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北京電視臺的微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之《致母親》是我很喜歡的視頻,因為它回答了我經常被問到的三個問題:第一,你為什麼要當醫生?第二, 作為男性,你為什麼當婦產科醫生?第三,作為手術醫生,你為什麼熱心女性健康科普?
大約從四歲半開始,我就和媽媽一起為生產隊放牛。上了小學以後,放學回家也要到山上幫著媽媽放牛或者割草。與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中的金童差不多,小時候我整天像影子一樣黏著媽媽,每天都要在她的床上才能睡著。
母親去世時我還不到12歲,在離家五十多公裡外的縣城上初中二年級,半懂事不懂事的少年。母親臨走時怕影響我學習,叮囑家人兩個月之後,也就是放寒假的時候才告訴我消息。
得知噩耗後,我一直大哭,哭到沒有力氣了,我說:我要當醫生! 那個時候,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個什麼病都能治好的醫生。
二
母親去世後的第5年,1987年,我考入了西南地區最好的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求學過程異常艱辛,但在親朋好友的支持下,終于堅持了下來。
母親去世後的第10年,1992年,我以連續三年全年級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選入北京協和醫院。由於後來得知母親死於婦科腫瘤,畢業時我選擇了婦產科---人民醫學家林巧稚大夫締造的科室。
母親去世後的第18年,2000年,我從老師郎景和院士門下畢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期間既做婦科醫生,也做產科醫生,還到法國巴黎國立健康與醫學研究院進行婦科腫瘤的博士後研究。
母親去世後的第25年,2007年,恩師尊重了我的意願,我沒有留在他所在的婦科專業組,而進入了人才濟濟的婦科腫瘤組。正如恩師所說,我有一種解不開的婦科腫瘤情節。
母親去世後的第30年,2012年,我作為高級訪問學者赴美國斯坦福和哈佛大學交流4個月,研修婦科腫瘤。
在那個夏天的傍晚,我跟隨美國導師出完門診後,躺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前的草坪上,以一個婦科腫瘤專家的視角,對母親的病情進行了回顧性診斷---子宮內膜癌,一種早期可治癒、晚期能致命的婦科腫瘤。如果當時家人能知道一些醫學知識,母親的疾病就有可能被及時發現和治療,就可能會活下來。正是這段特殊的經歷和感悟,讓我回國後開始致力女性健康科普。
三
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我在《健康時報》《生命時報》《健康報》《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連續發表科普文章,還與向陽教授一起主編了暢銷醫學科普《協和名醫談婦科腫瘤》。同時在江蘇衛視《萬家燈火》、湖北衛視《飲食養生匯》和北京衛視《我是大醫生》《養生堂》錄製女性健康科普節目。2018年,在中央電視臺《健康之路》欄目錄製的《子宮故事》還被作為三八婦女節特別節目播出。
除了給受病痛困擾的女性普及醫學知識外,我更希望女性在沒有得病的時候就關注健康,於是我參照古體小說,圍繞子宮撰寫了一套112回的章回體科普《子宮情事》,入選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和健康中國十大科普圖書,被師弟馮唐高評為醫學科普中的《紅樓夢》。
儘管」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科技創新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但坦白地說,作為臨床一線醫生,科普工作多少有些不務正業之嫌,很費時間和精力。然而我願意!的確,由於母親的原因,我從心底希望女性不要成為患者。因為,每一張床上的女性患者,後面都是一個家庭,說不定身後就藏著像我當年那樣的半大孩子!
我一直以「醫路有你」的書名作為預告,還寫了一首小詩:
這條路/是一個少年對母親的承諾。這條路,是一個放牛娃無悔的選擇。一路之上/有父母,有兄弟,有姐妹,有師友,有同學,有同事,有病人,有陌生人……因為有你/不忘初心。因為有你/繼續前行!
然而,書名似乎有些問題,同樣應該是名人名家專用,有點兒大。編輯老師說不如用微紀錄片的名字---《致母親》作為書名,副標題是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讀者面,也更契合全書的情感主線---我從醫以來的所有活動,似乎都是在兌現三十多年前一個少年向母親的承諾。
我贊同這一建議。因為,每個人都有母親,無論高貴還是卑賤,無論成功還是失敗,甚至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和媽媽說話講故事,都是孩子最喜歡的事兒。
(黃石國家公園. 2012年)
六
《致母親》由60餘篇生活隨筆組成,除個別段落比較沉重外,多半都是詼諧幽默的風格,被編輯評價為「笑中帶淚」。是的,我是渝東的土家族,喜歡或者擅長講故事。有些事,經歷時刻骨銘心,寫出來雲淡風輕,那是因為經過了多年時間沉澱的緣故。然而,每次讀到母親去世的那一段,我依然難以自已......
在每一篇文章中,我講述一個或者幾個故事的目的,都是為了感謝一路走來給過我幫助的人。有父母兄弟,有老師同學,有同事,有病人,還有素不相識的人……
朋友問《致母親》會暢銷嗎?我說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在網絡時代,閱讀紙質書已經是一種情懷。但是我又認為,人性是相通的。《致母親》可能會勾起同齡人的回憶,得到老年人的認可。書中的很多場景,60後、70後甚至部分80後都似曾相識。
與此同時,那些正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年輕人,也可能會對本書產生共鳴。是的,我只是一名普通醫生,根本談不上成功,沒有勵志資本。但是,作為兩度瀕臨失學的放牛娃,能兌現30多年前一個少年對母親的承諾,成為中國頂級三甲醫院的醫生,就是想鼓勵那些在艱苦環境中前行的人,只要不放棄希望、不放棄努力,夢想就有可能實現。因為,「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
其實書暢銷與否,我並不太在意,畢竟我的主業是開刀看病,寫作碼字僅為業餘愛好。我只是想把一個孩子希望給母親絮叨的故事,分享給有緣的朋友們。
感恩,醫路有你!
師友對《致母親》一書的推薦
書寫是一種對自己的真實體驗和莊重儀式。
——郎景和(婦產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一個成功男人的後面必然有一個偉大的母親,一個優秀醫生的後面更是這樣。讓我們一起聽聽譚先傑大夫對母親的懷念與訴說吧!
——馮唐(暢銷書作家,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博士)
出診、手術、講課、寫文章、錄節目、更微博、發為了女性的健康,譚醫生變成一個「絮絮叨叨」的「小男人」。感謝譚醫生分享他對母親的溫情訴說。女人是母親,是妻子,是女兒,需要譚醫生和像譚醫生一樣的婦產科醫生們的守護。
——悅悅(北京電視臺《養生堂》《我是大醫生》節目主持人)
我堅信,物理學家寫星空,會比文學家更美。醫生寫生命也是一樣,尤其一位婦產科的名醫,在歷經了人世風霜,見慣了生命循環之後回頭來寫母親,讓人動容。能讀出作者一份最沉重的心事——哪怕後來醫術再精湛,也無法穿越時光回去救治親人。這是一本給少年人的勵志之書,一本給中年人的沉澱之書,亦是給所有人的親情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