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藝敏
(福建省晉江市養正中學362261)
註:本文發表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雜誌2018年第33期(ISSN1671-2684 CN 11-4699/G4)。引用註明:曾藝敏. 兩條腿走路——現實導向和未來導向在高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結合[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8 (33): 23-25.
【摘要】研究基於生涯理論存在的局限性,論述現實導向和未來導向在高中生涯規劃課程中結合的必要性,提出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路模型,並解析該模型在高中生涯規劃課程中的運用。
【關鍵詞】現實導向;未來導向;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結合
一、引言
隨著越來越多的省份進行新高考改革,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以率先試點新高考改革的上海為例,對教師的生涯輔導培訓,包括一般的培訓和系統的培訓,都有很大的需求[1]。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區教師的生涯輔導培訓更是可見一斑。教師生涯輔導的專業性和科學性直接關係學生如何認識和規劃生涯。思想支配行為,這其中教師的生涯輔導理念又至關重要。在專業生涯培訓暫時不能滿足、又持續推進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當下,理清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路具有重要意義。
二、生涯理論的局限性
當前在生涯輔導中還較多以傳統的生涯理論為主開展教育,即通過了解自己、了解外界、決策、計劃、行動等環節帶領學生「走一遭」。所謂傳統生涯理論主要包括帕森斯(Parsons)人職匹配理論、霍蘭德(Holland)職業性向理論[2]。這些理論基於現實情況,如探索者有什麼興趣、性格怎樣、能做什麼、看中什麼;外界現實環境如何;找出與探索者相匹配的職業。這種生涯定位模式遵循「現實導向」,是靜態的生涯理論,適用於發展速度緩慢的社會階段。
生涯定位模式準確定位「打靶」的前提是確定性,但這明顯沒辦法與當前快速發展,充滿不確定性的社會「確認眼神」。英國廣播公司(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麥可▪奧斯伯尼和卡爾▪弗雷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在未來被淘汰的概率,可知隨著社會發展,以往我們趨之若鶩的職業在未來可能會被淘汰,甚至消失,而那些我們從前沒有聽過甚至沒有想過的職業正快速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未來職業流動性更強,辭職、跳槽、轉職、升遷、調動也更加頻繁。今天,職業世界的穩定性在改變、職業發展模式在改變、個體與社會的互動方式在改變、個體實現價值的方式也在改變。飛速發展的社會不斷提醒我們抱緊基於現實導向的生涯規劃模式是行不通的,生涯規劃教育需要有足夠的前瞻性,未來導向成為我們不得不考慮的方向。
生涯理論的發展趨勢也可見研究者對未來導向的關注。研究者批判經典生涯理論的機械性和還原性,並針對性提出了新理論解決舊理論的不足。新晉的生涯適應模式得到諸多關注,對當前的社會環境也具有較大的適用性。薩維克斯(Savickas)的生涯建構理論與生涯混沌理論[3]共同特點是強調生涯的動態發展。社會發展變化迅速,個體總會在生涯過程中碰到矛盾和衝突,可以通過建構生涯意義,以積極的態度接納生涯的不確定性來主動適應。這種「未來導向」的生涯適應模式未雨綢繆,為未來生涯路上的問題提前準備了應對的「武器」。儘管這些理論也強調個體的自主性,但側重強調的是個體在應對未來社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時的主動適應性。值得注意的是,未來的發展除了主動適應,主動創造也同樣重要。
現實世界中很難找到各方面同時比較符合我們期待的工作。如果我們僅僅是去適應,通過自我調整和意義建構,可能我們也能在工作崗位上取得成就,但這與心中最初的期待存有距離。在生涯中,最重要的是活出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並從中得到快樂[4],而這需要創造條件去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同樣也是創造出來的而不是通過適應得來的,儘管主動適應也不失為一種積極的策決。未來的世界不只是一個適應的世界,還應該是一個創造的世界,甚至創造比適應更重要。中小學生只會學習書本知識是不夠的,具有創新力、執行力、競爭力是未來社會生存所必不可少的[4]。
三、高中生涯規劃課程思路模型
(一)模型的提出
