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教師節,我都要寫篇豆腐乾總結梳理一下最新想法,今年也不能例外。
這幾年,陡然間冒出了很多大學,諸如湖畔大學、混沌大學、得到大學、高山大學、沙丘大學、嘉賓大學……不勝枚舉。於是就有人感慨,當今的中國,辦大學也太容易了,是個人掛個牌子就行,只要你願意,可以立馬辦個宇宙無敵星際聯盟大學。
對這件事,我是這樣想的:
第一,有需求就有供給,存在就有合理性。時代變化快,大家都焦慮,怕被時代淘汰掉,要長新本領新思維,學習熱情高,只要不去刻意放大焦慮嚇唬大家,總體上是正能量的事。
第二,中國的公共教育資源,幾乎全部投在了學歷教育上,主要盯著人生前二三十年。人生後三十年的教育,是沒人管的,民間力量辦學,值得鼓勵。
第三,以大學的名號,掩飾培訓的本質,這一點是沒有必要的。我仔細看了下上述大學的教育內容和項目,本質上就是成人培訓,大多數是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英文裡,Education和Training是涇渭分明的。但要把培訓做好本身也很不容易,這是個專業活,沒什麼丟人的,所以做培訓的人都要有專業自信。
2016年,我和團隊創辦了穀倉學院。於是不斷有人問我:
湖畔大學、混沌大學這兩個機構做得都不錯。我百度了下,湖畔大學的目標是:培養擁有新商業文明時代企業家精神的新一代企業家。混沌的百度詞條是這樣寫的:混沌大學(網際網路創新大學)是一所面向未來的創新大學。這兩所大學的立意都很高遠,很讓人敬佩。
我在朋友圈和各種媒體上能看到的湖畔學員,大部分本來就很成功很知名,幾年前我觀摩過一天湖畔的課程,一眼能認得出來的就是媒體報導中經常可以看到的王利芬老師、汪小菲、搞過順風車的光頭王永老師、波場的創始人孫宇晨。如果一開口就是第一性原理、第二增長曲線,你就可以確定他是在混沌薰陶過哲科思維的。
對於一個理工男來說,要搞清楚什麼是新商業文明、什麼是哲科思維,是很難的;即便搞清楚了,對於這些新詞,也是很難說得出口。所以湖畔幹的事,混沌講的內容,各種商學院傳授的東西,穀倉都幹不了,本質上也不想幹。
根據穀倉的理工男背景和我個人工業設計師背景,穀倉的切入點只有一個:產品,就是教大家怎麼做出好產品、做出爆品。
能教好產品課的商學院和機構鳳毛麟角,這玩意兒遠比教商業模式和戰略麻煩,你得真幹過產品,還得懂商業、懂設計、懂技術,把這些東西捏合在一起,然後還要經過長期研究,逐步形成具體的方法和工具,才能教好產品課。
穀倉之所以能有底氣講產品課,也是長期積累下笨功夫的結果,我們把長達十年的design thinking研究積累和小米產品經理做爆品的方法融合在了一起,更有深度參與孵化7家小米生態鏈企業的一手經驗。
穀倉學員很有才,三句順口溜瞬間就講清楚了穀倉和湖畔、混沌的區別:
「人紅去湖畔,貨紅來穀倉,燒腦聽混沌。」
穀倉提倡的貨是新國貨,我們判斷未來五到十年,會有一大批消費品的新品牌誕生,這當中蘊藏著大機會。之所以如此肯定判斷國貨崛起,理由有這麼幾條:
第一條,90後、00後消費者和80後、70後、60後迥異,這一代消費者,更成熟理性,學歷高審美好,這代人需要高品質、體驗好的產品,只會買符合他們調性的品牌。而對於大部分70後、60後來說,生在物質短缺時代,年輕時候用過的好東西不多,其實分不清楚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於是乎只能買大品牌、洋品牌。消費新勢力會催生一代人要的新品牌。
第二條,整個市場格局產生了變化。第一是國貨品牌崛起,洋貨在退卻,我們很多領域發生了這個變化;第二是國貨品牌很多細分類目會出現頭部集中現象,有很多新的品牌會上位,很多老品牌淘汰掉。
第三是中國的供應鏈過去30年經常接到歐美的訂單,這種代工生意培育了我們的供應鏈,使得中國的供應鏈很完整很強大,這就為做好產品好品牌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最後一條,中國的企業越來越重視研發和核心技術積累,政府也在大力倡導,有了核心技術,才能叫板洋品牌。
