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越村:村民動手「拆」出美麗幸福新生活

2021-01-15 浙江在線

  如今,居住在濮院鎮永越村的村民莫紅英每天吃過晚飯都會在村裡散散步,走在寬闊的道路邊,看著路邊雪白柵欄圍出的一條條綠化帶,心情甚是舒暢。有時,她還會到新平整好的綠化小廣場上與村民們一起跳上幾曲歡快的排舞,小日子過得分外愜意。而在幾年前,這樣的日子莫紅英是想都不敢想。

  「多一間房就能多幾萬元的收入,房前屋後能搭的地方都搭了,怎麼可能用來種花種樹。」過去的永越村到處可見違建,有的用於自行居住,有的出租辦廠,亂搭亂建現象抬頭不見低頭見,村民也靠此獲得了不少收入。姚文鳳說,大家看著經濟效益好,多搭幾百平方米的屋子就能增加不少收入。隨著這種思想的「萌發」,那幾年永越村的違建越搭越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搭起了違建,少則幾十平米,多則數百平米,整個村毫無「美觀」可言。

  然而,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但是他們的「幸福感」指數卻並沒有因此而提升,反而因為違建的存在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以前基本上不出門,到處都是亂搭建,環境非常糟糕。」一個村民這樣回憶道。

  面對這樣的現狀,「三改一拆」來了。濮院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3年,全鎮共拆除違章建築近40萬平方米,將絕大多數違建「一掃而光」,其中有90%以上由居民、商戶自行拆除,且未出現一起群訪事件,未發生一起治安案件。

  那麼,這個過去依靠違章建築獲得可觀收入的小鎮,為什麼居民的自拆率那麼高?「有孩子要養,也得依法養啊。」永越村黨員老陳率先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全村拆違工作動員大會召開的當天,他親自把搭在自家屋後的小廚房給掀掉了。「以前看著大家搭,我也就跟著搭了,現在了解這是違建,作為一名黨員,肯定得帶頭拆。」而像老陳這樣主動拆除違建的村民在濮院鎮還有很多。

  除了幹部帶頭自拆外,永越村還巧妙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把依法拆違貫穿於「三改一拆」的全過程。「三改一拆」進行到哪裡,普法宣傳就先行一步到哪裡。以前,村民總認為家家有違建,在處理上肯定會是「法不責眾」,但事實上是有違必拆,拆必徹底,依法責眾,百姓服氣。

  依法拆違是一次普法宣傳的大好機會,喚醒了群眾的法治意識和公共權益意識,先有老陳等一批黨員幹部率先行動,帶頭自拆,再有普通群眾「等著被拆、不如自己先拆」的民意匯集,主動自拆。「工作人員一趟趟上門來,既給我講法律、講政策,又給我算經濟帳、環境帳,讓我認識到了『三改一拆』行動的決心大、力度猛,終於下定決心主動拆了。」村民老張告訴記者,此前他家房前屋後共搭起了500多平方米的違建,作為自家羊毛衫廠配套的工人居所和倉庫使用,現在全部自行拆除了。「拆除了也安心,有時想著這些違建就像個定時炸彈一樣,給自己留下了不少安全隱患,想想早就該拆了。」

