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前編著者網曝稱遭「洗稿」,「活字文化」回應:作品...

2020-12-15 中國青年報

11月15日下午,微博網友「天涯日暮雨」在微博上發布署名為「易瀟雨」的文章,稱在編著葉嘉瑩同名紀錄片圖書《掬水月在手》過程中,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喪失了署名權。據記者了解,「易瀟雨」曾為「活字文化」編輯,在圖書《掬水月在手》出版前離職。隨後,活字文化通過豆瓣帳號發布了《出版過程說明》,稱「易瀟雨」文章為不實言論,聲明稱,曾「同意為編寫者署名」,但「書稿達不到公司的出版標準」,且「書稿並未完成」。由於當時「易瀟雨」已離職,「公司為此重新搭建編輯隊伍」,完成二稿,「認為此稿不具備個人獨立創作的性質」。雖經協商,但「易瀟雨」不同意聯合署名「執筆」的方案,「公司被迫決定放棄第二稿中『易瀟雨』所編寫的全部初稿部分」,完成第三稿出版。

此事曝出,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示將持續關注,期待一個公正的結果。記者也就此事採訪了江蘇品映律師事務所主任、創始合伙人馬雙律師,他告訴記者,編著屬於受到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創作行為,不論其獨創性程度高低,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編著者均享有署名權在內的相關權利。

事件起因

《掬水月在手》原編著者稱遭遇「洗稿」

據介紹,《掬水月在手》以同名傳記電影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將百萬字錄音稿系統整編,輔以百餘張高清劇照、手稿信札,補充了因影片時長所限無法展現的更多內容,立體展現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

易瀟雨在文章中稱,2018年11月起,在尚未入職活字文化時,活字文化總經理李學軍多次聯繫她,問她能不能利用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採訪材料甄選串聯成書。「我看了看原始材料說,我能。」之後,易瀟雨開始策劃此書結構內容。在與紀錄片導演陳傳興團隊見面商談後,李學軍要求其「不用全部用導演團隊提供的素材,最好自己多搜集搜集與葉先生相關的素材。」

「這期間,我還不是李學軍的員工,未入職,零報酬,白幹活時間長達四個月,做的都是編著者的活兒。」但因為即將入職此公司,易瀟雨對李學軍「提前頻頻叨擾,雖心存不滿,但也未敢提出異議。」

2019年3月,易瀟雨以編輯身份入職活字文化,「除了很多其他常規書籍的編輯工作以及一些事務性工作之外,從2018年11月到2020年3月,整整一年零四個月裡,我從未停止過《掬水月在手》的相關工作。」

據易瀟雨稱,活字文化一開始承諾,「《掬水月在手》這本書,要麼給我一點稿費補償,要麼給我編著署名權。」在此後公司生產進度大會上,該書後面也確實為「易XX編著」。

2020年6月,易瀟雨從公司離職。9月,易瀟雨被告知,「原稿件質量沒過又新增加了受訪者,因此不能署我的名了。」但她發現「全書都還是我的稿子,不過換換小標題和某些地方稍微洗了洗稿,但正文大部分仍然大段大段成篇成篇是我的文字,只是到處挪挪位置或做做拼接,至於結構上,原本分上下編,新改的也就套我的架構再增加了一些受訪者進去。」

易瀟雨就此事向公司全員發送了內部郵件表示抗議。郵件發出後,出版方方面表示活字很快會跟其溝通,「然而,活字壓根沒找我溝通。」

9月26日,易瀟雨與出版方活字文化相約協商,但出版方的觀點是「採訪原材料是陳傳興團隊提供給活字的,不是我個人的,我沒有著作權。」

事件發展

活字回應稱書稿系重新編寫創作

易瀟雨文章發出後,活字文化隨即通過豆瓣帳號發布《出版過程說明》。

此《說明》稱,《掬水月在手》系行人文化(葉嘉瑩先生傳記紀錄片製片方)授權活字文化策劃出版的圖書。該書全部內容均以葉嘉瑩先生傳記紀錄片採訪文字稿為基礎編寫、彙輯而成。

關於未入職即接下《掬水月在手》編纂工作,《說明》稱,由於個人原因,「易瀟雨」要求推遲入職,期間願意遠程承擔編輯工作,且開始接觸《掬》這個項目。「易瀟雨」表示非常願意做這個選題。

關於署名權,《說明》表示,曾「同意為編寫者署名」。2020年3月底,「易瀟雨」提交了初稿。5月底離職。然而在審讀完全部初稿後,發現「書稿質量達不到公司的出版標準,多處出現硬傷,且絕大部分由影片拍攝時採訪的文字稿直接搬用。而且,書稿並未完成,僅從採訪文字原稿的40位採訪者資料中編寫了15位。傳記主人葉嘉瑩先生敘述的主體部分,也未獲得先生首肯通過。」因此,活字文化需要重新編寫書稿,但由於「易瀟雨」已經離職,公司為此重新搭建編輯隊伍,調整書稿結構,多位編輯分頭編寫,完成第二稿。

