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居住在濮院鎮永越村的村民莫紅英每天吃過晚飯都會在村裡散散步,走在寬闊的道路邊,看著路邊雪白柵欄圍出的一條條綠化帶,心情甚是舒暢。有時,她還會到新平整好的綠化小廣場上與村民們一起跳上幾曲歡快的排舞,小日子過得分外愜意。而在幾年前,這樣的日子莫紅英是想都不敢想。
「多一間房就能多幾萬元的收入,房前屋後能搭的地方都搭了,怎麼可能用來種花種樹。」過去的永越村到處可見違建,有的用於自行居住,有的出租辦廠,亂搭亂建現象抬頭不見低頭見,村民也靠此獲得了不少收入。姚文鳳說,大家看著經濟效益好,多搭幾百平方米的屋子就能增加不少收入。隨著這種思想的「萌發」,那幾年永越村的違建越搭越多,幾乎家家戶戶都搭起了違建,少則幾十平米,多則數百平米,整個村毫無「美觀」可言。
然而,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但是他們的「幸福感」指數卻並沒有因此而提升,反而因為違建的存在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以前基本上不出門,到處都是亂搭建,環境非常糟糕。」一個村民這樣回憶道。
面對這樣的現狀,「三改一拆」來了。濮院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3年,全鎮共拆除違章建築近40萬平方米,將絕大多數違建「一掃而光」,其中有90%以上由居民、商戶自行拆除,且未出現一起群訪事件,未發生一起治安案件。
那麼,這個過去依靠違章建築獲得可觀收入的小鎮,為什麼居民的自拆率那麼高?「有孩子要養,也得依法養啊。」永越村黨員老陳率先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全村拆違工作動員大會召開的當天,他親自把搭在自家屋後的小廚房給掀掉了。「以前看著大家搭,我也就跟著搭了,現在了解這是違建,作為一名黨員,肯定得帶頭拆。」而像老陳這樣主動拆除違建的村民在濮院鎮還有很多。
除了幹部帶頭自拆外,永越村還巧妙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把依法拆違貫穿於「三改一拆」的全過程。「三改一拆」進行到哪裡,普法宣傳就先行一步到哪裡。以前,村民總認為家家有違建,在處理上肯定會是「法不責眾」,但事實上是有違必拆,拆必徹底,依法責眾,百姓服氣。
依法拆違是一次普法宣傳的大好機會,喚醒了群眾的法治意識和公共權益意識,先有老陳等一批黨員幹部率先行動,帶頭自拆,再有普通群眾「等著被拆、不如自己先拆」的民意匯集,主動自拆。「工作人員一趟趟上門來,既給我講法律、講政策,又給我算經濟帳、環境帳,讓我認識到了『三改一拆』行動的決心大、力度猛,終於下定決心主動拆了。」村民老張告訴記者,此前他家房前屋後共搭起了500多平方米的違建,作為自家羊毛衫廠配套的工人居所和倉庫使用,現在全部自行拆除了。「拆除了也安心,有時想著這些違建就像個定時炸彈一樣,給自己留下了不少安全隱患,想想早就該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