相關焦點

  • 浙江桐鄉永越村走強村富民之路
    地處美麗富饒的杭嘉湖平原腹地的浙江嘉興桐鄉市濮院鎮永越村,從曾經負債120多萬元到如今成為遠近聞名的「千萬元村」,歷經30多年發展,現在年毛衫相關產業年產值已有16億元,交易額達700億元。永越村的強村富民之路是怎麼走出來的?「首創、奮鬥、奉獻,『紅船精神』裡一個元素都不能少。」
  • 嶽陽縣榮家灣鎮欣榮村 「整」出農村新美景 「治」出村民新生活
    半年的攻堅期已經接近尾聲,榮家灣鎮欣榮村呈現的農村新美景、村民新生活,已經生動詮釋了什麼是真正「令人嚮往的美好家園」。欣榮村位於嶽陽縣城西北,由原先鋒、中信、東莊三村合一,共42個村民小組1200多戶,常居人口8000多人。地域9.6平方公裡,耕地4000多畝。半年的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期裡,這個村子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 體驗浙江永越村便民服務中心便民服務
    (走基層 聽民聲)「村民不出村
  • 拆拆拆!全部都拆完了!通州248個村全面進入10項建設階段!
    要做好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拆除村內私搭亂建騰出建設空間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早前,張家灣鎮推行「兩上兩下一公示」制度,突出嚴格依法、公平公正公開的工作原則,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拆除私搭亂建。對個別村內出現不配合拆除私搭亂建的行為,存在觀望的的情況,違建侵街佔道、擠佔公共空間、對美麗鄉村建設有害無益。
  • 幸福肥城網友匯走進桃園鎮後韓村——看新居民的新生活
    近年來,肥城市在農村群眾居住升級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堅決啃下這塊「硬骨頭」,兩年多的時間近萬戶村民喜遷新居。4月27日,網友們走進桃園鎮後韓村用鏡頭記錄了新居民的新生活。記者在後韓社區現場採訪航拍後韓社區桃園鎮後韓村共有1140人,378戶。居住環境髒亂差是曾經後韓村讓人最頭疼的問題。
  • 康縣:美麗鄉村的幸福生活
    、新生活、新農民讓很多人豔羨不已。  何家莊村是康縣建設新時代美麗鄉村的最美縮影,更是新常態下康縣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見證和背書。據了解,在康縣,像何家莊村這樣的新型美麗鄉村還有很多,在美麗鄉村建社、鄉村振興戰略這場美麗變革中,全縣350個行政村抖落了滿身塵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展現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美麗鄉村的新氣象。
  • 四道溝村:脫貧致富邁向新生活
    自扶貧工作開展以來,春化鎮四道溝村以特色扶貧產業為抓手,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提振群眾精氣神,昔日的貧困村成了遠近聞名的「幸福村」。系列報導《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四道溝村脫貧致富邁向新生活。
  • 山南市強吉村:美麗鄉村點亮村民幸福生活
    乾淨整潔的道路、怒放的油菜花、一棟棟錯落有致的房屋、四處可見的垃圾箱,處處展現了文明宜居的鄉村新生活。這裡是2019年喜獲「美麗鄉村」榮譽稱號的山南市瓊結縣拉玉鄉強吉村,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村、青稞酒村。為打造美麗鄉村,強吉村以建設歷史記憶、有地域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在保持原有自然歷史風貌基礎上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強吉村委會合理搭建5處環保封閉式的垃圾收集房,建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模式。並安排保潔員負責村內衛生保潔和公用垃圾收集處理設施的管護。建立每周一大掃除制度,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
  • 揭秘桐鄉首個「千萬元村」的「致富經」|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去年,永越村經營性收入達到1019.52萬元,成為桐鄉首個「千萬元村」。   村級集體經濟做大了,村民們也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村民蔡建明拆掉了家裡的老房子,搬進了新村集聚點,蓋起了四層小樓。新村集聚點靠近市場,經營戶紛紛向村民們租房子當倉庫。   像蔡建明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
  • 搬出幸福新生活
    仲夏時節的清水河縣宏河鎮愛心家園,整齊劃一的搬遷新房,寬敞筆直的村舍道路,競相綻放的各色鮮花,勾勒出一幅新農村建設的美麗鄉村圖景。一大早,63歲的張大娘已經拿著鏟子去地裡幹活了。目前,園區安置60周歲以上移民200戶351人,其中貧困戶103戶181人,搬遷涉及全鎮40個自然村,覆蓋率達55%,其中整村搬遷4個村。」
  • 臺東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美麗蝶變
