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最慘烈的「將相之爭」:導致白起自盡,20萬秦軍傷亡!

2020-12-23 騰訊網

將相和,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典故。戰國時期,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面對藺相如的不斷升遷,武將廉頗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大局為重,儘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對於趙國來說,藺相如、廉頗這一文一武之間的和睦,顯然有助於增強趙國的實力。與此相對應的是,將相之間的失和,無疑會削弱自身的實力。在戰國時期,秦國就出現了將相失和的問題。在這場最慘烈的將相之爭中,可謂沒有贏家,並且還損秦銳士二十萬,推遲了秦朝的建立時間。

首先,秦國最慘烈的「將相之爭」,發生在白起和範雎之間。一方面,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白氏,名起,郿邑(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戰國時期名將, 「兵家」代表人物。另一方面,範雎(?-前255年),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人,著名謀略家,秦國宰相,因封地在應城,所以又稱為「應侯」。秦昭襄王這位君主在位時,白起、範雎這兩人可謂左膀右臂,成為秦昭襄王開疆拓土的重要幫手。

不過,在長平之戰後,白起和範雎的關係逐漸惡化,乃至於走向了對立。眾所周知,在長平之戰中,不僅趙括被殺,趙國的40多萬精銳士卒,也被白起坑殺了。在趙國元氣大傷的背景下,白起本來準備趁機消滅趙國。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國再次平定而來上黨郡,後兵分兩路進攻韓國和趙國。

面對秦國大軍的步步緊逼,韓國和趙國都非常恐懼,派蘇代用重金打遊說秦國宰相範雎,並且向範雎傳達「白起如果消滅趙國的話,那麼他的地位就會超過你」的意思。在此基礎上,韓國和趙國還表示願意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對此,範雎也嫉妒白起的功勞,擔心白起會壓制自己,於是秦兵疲憊,亟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範雎結下仇怨。

對此,在筆者看來,長平之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確實是一個消滅趙國的機會,這樣可以不給趙國喘息之機。不過,對於宰相範雎來說,顯然是因私忘公了,也即因為個人利益上的計較,阻撓了白起消滅趙國的計劃。進一步來說,由於範雎沒有以大局為重,不僅導致秦國將相失和,還讓秦國在接下來的邯鄲之戰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公元前259年1月,秦昭襄王停止了繼續攻打趙國的步伐。不過,到了同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公元前258年1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還是沒有收穫。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卻認為不應該發兵攻打趙國了。也即在白起看來,秦國已經錯過了消滅趙國的最好時機。現在趙國經過半年多的時間,已經恢復了一定的實力,再加上戰國七雄可能干涉,所以不應該繼續攻趙。

不過,秦昭襄王不聽,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進擊秦軍。趙國守軍配合城外魏、楚兩軍出城反擊,從而取得了邯鄲之戰的勝利。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邯鄲之戰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造成秦國軍隊接近20萬人的傷亡,推遲了秦國一統天下的進程。等到邯鄲之戰失敗的消息傳來後,秦昭襄王強令白起率軍攻趙。白起仍稱病不起,後來才迫不得已,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鹹陽市任家咀村)時,白起迎來了賜死的詔書。

最後,對於白起之死,宰相範雎可謂難辭其咎。秦昭襄王與範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最終,白起選擇自盡,時為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年)十一月。對此,在筆者看來,秦昭襄王最終賜死白起,範雎的意見無疑起到了重要作用。正是範雎的讒言,加深了秦昭襄王和白起之間的誤解,導致君臣失和,並讓秦國損失慘重。一方面,白起這位名將的自盡,導致秦國的精銳之師不在百戰百勝。如果白起再多活十年的話,秦朝的建立時間完全有可能提前。另一方面,在長平之戰後,範雎因為妒忌白起的功勞,所以阻撓其消滅趙國的計劃。結果,錯失良機的秦國發起了邯鄲之戰,敗給了趙國、魏國、楚國這三國大軍,一下子損失了20萬秦軍。

雖然白起和範雎之間的將相之爭,不能完全歸結為某一方的錯誤,也即一個巴掌拍不響,但是,不得不說的是,相對於寬宏大量的藺相如,秦國宰相範雎顯然不能說是「宰相肚裡能撐船」。換而言之,在白起南徵北戰,立下赫赫戰功之後,如果宰相範雎能夠繼續支持其建功立業,而不是妒忌生恨的話,秦國顯然會在戰國中後期更加強大。此外,在白起自盡後,範雎因為自己舉薦的武將表現令人失望,從而失去秦昭襄王的信任,不得不推舉蔡澤代替自己的位置,辭歸封地,不久病死。

