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朗日劇場依然矗立在羅納河谷,但戲劇的地位與古羅馬時代不同

2020-12-24 北晚新視覺網

去法國南部小城,最想看的是那些古羅馬風格的劇場遺址。從裡昂、阿爾勒、尼姆一路看過來,各有味道。從阿維尼翁到奧朗日(Orange)不過半個小時的火車。

作者:曹利群

街道很寬,古風樸然,不見阿爾勒那樣彎彎折折的窄巷。遠遠就看到劇場戲臺的外立面,怎麼也有十來層樓那麼高。到售票處才知道,每年7月7日至7月31日,這裡都要舉行一年一度的奧朗日歌劇節。此時已是9月13日,只剩下懊喪。功課沒做好,怨不得別人。奧朗日歌劇節始自1860年,居然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成為法國最古老的藝術節,真是孤陋寡聞了。到1972年,已然具有國際歌劇節的聲名。現在門票只要5歐元。

遺址內正在大規模修復,材料堆滿地,工人忙來忙去,烈日當頭,參觀者寥寥。從底部的門走進去,見識了劇場的規模,闊大的戲臺有103米寬,差不多是標準劇場臺口的兩倍多。半圓形的階梯座位依次抬高,從空中看下去,整個劇場猶如一個大碗。劇場可以容納8600名觀眾,跟當時本城的人口數幾乎一樣多(現在的人口也不過兩萬多)。想想看,一個城市,幾乎每人都可以有自己看劇的座位,這種享受,這種奢侈恐怕任何現代城市難以比肩。

坐落在羅納河谷的奧朗日劇場,是現存古羅馬劇場中保存最完好的。羅馬帝國時期,普羅旺斯是其下轄的省份。早先羅馬人只使用木材建造劇場,一是方便拆卸,二是擔心娛樂活動多了會讓人萎靡,淡忘了宗教和公民義務,所以元老院禁止建造永久性劇場。直到公元5年,龐培才讓人修建了第一座石頭劇場。幾十年之後,在奧古斯都統治時期,奧朗日的劇場也得以問世,和阿爾勒的劇場一樣,是最早的一批公共劇場。

古希臘時代,戲臺的正廳前座是樂池,而羅馬人的戲劇不需要音樂,就把這個區域鋪上大理石,放上一些活動座椅,專門留給行政官員和權貴。他們可以從正廳前的兩側進入劇場。他們的身後有一道矮牆,牆後就是階梯形的半圓看臺,從低到高分為三個區域。普通觀眾要走劇場的高處入口,按等級區別,坐到自己的階梯座位上。座位排列從下到上依次為騎士、宗教人士、手工業者,然後是老百姓。看臺最後一排是站席,是留給下等人的。包括奴隸、妓女、乞丐和其他人,外族人也只能站在這裡。如今的音樂節肯定不會分等級,區區5歐元的票估計也不會對號入座。

現在想想,那個時候的劇場設計也真是夠周到的。夏天為了擋太陽,劇場上方和看臺之間會撐起一個大大的遮陽篷,底下用很多繩子固定住,當地人戲稱為「船帆」。如今露天劇場的活動頂棚是機械化,開合自然容易多了。再來說建聲系統。站在劇場的最高處仔細聽,底下傳上來的聲音依然清晰。可見那時的建築師就掌握了高超的聲音傳播技術。階梯的坡度要保持恆定——我用手測了一下,每個階梯有40釐米高,讓聲音可以均衡地傳到每個觀眾。正廳前座使用的大理石地面也能夠有效減低聲音的混響,減弱擴音作用。

一層層爬上來還真不易。連忙走進劇場側面的走廊,一下子感覺涼快很多。走廊裡隔不遠就有一個小空間,應該是不同的休息室。現在若有演出的話,就會有飲料提供。據古羅馬作家加圖在《農書》中的記載,當年的飲料以酒類為主,這和現在以水為主顯然不同。羅馬人喜歡喝各種酒,除了糧食酒,還有加了蜂蜜的克爾馬蒂酒,玫瑰酒、苦艾酒等等。頭一次聽說還有葡萄渣酒,是從榨過汁的葡萄渣浸泡的水中提取的,度數更低,與其說是酒,不如說是消過毒的劣質水罷了。當初是供應給底層人的。

