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萬擊敗60萬大軍,廉頗:打秦國我唯唯諾諾,打燕國我重拳出擊

2020-12-18 我和歷史有個約定

引言

戰國中後期,秦國奉行遠交近攻的國策,對三晉發動凌冽攻勢,三晉屢戰屢敗。公元前262年爆發的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一意孤行的換上了紙上談兵的趙括,致使40餘萬趙軍主力被白起分而圍殲,損失殆盡。公元前259年,秦趙再一次爆發了邯鄲之戰,雖然這次戰爭,趙國在魏國信陵君和出國春申君的幫助下取得了艱難的勝利。

但邯鄲之戰的殘酷與兵員、物資的嚴重損耗,對於剛剛經歷了長平之戰嚴峻局勢的趙國而言,無疑於火上澆油。西邊的秦趙兩國打得火熱,東邊的燕國也開始蠢蠢欲動起來。秦趙長平之戰與邯鄲之戰時,燕國屢屢兵犯趙境,並趁機攻取了趙國的北部重鎮昌城。但由於秦國虎視眈眈,趙國無力雙線作戰,所以面對燕國不甘「寂寞」之舉一直隱忍不發。

不甘寂寞,趁人之危

一來二去,使得少不更事的燕王喜認為趙國已是強弩之末,逐漸生出大舉攻趙乃至滅趙的念頭。燕王喜召來昌國君樂間(燕國名將樂毅之子)詢問滅趙之計,樂間的答覆猶如一盆冷水潑在燕王喜頭上,「趙,四戰之國也,其民習兵,伐之不可」。為進一步刺探趙國虛實,公元前251年,燕王喜命丞相慄腹以修好之名出使趙國,「相慄腹約歡趙,以五百金為趙王酒」。

慄腹回到燕國後,稟報燕王喜「趙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極力勸說燕王喜籌劃攻趙之戰。昌國君樂間與大夫將渠抓住燕王喜腰間結系印紐的綬帶,以阻止其上車,並哭諫道「臣非以自為,為王也」。燕王喜大怒道「吾以五而伐一,安能敗乎」,自己以五倍的兵力伐趙,還怕打不贏嗎?隨即「以腳蹴之」,將樂間和將渠一腳踢開。

其民習兵伐之不可

公元前251年,「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慄腹之謀,舉兵擊趙」。在長平之戰與邯鄲保衛戰爆發的數年之後,一貫擅於背後捅刀燕國遂命丞相慄腹為統帥,起全國之兵,號稱60餘萬,戰車數千乘,浩浩蕩蕩殺向趙國。60萬燕軍分作兩路,一路由丞相慄腹親統40萬,攻打趙國鄗地,另一路由副將卿秦統領20萬,攻打趙國代地。

如此龐大的陣仗在燕國歷史上只有樂毅五國伐齊能與之相比,燕王喜志在必得,他親率一支偏軍以為策應。這位年輕的國君自信滿滿,欲效仿乃祖燕昭王,一舉振興燕國。反觀趙國這邊,由於剛剛經歷了長平大戰與邯鄲保衛戰,丁壯盡失、無以為戰。趙孝成王不得不將十幾歲的娃娃和六十多歲的老漢全都應徵入伍,總算是拼湊了一支13萬人的弱旅。

趙壯者皆死長平可伐也

差距懸殊,以少勝多

一方60萬大軍,一方13萬老弱;一方乘人之危,一方生死存亡;一方侵略他國,一方抗擊侵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家國安危存亡之間,老將廉頗臨危受命,率領這13萬臨時拼湊起來的趙軍北上禦敵。由於燕軍分作兩部,故而廉頗將這13萬趙軍也分作兩部,他親率8萬士卒前往鄗地迎戰燕國丞相慄腹40萬大軍,另一路5萬前往代地與燕將卿秦對峙。

