求調研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PRD質量不高。團隊成員基本是內部轉崗過來的,對B端需求調研的方法論多有不足。故結合過往經驗,參考《軟體需求開發最佳實踐-基於模型驅動的需求開發過程》一書,以車銷業務為例做此分享。
既然是去項目進行調研,再不濟也知道甲方客戶名稱。有了客戶名稱,基本能獲取到以下方面的資料:
下面以益力多為例,講一下獲取信息的途徑。
通過啟信寶、天眼察、企查查等網站,可以找到益力多的信息。經營業務包括進口、乳製品、保健品等。保健品,就可能有溯源的訴求(主要怕偽劣產品吃出人命)。
公司的相關信息,還可通過官網得到。從官網首頁導航欄中,很容易找到「乳酸局巨頭」這個信息。
另外,官網顯示的產品信息中只有低糖(藍色裝)和正常(紅色裝)兩種。典型的大單品模式,一如紅牛定義了牛磺酸功能性飲料。益力多從港臺進駐,定義了大陸的乳酸菌飲料。
股權穿透圖顯示株式會社Yakult本社控股50%,香港益力多控股35%,養樂多10%。看起來似乎是日資+港資+中資,但深追一下發現不那麼簡單。
追溯歷史,Yakult是日本企業,先後進入港臺。香港是粵語音譯為益力多,臺灣則普通話音譯為養樂多。2001年左右從香港進入華南地區,成立廣州益力多,覆蓋華南及海南。2年後在上海設立養樂多公司,覆蓋大陸其他地區。所以,日資無誤,控股佔比相當高。
日資企業的特點不用說了,什麼部長、課(科)長之類的崗位是必備了。然後日資注重上下級關係,嚴格的業務流程&一堆審批流是必須的。
組織架構是比較難從網絡上獲取到,基本上是用「公司名稱+組織架構」在百度文庫中查找。益力多沒有,康師傅這類倒是有。
營銷渠道也是非常難獲取到的,用「公司名稱+渠道」可以嘗試在百度中查找。益力多找不到,同為乳製品的蒙牛有。
這一塊因企業、項目而異,因為各個企業的營銷玩法不一樣,各個項目的立項方式也有區別。
整體來說,就是從營銷線和實施線獲取資料。
營銷線的資料包括:
實施線的資料包括:
這些資料的捕獲,就靠自己發揮才能了。部分信息很敏感(如合同金額),企業內部不讓隨意傳閱,可以要求僅截取部分信息。實在沒有辦法,可以嘗試讓上級協助。
以售前報告為例,可能從該項目的銷售、售前或者PMO(部分項目可能尚未走完立項流程)那邊獲取。一般售前報告會有Base產品模塊的客戶訴求描述,並且會突出某部分和現有產品有差距,這就是我們要的關鍵信息。
再以調研計劃為例,可能從銷售、售前和項目經理處獲取。但是初步的調研計劃很粗,通常都是項目經理。一方面調研完成時間根本不可能(Deadline倒排法萬歲),另一方面調研的順序等都不符合你的做事方式。建議立刻和項目經理溝通,看看能否調整(只能調調研先後順序,deadline是紅線)。
另外,根據調研計劃和SOW,提前整理出調研準備物,讓甲方項目團隊提前啟動,參與部分調研工作。舉個例子,需要甲方先提供好營銷組織架構、角色清單、主數據相關欄位&審批、接口文檔、關鍵表單信息和報表樣式。
準備一份調研問卷(Base交付版本產品能力),讓甲方先進行填寫,如「考勤是否包含內勤人員的管理」、「內勤人員打卡,是否要基於定位進行檢查,如距離辦公樓100米內」。
準備一份計劃交付版本的產品功能清單,項目的功能清單將基於這份,進行裁剪和新增。
充分了解產品的內部邏輯,特別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主數據關聯。舉個例子,終端的某個欄位,標準產品裡面是必填非空的。但這個項目不需要,那麼這個欄位不能被刪除的,要給個默認值才能正常往下跑,並且後續功能都會受到影響(頁面都要隱藏掉這個欄位)。
充分了解PaaS能力(無PaaS的就多儲備點技術吧),能衡量改動的代價。客戶提出訴求(一般已經是具體的UI、UE層面),先判斷需求是什麼。為達到目標,是否有更低成本的方式。又或者,是否有更通用的方式,為後續該功能點產品化做準備。
