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譚先傑醫生自述:從土家放牛娃到婦產科醫生

2020-12-20 環球健康

北京電視臺的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之《致母親》是我很喜歡的視頻,因為它回答了我經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第一,你為什麼要當醫生?第二, 作為男性,你為什麼當婦產科醫生?第三,作為手術醫生,你為什麼熱心女性健康科普?

大約從四歲半開始,我就和媽媽一起為生產隊放牛。上了小學以後,放學回家也要到山上幫著媽媽放牛或者割草。與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中的金童差不多,小時候我整天像影子一樣黏著媽媽,每天都要在她的床上才能睡著。

母親去世時我還不到12歲,在離家五十多公裡外的縣城上初中二年級,半懂事不懂事的少年。母親臨走時怕影響我學習,叮囑家人兩個月之後,也就是放寒假的時候才告訴我消息。

得知噩耗後,我一直大哭,哭到沒有力氣了,我說:我要當醫生! 那個時候,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個什麼病都能治好的醫生。

母親去世後的第5年,1987年,我考入了西南地區最好的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求學過程異常艱辛,但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終于堅持了下來。

母親去世後的第10年,1992年,我以連續三年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選入北京協和醫院。由於後來得知母親死於婦科腫瘤,畢業時我選擇了婦產科---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締造的科室。

母親去世後的第18年,2000年,我從老師郎景和院士門下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期間既做婦科醫生,也做產科醫生,還到法國巴黎國立健康與醫學研究院進行婦科腫瘤的博士後研究。

母親去世後的第25年,2007年,恩師尊重了我的意願,我沒有留在他所在的婦科專業組,而進入了人才濟濟的婦科腫瘤組。正如恩師所說,我有一種解不開的婦科腫瘤情節。

母親去世後的第30年,2012年,我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斯坦福和哈佛大學交流4個月,研修婦科腫瘤。

在那個夏天的傍晚,我跟隨美國導師出完門診後,躺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前的草坪上,以一個婦科腫瘤專家的視角,對母親的病情進行了回顧性診斷---子宮內膜癌,一種早期可治癒、晚期能致命的婦科腫瘤。如果當時家人能知道一些醫學知識,母親的疾病就有可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就可能會活下來。正是這段特殊的經歷和感悟,讓我回國後開始致力女性健康科普。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我在《健康時報》《生命時報》《健康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連續發表科普文章,還與向陽教授一起主編了暢銷醫學科普《協和名醫談婦科腫瘤》。同時在江蘇衛視《萬家燈火》、湖北衛視《飲食養生匯》和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養生堂》錄製女性健康科普節目。2018年,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錄製的《子宮故事》還被作為三八婦女節特別節目播出。

除了給受病痛困擾的女性普及醫學知識外,我更希望女性在沒有得病的時候就關注健康,於是我參照古體小說,圍繞子宮撰寫了一套112回的章回體科普《子宮情事》,入選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和健康中國十大科普圖書,被師弟馮唐高評為醫學科普中的《紅樓夢》。

儘管」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坦白地說,作為臨床一線醫生,科普工作多少有些不務正業之嫌,很費時間和精力。然而我願意!的確,由於母親的原因,我從心底希望女性不要成為患者。因為,每一張床上的女性患者,後面都是一個家庭,說不定身後就藏著像我當年那樣的半大孩子!

我一直以「醫路有你」的書名作為預告,還寫了一首小詩:

條路/是一個少年對母親的承諾。這條路,是一個放牛娃無悔的選擇。一路之上/有父母,有兄弟,有姐妹,有師友,有同學,有同事,有病人,有陌生人……因為有你/不忘初心。因為有你/繼續前行!

然而,書名似乎有些問題,同樣應該是名人名家專用,有點兒大。編輯老師說不如用微紀錄片的名字---《致母親》作為書名,副標題是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讀者面,也更契合全書的情感主線---我從醫以來的所有活動,似乎都是在兌現三十多年前一個少年向母親的承諾。

我贊同這一建議。因為,每個人都有母親,無論高貴還是卑賤,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甚至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和媽媽說話講故事,都是孩子最喜歡的事兒。

(黃石國家公園. 2012年)

《致母親》由60餘篇生活隨筆組成,除個別段落比較沉重外,多半都是詼諧幽默的風格,被編輯評價為「笑中帶淚」。是的,我是渝東的土家族,喜歡或者擅長講故事。有些事,經歷時刻骨銘心,寫出來雲淡風輕,那是因為經過了多年時間沉澱的緣故。然而,每次讀到母親去世的那一段,我依然難以自已......

