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考試》雜誌是公開發行的省級教育期刊,以服務高考改革,服務高中教學,研究高考命題規律為辦刊宗旨。2018年1月與中國知網達成合作之後,其影響力與日俱增。
本刊全年面向全國一線優秀教師、教研人員、命題專家、高校師生徵稿,投稿不收版面費!!好平臺等你來,歡迎積極關注與投稿!
把握任務方向,凝練核心立意品讀經典,智慧寫作
——2020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試題解讀
高考牽動著千萬學子的心,每年最先曝光的高考作文試題一直頗受公眾關注,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甚至其他科目的老師也會樂此不疲地參與其中。作為分值最大、最能體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作文題,當然值得我們語文人去研究和探討,以便更好地堅守語文教學的陣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2020年全國卷Ⅰ作文題讓許多老師和學生感到意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深入生活、了解社會、關注時事沒有錯,但一味地追尋熱點,反而會束縛學生。如今大大小小的模擬卷以及作文輔導資料無一例外地緊跟熱點來命題,乍一看,有的竟像是時事政治的材料彙編。每個人似乎都有押中高考作文題的把握,而2020年的高考作文可以說是反押題、去套路的典型案例。
但全國卷Ⅰ作文題並不是「脫胎換骨」的巨變,而是守正創新的傳承。材料引自傳統文化中的經典事例,相信也是為大多數學生所了解或熟知的,幾位歷史人物的身上所體現的人生價值和意義,也能夠充分彰顯出「立德樹人」的理念;而寫作任務是寫一篇發言稿,不僅延續了近幾年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命題特點,更是承接近兩年來作文任務的命題形式。
對於這道作文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分析:
材料作文的審題關鍵在於對材料的研讀和評判,對材料內容的準確理解是寫好作文的前提,也恰是對學生語文能力的考查。本段材料講述的是經典歷史事件,即齊桓公在鮑叔的舉薦下任用管仲從而霸業天下的故事。釐清三個人物之間的關係,尤其是齊桓公和管仲的前後關係非常重要。對於過去較少關注這段經典故事的學生來說,研讀材料也能弄明白他們之間的關係。從「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中容易得知「公子糾和管仲」與「公子小白和鮑叔」本是分屬兩個陣營的,而且由下文所交代的「(管仲)用箭射中他(齊桓公)的衣帶鉤」應該知道,管仲和齊桓公甚至是有仇的。另外,抓住材料中對人物評價的詞語也就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如「鮑叔甘居其下」「能知人」等,我們就能夠對幾位人物的行為做出自己的理性判斷和認知:齊桓公不計前嫌,英明果敢,胸懷天下;管仲賢能多才,能順應時變,竭盡所能,勇於擔當,忠於國家;鮑叔則慧眼識珠,知人善任,虛懷若谷。這是他們三人身上閃爍的人性光輝,是他們的價值所在。理解之後,就為我們在三個人物中選擇一個談認識和感觸做好了準備。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核心特點是任務,考生帶著任務去思考,才能交出合格的答卷。也許是因為複習備考時曾多次訓練和寫作這一類型的作文,讓一些考生對任務要求視若無睹,比如僅僅抓住了「寫一篇發言稿」這一形式上的任務,而忽略了根本性的任務,即「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這提醒我們要寫「感觸最深」的那一個人,而不能逐個評論、面面俱到,否則就是偏題。
「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也明確了寫作的方向,不能添枝加葉地追敘往事,也不能高談闊論地評判論述,而要思考人物,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如果沒有明確這一任務,抓不住這一方向,就有可能偏離了本次寫作的要求。這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關注的問題。
「引—議—聯—結」是比較流行的作文結構樣式,我們不提倡統一的作文模式,但它確是一種有借鑑意義的行文思路。針對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這裡重點說說「聯」,「聯」即聯繫材料、聯繫現實。聯繫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是「讀書會」,發言的內容自然是對書中某個人物的感觸,離開材料則無從談起;「感受和思考」則必須聯繫現實、聯繫自我等。三個人物身份、地位不同,思考的角度也有別。站在新時代的高度,我們理應讓歷史照進現實,從肩負時代使命的角度審視歷史人物,進而關注今天社會發展中不同身份的人物在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齊桓公作為領袖人物,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膽識氣度是成就大業的先決條件;管仲的過人才智和勇於擔當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變革;鮑叔的知人善任以及甘居其下的謙遜精神助力了國家的發展。當今中國正走在蓬勃發展的強國之路上,有關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勇氣和魄力,有敢於擔當大事的人才和海納百川的胸懷,我們就能以偉岸的身姿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通過這樣的「聯」,才能凝練文章的核心,作文的主旨也才會更加突出。
可從如下角度立意:
1.氣度決定高度;
2.胸懷大志方能治國安邦;
3.勇於擔當,做新時代的主人;
4.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5.成就別人也是成就自己。
綜上分析,2020年高考全國卷Ⅰ的作文命題對於教師的作文教學有如下啟示:寫作是學生思想的展露、思維的呈現、能力的檢驗,是最能考查學生語文能力的途徑。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摒棄猜題、押題訓練,擺脫格式化、模式化的寫作套路,紮實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把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在實處,因為這才是語文教學的本真。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編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申請轉載或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微信聯繫孟老師:13895795961。
歡迎各位老師與同學在評論裡分享自己的看法
每周我們會在留言的名單中選取一人
送出期刊一本!
名單會在下周的文章頭部公布
歡迎大家踴躍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