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率領五國大軍擊敗秦軍後,為何不一鼓作氣,消滅秦國呢?

2020-12-14 騰訊網

在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走向強大。在崛起之後,秦國不斷蠶食山東六國的疆域,取得了多場戰役的勝利,比如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當然,秦國的步步緊逼,也引起了山東六國的緊張,從而促使山東六國組成聯軍來遏制秦國。其中,就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來說,也被稱之為河外之戰。此戰,是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在合縱攻秦之戰中,魏信陵君無忌率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於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擊敗秦軍的一次作戰。

在這場戰役中,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由魏信陵君魏無忌指揮攻秦,在河外(今河南西部黃河以南地區)大敗秦軍,並尾追至函谷關後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不過,比較可惜的是,在取得勝利之後,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五國聯軍,卻各自散去,也即沒有繼續攻打秦國,甚至沒有借著這一次機會來消滅秦國。那麼,問題來了,信陵君率領五國大軍擊敗秦軍後,為何不一鼓作氣,消滅秦國呢?換而言之,這不是浪費機會嗎?

首先,邯鄲之戰後,趙國轉危為安。信陵君魏無忌救趙有功,但他竊取魏王虎符,擊殺大將晉鄙,害怕魏安釐王降罪,不敢再回魏國,命令副將率軍回魏,自己率領賓客停留在趙國。 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秦莊襄王聽說信陵君留趙,認為這是攻魏的大好機會,令蒙驁率軍東向攻魏。魏兵屢敗,不能抵擋秦軍進攻。因此,魏安釐王派遣使者到趙國,請魏無忌回國拒秦。信陵君回國後,魏王免其竊符殺將之罪,授上將軍印。

到了公元前247年,信陵君致書各國,請求派兵援魏。趙、韓、燕、楚等國國君素來敬重信陵君,紛紛遣軍到魏,聽其節制,只有齊國不肯發兵。同年,信陵君魏無忌率領魏、趙、韓、楚、燕五國聯軍西向攻秦,秦軍敗退。聯軍追至河外,包圍了秦軍。在這場戰役中,信陵君魏無忌親冒矢石,率先衝鋒,促使五國聯軍士氣大振,緊隨衝鋒。秦陣營混亂,蒙驁因腹背受敵,被迫西退。聯軍乘勝攻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北)。秦軍緊閉關門,堅守不出。

對此,五國聯軍和秦軍相持逾月,聯軍撤回。魏安釐王為表彰信陵君擊敗秦國,收復關東失地的功勞,將其拜為上相,封邑五城。對此,在筆者看來,五國聯軍之所以沒能一舉消滅秦國,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這是因為秦國大軍退守函谷關,選擇藉助於山川之險來堅守,這讓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五國大軍幾乎無計可施。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裡處的王垛村(依《後漢書·郡國志》所載:「谷城」瀍水出,有函谷關。谷城隸屬河南尹轄治,遺址應在今洛陽市西北磁澗鎮柴灣村附近,而東漢時的函谷關應在今新安東3.5公裡處。),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裡,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在戰國時期,秦國之所以有恃無恐,頻繁進攻山東六國,無疑是仗著自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換而言之,秦國不怕在山東六國的戰場上吃到敗仗,因為即便被擊敗的話,自己也可以退守函谷關,通過函谷關來抵擋山東六國的聯軍。在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秦軍雖然被初期受挫,不過在退守函谷關之後,信陵君魏無忌同樣無計可施。

一定程度上,秦國的函谷關,可以和三國時期蜀漢的劍門關相提並論了。在魏滅蜀之戰中,鍾會率領10多萬大軍進攻蜀漢,卻被姜維擋在劍閣一帶。雖然姜維只有數萬大軍,不過,因為劍門關易守難攻,鍾會也是無計可施。另一方面,在河外之戰中,信陵君魏無忌之所以退兵,也是因為當時的五國聯軍,不具備消滅秦國的實力。彼時,趙國經歷長平之戰、邯鄲之戰的重創,已經沒有多少精銳之師了。如果是巔峰時期的趙國,不用其他諸侯國的幫忙,自己就可以和秦國較量了。