最後,是對競品進行捕獲。現有項目基本是兩種:
一般1的話,能提前拿到UAT環境,進去看看能知己知彼。2的話,大部分項目公開招標。招標過程中基本試用或POC過,客戶一定是想要最優秀的體驗。所以會存在某個功能對方有,我們也要。又或者某個功能別人的好用,你改一改這種。如果能藉機能拿到競品的環境,就是很好的競品分析機會,也能提前準備。
舉個例子,以下是隨便找的車銷解決方案,可以看出大體流程和業務支撐能力。
三字訣——問聽記。
剛接觸調研,可能覺得記是最困難的。一般帶新人,也是讓他從記開始。客戶講了很多,到底記什麼。客戶講的很快,記不過來等等。建議開始調研的時候帶上紙筆,這種時候寫字比反而可能比打字快。然後可以開啟錄音,記不清的(先記錄個時間)可以回去再聽。
經歷個一兩次,會知道問是最困難的。調研的過程,基本就是一問一答,基於已有的知識和聽到甲方的回答進行提問。整體的節奏被提問人員控制,只有自己感覺獲取足夠多的信息,能將業務流程串聯起來,足夠輸出需求規格,才會停止發問。建議在問完一個大的問題後,提出歸納類問題「那我說下我目前關於X的理解,看看對不對」。這樣才能確保你的信息是足夠的,且甲乙雙方的認知是統一的。
這裡要特別強調下——少一點套路。B端調研往往,過於期望「引導」客戶。無論你在這行混了多少年,奮鬥在企業營銷一線的才是專家。即便同行業規模類似的企業,渠道的模式和具體的玩法上都會有差異。所以不要嘗試從業務合理性上去否決訴求,最多只能是技術代價比較高(也有先有技術無法實現的,請直接否決掉)。能做的引導,是保證實現目標的前提下,往現有產品靠攏,選擇簡單的實現方式。
總體捕獲的方法,是5W1H分析法。這個是很成熟的方法不做展開,簡介如下:
需求調研過程中,往往會出現甲方問諸如「客戶列表頁面,投放冰櫃的要有標籤或Icon區分出來」這種問題。這其實是跨階段了,需求調研階段要解決的是業務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協作完成。怎麼設計UI頁面,那是後面原型驗證&解決方案階段的事情。遇到這種情況,調研人員不能簡單考慮可行性,要先問自己「為什麼要區分,不區分有什麼影響嗎?為什麼在這裡區分,是不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區分?」。如果自己無法回答,要問清楚為止,再給出自己的方案進行協商。如果可以回答,倒是可以簡單的說「OK,這個我們到時候會有的」。
業務捕獲分為三塊,分別是組織架構、業務架構和業務實務。這裡面有非常繁雜的邏輯,就列一些要點大綱,不做展開。
先講組織架構,這個基本上最核心的。而絕大部分人員腦海中,組織結構圖就是一棵樹。導致甲方給的資料是這樣,乙方提供的系統也是如此。
實際在營銷CRM系統中,至少要被拆分為兩棵樹。一顆是企業的機構樹,企業下面分了多少個部門。
另一顆是各部門的樹,繼續分拆。這樣能實現,財務部老總看到所有營銷部門的銷售數據,財務部某個財務主管看到營銷部南方戰區的銷售數據。組織架構基本和權限設計綁定,是CRM系統的基石,要仔細考慮。
然後是業務架構,細分為部門業務和崗位設置。關於部門業務,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關於崗位設置,從下述的幾個方面提問:
這裡面,強調下崗位的問題。如果一人多崗,會影響整體系統的設計,包括權限那塊。
技術捕獲,主要是技術層面的訴求,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遺留系統方面,注意以下三點:
外部系統方面,注意以下4點:
剩下的是一些非功能性需求,一般有:
