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母親》一位協和婦產科男醫生的婦女節溫情講述

2020-12-23 手機鳳凰網

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之《致母親》是北京電視臺根據我的微博《我的高考作文:我與協和婦產科有個約會》改編而成。我很喜歡這部短片,因為它回答了一個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作為男性,你為什麼選擇婦產科?

在任何場合,我的回答都是:因為我母親死於婦科腫瘤,所以我選擇婦產科。這是一個30多年前,一個小孩對母親的承諾。

小時候我戀母情節很重,整天像影子一樣黏著媽媽,小學畢業前還要在媽媽床上才能睡著。母親去世時我剛12歲,半懂事不懂事的少年。家人怕影響我學習,在母親去世兩個月之後才告訴我噩耗。

據說當時我一聲都沒有哭出來就昏了過去。醒來後我哭喊著要媽媽,我要媽媽…。族中的嬸嬸大媽、姐姐妹妹們沒有辦法安慰我,只好陪著我一起哭。哭到最後沒有力氣了,我說:我要當醫生! 那個時候,我的夢想就是去母親曾經說過的那個什麼病都能治好的大醫院當醫生,去幫助像母親一樣的人。

那年的冬天特別寒冷,那年的寒假特別漫長。無憂無慮的童年戛然而止,我就像風中搖曳的枯草,無依無靠。我能思念的,就是那張已經破損的照片…..

母親去世後的第5年,1987年我考入的西南地區最好的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求學過程異常艱辛,但總歸堅持了下來。

母親去世後的第10年,1992年,我以連續三年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選入北京協和醫院。由於我後來知道母親死於婦科腫瘤,畢業時我選擇了婦產科----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締造的科室。

母親去世後的第18年,2000年,我從導師郎景和院士門下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期間既做婦科醫生,也做產科醫生,還到法國巴黎國立健康與醫學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研究。

母親去世後的第25年,2007年,老師尊重我的意願,讓我進入了人才濟濟的婦科腫瘤組。老師說,我有一種解不開婦科腫瘤情節。

母親去世後的第30年,2012年,我作為訪問學者赴美國斯坦福和哈佛大學交流4個月,研修婦科腫瘤。

當我被問及在22年行醫過程中,有哪些事兒最讓我難忘的時候,我想起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18年前那位有嚴重心臟病還堅持

要懷孕生孩的母親。到急診的時候母親和胎兒極其危險,經過同事和我的努力,不但保住了大人,還幫助大人留住了小孩,圓了她當母親的夢。我和這家人一直保持聯繫,她兒子今年高三,前幾天去他家的時候,都1米91了。

另一件事是去年10月10日,我為一名直腸癌術後,盆腔巨大包塊的婦女冒險進行手術。她病情很重,腹脹如鼓,無法平躺,兩天兩夜沒有睡覺。我一直猶豫是否手術,做夢都夢見她在手術臺上出問題!但是她的一句話觸動了我冒險的神經。她說她有個10多歲的小孩,她想多活幾天,以便好好和小孩說再見。我說那好,我就和她一起賭一把。手術艱難下臺,腹脹問題緩解,但腫瘤無法切除,穩定後她出院回家。今年1月16日,她弟弟告訴我她平靜地走了。我沒能夠救回這她的命,但讓她的孩子多見到媽媽96天,略感欣慰。

儘管家人告訴過我母親死於婦科腫瘤,但到底是什麼腫瘤並不清楚。在母親去世30年之後的一個傍晚,我躺在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草坪上,以一名婦科腫瘤專家的視角,對母親的病進行了回顧性診斷。應該是子宮內膜癌,如果發現得早,是不太會死人的。這讓我的思想發生了一些改變。

我原來總想儘可能多看病人,做手術,搞科研,寫論文。但我逐漸覺得,如果能讓廣大女性朋友認識婦科疾病或者腫瘤的徵象,早期就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效果比多看幾個病人,多做幾臺手術或多寫幾篇論文或許更好。