同樣的道理,魏國和韓國在商鞅變法後,可謂屢次遭到秦國的進攻,不僅損兵折將,更丟失了大片的疆域。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中,燕國和楚國雖然派出了兵馬,但是,這兩個諸侯國因為距離秦國相對較遠,受到的威脅相對較小,所以在合縱攻秦之戰中更偏向於出工不出力。因此,在筆者看來,不是信陵君魏無忌不想消滅秦國,而是當時的山東五國沒有這個實力。

最後,在戰國末期,秦國的整體實力已經碾壓山東六國中的任何一個諸侯國了。當然,對於山東六國來說,如果能夠團結一致的話,還是可以和秦國一較高下的。不過,因為山東六國之間的利益不同,即便組成了聯軍,也很難一舉消滅秦國。因為在戰國末期,想要真的消滅秦國,意味著山東六國都必須拼盡全力,拿出所有的兵馬。對此,在筆者看來,讓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國出兵的話,還是比較容易的,因為這三國和秦國非常鄰近,深受秦國的威脅。

更為關鍵的是,一旦擊敗了秦國,這三個諸侯國也容易從秦國手中奪取疆域。不過,對於燕國、楚國、齊國這三國,他們所面臨的情況則明顯不同了。其中,就齊國來說,和秦國之間隔著魏趙韓三國,也即沒有受到秦國的直接威脅,自然不願意參加山東六國的合縱攻秦之戰。至於燕國和楚國,雖然派出了大軍,但是,他們也不是真心出力,畢竟秦國當時的主要進攻目標,不是燕國和楚國,而是魏趙韓三國。綜上,在第四次攻秦之戰中,當秦軍退守函谷關後,信陵君魏無忌率領的聯軍和秦軍相持數個月後,只能選擇退軍,對於這些諸侯國來說,既沒有實力,也不敢奢望一下子消滅秦國。而這,自然給了秦國喘息之機,促使其繼續執行一統六國的計劃。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信陵君有多牛?曾兩度擊敗秦國,名列戰國四大公子之首
    三年後,秦軍再度攻趙,此時的趙國元氣還未恢復,根本無法抵擋秦國大軍。於是乎,秦軍兵臨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其間雖然有平原君趙勝散盡家財,募得三千死士這樣的壯舉,但面對強大的秦軍,這仍然是杯水車薪。這時候,曾經傲立於東方六國的趙國,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開始向周邊各國求援。
  • 信陵君為何能位居「戰國四公子」之首?因為他兩次擊敗秦國!
    對此,在筆者看來,也是非常同意這一觀點,因為在戰國末期,信陵君魏無忌可以說是兩次擊敗秦國了。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只有一次擊敗秦國的戰績。從這一戰績上來看,信陵君位居戰國四君子之首,自然是比較合理的。
  • 戰國時期,魏國公子信陵君有大功於國家,為何信陵君的結局不好?
    信陵君在軍事上兩度擊敗秦軍,第一次就是著名的歷史典故「竊符救趙」,這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當時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是到了危急時刻,於是向魏國求救,但是魏王因害怕秦國而不敢出兵。但信陵君的竊取魏王兵符的做法,對魏國來說不僅無功而且有罪,信陵君利用魏王身邊最信任的女人,盜取兵符,並殺死魏國的大將晉鄙,私自調動軍隊去救援趙國,信陵君這樣的做法對於魏國來說是叛國之大罪。雖然最終解救了趙國,但是信陵君的做法將魏王置於何地,國君的兵符隨時可以被拿走,那麼魏王的國君之位,是不是也隨時可以被信陵君奪去呢?
  • 信陵君沉迷酒色而死,48年後劉邦祭奠信陵君,人生最後時刻得透悟