回歸到個體的生涯發展,所謂創造未來指向的便是理想自我,它與未來社會發展趨勢一樣,是個體生涯規劃的方向。現實導向的生涯規劃模式強調的是現實自我,但過於強調現實導向可能會僵化能力發展觀,限制發展的可能性,無法與社會發展保持步調一致。儘管如此,現實導向也並非一無是處,了解自己,了解外界,綜合考量的決策思維依然適用於快速發展的今天。「未來導向」可以靈活應對、主動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但適應是基於現實的調整和應對,缺乏對現實比較全面的了解適應也就無從談起。社會的發展在適應之外通過創造可擴大自主空間。創造同樣需要基於對現實的足夠了解,同時需要結合社會發展與理想自我理清創造的方向。也就是說生涯探索的現實基礎在了解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能不能的同時還要考慮想不想,同時注重培養探索者的生涯適應力、創造力和核心競爭力。對未來的了解也可以反過來調整當下,使現實發展更加契合未來發展。基於此,將現實導向與未來導向結合,可建構基於現實指向未來的生涯發展輔導路徑(如圖1)。其中,現實是基礎,未來是方向,主動適應,積極創造是實現生涯願景所必需的能力。
該模型提醒我們當下和未來不是割裂的兩個整體,做好當下是為未來做準備,探索未來也是為了更明晰當下任務。當下和未來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共同做好生涯規劃,選擇合適自己的人生路。因此在生涯規劃課程中,我們既要了解當下,又要關注未來,在了解當下確定現實的同時也要關注未來的不確定性和可能性。反之,生涯不確定性管理的核心也是引導學生做好當下確定應該做的事。
(二)模型的運用
依據該模型,生涯規劃課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工作。
1.現實導向的運用
現實導向要求探索者對自我和外界有充分的了解,並能在了解的基礎上做出決策。可通過不同的活動體驗了解興趣、性格、能力、價值觀、專業、大學、職業等信息,學習決策和應對決策衝突的方法,以及指導學生志願填報,這也是當前學校生涯教育的主要內容。在帶學生「走一遭」的過程中還需注意以下問題:①引導學生認識到無論是環境還是個體本身都是不斷變化的,探索的內容可能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這並不是說生涯規劃在變化中沒有作用,而是讓學生意識到變化本身就是生涯建構的過程。②個體探索自我的內容主要包括興趣、性格、能力和價值觀。興趣、性格和能力可以後期發現和培養,價值觀也可能隨著閱歷的增加而改變。可以適當介紹這些探索內容可能的發展方式,比如如何發現興趣,如何培養興趣,讓學生更具體感受這些個人特質的發展變化,也為理想自我的實現準備必要的方法基礎。③調查發現在生涯規劃方面,職業興趣、能力等測試結果和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的不一致讓學生在做決策時很為難,且這一情況所佔比例為 49.7%[5]。接近一半的學生存在這個問題,提醒教育者採用不同方式(測評、自我評價、他人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需要對可能的矛盾結果做必要的解釋(如利用喬哈裡窗理論進行解釋),並引導學生思考矛盾中透露出的新信息,進一步澄清自我。
2.未來導向的運用
未來導向需要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和理想自我。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發展,也只有個人的發展結合社會的發展,才不致被淘汰。因此生涯規劃課程可以對社會整體發展趨勢和各行各業發展潛力做必要介紹,引發學生對未來的關注、好奇和信心。另外可以通過《十年後的我》等活動以及欣賞式探尋4-D模式[6]幫助學生暢想理想自我。並讓學生意識到社會發展趨勢需常態化關注,隨著自身的成長變化,一段時間後也可再次澄清理想自我。
3.能力培養的運用
個體適應和創造未來的能力是立足現實指向未來的生涯發展輔導路徑的重要內容。在生涯規劃課程中也需注重培養學生生涯適應力和個人核心競爭力。
生涯適應力是個體因應生涯角色變化並與之保持平衡的能力, 被視為個體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獲得生涯成功的關鍵能力[7]。青少年階段, 個體發展的核心任務通常被認為是為未來生涯做準備, 世界各國也都意識到幫助青少年做好生涯準備的重要性。有研究者就認為, 青少年生涯成功準備的核心就是其生涯適應力的發展[8]。生涯適應力包括四個維度,分別是生涯關注(career concern)、生涯好奇(career curious)、生涯控制(career control)、生涯自信(career confidence)。生涯規劃課程可以利用生涯導向訓練、信息收集、決策訓練、建立自尊分別訓練生涯適應力四方面能力[7]。同時可以通過成就事件提高學生的生涯自信和生涯控制感,開展生涯人物訪談讓學生從榜樣的經歷中汲取成長的力量並從中明白生涯適應的重要性,提高學生訓練生涯適應力的意識。從當前學生發展的重要任務——學業生涯著手,結合實際、創設活動訓練和提高適應力,如面對學業上的挫折怎麼處理,鼓勵學生思考變化的可能,通過主觀自我與外在客觀世界相互適應的動態建構過程建構生涯意義[9]。還可通過提高學生的心理資本來提高生涯適應力。心理資本是指個體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積極心理狀態,主要由希望、樂觀、自信和韌性等組成[10]。相關研究表明心理資本的提升可以有效化解生涯不良情緒,還可以很好地預測個人的生涯適應力[11]。在生涯規劃課程中可有意識培養學生希望感、樂觀態度、自信心和心理韌性。此外,創設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培養積極的人格品質也是提高生涯適應力的可行方法[12]。