在此情況下,活字文化認為「此稿不具備個人獨立創作的性質,而是在影片採訪文字稿基礎上編寫的作品。」

2020年9月,易瀟雨與活字文化協商,後者做出讓步,由「易瀟雨」和其他幾個主要編輯聯合署名「執筆」,為「易瀟雨」拒絕,堅持認為自己是唯一的作者,是著作權人,不接受聯合署名的建議。

在雙方對著作權歸屬及署名方式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情況下,活字文化被迫決定放棄第二稿中「易瀟雨」所編寫的全部初稿部分,根據影片採訪文字稿,重構書稿結構,重新編寫出第三稿,並發行出版。活字文化表示「對於編造事實對活字文化及相關個人進行誹謗的言行,我們是堅決反對和不能容忍的,我們將保留對於編造、散布不實之詞者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網友熱議

「洗稿可恥,請保存好證據」

此事曝出,迅速在網上引起熱議,網友們紛紛表示將持續關注,有網友堅決支持易瀟雨維權,「這不就是欺負職場小透明嘛」,「洗稿可恥,請保存好證據」,「幾百萬字的素材整理出來還不給署名?簡直就把樓主當廉價勞動力」,還有網友就「編著」一詞進行討論,「核心思想方法都是別人的,只是作者根據需要進行編排整理,那麼應叫『編』;在『編』的基礎上,對別人思想方法有所發揮,但無不同見解,則稱『編著』較為合適,還是讓智慧財產權律師來界定作品屬性吧」。

網友留言中,還有很多網友表示感同身受,也經歷過和作者類似的事件,「我也遭遇過和你類似的事件,只想說,抓緊留存證據,找律師評估勝算,再做打算,希望你能討回公道,一直支持你!」

律師解讀

編著者均享有署名權在內的相關權利

就此事,記者採訪了江蘇品映律師事務所主任、創始合伙人馬雙律師,馬雙告訴記者,編著屬於受到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創作行為,不論其獨創性程度高低,根據《著作權法》規定,編著者均享有署名權在內的相關權利。馬雙說「洗稿」行為實質上是一種剽竊他人作品的侵權行為,被法律所禁止。那麼如何認定「洗稿」呢,這主要看與原作品是否構成「實質性相似」,即不論從一般讀者角度進行感官,還是從作品的創作結構、表達方式上進行甄別,是否構成相似。在馬雙看來,《掬水月在手》初稿是一部經記錄整理、編纂而成的作品,易瀟雨作為編著者,享有著作權;最終經出版發行的圖書(三稿)內容如果與一稿之間構成「實質性相似」,那麼就屬於侵權行為,依法應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馬雙告訴記者,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著作權的保護力度,剛剛修改的《著作權法》規定,權利人的實際損失、侵權人的違法所得、權利使用費難以計算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百元以上五百萬元以下的賠償。此舉大大提高了著作權的侵權成本,徹底改變了以前維權成本遠高於違法成本的不合理現象。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校對 王菲

