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看到這樣一個新聞,有個孩子說看到電視機裡面的人物出來了,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泡泡的父母經常出差,很少有時間陪泡泡,上學的時候還好說,有老師,放假的時候怎麼辦呢?和大多數父母的選擇一樣,讓電視機陪伴孩子,直到孩子說出了電視機裡面的人出來後,泡泡父母發現事情不對勁了。
孩子總是有稀奇古怪的想法,泡泡的父母剛開始以為這是泡泡自己和他們鬧著玩,或者是看到動畫片裡面的小英雄很喜歡,希望和他們一起玩才這麼說的,可是過了幾天後發現別的孩子如果有這種表現一般都是很開心的樣子,而泡泡卻變得很害怕。當泡泡媽媽問泡泡是怎麼回事,泡泡也不說,就是抱著媽媽不放手,最後泡泡媽媽決定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看。
醫生診斷後告訴泡泡媽媽,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害怕電視。為什麼害怕電視呢?泡泡媽媽想不通,醫生解釋到,泡泡是一個很喜歡社交的孩子,他喜歡真人社交,這類小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是最開心的。但是因為你們經常出差,沒時間陪她,孩子就覺得電視機是個壞蛋,裡面的人會把她抓走。
知道原因的泡泡父母,後來在醫生的建議下開始增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儘可能遠離電視,而泡泡慢慢的也就好了。
其實除了讓孩子遠離電子產品,我們大人也應該如此。電子產品讓我們接觸的更多,但是人與人的正常交往卻在慢慢淡化,雖然我們因為現在工具的原因開始習慣,可是孩子並不如此,畢竟他們接觸的社會和擁有的知識過少,很難用電子產品和我們交流。
1、 和孩子一起遠離電子產品
我和朋友經常在一起聊天發現現代人的通病,就是沒耐心。我們常常說現在的孩子怎麼老是看手機電視,其實我們才是看的最多的吧。
因為電子產品,現在人的專注力明顯下降了很多,而如果孩子在學習的時候你在看手機,那孩子當然會有意見,心裏面也是想著手機還不是書本。
所以如果孩子本身就是性子好動的,我們父母一定要多陪孩子,一起做孩子感覺無法完成的事情,而不是只下達指令。
2、 多和孩子溝通
大多數家長都能做的很好,但是有一部分因為工作或者本身的性格原因,和孩子溝通的比較少。
如果是工作忙,那麼只要有機會見到孩子就一定要多陪陪孩子。而如果是性格原因,那麼為了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自己還是要多改變一下。我們往往知道自己的缺點,和孩子溝通的時候也可以講講自己的故事,不但是很好的拉近與孩子之間距離的方法,也能使自我成長。
3、 適當給孩子獎勵。
曾經在央視二臺的一個節目裡面,看到一個"神童",會背很多詩詞,父母是怎麼教育的呢?
其實就是傳統的蘿蔔加大棒的方法,父母在很早就通過獎勵讓孩子學會簡單的數學和時間知識,然後給孩子定規矩。比如看了一本書就可以買一個玩具,一周內有一天不學習周末就不能去遊樂場等等。
孩子在獎勵的引導下就會養成父母都希望的習慣,當孩子有成就感,喜歡學習後,不用父母說就能自己學習,而那個時候獨立的性格也就產生了,可以遠離父母的監督。
寫在最後:
無論方法是什麼,我們家長一定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尤其是說話的語氣。有時候我們要把孩子當成長輩,比如你的爺爺奶奶看待,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很多父母在教育上沒有耐心,沒說兩句就開始發脾氣,而這樣會讓孩子害怕你,適當的威嚴當然是需要的,但是太過了就不是威嚴,而是恐懼。希望每個家長不但是一個好父母,也是孩子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