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端的靈活用研方法

2020-12-18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針對B端產品,它的用戶調研需要結合什麼特色進行呢?其中又有什麼步驟與注意事項呢?本文將為你揭曉。

目前,在市面上、實際工作中,大家已經了解和使用過很多用研的方法,很多都是面向市場的C端產品的用研具體實施步驟,針對B端產品用研會可以有靈活調整空間。兩者有哪些不同?會有哪些靈活調整的地方呢?

以下是自己做B端產品經驗的一些看法和總結,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話不多說,請您過目,多多指教哦~~^_^

1. B端產品的特點

1.1 產品分類

公司管理服務,常見的HR系統、OA系統。公司業務運營服務,包括供應鏈系統、ERP系統、財務系統、運輸系統、生產系統等各種業務處理系統。

1.2 產品特點

(1)用戶特點

面向企業內部或者某一商業領域內特定的用戶群,各功能使用人數總體上較穩定,甚至部分功能只有幾個人在用。

用戶為企業內部員工或者固定客戶。

(2)產品研發

企業成立團隊內部研發直接採購,使用第三方相關平臺(3)需求特點

面向特定用戶群體,可以收集更明確的需求,實現快速迭代。

更深入的需求挖掘,需要有對行業和業務的深入理解,並且深入到用戶實際工作場景。

2. B端產品用研問題與解決思路

用戶地理分布廣,用戶面談、焦點小組等面對面的用研方法成本較高。產品實際使用用戶業務繁忙,較難抽出時間參加用戶調研,或者參加調研,敷衍應對。很多企業產品、交互都負責用研工作,其它任務重時,用研人員短缺,很難進行大規模的用研。 一次需要調研的功能過於複雜,從調研、總結分析大、輸出報告、需求落地整個過程時間成本大,影響產品上線進度。不同類型的用戶群體,有不同的業務規範,進行總結分析時較難形成完整性的用研結果.不同用戶權限使用的產品功能不同,可能找不準調研目標用戶。當然,實際工作中進行用研工作,不同的企業,會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要遠比列出來的多。尤其是沒有專門用研團隊的中小型企業裡,用研工作遇到的問題會更多。

B端產品的用戶量較少切相對穩定,目標用戶更好尋找。所以B端產品的用研相對於C端產品,可以更加靈活,應該根據企業本身情況、產品發展階段等多種因素,選擇合適的用研方法,建立企業靈活的用研體系。

下面就做一下整體說明吧。

3. B端產品用研詳解

正常來講,所有的用研方法都可用於 B端產品。根據B端產品的特點和用研可能遇到問題,不同的用研方法,可以進行靈活的變動。

用研方法分為 二手資料研究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三大類,本次僅針對定性和定量部分展開,二手資料研究受B端產品特性影響較小,本次不做詳細解釋。

3.1 定性研究方法

從用戶訪談、用戶反饋報告、焦點小組、可用性測試、用戶觀察、任務路徑分析、典型用戶調研7種方法,逐個展開說明。

用戶訪談的靈活使用:3-7天

1)招募「用戶」

根據本次用研調研功能、問題、目的,通過後臺數據篩選用戶,也可以通過聯繫公司管理部門、外部企業負責人等進行用戶推薦,通過郵件、電話確定具體人員訪談時間。

註:實際工作中,不同用戶對功能的理解、使用等都會有所差異,每個用戶都會遇到比較獨立的問題,用戶訪談可能會對問題有遺漏,進而影響用研的結果,為了獲取用戶更全面的問題,我們可以選擇以企業或部門為基本「用戶」單位,根據用戶規模、業務量等數據,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用戶」,事先收集整理企業或部門用戶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然後對單個的「用戶」代表進行訪談。

2)訪談執行

進行訪談時,最好是面談,可以更加了解用戶的工作環境、更暢快的溝通、更方便的觀察和記錄。

但是為了節約經濟、時間等成本,也可以進行遠程視頻或電話訪談。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正式訪談開始前,通過視頻、電話、拍照、聊天等方式,提前了解用戶的工作環境與場景,訪談時可以打開用戶攝像頭,更方便觀察用戶的表情等。

3)其他說明

如果發現問題較多且分散,且用戶數量不超過1000,可以考慮進行全部相關用戶進行準確的定量研究。同時也可以結合可用性測試等相關的結論綜合分析。

用戶反饋報告:3-7天

1)收集用戶反饋

確定一段收集期,在收集期內整理用戶反饋的交互體驗、業務邏輯、系統bug等各方面的反饋信息,並進行歸納整理。

2)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收集

A整理用戶通過「用戶反饋」反映上來的問題,並展開分析及建議。b安排收集日常系統、工作等相關的問題工作任務,並由專人負責。C提供更多用戶日常問題的反饋途徑(例如微信用戶群、產品社區等),並有專人來負責分析處理。3)有效反饋分析

