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記⑮救治工作將暫時告一段落,希望我們最後一位危重患者能...

2020-12-12 重慶電視臺

編者按:

2月13日上午11時45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60人組成的醫療隊整裝集合,前往抗擊疫情的最前線——武漢。

醫療隊成員主要來自附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傳染病或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等科室,他們將作為重慶市派出的第八批醫療隊馳援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

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師王小文就是其中之一。這位年輕的外科醫生曾三次請戰,即便是患有嚴重的過敏性鼻炎,成天悶在防護服裡就是一大挑戰,但他仍毫無畏懼,接到援鄂通知後便立即奔赴前線。

到了武漢,看著這座曾經無比熟悉的城市,看著醫院的患者和前線的醫護人員,王小文心中五味雜陳。利用休息的間隙,他將自己在前線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一一記錄下來。

從他的日記裡,我們可以看到最真實細緻的前線場景,感受到前線醫護人員的辛苦和偉大。

我是一個不善於用語言表達的人,面對一次次感動,一次次無力,一次次希望,我總是沉默不語或者默默哽咽。

最近,朋友們常發來消息,問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去,朋友圈裡也都陸續閃現武漢滿城盛開的鮮花,抗疫形勢一片大好,勝利的曙光就要到來。但我還是更喜歡方方老師說的那句話:災難即將結束,朋友們,千萬不要跟我談勝利。記住,不是勝利,而是結束。我也想再次提醒大家,195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喬舒亞·萊德伯格說過的那句話: 同人類爭奪地球統治權的唯一競爭者,就是病毒。

一個月的救治與守候,我的病人都已慢慢治癒出院。56床婆婆是目前尚未康復出院患者中最後一位危重患者,醫療隊的所有醫務人員每天都在不分晝夜地守候著婆婆,希望她能早日脫離危險,順利康復。

婆婆已經81歲了,是個退休醫生。因年齡大、肺部病變重,2月21日病情迅速惡化出現呼吸衰竭,只有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才能繼續「向死神買時間」。但當時醫院ICU已經飽和沒有床位了,醫療隊為了全力以赴救治婆婆,冒著極大風險在病區創建了臨時ICU,誰都沒放棄,就像周發春主任說的"沒有條件,我們創造條件上,我們來到武漢,不要留下遺憾……"婆婆得益於及時的氣管插管,才暫時保住了性命。

此後,婆婆的病情如過山車般起起伏伏,救治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我們想盡了辦法。3月7日,與死神之間整整14天的拉鋸戰總算見到曙光,婆婆終於順利拔管。又一周過去了,雖然婆婆的病情比之前有所好轉,但還沒有完全脫離生命危險。

我們已經接到指揮部關於醫院騰退加快恢復正常醫療秩序的通知,我們接管的武漢市第一醫院也在其中,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救治工作將暫時告一段落,婆婆的後續治療會有其他團隊接手。本想著等婆婆康復了,走之前跟她合張影,跟她來一次告別的擁抱。我不知道我們離開的那一天婆婆會不會好起來,她是我們最放不下的那個人。

來武漢的日記中,我從來沒有寫過詩,今天請允許我用簡陋的文字表達對你的期望。我們日夜守候,只為相約春暖花開。

(作者: 王小文)