如今的娛樂方式五花八門,戲劇早已退居為小眾藝術。而在古羅馬時期,戲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據載公元前27年,羅馬一年65場公共娛樂活動中,有45天是戲劇演出。作為公共場所,演出一律免費,男女、兒童,包括奴隸,一視同仁。在奧古斯特時期,悲劇只在注重品位的小劇場上演,大型劇場是娛樂性戲劇的天下。靈感往往來自日常生活,有小鬧劇和滑稽短劇之分。小鬧劇源自伊特魯裡亞地區,即藝術喜劇的前身。劇中的角色是固定的:傻子、老頭兒、駝背和貪婪者。由於角色不同,面具和假髮也不同,這樣,觀眾一下就能從行頭辨認出不同的角色。滑稽短劇一詞的本意就是丑角,不消說是一些詼諧、諷刺性的故事。也許類型化的小鬧劇少有懸念,滑稽短劇慢慢取代了小鬧劇,無非也是些滑稽浪漫故事和愛情傳說,有時也模仿日常的家庭生活。滑稽短劇也是唯一有女性扮演角色的劇種。

時間長了,演出開始變得庸俗,最後走向放蕩。觀眾竟然要求女演員當場脫衣服,直到一絲不掛。當這種色情趨勢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最終被禁演了。公元2世紀還有一種形式叫默劇,臺上只有一個舞蹈演員,只表演,不出聲。和今天的啞劇有點類似(啞劇沒有舞蹈)。演員帶著一個閉著嘴的面具,一個人飾演多個角色。默劇沒有劇本,完全是即興表演。在羅馬徵戰期間,很多士兵不懂拉丁語,所以更喜歡看默劇。為了吸引觀眾,默劇越來越驚悚,劇情也出現了暴力和血腥。比如,為了表現憤怒的赫拉克利斯,尼祿發話在舞臺上使用明火,把活人放在柴堆上,直到活活燒死。都知道他殘忍,但在舞臺上如此殘暴也是令人髮指了。

服裝在角色區別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喜劇演員穿平底短靴,寬大的敞衣;悲劇演員穿厚靴子,寬大的長袍。道具也可以區分出來:白色的假髮代表老人,金色假髮代表少女,棕紅色假髮即為奴隸。演員還可以在同一場中飾演幾個不同的角色,像前面提到的默劇,只需在後臺更換道具和服裝,出來就是另外的角色。這讓人想起中國的一些地方戲曲,小戲班,幾個人弄得臺上很熱鬧。面具最重要,材質種類也很多,木頭、銅、其他金屬包括紙張,都可以拿來用。面具的不同元素象徵著人物的性格。大耳朵代表惡毒,蒼白的色彩則表示荒淫,紅臉頰顯示人物正在戀愛中。而誇張的線條則用來表達激烈的情緒。這些象徵意義和類型化的角色是一致的。

劇場的變遷也是社會動蕩的晴雨表。4世紀,羅馬文明經歷了一場巨變。391年,蒂奧多西大帝將基督教立為國教。隨之而來的是禁止娛樂,神殿被拆除,劇場、競技場被關閉,就連裡面的石料也被盜走。在奧朗日,主教帶人關閉了劇場,旁邊建起了基督教教堂。整個5世紀,羅馬帝國裡到處都是破壞。412年,西哥特人佔領了奧朗日,四處劫掠破壞古建。劇場階梯座位的石料被用來作棺材,屋頂也被燒了。野蠻的入侵和混亂加速了羅馬帝國的衰敗與崩潰。後來的幾個世紀,奧朗日劇場又經歷了各種劫難。

滑稽的是,連年徵戰,劇場居然變成了一個據點,階梯座位的最高處還修建了瞭望塔樓。直到公元8世紀,劇場才重新開業,教會開始組織表演,一些巡迴劇團也再次登臺演出。16世紀,處在新教統治下的奧朗日捲入了宗教戰爭。1562年,城市被包圍。為了避免生靈塗炭,居民們紛紛棄城而逃。重現和平後,迎來了城市發展,人口增長,原來的住房不夠用,居民們乾脆打起了劇場的主意:沿著演出幕牆和階梯座位蓋起了臨時住房。18世紀,劇場和塔樓又成了監獄,用來關押大革命時期的罪犯。劇場再度被廢棄了幾十年。之後的修復工作始於1834年,結束於19世紀末。各類戲劇表演終於又得以恢復。我們趕上的這次大規模修繕,旨在迎接2019年的奧朗日歌劇節。