個人核心競爭力指不易被競爭對手效仿的,具有競爭優勢的,獨特的情商、知識和技能等因素的組合[13],如決策能力、溝通能力、執行力等。核心競爭力是個體在未來競爭中勝出的重要條件,也是個體創造條件實現理想自我的有力工具。核心競爭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現在開始有目的的訓練。對於高中生來說,信息獲取能力、反思能力和學業規劃能力是當前做好生涯規劃的重要能力。調查顯示49.6%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職業信息,家長在學生升學擇業方面,也期望學校提供最新資訊發布[5]。如今信息迭代更新速度之快大家有目共睹,要求學校實時向不同學生更新推送不同信息並不現實,且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信息獲取的重點在於掌握信息獲取的方法,培養信息獲取的能力。生涯探索伴隨個體一生的發展,需要時常修正生涯發展路徑。反思一段時間的經歷和變化是必要且重要的,這可以為後續的發展提供經驗,澄清發展道路。
四、小結
生涯輔導能否有效開展起決定因素之一在於所依賴理論的適用性[14]。但任何單一的理論無法解釋涉及領域的所有內容,傳統生涯理論不能,新晉的生涯理論也不能。生涯規劃重要的是通過對內容的學習、對方式的練習、對信息的掌握,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涯[4]。綜合考慮不同理論的解釋效用,「兩條腿走路」,結合現實導向和未來導向指導高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展,滿足生涯規劃內容學習、信息掌握、方式練習的需求,可能暫時達不到讓人滿意的探索深度(生涯規劃本也就是一個伴隨個人一生發展的過程),但保持住了走向未來無限發展可能的能力和思維,相信通過後期的積累和持續的探索,可以助力學生在活出自我的路上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沈之菲. 高中學生生涯輔導狀況調查報告——基於管理者的視角[J]. 江蘇教育,2018, 16: 46-48.
[2]李亞強, 陳朝陽. 職業生涯輔導理論的發展趨勢[J].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 2016 (7): 7-9.
[3]姜飛月.生涯混沌理論:心理學理論的新視角[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4):104 -108.
[4]黃天中.生涯規劃456模式芻議[J].基礎教育參考,2010,(21):4-9.
[5]沈之菲. 高中學生生涯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基於學生的視角[J]. 江蘇教育,2018 (32): 38-39.
[6]陳宛玉.欣賞式探詢在青少年生涯輔導中的應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7(22),18-21.
[7]趙小雲,郭成.國外生涯適應力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0,18(9):1503 -1510.
[8]Savickas M L.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areer construction[J]. Career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2005, 1:42-70.
[9]關翩翩, 李敏. 生涯建構理論: 內涵, 框架與應用[J]. 心理科學進展, 2015, 23(12): 2177-2186.
[10]熊猛,葉一舵.心理資本:理論、測量、影響因素及作用[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2014,32(3):84-92.
[11]Buyukgoze-Kavas A.PredictingCareer Adaptability From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raits[J].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6,64 (2):114-125.
[12]陳宛玉,葉一舵.積極心理學取向的生涯輔導:契合、理念、方法及工作啟示[J].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01):137-145.
[13]莫樹培.「90 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新思路——從提升大學生個人核心競爭力談起[J].大學教育.2012,1(7),111-112.
[14]陳宛玉,葉一舵.生涯混沌理論及其對青少年生涯輔導的啟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2),96-100
本文作者:曾藝敏
本文編輯:龍 葵
- End -
你可能還感興趣:
我們決定孩子每天的晚餐,現在還要規劃他們的生涯
生涯規劃錄像課:《興趣能當飯吃嗎?》
生涯第一課《走向未來的旅程》
心理課堂 | 生涯探索之破壁之旅(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