相關焦點

  • 大秦賦:比權力之爭更慘烈、更震撼的是戰爭中的生靈塗炭
    觀眾一方面被秦趙之戰牽動著,另一方面為贏異人所處的危險境地緊張著。當秦國使者前往趙王那兒,贏異人的危機就來了。趙王無法忍受秦國的霸王條款,還把秦國使者扔到城牆下,這便給了秦國藉口,開始發起對趙的攻擊。此時,贏異人已經在趙國做了八年人質,他的父親秦國太子、爺爺秦昭襄王早已差不多忘記他了,畢竟他正是因為不得寵才被送去當人質的。如果不是呂不韋拉著他逃離趙國,恰好又在緊急時刻遇上秦軍,或許贏異人早已死在趙國。然而才剛出狼窩,又入虎口。秦國王族那裡,當贏異人的兄弟嬴傒得知贏異人回來了,在秦臣士倉的主張下,開始謀害起自己的兄弟來。
  • 王齕奪取西壁壘後秦軍換將並實施反間計也說明自己的形勢不利
    在長平之戰進行到第三個年頭,即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軍統帥王齕發動了一次開戰以來最猛烈的攻勢,六月,秦軍發動進攻,攻下兩座趙國堡壘,俘虜四名軍尉。廉頗下令修築新的壁壘,構建新防線。可是到了七月,該防線又告失守,兩名軍尉被俘虜,趙國陣地被秦軍摧毀。這樣,長平防線中的西壘壁落入秦人之手。
  • 虎狼之師秦軍怯戰,秦國三年不敢進攻趙國,武安君李牧醉酒被殺
    匈奴騎兵正前方是李牧精心準備的車陣,將戰車放在最前面,後面是弓弩兵,匈奴騎兵衝過來,前面戰車擋住匈奴戰馬道路,後面弓弩手攢射箭雨,匈奴騎兵既前進不了又後退不得,要後退就會被自己的戰馬踩踏致死,李牧埋伏在兩側的騎兵、步兵一齊殺出,匈奴全軍覆沒,匈奴單于狼狽逃回老巢。
  • 當年秦國在長平坑殺趙國降卒40萬,天道輪迴,幾十年後秦軍也慘遭...
    秦昭王時期,秦國截斷了韓國的上黨,準備將其據為己有。結果上黨軍民不想被秦國統治,紛紛投靠了趙國,趙國便順理成章的接收了上黨的土地,搶了秦國到嘴邊的肉。因為上黨糾紛,秦國和趙國徹底決裂,開展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長平之戰。
  • 秦軍在長平坑殺40萬趙卒,邯鄲卻建秦始皇紀念館,還是河北人厚道
    公元前234年,秦軍攻平陽(今河北磁縣東南),殲滅趙軍10萬。接著揮軍北進,被趙國大將軍李牧大敗於宜安(今河北石家莊東南)。公元前232年,王翦改變戰法,以一部兵力襲擾趙都邯鄲(今邯鄲市),自率主力由上黨郡(郡治長子,今山西長子西南)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將趙攔腰截斷,因李牧預先有防備,受阻還師。
  • 地圖裡的長平之戰,春秋戰國最慘烈的戰爭!
    二、秦國的半韓戰略研究長平之戰,重點是將韓國上黨郡研究清楚,只要將「天下之脊」太行山的南段上黨郡研究清楚,長平之戰就逐漸清晰。太行山,號稱「天下之脊」,也就是天下的脊梁,誰佔領了太行山,就有了天下的脊梁,太行山自然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太行山南部的韓國上黨郡,在三家分晉之後,將魏國和趙國分割為東西兩部分。
  • 秦軍這支虎狼之師,究竟靠什麼橫掃六國?披甲率可見一斑
    那麼,這支虎狼之師是靠什麼來橫掃六國軍隊的呢?從根本上來說,秦國在商鞅變法後實行的十二軍功制,是秦軍戰鬥力的最大源泉。戰國時代,中國的社會制度處於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期,秦國仍有大量的奴隸人口。而軍功爵制的出現,讓秦國的底層看到了奮鬥改變命運的希望。根據十二軍功制,只要帶回敵人的首級,士兵就可以脫離賤籍,就可以擁有土地和房屋,這無異於把敵國士兵的頭顱當成了秦軍更好生活的「墊腳石」。在這樣的激勵下,秦國上下「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這樣的士氣,絕不是六國可比的。
  • 抗日戰爭之中,最慘烈的5大戰役,僅此一戰,傷亡人數多達30萬
    日軍傷亡2600人,國軍傷亡為4萬人,戰爭場面異常慘烈,其實這場戰役之所以如此之慘,歸根結底還是國民黨政府當時執行所謂的「不抵抗政策」,蔣介石政府與日軍高層秘密籤訂了停戰協議,中國軍隊迫使後撤,這也就是說明蔣介石政府承認了偽滿洲國的存在,並且以長城為界碑,讓人感到十分恥辱!
  • 六國是這樣被秦國滅掉的,其中楚國讓秦國付出的代價最大
    另外一些名人,樂毅,田單從他國跳槽來到趙國助力,所以說趙國是最有實力與秦抗爭的國家。不說以前,就從長平之戰後說起,長平之戰趙國雖然戰敗損失40多萬兵馬,但也讓秦損兵折將20多萬。邯鄲之戰,趙國發起山東諸國合縱抗秦,大勝,讓秦國損失近20萬人。
  • 信陵君率領五國大軍擊敗秦軍後,為何不一鼓作氣,消滅秦國呢?
    在戰國時期,秦國在商鞅變法後走向強大。在崛起之後,秦國不斷蠶食山東六國的疆域,取得了多場戰役的勝利,比如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當然,秦國的步步緊逼,也引起了山東六國的緊張,從而促使山東六國組成聯軍來遏制秦國。其中,就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來說,也被稱之為河外之戰。
