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3歲男孩身高僅145釐米 以為發育晚其實是矮小症
昨天上午,市婦幼保健院兒科門診,一個13歲男孩因身高問題,被家人帶來就診。該男孩身高145釐米,比同齡人矮十幾釐米。而家長卻一直以為孩子是發育晚。「暑期是學生群體來看矮小症、性早熟的高峰期。」兒科專家介紹,僅昨天一上午,就有近20個因身高矮、發育早等問題來就診的患兒,其中有不少都是因為家長關注較晚,導致孩子錯過了黃金治療期。醫生提醒家長,應時刻關注孩子身體,如果發現個頭矮、身體提前發育,需儘早就醫。
13歲男孩身高145釐米
以為發育晚,診出矮小症
昨天上午9點多,在市婦幼保健院兒科,13歲的小剛測量出的身高為145釐米。「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個頭就長得慢,現在在學校座位都是第一排。」小剛的爸爸一直以為兒子發育較晚,沒想到兒子上了初中就沒長過個。前段時間,親戚建議趕緊帶孩子去醫院看看,他這才重視起來。小剛的爸爸滿懷希望地問醫生,「我兒子還能再長高嗎?」
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副主任醫師金玉表示,目前小剛已經超過13周歲,但身高卻比同齡人的標準身高矮十幾釐米,可以確診為矮小症。「而且孩子發育也較早,再躥個子的可能性不大了,估計連165釐米都長不到了。」金玉不住地搖頭,「太遲了!你們家長也太疏忽了, 其實孩子5-10歲就能看出身高差異了,如果那時候來治療,會比現在更容易。」
小剛的父親不能理解,「我們夫妻兩個身高都不矮,孩子怎麼就長不高了呢?我一直以為他晚長個呢!」金玉說,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成長發育關注不夠,認為孩子矮小不是疾病,而是生長發育晚造成的,「經常在門診能遇到發現孩子1年都不長了,才來看矮小,骨骺已經閉合了,失去了再長高的機會,很可惜。」醫生表示,生長發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受遺傳、營養、疾病、運動、環境、睡眠等因素影響,很多家長有各種認識上的誤區,結果給孩子造成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性早熟孩子易矮小
過多營養攝入會改變內分泌
「最近暑期門診量有明顯增多,今天一上午就有近20個來看矮小症、性早熟的。」金玉介紹,其中矮小症和性早熟的各佔一半,「目前全國兒童矮小症發生率為3%,在我市差不多每100個兒童中,就有3個身材矮小。」
「其實性早熟的孩子也容易發生矮小。」金玉介紹,前兩日她剛接診一個7歲女孩,乳房已經發育,月經也來了,但家長覺得自己孩子比同齡人高,問題不大。「其實這類孩子是提前發育了,雖然暫時看身高不矮,但是到了青春期,個子一般不會有明顯增高了。」因為性早熟的孩子由於性激素的升高,導致骨骺閉合也將大大提前,生長期則相應縮短。「所以門診上有時候遇到有矮小症的孩子同時也患有性早熟。」
醫生表示,其實有些孩子的性早熟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有孩子誤吃避孕藥導致性早熟,還遇到過家人不停給孩子吃補品,結果把孩子吃成了性早熟。「曾有個家長覺得孩子個子矮,便經常燉補品給孩子吃,男孩子才七八歲,就提前出現了第二性徵。」金玉解釋,過多的營養攝入會改變孩子正常的內分泌環境,導致腦垂體性腺軸提早啟動,催動第二性徵發育。
骨骺閉合無法再長高
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發育情況
金玉表示,骨骺發育的指標,跟實際年齡不一樣,它決定孩子的最終身高,它能提示孩子生長發育的狀況。所以建議家長,應定期給孩子測量身高,儘早發現、及早幹預,否則一旦骨骺閉合,孩子就失去了長高的機會。一般來說,女孩的骨齡超過15歲,男孩的骨齡超過17歲,骨骺大多已經閉合,長高的機會就非常小了。因此,越早了解骨骺癒合情況,越早幹預,效果越好,3-12歲是最佳治療期。
除了身高,家長平時也要時刻關注孩子身體發育情況。一般情況下,女孩9-12歲進入青春期,男孩10-13歲進入青春期,第二性徵開始發育,骨齡加速發展。「如果女孩在8歲以前,男孩在9歲以前出現第二性徵或女孩在10歲以前出現月經初潮,那就要引起家長們的注意了。」性早熟的發生率大約為0.6%,其中女性多於男性。
醫生提醒,家長要關注孩子點點滴滴的變化,如果女孩8周歲之前出現乳腺增大、來初潮,男孩子9周歲之前出現腋毛、喉結及聲音變粗等第二性徵,就要警惕是否出現了性早熟,這時就要帶孩子到醫院及早治療。(王詩韻)
(責編:蕭瀟、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