(作者單位: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相關焦點

  • 抗疫日記救治工作將暫時告一段落,希望我們最後一位危重患者能順利...
    醫療隊成員主要來自附一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傳染病或感染科、重症醫學科等科室,他們將作為重慶市派出的第八批醫療隊馳援武漢,整建制接管武漢市第一醫院重症病區。重醫附一院胸心外科主治醫師王小文就是其中之一。
  • 我們把患者從鬼門關拉回來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今天也是我第四次進入病區工作,我所在的第六小組醫護人員經過多日磨合,已經成為了一支精銳小隊,進病房前隊員們互相幫助穿隔離衣防護服,互相檢查不放過任何細節,保證隊友能得到最安全的防護。 進入病區後,所有人嚴肅、嚴謹,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醫生對所有患者進行查房,根據病情修改醫囑,我們護理人員也能快速反應,立即給予相應處理,所有人都配合默契。
  • 滕海風:危重患者綜合救治的開拓者
    可是滕海風又如何能保證足夠的休息?心裡放著一個科室的她,滿腦子考慮的都是工作:哪個患者病情好轉,哪個患者病情加重,哪個患者今天要進行會診,哪個患者需要重新制定治療方案,等等……不論晚上幾點睡,凌晨4點左右都能準時醒過來。她恨不得自己像孫悟空一樣能夠七十二變,變出若干分身來。
  • 中山醫院武漢抗疫紀實:「既然來了就要好好救治每名患者」
    醫護人員齊心協力救治一個危重患者。本文圖片均為 中山醫院 供圖「既然來了,就要好好救治每一個患者」中山醫院第四批援助武漢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區的兩個病房(20和22病區,共80張床位)。病房裡一位73歲女患者氧飽和度在吸氧10L的基礎上只剩下60%,而該患者的丈夫於前一天在這個病房因新冠肺炎去世。
  • 決戰ICU: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
    令他惋惜的是,一些新冠肺炎年輕患者的離去,多跟炎症風暴有關。如何抑制這兇險的風暴?這場「競速跑」,人類醫學研究尚未穩佔優勢。但不懈奔跑的腳步從未停歇,每一絲希望,都不容放棄。「呼吸支持是最緊要的。上周我們遇到了這樣的患者,無創機械通氣不見效果,立即氣管插管,輔以俯臥位通氣。同時,注意器官維護,應用一定劑量的激素。
  • 中山一院集結10餘學科「最強大腦」 合力救治武漢危重症患者
    中山一院副院長陳旻湖教授介紹,中山一院建立了重症患者MDT協作模式,組建了一支包括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等10多個學科的專家隊伍,負責指導病例會診、臨床救治工作,並對醫務人員進行技術培訓。
  • 緊繃一根弦,竭盡所能救治患者
    抗疫日記2020.3.4 緊繃一根弦,竭盡所能救治患者 哈醫大二院第一批援助黑龍江省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中心隊員、重症醫學科護士 展雲飛
  • 生命至上——聚焦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攻堅
    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黨中央一開始就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位,把醫療救治工作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救治患者,最大限度提高治癒率、降低病亡率。伴隨時間推移,從武漢到湖北再到全國,治癒患者人數不斷上升。
  • 核心訪談⑩蔡立華: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上,有信心「啃下硬骨頭」!
    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治癒出院,東莞新冠肺炎的救治進入了攻堅階段。而其中「最難啃的骨頭」顯然是住在市人民醫院ICU內,24小時被嚴密監護的兩位危重型患者。他們現在是什麼狀況?能說話嗎?吃得下東西嗎?能坐起來嗎?救治工作現在開展得怎麼樣?救治的難點主要是什麼?這兩位患者還要經歷多少難關才能治癒出院?
  • 抗疫日記|在生命面前,我們的潛能被激發出來
    回想起我參加抗疫的點點滴滴,多次在心裡問自己:我是靠著什麼信念和精神堅持到最後的?我覺得,是軍人的身份賦予的使命擔當。我們到達武漢泰康同濟醫院後,從一無所有到三天建成戰時傳染ICU(重症加強護理病房),其中艱難可想而知,但大家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完成了上級交付的任務。
  •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中西醫聯手救治危重症,大有可為
