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昨日,市立醫院東院舉辦暑期矮小專題義診,現場免費為符合條件的「矮小」兒童測骨齡和預測身高。一上午就有近40多名家長帶著孩子前來就診,他們從2歲到16歲不等。據了解,目前矮小症的發病率為3.77%。從市立醫院接診的情況看,就診孩子的數量呈現增長的趨勢,就今年而言就診人數已經是往年的兩倍多,但由於家長存在誤區,有七成的孩子錯過了最佳治療年齡。
孩子個頭小家長心發慌
一大早,不少家長們就帶著孩子來到了市立醫院東院三號樓一樓的兒科生長發育門診。記者在現場看到,前來參加義診的孩子中身材瘦弱的「小不點」居多,胖墩反而非常少。有一名媽媽帶著16歲的女兒前來參加義診,女兒的身高還不及1.5米,身材屬於矮小,但由於她的身體已經開始發育,錯過了治療的最佳年齡。現場還有父母已經得知孩子不長個是因為缺乏生長激素導致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先上網百度,但是看到網絡上網友們的說法不一,對於治與不治也難以拿定主意。
兒科生長發育門診主任醫師李紅說,像這樣的家長越來越多,他們偏信網友的話而不聽專家們的建議,這樣有可能會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從目前來看,不論男女,判定兒童矮小有一條黃金分界線,那就是4歲。因為4歲左右,人體內生長激素、甲狀腺素已基本形成,飲食、睡眠習慣逐漸形成,從身材上可以看出是否存在缺陷,因此建議家長一定要儘早帶著孩子來治療。
每仨月給孩子量身高
從接診的情況看,李紅說,家長們存在很多誤區,比如老話說的「二十三還要躥一躥」,尤其是對於女孩而言,到了16歲才發現身材矮小再來救治已經晚了。父母身高都很高,孩子一定也會高,這也是一大誤區。李紅介紹,孩子的身高取決於父母基因,還有後來的個人因素,比如睡眠、營養、運動、個人身體發育規律、疾病、早產兒等因素都會產生影響,並不一定夫妻高孩子就高。記者了解到,目前評定身高矮小的標準如下,低於國內標準p10以下 (標準為:周歲年齡5歲低於 105cm,7歲低於 117cm,9歲低於128cm,11歲低於137cm,13歲低於150cm,14歲男童低於156cm、女童低於151cm,15歲男童低於161cm、女童低於153cm)均在需要檢查的範圍內。因此,建議家長最好每隔三個月給孩子測一測身高。
李紅介紹,根據中國流行病學及人口推算,矮小症患病率為3%以上,中國有800萬矮小症患者,並且這個數字正以每年16.7萬人的速度增長。 2007年上海市針對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青少年患病率為3.77%,八成以上的家長對青少年肥胖及所帶來的疾病比較關注,但對兒童矮小所帶來的危害卻缺乏必要的認識。矮小的孩子很多存在個性、自尊心、自信心及社交能力等心理行為方面問題,甚至於有很多孩子會產生抑鬱症。這些數字提醒我們,兒童矮小症應該早發現早治療,及時幹預。 青島晚報/掌上青島/青網 記者 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