於是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我將重心轉入醫學科普,先後在江蘇衛視《萬家燈火》和湖北衛視《飲食養生匯》做了6期婦女健康節目,在《人民日報》發6篇關於子宮肌瘤的科普文章。還與向陽教授一起主編了《協和名醫談婦科腫瘤》。

儘管人們對這本傳統科普的評價不錯,但我自己並不滿意。其實我想以輕鬆風格,寫一本給正常女性或只有輕微不適的女性閱讀的通俗科普。我喜歡古體小說,於是萌生了以評書方式,圍繞女性重要器官---子宮,寫出一本章回體形科普的想法。春節假期,我完成了大部分寫作任務,暫定為《子宮….》,並在網上貼出了一些試讀章節,希望母親節能夠上架。很費心血,但我願意。

的確,由於母親的原因,我從心底願意為女性患者服務。因為,每一張床上的女性患者,後面都是一個家庭,說不定身後就有像我當年那樣的半大孩子。我提醒自己:信守承諾,記住來處,不忘初心!

各位女性朋友婦女節快樂!

  2014年3月8日婦女節    

譚先傑        

 

專家簡介:

譚先傑,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相關焦點

  • 婦產科男醫生:天天都是「三八節」
    湖北日報(荊楚網)訊 記者 白菲斐 通訊員 姚敏  今天是國際「三八節」,在全社會目光聚焦於女性群體的時候,更有一群圍繞在女性身旁,每天都為女性服務的男性們值得關注,他們就是婦產科的男醫生。  3月7日,記者走進襄陽市中心醫院婦產科,忙碌的男醫生應對著女病人的各種就醫需求。
  • 婦產科的男醫生郎景和談論對醫學的理解
    每次見他,總要在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那長長走廊的一頭、一間小而不起眼的門前等很久。這扇門沒有門牌,陌生人也許會把它當作倉庫或儲藏室,然而穿白大褂的醫生一個個拿著各種文件,走馬燈一樣出來進去。  一般至少要等15分鐘以上,才會見他推開緊閉的門,閃身出來迎客。
  • 協和譚先傑醫生自述:從土家放牛娃到婦產科醫生
    母親去世後的第10年,1992年,我以連續三年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選入北京協和醫院。由於後來得知母親死於婦科腫瘤,畢業時我選擇了婦產科---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締造的科室。2018年,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錄製的《子宮故事》還被作為三八婦女節特別節目播出。除了給受病痛困擾的女性普及醫學知識外,我更希望女性在沒有得病的時候就關注健康,於是我參照古體小說,圍繞子宮撰寫了一套112回的章回體科普《子宮情事》,入選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和健康中國十大科普圖書,被師弟馮唐高評為醫學科普中的《紅樓夢》。
  • 海南日報數字報-聽婦產科「男神」說說心裡話
    他們是婦產科男醫生,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醫者仁心,保衛著婦女同胞們的健康。  海南日報記者日前走訪調查發現,我省婦產科男醫生數量雖只佔到婦產科醫生總數的10%左右,但他們中卻有不少人擔任著醫院的婦產科主任或產科主任,是女性患者的健康保護「男神」。那麼,這些婦產科「男神」們日常工作中都有著怎樣的酸甜苦辣?他們又是怎樣讓女患者對他們敞開心扉的呢?讓我們一起聽聽他們的故事。
  • 今日819中國醫師節 聽聽婦產科男醫生的酸甜苦辣
    有這樣一群男性,他們是孩子的爸爸,他們是妻子的丈夫,他們還有個神聖的職業——婦產科醫生。在女性醫生包圍中的婦產科,男醫生們是怎樣的一種存在?今天是「8·19」醫師節,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爸爸們,聽聽他們這個有些特殊崗位上的酸甜苦辣。