在每一篇文章中,我講述一個或者幾個故事的目的,都是為了感謝一路走來給過我幫助的人。有父母兄弟,有老師同學,有同事,有病人,還有素不相識的人……

朋友問《致母親》會暢銷嗎?我說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在網絡時代,閱讀紙質書已經是一種情懷。但是我又認為,人性是相通的。《致母親》可能會勾起同齡人的回憶,得到老年人的認可。書中的很多場景,60後、70後甚至部分80後都似曾相識。

與此同時,那些正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年輕人,也可能會對本書產生共鳴。是的,我只是一名普通醫生,根本談不上成功,沒有勵志資本。但是,作為兩度瀕臨失學的放牛娃,能兌現30多年前一個少年對母親的承諾,成為中國頂級三甲醫院的醫生,就是想鼓勵那些在艱苦環境中前行的人,只要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夢想就有可能實現。因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其實書暢銷與否,我並不太在意,畢竟我的主業是開刀看病,寫作碼字僅為業餘愛好。我只是想把一個孩子希望給母親絮叨的故事,分享給有緣的朋友們。

感恩,醫路有你!

師友對《致母親》一書的推薦

書寫是一種對自己的真實體驗和莊重儀式。

——郎景和(婦產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個成功男人的後面必然有一個偉大的母親,一個優秀醫生的後面更是這樣。讓我們一起聽聽譚先傑大夫對母親的懷念與訴說吧!

——馮唐(暢銷書作家,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博士)

出診、手術、講課、寫文章、錄節目、更微博、發為了女性的健康,譚醫生變成一個「絮絮叨叨」的「小男人」。感謝譚醫生分享他對母親的溫情訴說。女人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需要譚醫生和像譚醫生一樣的婦產科醫生們的守護。

——悅悅(北京電視臺《養生堂》《我是大醫生》節目主持人)

我堅信,物理學家寫星空,會比文學家更美。醫生寫生命也是一樣,尤其一位婦產科的名醫,在歷經了人世風霜,見慣了生命循環之後回頭來寫母親,讓人動容。能讀出作者一份最沉重的心事——哪怕後來醫術再精湛,也無法穿越時光回去救治親人。這是一本給少年人的勵志之書,一本給中年人的沉澱之書,亦是給所有人的親情之書。