廉頗深知慄腹好大喜功、有勇無謀,且燕軍兵無戰心、士氣低落的特點,「以輕兵為鋒,伏大軍於後」。先示之以老弱疲憊之卒,隱其精銳,誘慄腹孤軍深入,「慄腹既敗輕兵,追之甚急」。廉頗知慄腹將來,再以事先埋伏好的精兵強將橫向殺出,打燕軍一個措手不及。燕軍「及遇伏軍即大亂。腹死鬥不退,為亂兵所殺」。廉頗得勝的同時,另一路5萬趙軍也傳來捷報。

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慄腹,俘卿秦」,消息傳到燕國,舉國震動。昌國君樂間長嘆,遂棄燕奔趙,燕王喜悔不聽樂間之言。廉頗將兩路趙軍兵合一處,乘勝追擊,「頗逐之五百餘裡,圍其國。燕人割五城請和,乃聽之。解燕圍」。燕王喜這一波糗大了,乘人之危欲滅趙國,結果被趙國反殺,都城還被趙軍圍了,最終割讓了五座城池請和。

打秦國唯唯諾諾,打燕國重拳出擊

鄗代之戰,老將廉頗居功至偉,趙孝成王「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丞相」。在趙奢大破秦軍於閼與而被封為馬服君的18年後,一代老將廉頗也終於通過對燕的鄗代之戰獲封為信平君。在後世人眼裡,廉頗是真英雄,與其有關的歷史典故也很多,諸如「負荊請罪」、「一飯三矢」。

負荊請罪

老將軍廉頗在與魏國、燕國等弱國作戰時,可謂是戰功赫赫,但是面對勁敵秦國,就不是這樣了。例如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命中更胡陽率軍十萬圍攻趙國山城閼與,趙惠文王召集群臣商討救援閼與之策。已經成名多年的廉頗說「閼與道遠險狹,難救」。而此時尚屬初出茅廬的趙奢卻回答道:「閼與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於穴中,將勇者勝」。

在前者看來,「道遠險狹」是不能出兵的理由,而在後者看來,「道遠險狹」卻是勝利的條件,並說出了狹路相逢勇者勝的豪言壯語,兩者高下立判。事實證明趙奢也做到了,他出奇計一舉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此戰也是東方六國以一國之力對秦軍取得的第一次大勝,極大的鼓舞了東方六國抗秦的信心。後起之秀趙奢也因此先於廉頗受封為馬服君。

將勇者勝

公元前262年,秦趙長平大戰爆發,「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趙使廉頗將而攻秦」。從這段記載我們隱隱可以看出,趙國是在「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無人可用情況下,矮子裡面拔將軍,不得已才讓廉頗出戰的。而戰鬥一開始,廉頗就連戰連敗。「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障四尉。七月,秦軍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其西壘壁」

廉頗在長平之戰第一階段屢屢失利,不得已「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並非是英明之舉,實是不得已而為之。由於廉頗初戰失利,進而消極防禦,給了秦軍重新部署調整的時間,其本人對長平之戰的慘敗是負有一定責任的。用一句話形容廉頗是非常貼切的:打秦國唯唯諾諾,打燕國重拳出擊。雖然如此,但廉頗在鄗代之戰中的表現也是值得肯定的。

結語

在公元前251年爆發的燕趙鄗代之戰,老將軍廉頗僅僅以十餘萬老弱士卒,擊潰了燕國六十萬大軍,並且乘勝追擊攻入燕國,圍困燕都,堪稱我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在這場鄗代之戰中,作戰經驗豐富廉頗非常清楚這支由老弱病殘倉促間組成的部隊,與燕國大軍正面相抗鬥勇,無異於以卵擊石。正是戰前周密的部署、知己知彼的分析,戰鬥中機動靈活、虛虛實實的戰術運用,才創造了趙軍以少勝多的奇蹟。