用戶端、市場端、生產端、科技端各種因素加起來,就會催生一大批國貨新品牌。穀倉要做的,就是這些國貨品牌的「幕後推手」,我們要用爆品模式幫助新銳創業者和傳統企業做出國貨爆品。為了讓我們的名號更加直接明了,最近我們乾脆把名字改成了穀倉爆品學院,連樓下的牌子也換了。
要做出真正的國貨爆品,人是第一位的,尤其是背後的企業一把手非常關鍵。這就引發了我們對另一個問題的思考:
我們這個時代不缺取巧的企業家,各種商業模式,各種平臺模式,各種資源整合套路,商學院裡的教授也有很充分的研究了。然而最缺的,是下笨功夫、打硬仗、堅持把研發做好把產品做好的企業家。
商業的本質是解決用戶問題,為用戶創造價值,然後獲取合理的回報。要為用戶解決問題,為用戶創造價值,你就要好好做產品、做服務。產品和服務要做好,是個專業活兒,也需要沉下心去做的,任何投機取巧都是不行的。
我們心目中的企業家是這樣的,在我的《小米生態鏈戰地筆記》裡有過描述:
……用玩笑話來說,這群理工男有「戀物癖」。他們具有工匠精神,和傳統工匠相比,他們顯然學歷更高、文化層次更高、視野更開闊,他們做出來的產品也更能普惠大眾;他們具有企業家精神,但大多數人都沒有念過MBA,對商業模式、盈利模式之類的話題興趣不大,他們的熱情全都在產品上,一心只想把產品做好。用工匠精神和企業家精神形容他們似乎都不是很貼切,我們姑且用「產品家精神」形容吧。
穀倉要培養的,正是這樣的產品家,當然,我們倡導下笨功夫,並不是讓你蠻幹,而是要用科學的方法做出真正的讓用戶受益的好產品來。
那麼,疑問又來了,這樣的產品家能培養嗎?
這個題目其實早有定論,培訓圈普遍認可的是成人學習的「721「理論,也就是七分靠實踐,兩分靠交流,一分靠學習。穀倉爆品學院的教學項目組織形式就是參照這個721理論,但整體上是倒過來做的:
我們先解決1的問題,也就是學習和認知的問題,這部分一定要少而精,儘量少佔學員時間。在穀倉,就是3天2晚的爆品模式大課(穀倉爆品總裁營),以速成的形式讓學員迅速掌握穀倉沉澱的爆品模式打法。
3天課程講透爆品模式,整體內容有三塊:做粉絲的用戶戰略、做爆品的產品戰略、做流量的營銷戰略。這部分我們是有教無類的,歡迎各行各業的企業家來聽課,不設太多門檻。
然後解決2和7的問題,穀倉會在大課學員裡選擇作業做得好的積極分子,進入集體式爆品落地孵化項目,每次只招收15支以內的隊伍,每支隊伍由3人組成,一邊做項目,一邊由教練組手把手輔導,一邊和同學們進行交流,最後要有項目路演。集體式孵化階段表現出色的團隊,則進入穀倉一對一的加速輔導階段,直至項目成功。
迄今為止,我們培訓了五六千名的企業家和高管,既有傳統企業老大、也有創業者和世界五百強企業高管,集體式孵化了140個項目,一對一加速了20多家。我們的目標是在未來的3年裡,培訓1萬名企業家,孵化加速100個國貨品牌。
將軍起於行伍,邊學邊幹,以賽代練,才能真正培養出優秀的產品家。
我比較看好這三種類型的人才,他們最有希望成為產品家,做出國貨爆品。
第一類是激情猶存的「老男人」,尤其是大企業裡擔當過產品總監、研發總監、設計總監、營銷總監的,且有強烈的創業衝動的。
第二類是傳統企業的老大,在艱難的商業環境中能夠存活五年以上的,都不是省油的燈,都有幾下子,只要頭腦夠開放、願意放下身段學習新思維新打法的,也有希望做出新國貨品牌。
第三類人與第一類相似,也是老男人創業,但不是離開原先的大公司去創業,而是在原有大公司的支持下創業,也是一種可能性。這已經不是單打獨鬥就能贏的時代了,大公司的資源支持很重要。
穀倉的課堂,尤其歡迎以上這三種類型的人才。
當然,我在這裡要特別強調,一定要找對方向、方法得當,所以要想少走彎路、提高效率,一定要花時間聽聽穀倉的爆品大課。
我們將於9月25日-27日在深圳舉辦新一期的「穀倉爆品總裁營」,想做爆品、想做國貨品牌的朋友們,咱們深圳大課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