①針對上面的所有反饋,進行過濾、合併,進一步篩選出描述清晰,可跟進的有效反饋②進一步合併相似的反饋,得到具體待跟進問題,按具體問題類型進行分類,得到分析結果4)優化方案建議

給出優化方案,並設定優先級(可通過各種方式確定優先級,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

焦點小組:3-7天

1)制定計劃:項目目的、樣本選擇、焦點小組數量(4~8組,6~12人/組)和研究人員的職責。

2)用戶招募:基於研究目的,選擇目標用戶,確保樣本(組)是均勻的變量。

3)確定座談會具體事項:確定時間、地點、方式等具體事項,通知用戶。

4)座談會進行:最好是可以聯繫用戶集中到一起進行,條件受限制,也可以通過會議室遠程會議來執行。

5)數據分析與總結:

分析由主持人完成,可以增加1-3人參與分析,以減少主持人的偏見。

第一階段的分析發生於主持人和研究員決定要進一步促進哪一反應或重定向。

第二個階段發生於每一個會話,研究人員與分享意見和看法的小組互動,並確定會議的主題。

最後,研究人員再次審查轉錄的錄音等文件,再次捕捉關鍵思想。

焦點小組是為了獲得人們的意見和而不是確定他們的意見。

可用性測試:>8天

B端產品可用性測試和C端產品方法類似,比C端更快的找到目標用戶,快速挖掘需求,不太需要做更多的靈活變動。

用戶觀察法:3-7天

做好觀察規劃確定觀察目標用戶與用戶溝通具體時間,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通過出差去現場或遠程桌面+語音電話,進行觀察。遠程建議時間半小時-1小時,現場1~2小時。調研結束後,要根據大綱快速整理觀察所得,建議1小時之內、當天整理完成。其他說明:

在用戶的真實使用場景中進行觀察。可以和可用性測試相結合,例如我們可用性測試完成前後,可以要求用戶在線上環境做幾筆正式的工作任務,進行觀察和記錄,並記錄一些相關問題。藉助更多技術手段幫助我們做觀察。第三方平臺、高科技設備等,將一部分信息量化。通過項目前後的性能測試,針對有效性、效率、滿意度三方面,就行可用性測試的定量化。任務路徑分析:3-7天

最好是可以通過後臺數據埋點實現;可以通過用戶觀察法結合具體操作做分析;可以通過高保真原型可用性測試時做初步分析。典型用戶:≤3天

在日常用戶研究中,發現有代表性的典型專家用戶,可以作為定性研究的長期對象,為系統優化持續不斷的提出優化意見。

典型用戶是在限定的企業資源條件、產品定位下,產品的主要使用群體

典型用戶是產品存在的前提條件,只有找到一群有穩定、可持續的需求的用戶,才可能發展出產品的形態,因為項目是對有明確目標、時間和需求範圍的任務的組合。

3.2 定量研究

調研問卷、AB測試、後臺數據分析(數據埋點)、熱力圖(第三方平臺、保密性)。

調研問卷:3-7天

需求溝通調研設計調研執行執行時,可以根據產品實際使用人數選擇是否做抽樣,當人數1000以下時,可以考慮對全部用戶發放問卷,做更精確的分析。

超過2000時,當然樣本量越大會越精確,還可能發現更多的新穎問題,但為控制預算,一般能夠看出問題得出結論即可,不用採集過大的樣本。

也可以以企業或部門為基本「用戶」單位做粗略分析。

數據分析報告總結AB測試:>8天

為網站或應用程式的界面或流程製作兩個(A/B)或多個(A/B/n)版本。在同一時間維度,分別讓組成成分相同(相似)的分支用戶群組隨機的訪問這些版本,收集各群組的用戶體驗數據和業務數據。最後分析評估出最好版本正式採用。後臺數據分析:3-7天

所有B端產品最直接,最有效的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埋點不會一步完成,會根據第一次埋點基本數據情況,根據發現的問題,增加埋點,找到問題並解決,是由粗到細、不斷迭代的過程。

4. 定性用戶研究體系建立

步驟一:確定用研目的

步驟二:確定用研方法、時間和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包括:項目溝通和確認→定性大綱設計與確認→用戶招募→執行→定性研究報告

步驟三:定性問卷設計

問題要有針對性、注意對典型用戶的深度研究。

步驟四:研究執行

步驟五:結果輸出

在獲取用戶真實需求的同時,也同時增加了用戶對產品的信任和期待。

5. 定量用戶研究體系建立

通常情況下,一次嚴謹完善的用戶研究是先進行定性調研,整理過研究資料得出初步結論後,會有一些模稜兩可的答案,比如得到完全相反的兩組反饋以及多個因素被提煉出,但無法排列他們的優先級,或者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和一些新穎的觀點及建議。