    4月1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於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藥防控工作進展和成效。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黨委書記葉永安介紹了中醫藥治療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作用和效果。葉永安介紹說,中醫藥在這次武漢抗疫中間非常重視並積極參與重症及危重症的救治,組織專家也制定了三版重症、危重症的診療方案,並且推薦了4個方劑和8個中藥注射劑,在這次重症及危重症救治中均發揮了良好的作用。它起到的作用是,減緩、阻止了重症向危重症的轉化,促使危重症轉為普通症,從而提高了治癒率,降低了病死率。
  • 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畢業以後一直在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從事急診工作,到如今已經34年了,參加過玉樹抗震救災等過多次疫情戰鬥,具有專業的危重救治知識和豐富的經驗,在接到出徵武漢的倡議時,他第一時間報名出徵,來到了一線。侯明的妻子代青湘是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老年病科的主任,在談到去疫區時,代青湘說:「作為妻子,我是擔心他的;但是作為醫生我理解他。他是重症醫生,這個時候更需要他!
  • 記者探訪浙大二院ICU:全力救治溫嶺爆炸事故22位最危重傷員
    截至目前,浙大二院總共收治22名溫嶺爆炸事故最危重的患者,他們的情況暫時穩定。經過對傷者生命體徵和燒傷、創傷整體情況的監測評估與核實,6月16日凌晨,醫院開展了救治以來的第一臺手術,為一位患者進行清創和下肢減張治療。
  • 廣東援荊ECMO團隊談危重症患者搶救的生死時速
    廖小卒告訴記者,「危重病的搶救、護理是一個龐大而系統的工程,工作必須做得非常細緻,光靠我們9人團隊還遠遠不夠,來到這裡後,我們和其他廣東支援荊州醫療隊員進行了重新分組,6組人每天工作4小時,24小時監護這些重症患者。」夜行千裡轉運危重患者此前,廣東醫療隊還使用ECMO轉運危重患者。
  • 我們竭盡全力,陪伴你走過最艱難的時光丨白衣戰士抗疫日記
    她囑咐我做好防護,注意安全,希望我們能早日回家,和親人團聚。這一刻,我很恍惚,我覺得像是母親在對女兒說話。我的淚水沒忍住,湧了出來,模糊了我的護目鏡。我已看不清阿姨的臉,只聽見耳邊她在說,祝我工作順利…… 太值了!救死扶傷是我的責任,受到患者感恩是我的「額外獎勵」!我此刻的心情,如同沐浴在25攝氏度的太陽光裡!
  • 小夫妻「抗疫日記」書寫小家大愛
    「老公,我報名了社區志願者,希望社區不要有人被感染,這樣你的同事就不會那麼辛苦……」   ……   今年年初,身為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治醫生,32歲的柯章敏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去武漢的徵程;他的妻子將2歲的女兒交給老人,報名成為一名社區防疫志願者。
  • 四省醫護67天接力救治一名新冠肺炎患者
    四省醫療隊接力「守護」,一定要讓他活下去    ECMO系統,讓小偉一度被壓癟了的肺暫時得到休息。但能不能順利脫機,又是一道異常兇險而難闖的關。據不完全統計,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使用ECMO的救治成功率不到40%。    「ECMO患者脫機,是每天24小時不眨眼守出來的。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根據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辦醫療救治組對加強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工作作出部署,統籌7家廣州地區高水平醫院對口省內13家定點醫院,集中優勢「兵力」,突破薄弱環節。目前,7家廣州地區高水平醫院對口支援廣東省13家定點醫院。
  • ...已能發音並下床行走 武漢協和醫院救治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
    全隊迅速討論轉運流程優化細節,最後,有驚無險地,於1月13日晚上11點將患者王海順利轉運至武漢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最終順利將病人交接給由多位教授組成的重症肺炎治療組。排除乙流,確診新冠肺炎1月14日一早,王海的病情讓接診的劉宏教授感到困惑,「如果是乙流的話,原醫院治療方案是可以的,而為什麼病情還會惡化呢?」
  • 總臺記者獨家跟拍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
    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湖北省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以來,從全院抽集臨床經驗豐富的黨員、專家,成立危重症患者救治突擊隊,參與全院危重患者搶救指導和應急情況處置。插管、搶救、穿刺、上ECMO等急難險重任務往往是他們衝在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