    區區三千人面對秦軍不過羊入虎口,門客那是這樣用的?聽完高人所言話裡有話,信陵君立馬虛心討教,最後侯嬴建議信陵君,通過幫魏王寵妃如姬報仇,讓如姬幫偷兵符,最後自己領軍上陣,事才靠譜。這就是竊符救趙,一切如計劃所料,幫如姬報仇後,魏王兵符順利到了信陵君手上。
  • 《大秦賦》之信陵君:竊符救趙,曾是秦國東出的強勁對手!
    當時範雎從魏國逃到了秦國當宰相,因怨恨魏國的國相魏齊,多次慫恿秦昭襄王攻打魏國,秦軍包圍了大梁,擊敗魏國駐紮在華陽的大軍,迫使芒卯戰敗而逃。魏安釐王和魏無忌為此十分憂慮。秦昭襄王在位時,魏國、韓國、趙國、楚國等諸侯國,都遭到了秦國大軍的屢次進攻。
  • 一身攸關六國之存亡,兩卻強秦,信陵君魏無忌真乃國士無雙
    本來魏王已經允諾出兵救趙,可是秦國威脅說,如果魏軍膽敢援救邯鄲,必定報復魏國!魏安釐王瞬間秒慫,下令大軍停止進軍邯鄲!關鍵時刻,是信陵君一諾千金,不惜以自己的榮華富貴為代價,擊殺大將晉鄙奪得兵權,成功在邯鄲城下與趙、楚軍隊合力擊潰秦軍!
  • 大秦賦:合縱連橫,譜寫傳奇——戰國四大公子之魏信陵君
    魏王在秦國的恐嚇下,不敢發兵救援。信陵君派人從魏王寢宮偷出兵符(即「竊符救趙」),趕赴軍營殺死領軍大將晉鄙,親率八萬精兵趕赴戰場擊敗秦軍,使得趙國得以存活。信陵君面見魏孝文王趙丹雖然這一次擊敗不可一世的秦軍,讓信陵君聲名大振,但他所擁有的力量也為哥哥魏安釐(lí )王忌憚(魏王的愛妃如姬為信陵君甘冒死罪,偷竊可調動十萬雄兵的虎符),所以事後客居趙國
  • 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短文主要講了秦國繼長平之戰後,圍攻趙國都城邯鄲,信陵君竊符救趙,解了邯鄲之圍。讀完之後,一個仁而下士、英勇果敢、善於反省、宅心仁厚的君子形象躍然紙上。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出生可謂高貴,但他不驕不躁,非常謙卑,不把高高在上的大官看得無與倫比,也不把低微的門客看得很LOW,對待任何人都是恭恭敬敬,一點也不傲慢。
  • 戰國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竊符救趙、復存魏,為何傷於酒色而亡?
    戰國中後期,隨著秦國的強大,關東六國貴族為了挽救自己國家,開始網羅天下人才,擴大自己的實力,這其中最傑出的人物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以及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被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 信陵君在長平之戰前好幾年就預言了秦國將怎樣滅魏,魏王為何不信?
    大秦的剋星——俠將公子信陵君(4)戰國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卻因太過賢能遭到魏王忌恨,無法執掌軍政,施展自己的才華,如果不是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情,信陵君恐怕也只能成為一個普通的賢公子,而無法作為一代名將名垂青史了。
  • 戰國四公子中,為什麼最有才能的信陵君下場如此悽涼
    四人當中,信陵君魏無忌曾兩次合縱抗秦,在軍事上擊敗秦軍,分別挽救了趙國和魏國,可以說是戰國末期秦國統一道路上的最大障礙,也是戰國四公子中最有軍事才幹的公子。可惜,如此大才卻未能挽救魏國衰敗的禿勢,最終因為魏王的猜忌抑鬱而終,可惜,可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信陵君為什麼會落得悲慘下場。魏無忌(?
  • 三次大勝秦國,從地圖看信陵君的實戰水平