那麼這個時候,定量調研就需要籌劃展開針對需要驗證的結論,一些未解決問題或未深度考察問題設計問卷。

步驟一:準備好做用研的各項數據

步驟二:定性調研

方法:焦點小組、用戶訪談。

步驟三:結論匯總及定量問卷設計

結論匯總:其中需要籌劃展開針對需要驗證的結論,一些未解決問題或未深度考察問題設計問卷。

問卷設計:單層問卷、多層問卷;紙質問卷、網頁問卷;驗前問卷、驗後問卷;開放型問卷、封閉型問卷。

步驟四:定量調研分析

分析方法:單因素方差分析、描述性統計、聚類分析、相關分析等數理統計分析方法;

主觀經驗測量(常見於可用性測試的分析),上次分享的主觀量化方法;

Noldus操作任務分析儀、眼動績效分析儀。

步驟五:最後結果的輸出

根據最初發現的問題,進行具體分析,得到量化數據。為需求優化,產品迭代提供合理建議。

有從事B端產品工作的小夥伴,歡迎一起探討溝通,一起進步哦,歡迎聯繫我~~

本文由 @Ace-老糊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如何定義B端產品的MVP(下)
    要知道軟體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建立一套標準流程或者自動化的規則,如果線下處理極其靈活,很難將規則標準化,那麼這樣的功能是不太適合做成標準產品功能的,留一點標準的通用口子給到客戶,讓客戶線下處理,將數據輸入線上就可以了。
  • 巧用技巧,提升B端產品粘性
    C端產品如何增加粘性在討論B端產品增加粘性的方法前,先來看看C端產品是如何增加用戶粘性的。關於C端產品的增加粘性的方法,此前在網絡上、書籍中已被分享的較為充分,形成了可靠的方法論,梳理下這部分內容也有助於B端產品經理參考借鑑。1.
  • B端產品中,Web端表單如何設計
    編輯導語:B端產品往往由於業務體量龐大,導致信息複雜,同時對業務的精確性的要求很高;服務於B端的業務,不能夠出信息錯誤,填錯一個信息,就會引發巨大的問題。本文結合筆者自己的工作經驗,總結了大型B端業務中表單的設計方法,供小夥伴參考。
  • 如何合理的設計B端產品經理的考核目標?
    如何給B端產品經理設置合理的考核目標,從而激發大家的工作鬥志,為企業或團隊創造價值和收益,並可以科學評估大家的工作產出? 估計這個問題,對很多B端產品管理人員來講,都是一件比較頭疼的事情。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下篇)
    編輯導語:上一篇文章《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上篇)》,分別從用戶、需求、業務、運營、產品、設計、思維和數據八大維度,較為全面地分析了B端和C端產品的差異,全面深度地解析了B端產品及其發展機會點;本篇文章將結合個人實際案例,繼續講解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設計方法
  • B肝在研新藥ALG-000184,1a/1b期,完成首例用藥
    在今年美國肝病研究年會(AASLD2020)前夕,Aligos Therapeutics公司公布了在研B肝新藥ALG-000184在人體第1期臨床試驗中,已完成首個人體受試者服用藥物。這項公告,發表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0月30日上午8:00。
  • B端產品運營的工作核心是什麼?
    而目前大多數運營人都自成一派,C端運營和B端運營似乎涇渭分明、各有章法。究其本質的差別:B端運營的核心在於利益撬動,C端運營更傾向於利益誘導和情感連接。二者的運營策略和實現手段各有千秋,但有個相同的目標——讓用戶認可產品或品牌的價值,從而願意付出對等的交換物來交換使用權。
  • 探究B端產品的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
    編輯導讀:隨著B端產品需求量與日俱增,B端市場的春天也逐漸到來,在這過程中B端體驗設計變得越來越受到重視。面對挑戰,設計師的設計思路該是怎樣的?本文作者對 B 端產品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展開了分析說明,供大家一起參考和學習。01 研究背景1.
  • 深入B端SaaS產品設計核心理念
    一、Why為什麼要用SaaS模式,這個話題我們從面向B端的傳統軟體廠商的痛點來聊。傳統軟體廠商通常的交付模式是,銷售和售前根據線索參與招投標,中標後項目實施團隊入駐客戶現場;根據客戶的實際需求開發或改造功能,完成軟體部署交付並經客戶業務驗收後,核心團隊離場由維護人員接手更新。
  • B 端設計 | B 端控制項全面認識 上篇
    B端系列文章:第一篇傳送門:B 端設計 | B 端設計規範是什麼?