走出古劇場正逢晌午,9月的陽光依然熱辣,才想到這裡有「陽光之城」的雅號。從馬賽到裡昂的交通要道上,奧朗日從古到今都處於重要的地位。街上閒逛,見自由市場鋪排一片,鮮花、果蔬和紀念品周圍,各色人群熙來攘往。不大的小城,到了歌劇節就成了音樂的盛會。在劇場遺址的錄像中,我們早已領略了曾幾何時熱鬧的音樂戲劇場面。2019年的戲碼不算不重:羅西尼的《威廉·退爾》,莫扎特的《唐璜》等6臺傳統和新銳的節目。馬勒第八交響曲號稱「千人交響曲」,恐怕沒有其他場所可以產生如此壯觀的場面和震撼。看了一下編輯催稿的時間,方知又是和這個歌劇節擦肩而過了。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奧朗日凱旋門嗎?
    奧朗日凱旋門(法語:Arc de triumphed d'Orange)位於法國東南部城市奧朗日。關於凱旋門何時建成上有爭議。目前研究接受作為證據的銘文。支持。鑑於。奧古斯都。在位期間的說法。這座羅馬時代的凱旋門。其上裝飾著淺浮雕,記載著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和平與繁榮。環形的凱旋門是對奧朗日殖民地的建立的慶祝,同時,它也象徵著曾經在這裡進行的無數次陸地戰爭以及海上戰。凱旋門的裝飾及其軍事戰利紀念品都被完好無損的得到了保存,從而對其中的幾次戰役具有詳細的記載。1981年,奧朗日凱旋門和奧朗日古羅馬劇場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法國知名葡萄酒產區,羅納河谷的風採
    除了16位特級產區成員外,羅納河谷還有2個自然甜葡萄酒產區,17個羅納河谷村莊區,這便暫且不提。 羅納河谷成立於1933年,是法國最古老的葡萄酒產區之一,可謂歷史悠久。該區因地理位置差異,成員分為兩派,分別是北羅納和南羅納。基於緯度跨越大、土壤類型豐富等原因,羅納河谷區的法定紅白葡萄品種多達21種。
  • 從以弗所大劇場看古希臘古羅馬建造劇場的緣由和演變過程
    在土耳其旅行期間我們一路走來見到了眾多的露天古劇場,其中安塔利亞市能容納7000人至今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劇場——阿斯潘多斯古劇場;帕爾格古城中的可容納1.5萬名觀眾的古劇場;卡什小鎮的安迪菲勒斯古劇場;能容下1.2萬人的棉花堡希拉波裡斯古城遺址中的古劇場等令人震驚,也對古人利用自然條件構建完美的音響效果的技術有著深刻的印象
  •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與戲劇劇場的危機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的成功是一個令人矚目的文化現象,它使我們思考媒介化時代戲劇的命運。在美國和英國整體偏於保守和商業化的戲劇環境中,創作者和普通觀眾對主流劇場和傳統戲劇形態的偏好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討論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時,媒介形式比戲劇內容更應引起注意,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在全世界範圍的擴張,讓人看到戲劇藝術、尤其是戲劇劇場在媒介化時代的深刻危機。
  • 【深度乾貨】羅納河谷產區詳解
    這裡是西拉的老家,有法國第一個 AOC,出品的葡萄酒具有驚人的陳年潛力…… 雖然南北羅納河谷在產區劃分上被歸在一起,但是無論是品種還是風土,二者都有很大差別,完全可以看作是 2 個不同的產區。因為篇幅有限,我們這次先來扒一扒北羅納河谷。 北羅納河谷的葡萄酒產量只佔整個羅納河谷的 5% 左右,但整體品質很高,以精品葡萄酒居多。
  • 「數」看羅納河谷葡萄酒
    在這裡,各個子產區從低到高依次被劃分為三個等級——羅納河谷丘(Cotes du Rhone AOC)、羅納河谷村莊區(Cotes du Rhone Villages AOC,有譯為「羅納河谷丘村莊級」)以及羅納河谷區特級產區(Cotes du Rhone Crus AOC,有譯為「羅納河谷丘特級村」;南、北羅納河谷葡萄園分別有9個和8個特級產區,共計17個特級產區)。