相關焦點

  • 協和婦產科醫生喊你來看科普書
    讓外行讀得有趣,內行覺得不俗,是北京協和醫院譚先傑教授的新書《子宮情事》帶給大多數讀者的感受。有位醫學哲人說,你僅僅是個好醫生,就還不是一個好醫生。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郎景和院士為《子宮情事》作序時談到,譚先傑大夫值得稱道的是熱愛醫學、熱愛學科、熱愛病人的仁慈之心。
  •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再小的個體,也要有自己的品牌
    近日,5G時代的健康傳播創新論壇開幕,論壇邀請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做了演講 譚先傑表示:「再小的個體,也要有自己的品牌,但曾經對我個人而言,我當初覺得自己不需要品牌,是因為北京協和醫院作為連續10年排名全國第一的醫院,這家『大廟』足以讓人信服。我以為在這個『廟』裡好好『念經』就可以了。但2009年12月初,我們醫院要進行一個正高的評比。一位內科老教授對我說,『譚大夫,很不錯,文章不錯,科研不錯,但你知道你的門診量是多少嗎?』
  • 協和醫院醫生吞棗核成熱點 和患者換位思考網友點讚
    2018年6月2日訊,最近,一名協和醫院醫生吞下棗核之後的經歷成為網絡上關注的熱點。這名醫生名叫譚先傑,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也是婦科腫瘤專家。作為一名全國頂級醫院的專家,誤吞一個尖硬棗核之後在內心上演了諸多劇情。而他將自己的內心戲寫出來之後,被協和醫院的官方微博轉載,也被人民日報公眾號等各大媒體轉載,這篇文章成了火辣辣的爆款文章。
  • 北京協和醫院的醫生試了,還寫出了爆款文
    最近,一名協和醫院醫生吞下棗核之後的經歷成為網絡上關注的熱點。這名醫生名叫譚先傑,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也是婦科腫瘤專家。作為一名醫學博士,一名全國頂級醫院的專家,吞下一個尖硬棗核之後在內心上演了諸多的劇情。
  • 協和醫生口述|美國腫瘤醫院考察記
    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傑曾對美國的腫瘤醫院進行過一番考察。以下是譚先傑醫生的考察實錄,本文摘自三聯書店出版的《致母親: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澎湃新聞經出版社授權刊發。譚先傑在MD安德森癌症中心。2012年5月至8月,我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訪問了美國西海岸和東海岸兩所知名大學的附屬醫院(史丹福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哈佛大學醫學院附屬布萊根婦女醫院)的婦產科,和美國腫瘤研究和治療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和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臨行之前,朋友問我:「你都晉升了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導師,出這趟國損失不小,何必湊熱鬧,而且四個月能學到什麼?」
  • 《只有醫生知道!》:協和婦產科醫生教你「做人」
    那是極有風險的事,瞬息之間變化萬千,或許因為協和是全國頂尖的醫療機構,集中放大了那些稀奇古怪的病、千鈞一髮的生產過程,有些病症、事例完全超出我的想像,萬分揪心。 我發自內心地感慨沒有疾病的生活是多麼美好,而所有的母親都是那麼地偉大。
  • 《致母親》一位協和婦產科男醫生的婦女節溫情講述
    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之《致母親》是北京電視臺根據我的微博《我的高考作文:我與協和婦產科有個約會》改編而成。我很喜歡這部短片,因為它回答了一個我經常被問到的問題:作為男性,你為什麼選擇婦產科?在任何場合,我的回答都是:因為我母親死於婦科腫瘤,所以我選擇婦產科。
  • 協和譚先傑:防宮頸癌 TCT和HPV檢查哪個更靠譜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體檢季,搜狐健康提醒網友們,婦科體檢不是光做B超就好,宮頸健康尤其需要重視。宮頸癌是目前唯一可預防的癌症,從宮頸癌前病變到宮頸癌需要5年—10年。搜狐健康採訪了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傑教授。譚先傑介紹,目前認為,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是由持續存在的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從HPV陽性到宮頸癌變有兩個必要因素: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因此,早期發現HPV感染,是遠離宮頸癌的重要防線。譚先傑介紹,有三種方法可以篩查HPV病毒。
  •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郎景和,辦公室裡千鈴叮咚提醒醫生職責
    郎景和,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名譽主任。1964年,畢業於白求恩醫科大學,畢業後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至今,曾任北京協和醫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夏日的挪威白晝很長,一到晚上,家家的男主人都會聚在外面聊天,女主人做好飯後就會搖起鈴鐺,召喚自家的男主人回家吃飯。鈴鐺背後蘊含著的家庭溫馨與和諧,深深打動了身為婦產科醫生的郎景和,這難道不就是自己工作的職責嗎?此後,他愛上了收集鈴鐺。其實,學醫對於郎景和來說,也有些偶然。1959年,郎景和準備考大學時,最鍾愛的專業是哲學,最想報考的學校是北京大學。