調研節奏普遍較快,密集的1-2周。調研人員每天晚上就是寫會議紀要以及跟進問題,很少時間進行需求設計。再加上項目人員一般設計能力有限(大部分項目經理是axure略懂而已),需要請求總部資源,調研結束後一般就回總部。然後1-2周進行需求設計輸出原型,項目經理配合產品出解決方案。
但是這個階段有個空窗期,且搜集信息未得到確認。最好聯繫甲方項目經理,組織部分干係人,進行需求調研匯報。匯報的內容主要包含:
需求分析的過程,大部分是客戶無感知的,只能體現在最終的輸出物中。
我個人認為主要分為產品(含PaaS)、業務和報表三塊。
產品需要考慮:
業務需要考慮:
報表需要考慮:
在需求分析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一個點,就是給需求排優先級,嘗試切分部分需求。這個在立項時候甲乙雙方就有約定,但調研過程往往有變數。所以需要基於調研情況,重新排優先級,切分階段。
一般都會分成兩期上,一期先上某個渠道,搭建好基礎。需求的優先級,基本上對內不對外。即便一期的內容,乙方內部也是要排優先級的。每一期的功能清單,都不包含優先級。最終計劃怎麼排,哪些功能可以如期上,乙方內部要心裡有數。
而功能清單是全量的,一般附帶在需求規格中。但是會加上標註,區分每一期的內容。這個功能清單基本是頁面級別的,顆粒度比較粗。
售前階段已有解決方案,是比較靠近標準產品和行業的。而業務解決方案則是落地,貼近企業實務。基本上,是調研匯報內容的總結和升華。
部分項目中,這個由項目經理編寫,產品做輔助支撐。產品需要提供各個業務的流程圖和設計原型,匹配業務訴求。
另外部分重點項目,這個由產品獨立解決。這種方案有點偏諮詢,除了本次調研的業務還涉及其他的相關系統。要基於行業營銷信息化的認知,去構建大營銷系統的藍圖。所以什麼AI、數據中臺,統統都上。
原型驗證基本上是和業務解決方案同時開始的,業務解決方案中包含重點業務的原型圖。一旦業務解決方案得到認可,就開始細緻的原型驗證階段。這個階段客戶會開始看UE,原型的改動非常多。
舉個例子,B端是非常喜歡單據式布局的。一方面是使用習慣,另一方面是單據布局直觀緊湊。尤其是APP端,經常出現客戶選擇表格布局替代卡片布局的情況。
CMMI的定義中,交付物包含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和產品需求規格說明書。實際項目中的需求規格說明書,基本上是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這是常態,只有基於業務的描述才能和甲方進行確認。但很多研發是沒有業務背景的,看這份用戶需求很難直接進行概要設計。基於成本考慮,部分細節會一併在這份用戶需求規格上。
所以,我們看到的項目的需求規格,大部分時候是四不像的大雜燴。一般包含:用戶需求規格說明書+欄位細分說明(部分會省略)+接口說明+狀態流程說明(審批流、訂單業務流等)。卻又缺少了關鍵的需求建模信息(主要是領域建模),研發要頻繁的找產品問業務,才能進行概要設計。
項目的需求規格,基本上是和原型同步啟動的。但我個人建議是原型驗證後,再貼原型圖。最好文檔基本確認完成,再貼原型圖。期間原型圖可以生成html打包,郵件給甲方查閱。不這麼做,就是以下的情況:
補充說明:
產品需求規格中,需求建模主要包含用例圖(內部WBS拆解夠細,可不出)、類圖(可簡化為ER圖)、序列圖(可簡化為活動圖)、狀態圖。以訂單領域為例:
PS:將近一年前的PPT,拿出來分享。從輸出倒逼輸入,真的是很痛苦,各位將就下。
作者:道·術 ,郵箱:olivercan.wunban@foxmail.com
本文由 @道·術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