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的他走了
後事安排得和活著時一樣簡單樸素
遺體捐獻,不設靈堂,不收花圈
財產也和他貼在門楣上的「寒舍」二字很是匹配:一張餘額2000元的銀行卡,外加一套上世紀八十年代分配的無產權公房。房裡的陳設還保持著當初入住時的樣子,簡陋的家具、磚頭圍起的洗澡池子、老舊的日光燈管、幾十年未換的陶瓷面盆。
季華,江蘇省軍區南京第三十幹休所離休幹部,是土生土長的靖江人,同時也是抗戰時期參加革命的老黨員,先後參加了宣家堡、姜堰、淮海、渡江等戰役。在戰爭年代,季老曾多次遇險負傷,是當地百姓救了他的命。離休後,他始終牽掛著家鄉的人民,只要鄉親們有困難,他都鼎力相助。在季老80多歲時還曾「路見不平」,跳入河塘救上來一名落水兒童,此事也在當地傳為一段佳話。
整理季華遺物的時候
大家驚訝發現
這個「摳門」了一輩子的老兵
竟然留下了「豐厚」遺產
季華「摳門」是出了名的
吃的很簡單
平時炒西紅柿就能下一碗飯
偶爾開葷也只是多一條自己釣的魚而已
穿的也很「寒酸」
常年一身部隊配發的舊軍裝、一雙解放鞋
背一個用了幾十年的黃書包,戴一頂草帽
誰見了都覺得就是一位老農民
他熱愛讀書也喜歡寫作
但稿紙卻都是些鋪得平整的煙盒、藥盒
或者列印留下的單面廢紙
家中沒有任何裝修
保持著上世紀80年代老房子的原樣
連電線都是那時的老舊排線
可季華似乎樂在其中
還親手寫了「寒舍」二字
高高地貼在門楣之上
是不是很不可思議?
一個參加過抗戰和解放戰爭的老兵
一個享受離休待遇和生活保障的老幹部
怎麼過得如此拮据?
季華去世當天
一張江蘇慈善總會發出的捐贈證書
交到了季華子女的手上
這一來季華幫助受災群眾、困難學生
累計捐款百萬元的善舉不脛而走
完全顛覆了他留在人們心中的「摳門」印象
近20年間,季華先後立過3份遺囑:「遺體捐獻,不設靈堂,不收花圈」;「臨終時不要過分搶救,為國家節約醫療資源」;「所有積蓄包括撫恤金、喪葬費,全部用作交納特殊黨費、捐給家鄉學校作為季華尊教助學基金……」
事實上,第三份遺囑很早就著手進行了,2018年10月,季壓西和大姐受父親委託回到家鄉靖江,向靖江斜橋中學捐了40萬元,設立「季華尊教獎學基金」。
季華去世後,子女們領到50餘萬元撫恤金按照季華的意願,一分不留,拿出12萬元交了特殊黨費,26萬元再次捐作為「季華尊教助學獎學基金」,剩下的則作為探望家鄉親人和救命恩人後代的慰問金。
整理遺物時,從保姆口中得知,這些年,季華一直按照「不留姓名、不留收據、不告訴家人」的原則,點對點的資助街道貧困戶和家鄉需要幫助的人。
腿腳方便的時候,季華都是自己親自匯款送錢,所以壓根沒人知道他究竟捐過多少錢。直到後來實在行動不便,託人幫忙,才知道他一直在匿名捐款的事。
40萬、26萬、12萬、9萬……這些是季華一生可查的捐款數額,總額已有百萬元之巨,再加上那些不為人知的匿名捐款。
在季華的病榻前
季壓西念完父親《靖東小草》中的一段話
已說不出話的季華吃力地抬抬手
微微地點點頭
……
3個小時後,永遠地合上了眼睛
兩本《靖東小草》,是季華花費了十餘年時間寫成的「記憶中的故事」和「晚年所思所想」,既是對自己一生的回顧,也是對革命傳統、精神和思想的傳承。如今這兩本書已經成為駐地街道社區、老家靖江斜橋中學和南京警務備區官兵傳承紅色基層的生動教材。
萬物皆有逝,惟精神永存
一事專注便是動人
一生堅守便是深邃
季家的兒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