  • 婦產科男醫生的「一陽指」為何可怕,產婦稱:真是尷尬又痛苦
    導讀:婦產科男醫生的「一陽指」為何可怕,產婦稱:真是尷尬又痛苦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婦產科男醫生的「一陽指」為何可怕,產婦稱:真是尷尬又痛苦!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婦產科男醫生們,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2.學歷高 老高曾在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現稱北京協和醫學院)就讀8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當時國內唯一的設有8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重點醫科大學); 後加入出國的潮流,在美國獲得了生物化學博士學位、醫學博士學位;並於2004年,在羅伯特×伍德×詹森醫院完成了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 婦產科男醫生的從醫經歷被拍成微電影 收穫無數好評
    一段9分鐘的視頻,講述了一個婦科男醫生的30年,視頻裡的他,淡定從容地做著高難度手術。視頻裡的主人公,是廈門市第二醫院婦科副主任馮繼良,這部微電影近日入圍了第二屆全國衛生微電影節,也逐漸讓人們認識了這位「婦女之友」馮繼良。  廈門網訊 (海西晨報記者宗琴)在婦科這個崗位上,男醫生馮繼良默默耕耘了30載。曾經,他被誤解、被家屬打、被跟蹤,而如今,他改良了傳統腫瘤手術法,為廣大婦女減少痛苦,深受歡迎。
  • 婦產科的男醫生
    「婦產科」「男醫生」,這兩個關鍵詞的碰撞,讓人忍不住「好奇」。滄州市人民醫院婦科主任、頤和院區常務副院長孫金豹,從事婦產科工作已近30年,他為數不清的女性患者解決了難題。在他眼中,醫學裡沒有性別之分,只有病情的輕重緩急。
  • 廈門一婦產科男醫生從醫經歷被拍成電影 獲無數好評
    ­  一段9分鐘的視頻,講述了一個婦科男醫生的30年,視頻裡的他,淡定從容地做著高難度手術。視頻裡的主人公,是廈門市第二醫院婦科副主任馮繼良,這部微電影近日入圍了第二屆全國衛生微電影節,也逐漸讓人們認識了這位「婦女之友」馮繼良。­  在婦科這個崗位上,男醫生馮繼良默默耕耘了30載。曾經,他被誤解、被家屬打、被跟蹤,而如今,他改良了傳統腫瘤手術法,為廣大婦女減少痛苦,深受歡迎。
  • 婦產科男醫生30年經歷被拍成電影曾遭男家屬暴打
    一段9分鐘的視頻,講述了一個婦科男醫生的30年,視頻裡的他,淡定從容地做著高難度手術。視頻裡的主人公,是廈門市第二醫院婦科副主任馮繼良,這部微電影近日入圍了第二屆全國衛生微電影節,也逐漸讓人們認識了這位「婦女之友」馮繼良。在婦科這個崗位上,男醫生馮繼良默默耕耘了30載。
  • 婦產科男醫生30年經歷被拍成電影 曾遭男家屬暴打
    一段9分鐘的視頻,講述了一個婦科男醫生的30年,視頻裡的他,淡定從容地做著高難度手術。視頻裡的主人公,是廈門市第二醫院婦科副主任馮繼良,這部微電影近日入圍了第二屆全國衛生微電影節,也逐漸讓人們認識了這位「婦女之友」馮繼良。在婦科這個崗位上,男醫生馮繼良默默耕耘了30載。曾經,他被誤解、被家屬打、被跟蹤,而如今,他改良了傳統腫瘤手術法,為廣大婦女減少痛苦,深受歡迎。
  • 兩類人做了婦產科的男醫生,你屬於哪一類?
    一名男醫生選擇婦產科的確會令人不可思議。對我來說,選擇婦產科也確實是機緣巧合。2005年我剛剛碩士畢業,當實習醫生,當醫院徵求去向的時候,我填寫了外科和婦產科。兩類人做了婦產科的男醫生麥德伍德先生曾經說過:「有兩種男人做了婦產科醫生。一些是對婦女有一種特殊的敏感和關心,而另一些則是非常謹慎,因為要判斷病人是很困難的。他們處理的每個病例和操作,都不會發生在他們自身。
