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是我們在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教師招聘考試(部分地區)會用涉及到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環節,很多考生往年都會在這裡栽跟頭。
教師之夢微信公眾號在之前也發過不少教學設計模板和一些萬能模板,需要的同學可以在後臺回復教學設計進行查看。
《圓的周長》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知道周長與直徑的關係,並能夠利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圓的周長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提高邏輯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難點】圓的周長公式的推導過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多媒體展示大頭兒子家的圓桌開裂,爸爸想用鐵皮將圓桌固定起來的情境,請同學幫忙計算需要多長的鐵皮。
學生根據問題情境不難想到計算需要的鐵皮實際是計算圓一圈的長度。
教師明確,圓一圈的長度即為圓的周長。
引入課題——圓的周長。
(二)探索新知
1.探索發現
學生活動:同桌之間利用手中的圓形教具,測量圓形教具的周長。
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及測量方法。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周長大小與什麼有關。
學生根據圓的特徵,不難發現圓的周長與圓的大小有關,圓的大小與圓的半徑、直徑有關。
教師明確直徑是半徑的2倍,可看其中一項即可。
2.探索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關係
小組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8分鐘時間,利用手中不同大小的圓形教具,測量其周長及直徑,並做好數據記錄。觀察測量結果,計算數據間的特殊關係。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小組及時給予指導。
小組匯報分享測量結果,教師板書。
學生分享計算結果,其中和、差、積無規律,商值在3.1左右。教師鼓勵學生再多測量幾組數據,並計算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
學生匯報通過多次測量計算比值總在3.1左右。
教師講解:
實際圓的周長與圓的直徑的比值是一個固定的數,命名為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並向學生展示其寫法和讀法。
給出圓周率的特點:
(1)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
(2)我國偉大的數學家祖衝之將其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
(3)現在為了方便只要取小數點後兩位即可。
![]()
(三)應用新知
問題:大頭兒子家圓桌直徑為1米,求需要買多長的鐵絲?3.1米夠嗎?
教師強調:根據公式需要3.14米,不可四捨五入到3.1米,通過進一法,要買3.2米的鐵絲。
![]()
(四)小結作業
提問:通過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回家找一個圓形,藉助直尺測量,計算出周長。
四、板書設計
![]()
《圓的周長》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圓的周長》,它是冀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今天我從以下六個方面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圓的周長》是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六單元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圓,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的,同時它又是學生初步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為以後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因而它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我把正確計算圓的周長,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
二、學生情況分析學生已經認識了周長的含義,並學習了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教學圓的周長可通過化曲為直的方法進行教學。並且知道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圖形,可通過直觀演示.實際操作幫助學生解決問題。但圓是曲線圖形,是一種新出現的平面幾何圖形,這在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上又深了一層。所以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就成了本節課所要突破的難點。
三、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掌握圓周率的意義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的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了解圓周率的發展史,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方法:利用實驗的手段,先猜想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再通過測量、計算,驗證猜想等過程 ,理解並掌握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這一環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激發興趣。2、認識圓的周長。3、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1、激發興趣。「形象思維比抽象思維更廣泛」,根據本節知識認識新概念抽象的特點,在引入新課時我利用郊遊情景引入,揭示課題。通過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認識了車輪的周長,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本節課教學內容。2、認識圓的周長。讓學生拿出圓形物體看一看,摸一摸 ,說一說圓周長指的是那部分?心理學實驗證明,「理解的知識才能牢固掌握,理解的標誌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讓學生觀察圍成圓的線是一條什麼線,這條曲線的長就是圓的什麼。通過這個問題揭示圓周長概念。3、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在揭示了圓周長概念後,讓學生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測量圓的周長,並匯報結果,再說說自己測量的方法。
線繞法、滾動法量出圓的周長,教師課件演示,並向學生滲透轉化的思想,化難為易,便於學生的理解。3、介紹圓周率的知識及祖衝之對圓周率的貢獻。4、圓周長公式的推導1、猜測。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觀察這些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呢?幫助學生掌握了「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主動探究和實踐精神得到培養。2、探討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係。新課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突破了「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分組做實驗,拿出準備的大小不同的圓片,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直徑,並把數據填入報告單中。通過測量,匯報。學生觀察數據,通過對比發現: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最後師生共同概括。從而得出,圓的周長與它直徑的關係,突破了本節的難點。3、介紹圓周率的知識及祖衝之對圓周率的貢獻。
先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最後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衝之與圓周率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闊學生的認識視野,增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小數,小學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求圓的周長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推導圓周長公式 C=πd 、C=2πr,通過思考、探索、分析、發現並總結規律,使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三)、鞏固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程序我主要從基礎練習、綜合練習、開放練習等不同層次的練習題。促進了學生從不同角度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教學反思預設成功之處:
1、創設情境引入自然。首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由學生熟悉的自行車引出圓周長知識,其次,學生經過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學活動,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係引發學生思考: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係呢?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培養直覺思維和猜想的意識。學生在猜想過程中,新舊知識的碰撞,激發智慧的火花,思維有了很大的跳躍,發展了推理能力,鍛鍊了數學思維。2、在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經歷猜想——實驗驗證——尋找規律的學習方法和過程。這節課學生通過量、繞、滾找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用計算器把測量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係算出,填寫報告單,觀察數據發現倍數關係,最後概括出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學會知識。學生從數據中尋找共性的東西,體驗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課重點內容,不僅學到知識,而且學會學習。這個過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體驗了發現數學的樂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索實踐及合作能力。整節課下來,學生學習效果較好,我想,這得益於事先準備的多媒體課件等教學具比較充分,得益於學生的動手操作,也得益於猜測——實驗驗證——尋找規律的學習方法和過程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遺憾之處:
本節課除了讓我體驗到預設的成功之處,也讓我感受到了一些遺憾:
1、在小組合作實驗探索尋找規律的過程中,有少部分學生只是對活動感興趣,沒有認真去實驗探究。在尋找總結規律時,學生不能很好的用語言表述,最後我只能加以提示和小結。這說明了學生平時缺乏這方面的訓練,也說明了平時我對學生放的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注意加強。2、這節課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得很好,可是我對他們的評價顯得比較單一。今後我要注意採用多種方式和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這次課後,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學生為主體的本質就是激發和喚醒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思考。同時一節課的成功與否與平時的課堂教學也是息息相關的,在今後的平時教學中我將不斷改進。
本文提供的教案,適用於教師考試和在職教師參考,試講的朋友可以在原基礎上在進行精簡,小編爭取為大家整理全面!需要其他題目的模板請在本頁面底部進行留言(格式:小學語文:白鵝),小編會根據點讚數排名高低進行逐步推送,謝謝大家!
希望大家點下右下角並且多多轉發
支持一下我們的,非常感謝!
註:以上「說課稿」來源於「中公教育」,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wangyao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