  • B 端運營需要關注數據指標
    ——數據說·實操季 導讀:To B運營的本質,其實就是讓產品用得更好,體驗更佳,且把軟體做的比競品更好。落到具體業務上,就是解決獲客、轉化、續籤等問題。然而,隨著近年來 B端產品的持續升溫,產品種類不斷增加,針對客戶和業務的精細化的數據分析能力成為了一名優秀 B端運營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也讓B 端運營團隊都有著深厚的數據驅動業務決策文化。
  • B端產品心法(1):如何設計B端產品,且讓用戶願意用?
    本文將從B端產品的用戶角色定位以及用戶體驗入手,分享了如何讓用戶樂意用我們的產品。而讓B端產品設計變得更簡單,也更容易快速切中價值入口,針對這個要求,及對學生及部員的要求,我整理了幾個B端產品的一些關鍵問題:B端產品怎麼設計?用戶憑什麼會用你的產品?B端產品的形態:ERP,CRM,後臺,中臺,及C端業務產品APP?小程序?B端產品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大數據?價值鏈條?利益關係?人脈關係?
  • 網際網路招聘,靠B端闖關
    長期來看,B端(企業端)會影響招聘平臺的數據增長和盈虧表現。多年以來,網際網路招聘平臺依舊無法擺脫信息中介這一身份,主要還是聚集C端流量再匹配給B端,而平臺的收入也主要靠B端。這樣的模式就決定了一旦B端業務縮減,招聘平臺就會受到影響。
  • 全面深度解析B端產品 | 教你如何從0到1設計B端產品的通用方法(上篇)
    編輯導讀:隨著C端市場逐漸飽和,許多企業將目光轉向了B端產品,B端市場逐漸升溫。想要做B端產品,得先了解其底層設計邏輯和相關方法。本文作者依據自身設計經驗,從用戶、需求、業務、運營、產品、設計、思維和數據八大維度對B端和C端產品的差異展開了分析對比,與大家分享。
  • 百度發布Deep Speaker:大規模聲紋識別的端對端系統
    日前,百度美研院宣布了其在聲紋識別上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研究表明:利用深度學習的方法比傳統的i-vector方法在識別準確率上獲得了顯著的提高。聲紋識別算法尋求從音頻中識別說話者的身份。兩個常見的識別任務是確認(說話者是不是他宣稱的那個人)和說話者身份識別(在一群未知的說話者中確認聲音的來源)。該項技術已經有了各種應用。例如,聲紋可以用來登錄設備。
  • 產業網際網路toB端客戶的開拓方法
    1.這些涉及到b端客戶的拓展,業務的開發,b端客戶的拓展和c端的客戶開發是不一樣的。C端客戶,消費網際網路每一個c端都是一個具體的人,都有具體的用戶畫像。c端的客戶做決策購買,消費都是很簡單的,都是一個人,一個決策者。
  • 重新定義B端產品
    導語:B端產品到底是什麼?是我做B端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眾說紛紜,也難斷對錯;今天藉由此文,想把自己階段性的思考結論與各位讀者分享一下,希望通過這個定義,能對B端產品最本質的特點有個精煉的概括。
  • 初中數學解一元二次方程,四種解法各有不同,學會靈活運用
    下面我們通過實例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種解法,讓同學們在考試中得心應手,同時也希望同學們謹記各部分的注意事項,記住各種方法的適用方位,在考試中靈活運用,避免出現錯誤。一、直接開平方法:依據的是平方根的意義,步驟是:①將方程轉化為x=p或(mx+n)=p的形式;②分三種情況降次求解:①當p>0時;②當p=0時;③當p<0時,方程無實數根。
  • 設計研究院|探究B端產品的體驗設計方法——角色全景圖
    對於CRM、ERP、工單平臺這類複雜工具類系統,人們不再只是追求功能基本跑通、界面是否好看,也開始關注產品是否清晰好用、能否快速上手、能否降低人工勞動、能否提升工作效率...對於前者,不少團隊通過「設計系統(Design System)」來解決一致性、美觀度、可用性、開發效率等問題。而對於後者,如何讓B端產品更貼合使用者的工作場景和體驗訴求,也成了設計師日益關注的重心。
  • @靈活就業人員:社保代扣協議怎麼籤?今天講「四川稅務」微信端方法
    近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靈活就業人員繳納社保費的各種渠道和操作方法,期間有不少繳費人給我們留言諮詢如何使用銀行代扣社保費,還有很多繳費人不清楚銀行代扣協議籤訂的操作方法:大家的要求我們收到啦!第三步點擊「靈活就業協議」。第四步填寫身份證號、姓名和手機號,接收驗證碼登錄。第五步選擇」新籤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