  • 離開協和 體制內一位醫生的選擇
    2013年7月29日,他和往常一樣出門診,從永遠熙攘、人滿為患的大門口上到二樓的婦產科。工作了15年之後,這是他最後一次在北京協和醫院出門診。龔曉明41歲,北京協和醫院婦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他自然成了很多人眼裡的專家。但他從外表看沒什麼專家的派頭,圓臉且白,講話總是很客氣,倒更像是一個青澀的實習醫生。
  • 郎景和院士談婦產科手術的小技法與大道理
    【編者按】儘管當前婦產科的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層出不窮,但是一些基本技法和道理卻萬變不離其宗,是婦產科醫生成長所必須的營養。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婦產科學家、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郎景和教授提出手術有「得藝、得氣、得道」三重境界,其所著的兩卷《婦科手術筆記》系統展示了其手術精髓。
  • 連醫生都恐慌,誤吞棗核有沒有那麼嚴重
    來源:科技日報最近,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教授因寫了「誤吞棗核之後」的心路歷程而霸屏。不要以為作為一個醫生,遇到這事會比普通人鎮定。「一枚尖銳的棗核在體內,實在是讓人不放心啊……」雖然是婦科腫瘤專家,但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譚先傑一邊擔心,一邊用手機查資料,誤吞棗核之後會有什麼樣的後果。雖說這枚讓他魂系夢縈的棗核最終順利地排出了體外,但也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誤吞的棗核究竟會造成什麼危害,以至於讓醫生這麼擔心呢?
  • 協和醫生為紐約時報撰稿:中美醫療差距在哪?
    中國人口13億,2008年中國醫師協會婦產科分會統計顯示,中國已有19萬婦產科醫生,相當於6842個人擁有一個婦產科醫生,這個比例和美國2億多人口,註冊的婦產科醫生2009年統計為4.2萬人,平均每4762人擁有一個婦產科醫生相當。
  • 【健康】協和的醫生誤吞尖硬棗核之後……
    編者按:本文的主人公譚先傑醫生,是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的主任醫師。但如此尖銳的長條型棗核,進到肚子,會不會把胃腸道穿個孔?因為又一股便意,從若隱若現到逐漸清晰。這動人的感覺是如此及時,讓我再一次看到了希望。
  • 婦產科名醫、「網絡大V」 龔曉明:成了全國十大網紅醫生
    從一號難求的婦產科專家,到網際網路醫療的創業者,龔曉明在醫療圈的創業之路越走越多元。  人物名片  龔曉明,1972年出生在臨海,小學開始到黃巖求學,1990年考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98年畢業後獲得醫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他進入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工作,歷任住院醫師、住院總醫師、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
  • 宮頸癌疫苗20個疑問 協和專家:接種疫苗後還需接受篩查
    左為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  中國網財經1月2日訊(記者杜丁)什麼年齡接種HPV疫苗最好?男孩是否可以接種HPV疫苗?日前,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譚先傑在「中國健康媒體記者公益沙龍」上解答了市民最關心的20個有關宮頸疫苗的熱點問題。  Q1:宮頸癌疫苗是什麼?  譚先傑:感染HPV(人乳頭瘤病毒)是導致宮頸癌的「元兇」,這個結論使得宮頸癌成為目前人類所有癌症病變中唯一明確病因的癌症。
  • 男子運動心臟驟停,一群協和醫院醫生出手了
    3月25日晚上八點多,6名北京協和醫院醫生在東單羽毛球館打球,隔壁一中年男子突然心臟驟停倒地。醫生們飛奔過去急救,進行緊急心肺復甦,直到120趕到,送醫半個多小時後,男子就甦醒並能夠講話了。點讚!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的秒拍  據「北京協和醫院」微博消息,3月25日晚上八點多,幾名協和醫生正在北京市東單羽毛球館打球,發現隔壁籃球場一中年男性突然倒地。
  • 婦產科醫生紅黑榜 涉及濟南8家醫院20名醫生
    近日,「濟南媽媽網」根據眾多女士的求醫經歷,自製了一份濟南市各主要醫院婦產科醫生的紅黑榜,涉及8家醫院的20位婦產科醫生。每個上榜醫生背後都有一位女士自述的看病經歷。紅黑榜公布後,幾十位準媽媽爭相跟帖介紹自己的看病經歷。婦產科醫生紅黑榜公布後,由於真實性高,不少準媽媽也開始根據紅黑榜醫生名單,找紅榜醫生看病。
  • 「為什麼婦產科都是男醫生?」男實習生的一番自述,揭開背後真相
    「文/萌主媽咪育兒經(原創,歡迎個人轉載分享)」閨蜜小王到了臨盆的時候,可從她被抬進醫院的那一刻起,開宮口、測胎頭、喊使勁的全都是男醫生,為數不多的幾個年輕女孩也是小護士,站在一邊看著不敢動手。小王感覺自己被看了個遍丟了自尊,心裡很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