  •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簡介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是國家衛生部命名的林巧稚婦產科研究中心,國家級重點學科,全國婦產科疑難重症診治中心,國家教委博士學位授予點,婦產科博士後流動站,衛生部婦產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婦產科藥物研究基地,國家級婦產科繼續教育基地 。
  • ——婦產科男醫生全勝在安圖的幫扶故事 - 奉化日報-數字報刊平臺
    記者 李露    他有一個很少見的名字——全勝,他還是婦產科裡比較少見的一位男醫生。由於出生在黑龍江省,今年6月,奉化區人民醫院醫共體總院選派專技人才去安圖掛職幫扶時,全勝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然而他在安圖工作的第一天,居然是從一場雞飛蛋打的鬧劇中開始的……7月6日,被新任命為安圖縣人民醫院婦產科主任的全勝第一次坐專家門診,下午2時,科室同事急匆匆跑來求助,她們發現一名二胎產後可疑子宮脫垂的患者,一時拿不定主意,想請全勝幫忙指導。    在徵得患者本人同意後,全勝進入診室與當地醫生一起會診病人,並現場指導康復治療計劃。
  • 婦產科檢查,面對男醫生顯尷尬,聽聽男醫生怎麼說
    文/可馨育兒一個男醫生的無奈小林,一名婦產科醫師,本來醫生是一名神聖的職業,但是和自己戀愛三年的女朋友,卻因為自己的職業要和自己分手。女朋友說以前上學的時候,沒覺得這份工作有什麼,可是自從小林工作之後,女朋友就開始有點牴觸婦產科醫生這個職業。
  • 母親節 | 成華區各街道母親節主題活動溫情滿滿
    濃情5月,又一個母親節悄然而至,昭青路社區攜手成都鏈家龍城店在轄區小遊園開展「時光獻禮 唯你最美」母親節主題活動,轄區百餘名母親參加活動。有一種愛,偉大而平凡,如潤物春雨,似拂面和風;有一份情,無私而博大,綿綿不斷,情誼深長,這就是母愛。通過此次活動,讓社區居民感受到了節日的溫暖,在此,祝福轄區所有的母親健康長壽,節日快樂。
  • 婦產科為什麼會有男醫生?專家:男醫生的好處你們想不到
    婦產科為什麼有男醫生呢?很多孕婦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有的孕婦在分娩過程中,遇到男醫生接生,心裡多多少少都會有點尷尬,覺得不好意思。 前幾天在看私信的時候有一位寶媽給我留言:自己在分娩的時候遇見的就是男醫生接生,當時尷尬的她滿臉通紅。 就問能不能換一位女醫生,但是值班的護士卻告訴她給她接生的這位醫生是整婦產科醫術最好的醫生。這位寶媽覺得這個護士是在忽悠自己,在婦產科男醫生怎麼會比女醫生醫術精湛?
  • 產科男醫生難獲準嶽母認同 不敢說在產科工作(圖)
    西安婦產科男醫生:患者從拒絕到「非你不可」  近幾年來,表現婦產科男醫生的影視劇火了不少,這也反映出人們對這個職業的好奇和關注。昨日是「三八」婦女節,記者走近了這些被戲稱為「婦女之友」的婦產科男醫生們。他們有的已是業內專家,有的還略顯青澀,但在治病救人、迎接生命時,他們的敬業和堅持令人尊敬。
  • 婦產科男醫生何閏華:患者的信任給我成就感
    婦產科男醫生何閏華:患者的信任給我成就感 來源:2020-09-16 16:34:00 作者:何醫生直言,其實婦產科更需要男醫生。有一句玩笑話「累死累活婦產科」就說明了婦產科的工作強度之大。一臺婦科手術動輒七八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產科24小時待命,遇上難產或扎堆生產,醫生忙得連軸轉,這都很考驗醫生的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