    晉鄙還要派人去大梁核實,信陵君門客朱亥從長袖中取出重四十斤的鐵錘,向晉鄙當頭一擊,可憐老將軍腦漿迸裂,當場氣絕。公元前257年,魏國信陵君領精兵八萬,楚國春申君領十萬大軍,一起救援邯鄲。邯鄲城內的趙軍也攻出城外遙相呼應,聯軍在數量上佔據優勢。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戰國中後期,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開始迅速崛起,然而未曾出過昏君的秦國,為何仍然用了足足七世一百二十餘年才完成統一呢?原因便在於,秦國崛起的同時,山東六國中魏國、齊國、趙國也曾先後強盛,再加上山東六國合縱抵禦秦國東出,導致以一隅敵天下的秦國始終無法對山東六國形成壓倒性優勢。
  • 戰國四大離間計,其中三計與秦國和趙國有關
    離間計是三十六計之一,原指使對方的間諜為我所用,或使對方獲取假情報而有利於我的計策,後指用計謀離間對方引起內訌,在戰國時代主要有四大離間計。一、田單間樂毅公元前284年,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攻取。
  • 為什麼說戰國四公子,唯信陵君最值得欣賞?
    其中孟嘗君、春申君、信陵君三個人都有協調諸侯國「合縱」攻秦的經歷,但只有信陵君成功了。邯鄲之圍,趙國向魏國求救,而魏王陳兵邊境卻不敢出擊,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戰成名。因此相對來講,文武全才,忠信仁義,信陵君是最值得欣賞的。戰國末期,因六國勢弱,覬覦中原的秦國一家獨大,常常是一言不合,就出兵攻伐。
  • 風雲人物,千古傳誦,信陵君魏無忌
    有一次,信陵君和魏王下棋。有大臣稟告魏王,趙國的大軍到了趙國邊界,馬上就要進入到魏國領域。魏王以為是趙王率軍進攻。這時信陵君的門客傳來消息,趙王只是率兵在邊境打獵,沒有進攻的意圖。由此可見,信陵君真沒白花錢,他養的門客也不是吃閒飯的,關鍵時刻,還真能派得上用場。
  • 為何說戰國四公子,只有信陵君名副其實,其他三個都是來湊數的
    戰國四公子指的是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這四個人中只有春申君黃歇不是王室成員,其他的人都是王室成員。他們在戰國雖然齊名,但他們做的事完全不一樣。我們看一下戰國四公子都做了什麼。先看一下齊國的孟嘗君田文,田文是齊威王的孫子。
  • 戰國四君子之首的信陵君,為何慘遭罷黜,最終死於酒色?
    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便是四君子之首。 信陵君魏無忌待人寬厚、謙恭有禮,從不因自己身份高貴而輕視他人,因此士人都願意投入他門下。因為魏無忌在魏國,其餘諸國都不敢侵犯魏國,其聲威可見一斑! 可就是這麼一位名聲顯赫的信陵君,晚年的下場卻極為悽慘,不僅被魏王罷黜官職,最終更是死於酒色之中。這其中究竟有什麼緣故呢?
  • 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在鄢郢之戰後,白起並沒有率領秦軍繼續攻打甚至消滅楚國,也即沒有貫徹一鼓作氣,斬草除根的理念,反而留給了楚國恢復元氣的時間。那麼,問題來了,鄢郢之戰後,楚國遭到重創,秦國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呢?
  • 戰國四公子之首的信陵君,有哪些方面值得我們讚揚?
    當時以養士聞名於世的,有所謂的「四公子」,即齊公子孟嘗君;趙公子平原君;楚公子春申君;魏公子信陵君。他們各自養士三千,傳為千古佳話。但真正禮賢下土,重視和發揮他們作用,並為後人欽重的,只有信陵君一人。信陵君,名無忌,信陵君所處的時代,七強爭雄,各欲徵服宇內一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