    村裡年輕力壯的村民基本上外出務工,留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傳統耕種,經濟發展總量小,收入單一,集體經濟薄弱。橫崗街道對口幫扶臺東村以來,持續開展脫貧攻堅戰,扶貧工作成效顯著,村裡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村容村貌發生巨大變化,村集體造血功能提升,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86戶299人,2020年全部實現脫貧。臺東村走上了一條脫貧摘帽、生態宜居、產業興村的蝶變之路。
  • 卓資縣土城子村村民:哪兒也不去,就在村裡養老
    守護文化根脈,留住美麗鄉愁。不僅著眼缺什麼補什麼,而且著手傳承什麼發展什麼。在「十個全覆蓋」工程推進過程中,卓資縣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大拆但不大建,大包卻不大攬,建新又不失傳統,村村鎮鎮,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看點。
  • 左一村「四德工程」引領美麗幸福路
    墾利區墾利街道左一村以「四德工程」建設為抓手,讓凡人善舉凸顯成風化人的「蝴蝶」效應,讓道德力量改變著村民思想生活和精神面貌,生動演繹著鄉村文明的嶄新篇章。結合「四德工程」建設,打造出「四德工程」建設宣傳一條街,在道路兩則懸掛有多幅倡樹大愛、誠信、感恩、守責、盡孝、仁德等文明新風的展示牌,圖文並茂地宣傳「愛、誠、孝、仁」文化。在美化環境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傳播了傳統文化,村內「善行義舉四德榜」實現了戶戶上榜,家家公示,弘揚傳統文化,傳遞正能量,讓經典正能量深入百姓心中,村民文明素質得到進一步提升,推動了幸福左一建設。
  • 2020衡陽年度熱詞·小康:美麗鄉村,幸福足跡
    一年過去,2017年就成為全省美麗鄉村示範村的怡海更美了:精緻靚麗的小康住宅,平坦硬化的村組道路,圖文並茂的文化牆,村民幸福的笑臉……可謂村美民富產業興,處處和諧處處美。對此,村民陳和生的自豪之情溢於言表:「來我們村的,都說太美了。」  該村西臨耒水,有527戶、2680多人,人均年收入近2萬。
  • 揭陽這個村549戶居民圓了安居夢,村民們全部搬出舊村入住新村
    去年埔洋新村建成後,村民們全部搬出舊村,入住新村。從今晚起,我們推出「埔洋村的美麗蝶變」系列報導,介紹埔洋村村民在美麗新家園的新生活。在埔洋新村村民鄭德明的家裡,他的兒媳婦正在廚房裡忙著炒菜做午飯,孩子們也開始圍著餐桌準備吃飯。老人說,現在住在新村,環境好而且比以前也熱鬧了許多。埔洋村村民 鄭德明 :埔洋老村是五個自然村合併在一起的,是一個自然村。
  • 道孚易地扶貧搬遷 「搬」出村民幸福新生活
    四川經濟日報甘孜訊(何曉紅 記者 楊琦)8月14日,記者跟隨道孚縣扶貧開發局工作人員一行來到道孚縣扎拖鄉扎貢村走訪結對親戚,交談中,遠遠跑來一個氣喘籲籲的小男孩,他告訴村長,阿婆聽說縣上來了記者,一定要請去家裡做客。
  • 「窮土地」收穫「幸福果」——青海前溝村的美麗蛻變
    新華社西寧12月7日電題:「窮土地」收穫「幸福果」——青海前溝村的美麗蛻變新華社記者解統強自從家裡新裝了暖氣片,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申中鄉前溝村村民王錄巡山歸家後,都要看看鍋爐水泵控溫器上的數字。前溝村第一書記趙雪彬介紹,為了優化種植結構,近些年,前溝村除了實施當歸、黃芪等藥材種植項目,還開展蕨蔴良種繁育、苗木和樹莓種植項目。早在2009年,前溝村引進樹莓種植項目,村子就與這「紅果果」結下了「不解之緣」。2011年,在前溝村黨支部書記晁沐帶領下,村裡成立青海樹莓農業產業化有限公司,王錄和妻子馬常芳將家中8畝土地流轉給了公司。
  • 漁米之鄉的美麗蝶變|驛亭鎮西陡門村譜寫幸福生活新篇章
    它正以一種完全不同於以前農民自建房的姿態吸引著村民的目光,也是西陡門村美麗蝶變的一個剪影。西陡門村,位於驛亭鎮西面,與百官城區相連。自古至今,作為寧紹平原的交通走廊,西陡門村域內涵蓋虞邑著名的夏蓋湖、白馬湖和上妃湖。獨特的地理資源,催生出了興盛的地域文化,歷代多以「漁米」為生。
  • 2000多貧困村變身美麗村,隴南是如何做到的?聽孫雪濤用英文解答
    注重保護鄉土文化,加強對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築等文化遺存和乞巧節、白馬人等非物質文化的保護開發,培育了武都張壩、康縣朱家溝、文縣白馬山寨、徽縣青泥嶺等一批留住古老鄉愁、富有創意新韻的歷史文化名村。在建設過程中,隴南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搞大開發,不搞一刀切,依山就勢,因地制宜,把人文景觀巧妙地融於自然環境中,勾勒出一幅幅房舍院落與青山綠水融為一體,青瓦白牆與綠樹紅花相映成趣的田園畫卷。
  • 龍遊社陽青塘塢村:「一米菜園」繪出美麗鄉村新畫卷
    龍遊縣社陽鄉青塘塢村,放眼望去,入村口嶄新的文化禮堂、錯落有序的農家小屋,家家戶戶門前獨具特色的「一米藥園」更是讓人耳目一新,每塊菜園子都種上了各式各樣的瓜果蔬菜,還有黃精、玳玳果等中草藥,長勢喜人。村民們還將老磚頭、破瓦片、小石頭變廢為寶,用竹籬笆、陶瓷碎片等裝點著自家的菜園,形成了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每天在門前就能吃到新鮮蔬菜,黃精成熟後還可以賣了賺錢。」正在種菜的勞大爺高興地說,「以前違建拆除後裸露出來的破磚瓦、爛泥牆、黃泥地十分影響村裡風貌,自從打造菜園後,我門前的『小梨園』、『小藥園』,可受我孫子喜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