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之《致母親》是北京電視臺根據我的微博《我的高考作文:我與協和婦產科有個約會》改編而成。我很喜歡這部短片,因為它回答了一個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作為男性,你為什麼選擇婦產科?
在任何場合,我的回答都是:因為我母親死於婦科腫瘤,所以我選擇婦產科。這是一個30多年前,一個小孩對母親的承諾。
小時候我戀母情節很重,整天像影子一樣黏著媽媽,小學畢業前還要在媽媽床上才能睡著。母親去世時我剛12歲,半懂事不懂事的少年。家人怕影響我學習,在母親去世兩個月之後才告訴我噩耗。
據說當時我一聲都沒有哭出來就昏了過去。醒來後我哭喊著要媽媽,我要媽媽…。族中的嬸嬸大媽、姐姐妹妹們沒有辦法安慰我,只好陪著我一起哭。哭到最後沒有力氣了,我說:我要當醫生! 那個時候,我的夢想就是去母親曾經說過的那個什麼病都能治好的大醫院當醫生,去幫助像母親一樣的人。
那年的冬天特別寒冷,那年的寒假特別漫長。無憂無慮的童年戛然而止,我就像風中搖曳的枯草,無依無靠。我能思念的,就是那張已經破損的照片…..
母親去世後的第5年,1987年我考入的西南地區最好的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求學過程異常艱辛,但總歸堅持了下來。
母親去世後的第10年,1992年,我以連續三年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選入北京協和醫院。由於我後來知道母親死於婦科腫瘤,畢業時我選擇了婦產科----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締造的科室。
母親去世後的第18年,2000年,我從導師郎景和院士門下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期間既做婦科醫生,也做產科醫生,還到法國巴黎國立健康與醫學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母親去世後的第25年,2007年,老師尊重我的意願,讓我進入了人才濟濟的婦科腫瘤組。老師說,我有一種解不開婦科腫瘤情節。
母親去世後的第30年,2012年,我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斯坦福和哈佛大學交流4個月,研修婦科腫瘤。
當我被問及在22年行醫過程中,有哪些事兒最讓我難忘的時候,我想起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18年前那位有嚴重心臟病還堅持
要懷孕生孩的母親。到急診的時候母親和胎兒極其危險,經過同事和我的努力,不但保住了大人,還幫助大人留住了小孩,圓了她當母親的夢。我和這家人一直保持聯繫,她兒子今年高三,前幾天去他家的時候,都1米91了。
另一件事是去年10月10日,我為一名直腸癌術後,盆腔巨大包塊的婦女冒險進行手術。她病情很重,腹脹如鼓,無法平躺,兩天兩夜沒有睡覺。我一直猶豫是否手術,做夢都夢見她在手術臺上出問題!但是她的一句話觸動了我冒險的神經。她說她有個10多歲的小孩,她想多活幾天,以便好好和小孩說再見。我說那好,我就和她一起賭一把。手術艱難下臺,腹脹問題緩解,但腫瘤無法切除,穩定後她出院回家。今年1月16日,她弟弟告訴我她平靜地走了。我沒能夠救回這她的命,但讓她的孩子多見到媽媽96天,略感欣慰。
儘管家人告訴過我母親死於婦科腫瘤,但到底是什麼腫瘤並不清楚。在母親去世30年之後的一個傍晚,我躺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草坪上,以一名婦科腫瘤專家的視角,對母親的病進行了回顧性診斷。應該是子宮內膜癌,如果發現得早,是不太會死人的。這讓我的思想發生了一些改變。
我原來總想儘可能多看病人,做手術,搞科研,寫論文。但我逐漸覺得,如果能讓廣大女性朋友認識婦科疾病或者腫瘤的徵象,早期就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比多看幾個病人,多做幾臺手術或多寫幾篇論文或許更好。
於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我將重心轉入醫學科普,先後在江蘇衛視《萬家燈火》和湖北衛視《飲食養生匯》做了6期婦女健康節目,在《人民日報》發6篇關於子宮肌瘤的科普文章。還與向陽教授一起主編了《協和名醫談婦科腫瘤》。
儘管人們對這本傳統科普的評價不錯,但我自己並不滿意。其實我想以輕鬆風格,寫一本給正常女性或只有輕微不適的女性閱讀的通俗科普。我喜歡古體小說,於是萌生了以評書方式,圍繞女性重要器官---子宮,寫出一本章回體形科普的想法。春節假期,我完成了大部分寫作任務,暫定為《子宮….》,並在網上貼出了一些試讀章節,希望母親節能夠上架。很費心血,但我願意。
的確,由於母親的原因,我從心底願意為女性患者服務。因為,每一張床上的女性患者,後面都是一個家庭,說不定身後就有像我當年那樣的半大孩子。我提醒自己:信守承諾,記住來處,不忘初心!
各位女性朋友婦女節快樂!
2014年3月8日婦女節
譚先傑
專家簡介:
譚先傑,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