  • 《大秦賦》之項燕:楚國最後的戰神,挫秦軍,堪稱戰國第五大名將
    王翦認為,魏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若王賁率10萬大軍,足以滅魏;然而,楚國地廣人多,楚軍中又有名將項燕這個硬茬,若要實現滅楚,必須要60萬人馬才行。要知道,60萬兵馬,基本上是秦國的全部家當了,嬴政非常猶豫。這時,秦國大將李信說:「若讓我帶兵伐楚,20萬足矣!」嬴政大悅,命李信和蒙恬二人帶領20萬大軍出徵,王翦勸阻不了,只得回老家養病。
  • 崤之戰,秦國在春秋最大的敗仗,為何被晉國斷了歸路?
    但是姬帶沒有想到,這回想將他領土佔據的不是周襄王,而是晉文公,豈能同日而語。最終,姬帶軍還是招架不住晉軍的強大攻勢,姬帶和隗王后皆死於亂軍之中,晉國取得河內郡。一系列仗打下來,獲益最豐的是晉文公,晉國領土大幅擴張。但是秦穆公沒有得到任何好處,秦國與東周並不接壤。
  • 《大秦賦》中的趙孝成王,輸掉了長平之戰,卻還敢和秦國死磕
    在《大秦賦》中,趙孝成王是不容忽略的人物,因為正是他用趙括取代廉頗,導致趙國在長平之戰中一敗塗地,損失了40多萬大軍。當然,趙孝成王也並非一無是處。長平之戰後,儘管趙國元氣大傷,但是他依然敢和秦國死磕,從而打贏了更為關鍵的邯鄲之戰。
  • 趙孝成王接受上黨惹怒秦國,葬送趙國45萬精銳
    公元前260年,秦國和趙國在長平展開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雙方投入兵力共計105萬人。這場戰爭持續了五個多月,最終以趙國全軍覆沒告終。秦國作為長平之戰勝利的一方,也搭上了20萬人的性命。由於前兩年韓國已有數城落入秦國之手,韓桓惠王驚恐萬分,又是派人去秦國謝罪,又是主動獻出上黨請和。然而,上黨太守靳黈卻是一個有血性的官吏,他請求死守上黨。韓王不敢得罪秦國,於是讓馮亭取代了靳黈。出乎韓王意料的是,馮亭也不願意降秦,還私下將上黨送給趙國。
  • 信陵君在長平之戰前好幾年就預言了秦國將怎樣滅魏,魏王為何不信?
    這件事,就是慘烈的長平之戰,此戰後,趙國青壯損失殆盡,秦軍於是進圍邯鄲,勢要將趙國連根拔起,然後趁勝席捲天下,提前完成統一大業。趙國公子平原君急得團團轉,秦軍如虎狼,吃完了青壯還要吃老弱,邯鄲一破,玉石俱焚,這可如何是好?咋辦,請救兵唄!
  • 太平洋戰場最慘烈之戰 衝繩戰役20萬當地人成冤魂
    衝繩民眾既要承受戰爭的巨大傷亡,還要遭到日本軍隊的凌虐。戰役之烈 太平洋戰場最慘烈之戰1945年3月,美軍在硫磺島戰役之後,準備奪取距離日本本土僅300多英裡的衝繩島,作為轟炸日本的前方基地。而日薄西山的日本也竭盡所能,要在衝繩阻擊美軍。於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大規模的衝繩島戰役爆發了。
  • 趙國曾與秦國比肩,為何最後卻落得一敗塗地的下場?
    春秋與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神奇的歷史,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到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晉國應該是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統一的諸侯國,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晉國三分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趙、魏、韓三個大國。
  • 中原「虎狼之師」秦軍在當時百戰百勝的秘密究竟在何處?
    秦軍究竟有多強 首先秦軍晉升制度非常完善 秦軍的軍銜分為20級 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 二伍為什,設什長一人; 五什為屯,設屯長一人;
  • 兵家四聖候選者之百萬性命的背負者
    因為秦國貫徹商鞅的變法國策,徹底推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但也不是說一點關係也沒有,提拔他的是秦國的丞相魏冉,這位確實為羋月的弟弟。白起一生徵戰無數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 肥之戰,桓齮初期佔優,但終究不敵李牧,此戰影響秦國統一進程
    所以說,秦國在國力佔優的前提下,必然是儘可能削弱趙國的國力,而桓齮此次出徵,並沒還有率部直指邯鄲,也就是說,此次秦軍的主要目的,不是直接滅國。 《史記.秦始皇本紀》十月,桓齮攻趙。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