來源:揚子晚報網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電影同名書陷洗稿風波,活字文化、易瀟雨回應爭議
    在15日發布的豆瓣帖子中,作者易瀟雨在文中稱,自己系今年10月上市的《掬水月在手》一書編著者,但編好的書稿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自己不僅沒有獲得任何稿酬,同時還沒有了署名。活字文化隨即用豆瓣帳號發布《<掬水月在手>出版過程說明》(以下簡稱《說明》),對易瀟雨的帖子予以回應。
  • 洗稿、職場PUA?活字文化《掬水月在手》被狂刷一星,豆瓣3.9分
    起因是日前,豆瓣網友「奎」發布了一篇署名「易瀟雨」的文章,稱曾參與編著葉嘉瑩同名紀錄片書籍《掬水月在手》,離職後遭遇出版方「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未被署名,著作權被侵犯;並聲稱在該公司被「文化前輩」職場PUA(即打擊員工的自信,以達到從精神上掌控員工的目的)。
  • 熱點追蹤|《掬水月在手》的洗稿之爭,律師這麼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近日,豆瓣網友「易瀟雨」稱自己參與編著的書籍《掬水月在手》,遭遇「活字文化」[傳世活字(北京)文化有限公司]洗稿、未被署名,著作權被侵犯。 11月16日,活字文化稱「易瀟雨」言論不實。」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展映
    央廣網天津9月10日消息(記者楊煜 通訊員吳軍輝 藍芳)9月10日是全國第36個教師節,當天,講述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以傳承中華詩教文化為終身事業,歷經坎坷而初心不改的詩詞人生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來源標題:【藝評】一世多艱,寸心如水近日,想看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尋了好幾家影院,方找到一個小小的僅有八排座位的影廳,裡面零落地坐著四五個人。這部片子悄悄地上映,想必也是悄悄地下架,微薄的票房幾可忽略。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該片曾入選第23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官方紀錄片,今年7月在上海國際電影節展映時,一再加場仍一票難求;而今,影片公映以來,仍收穫觀眾一致好評。 葉嘉瑩 葉嘉瑩這個名字,也許一般觀眾對她並不熟悉,但是在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全國藝聯加盟影院專線上映後,我們也能真正走近她,了解她,感受她的詩詞人生。
  •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特版毛邊本獨家發行
    ——葉嘉瑩"《掬水月在手——鏡中的葉嘉瑩》是陳傳興導演為葉嘉瑩先生拍攝的《掬水月在手》傳記電影的同名圖書。影片僅有120分鐘,但拍攝過程中卻積累了百萬字的訪談素材以及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是了解一代詩詞大家,乃至百年中國、千年文脈難得的口述史料。本書以大量採訪素材為基礎系統整編,多角度再現葉先生跨越近一個世紀的生命長河。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卻來萬裡覓原鄉
    10月16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視覺化呈現了葉嘉瑩與詩歌相伴而行的人生,觀後令人感觸頗多。影戲塑造「詩的女兒」葉嘉瑩。資料圖片《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說,「葉先生才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如今,葉嘉瑩已經96歲高齡,不能親臨現場,但在長沙特映會開始前,仍通過一段視頻與星城觀眾打招呼,「《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很好。你捧起水來,裡面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但那月亮並不是真的我。」葉嘉瑩先生一生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用畢生精力向世界傳播中華古典詩詞文化。《掬水月在手》就是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源頭。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採訪撰文:沙丘、曹也傾編輯:Sunny10月16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此前,這部影展在上影節、北影節以及山一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口碑爆棚,不少人甚至稱其為「年度最佳」。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於今日(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 部分影評 ▼向上滑動閱覽《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心靈經歷為總體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聲部」的對話,將葉先生的個體人生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杜甫詩歌的方式、「慢美學」的特點呈現出來,意義非凡。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截然不同的評論,或許正來自於錯綜複雜的多因素交互影響:觀影前不同的期待,不同的知識背景,不同的觀影環境,不同的個人心境……但只要是真誠、平和與理性的討論,都是可貴的聲音。《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
  •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啟動
    11 月 12 日,"詩 • 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在淮安舉行。現場,章劍華、葉兆言、鍾振振等來自文化藝術界的名家大師,與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主創團隊,以及詩詞愛好者和影迷代表等,吟誦經典,書寫經典。
  • 片場│金爵獎入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昨日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的...
    央廣網上海7月27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與觀眾見面,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在映後見面會上分享了銀幕前後的經歷。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映後見面會(央廣網發 上海國際影視節組委會供圖)《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GZDOC2019閉幕影片《掬水月在手》上海電影節上映
    每年7月,馬賽國際電影節都會在全市的電影院、劇院、圖書館、藝術館以及室外劇場展映150部電影,觀影者達到25000人。其中很多影片都是處女作並且初次放映。如今,FID馬賽國際電影節是公認的紀錄片及劇情片新作品的展映地。今年,有兩部中國導演的紀錄片入圍比賽,分別為《綠色想像》(Green Thoughts)、《散買賣不散交情》(A Peaceful Divorce)。
  •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兼具藝術價值、文學價值、思想價值的作品,特授予最佳科教紀錄片獎。《掬水月在手》是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終章,他從「詩與歷史」、「詩與信仰」講到「詩與存在」。
  • 「詩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舉行分享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杜翔翔近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華夏星光國際影城南山書城店舉行了展映及映後主創分享會。導演陳傳興、出品人廖美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尹昌龍及文化學者胡野秋與現場影迷和書迷分享、交流電影與詩詞。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因此,拍攝這部紀錄片的作用和收穫不能僅僅用金錢去衡量,文化、詩歌和創作是生活的常態,這部紀錄片恰恰讓人看到詩歌的日常性。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海鷗在觀看此片後深受感動,認為葉嘉瑩講解古人的詩詞,是在解讀詩者的生命意趣,用吟誦的聲音呈現詩者的生命,她也創作並吟誦自己的詩詞,以呈現自己的生命。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頒獎典禮中,《奪冠》被評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我和我的祖國》獲評委會特別獎,黃曉明與周冬雨繼摘得百花獎後,再次拿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王瑞憑藉影片《白雲之下》榮膺最佳導演獎。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貓眼票房顯示,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13天,票房461.4萬,評分達9.4分。在城市票房榜上,《掬水月在手》在本市的上座率為26.5%,在全國領先。影片拍攝之初,導演陳傳興團隊就瞄準了院線,而將一部紀錄片、特別是反映國學大家生平的紀錄片投入商業院線,無疑是一次冒險。現在看來,這樣的嘗試無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