參考文獻

劉向,《戰國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79年

楊寬,《戰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相關焦點

  • 外戰我唯唯諾諾,內戰我重拳出擊,LPL,我小虎又回來了
    讓玩家們都回想起那句話:外戰我唯唯諾諾,內戰我重拳出擊,LPL,我小虎又回來了。RNG戰隊在S9世界賽慘敗之後,就有很多RNG的粉絲表示,小虎還是退役吧,2200的瑞茲也太坑了吧。但是有更多粉絲表示,世界賽算什麼,我虎大將軍打內戰還不是把你們安排得明明白白的。從小虎在這次德瑪西亞杯上的表現來看,這句話是真的有道理呀。
  • 全明星周末Doinb單殺theshy:平時我唯唯諾諾,比賽我重拳出擊?
    Theshy大家都了解的,LPL最喜歡發育的選手,發育期動不動就把對線選手打爆還裝作若無其事的靦腆樣子。而Doinb就更奇葩了,身為今年的冠軍中單卻一點冠軍的牌面都沒有,渾身都是節目效果,面對theshy瘋狂認慫,在之前的直播中嘗試練習一下solo技術,結果被對面十五秒單殺,就此放下一句話:「我已經看到我和shy哥solo的畫面了。」卑微之情溢於言表。
  • 慶餘年我唯唯諾諾,完美關係我重拳出擊!
    也有網友總結了一句,董可飛就是,慶餘年裡面我唯唯諾諾,完美關係裡面我重拳出擊! 你們覺得呢?
  • 在《慶餘年》裡唯唯諾諾,在《重生》中重拳出擊
    但這一切都只敢慶帝背後幹,一到了慶帝面前就變得唯唯諾諾的,典型的欺軟怕硬,而且總是在慶帝面前裝得一副柔柔弱弱的樣子。也難怪慶帝會不喜歡這個太子!雖然現在的張昊唯大家還不太熟知,但張昊唯個人的「簡歷」卻非常的精彩。張昊唯是標準的科班出身,在上學的時候也出演了一些作品,但基本都沒有太大的名氣。
  • 尚能飯否的廉頗憑什麼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廉頗:憑我一腔熱血
    文|飛魚說戰國時期有四大名將,秦國武安君白起不僅在長平之戰中坑殺了趙國四十萬大軍,而且消滅了其餘六國大量的有生力量,為秦國統一六國奠定基礎,秦國武成候王翦橫掃三晉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乃至整個冷兵器時代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戰爭,秦國投入兵力65萬,趙國投入兵力45萬,規模堪稱百萬級別的戰爭,長平之戰初期,雙方將領分別是趙國廉頗對陣秦國王齕,廉頗看到了秦國軍隊的勇猛,決定避其鋒芒,堅守長平,使秦軍不能前進一步。
  • 七大罪第三季:面對敵人唯唯諾諾,回到家裡重拳出擊的她真的吸粉
    黛安在從多洛錄的修行回來之後鬥級從3250大幅度提升到了15100,看起來實力提升了不少,但是在七大罪騎士團中絕對不算強大的,像是金已經達到了41600,然而金在被黛安打中了一下之後頭部流血不止,若是沒有頭盔保護的話,金的受傷或許會更加嚴重,甚至當場斃命。
  • 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惹怒秦國,葬送趙國45萬精銳
    秦國勞師伐韓,趙國坐享其成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嬴稷採用相國範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策略,繼續發兵攻打韓國,佔領野王,使韓國的上黨郡成為一座孤城。由於前兩年韓國已有數城落入秦國之手,韓桓惠王驚恐萬分,又是派人去秦國謝罪,又是主動獻出上黨請和。
  • 《大秦賦》之趙國名將:李牧、龐煖、廉頗都是什麼結局?
    在《大秦賦》中,不僅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秦始皇等秦國君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王翦、蒙驁、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樊於期、桓齮、王齕、楊端和等秦國將領,同樣讓人沒有忽略。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秦國的武將讓人印象深刻,趙國作為秦國一統六國的最大對手,也有不少一流的將領。其中,就本文所要說的李牧、龐煖、廉頗,可謂《大秦賦》中的趙國三大名將。
  • 廉頗是誰?個人經歷是什麼?
    秦國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衝要。為掃除障礙,秦昭襄王(前306-前251年)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趙之良將廉頗統領趙軍屢屢擊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政策,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後,秦國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
  • 秦國最慘烈的「將相之爭」:導致白起自盡,20萬秦軍傷亡!
    戰國時期,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面對藺相如的不斷升遷,武將廉頗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大局為重,儘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 王開東:廉頗叛國的教育學啟示
    廉頗成了一個愛國的英雄,進而又成為一個悲情英雄,供後世的英雄們悵然憑弔。先看將相和。司馬遷寫人最有講究,寫廉頗突出其武功,突出他「以勇氣聞於諸侯」。秦國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上,雖然沒有佔到半點便宜,但始終不敢對趙王胡來,其原因之一就是忌憚廉頗之勇。
  • 小時候的阿拉斯加唯唯諾諾,長大後「重拳出擊」,就像頭小獅子
    金毛總是一把將阿拉斯加摁住,小阿拉斯加也是只能無奈地趴在地上接受金毛的「蹂躪」,阿拉斯加:我好想逃,卻逃不掉!結果幾個月後,曾經的小阿拉斯加畫風突變,就好像是吃了豬飼料一樣,瞬間就在個頭上超越了金毛,曾經的小弟轉眼就變成了大哥。
  • 信陵君率領五國大軍擊敗秦軍後,為何不一鼓作氣,消滅秦國呢?
    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在取得勝利之後,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五國聯軍,卻各自散去,也即沒有繼續攻打秦國,甚至沒有借著這一次機會來消滅秦國。那麼,問題來了,信陵君率領五國大軍擊敗秦軍後,為何不一鼓作氣,消滅秦國呢?換而言之,這不是浪費機會嗎? 一 首先,邯鄲之戰後,趙國轉危為安。
  • 《大秦賦》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曾是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對於邯鄲之戰來說,最終的結果是秦國吃到了敗仗,損失了20萬大軍,從而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歷史進程。值得注意的是,在《大秦賦》這部電視劇中,因為主角是嬴政等秦國一方,所以,對於其他諸侯國的人物,自然不會有較多篇幅的刻畫。對於本文所要說的信陵君魏無忌,在歷史上可謂是邯鄲之戰的關鍵人物,並一度成為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這要歸功於趙武靈王改革的胡服騎射,戰國時的趙國以騎兵和弓弩兵為主,從「步戰」走向「騎戰」,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輕鬆滅了中山國,使趙國成為秦國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趙武靈王趙國又是出產名將最多的國家,趙奢、廉頗、李牧、扈輒、龐煖等,戰國四大名將有兩名(廉頗和李牧)就出在趙國。
  • 秦國第一功臣——郭開,戰國有四大戰神我一個滅了倆
    最近,隨著《大秦賦》的熱播,我們又重新認識了戰國有四大名將白起、王翦、李牧、廉頗。前兩位屬秦國,後兩位屬趙國。秦統一的最大阻力,應該就是趙國,趙國最厲害的就是,廉頗和李牧兩大戰神,但是因為一個人,最終戰神沒落,趙國亡國。
  • 世人只知道「負荊請罪」,卻不知道藺相如和廉頗最終的下場!
    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實力很強大了,這讓秦昭襄王有了吞併六國的野心,但是這個時候六國依然有著不俗的實力,所以秦國要滅掉它們絕非易事,秦國也不敢和六國或者其中的幾國同時交戰。
  • 秦國滅亡了楚國,而楚人滅亡了秦朝
    對於志在統一天下,掃平六合的秦國來說,楚國最難打。首先楚國一直是是南方大國。時候嬴政召見李信詢問伐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的答案是20萬。後來嬴政又召見王翦詢問伐楚方略時,王翦給出的答案是伐楚需要60萬兵。王翦的答案嬴政不滿意,他認為王翦老了,而後任命李信為主帥開始伐楚,而王翦也很有眼色的申請退休回家養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