  • 一份不一樣的羅納河谷葡萄園葡萄酒選購指南
    圖片來源vins-rhone 羅納河谷葡萄園(Rhone Valley Vineyards)覆蓋了6個省份,418個市鎮,面積達6.8萬公頃
  • 【學術擷英】李茜|「現場性」與「媒介化」:媒介時代的劇場
    最後,本文指出,媒介時代中劇場的現場性訴求在根本上所涉及的是當代劇場的公共性問題。總的來說,本文探討了媒介時代的「現場」所處的理論場域,並將劇場作品中的「現場性」與「媒介化」問題置於媒介時代之中進行整體看待。
  • 蓬蒿劇場主人王翔:一個牙醫的戲劇夢
    經過中央戲劇學院,再往前,拐進一個巷子裡,有一個頗具特色的四合院。院外的牆壁掛著近期的演出海報,青年男女在門口合影,年輕人朗聲念誦臺詞的聲音越過院牆,飄將出來。這裡是中國第一個正式註冊的民間劇場——蓬蒿劇場。劇場的主人名叫王翔,是一個中年牙醫。開辦五年來,他始終堅持劇場的文化品位和公益性,平均一年賠七十萬,但仍決心運營下去。只因他有一個戲劇夢。
  • 中國的獨立戲劇及劇場
    話劇《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劇照  獨立戲劇及劇場是指:獨立於國有劇院團和劇場體系之外,也不過分依賴資本或其他企業贊助,更多地依靠戲劇創作者和參與者自身的力量運作的戲劇製作或劇場,所演出的劇目大部分都不屬於商業性較強的劇目。
  • 淺談羅納河谷葡萄園分級
    以蒙特利馬爾鎮(Montelimar)為界,羅納河谷葡萄園被分成南北兩部分,即北羅納河谷葡萄園(Northern Rhone Valley Vineyards)和南羅納河谷葡萄園(Southern Rhone Valley Vineyards)。它們以河流為紐帶連接著彼此,共同塑造一個令人嚮往的美酒世界。
  • 曹禺戲劇的啟示: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
    曹禺根據巴金作品改編的話劇《家》在首都劇場上演,受到觀者廣泛好評。曹禺的一些戲劇素材對今天的觀眾而言,不僅沒有接受障礙,反而形成了一種恰如其分的審美距離、一份可以品評的人生況味、一方渴望進入的意象叢林。這是因為,劇中人與今天的觀眾依然能產生某種精神連接、情感共鳴。
  • 古羅馬的婦女,是如何擺脫「有夫權婚姻」,提高自己地位的?
    她們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是其最基本的社會地位問題,家庭地位的變化最直接、最明顯地體現出其社會地位的變化,也是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發生變化的基礎。二、婦女的婚姻決定權從無到有古羅馬的婚姻制度經歷了由「有夫權婚姻」到「無夫權婚姻」的演變,婦女的婚姻決定權也經歷了從無到有的變化過程。
  • 「9個劇場」開英國戲劇舞蹈工作坊
    這個涉及當代舞蹈和戲劇方式的工作坊計劃,是由在北京舉行的「英國戲劇舞蹈節」主辦方英國文化協會策劃主辦、朝陽文化館「9個劇場」、生活舞蹈工作室協辦。借四個目前在英國當代劇場具有影響力的戲劇、舞蹈演出團來北京演出之際,為有興趣於當代劇場新的表演方式的人士提供的一次涉及當代劇場舞蹈表演方法的學習和交流機會。
  • 時光與戲劇交匯!身處這家定製款書店,仿佛置身劇場
    坐落在上海華潤時代廣場5層的西西弗定製店正式亮相,引入商場沉浸式劇院的概念,將劇情發展的各個環節融入到不同區域。步入其間,讀者被琳琅繽紛的圖書所包圍,遊走書架中宛如置身圓形劇場,在書海中盡情發現與探索。
  • 在羅納河谷學葡萄酒是怎樣的體驗
    法國羅納河谷(Rhone Valley)的敘茲拉魯斯葡萄酒大學(Universite du Vin de Suze La Rousse)坐落在一座貨真價實的中世紀城堡之中,堪稱葡萄酒界的「霍克沃茲魔法學校」,為羅納河谷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
  • 展望賽博劇場時代:「在線」即「在現場」
    數字空間、虛擬空間和賽博空間是當代世界的新常態,而戲劇和更廣義的演出對這種現實的反應是遲滯的。「雲上的劇場」提供的非常時期的藝術共享,傳遞了溫暖的力量,但如果把賽博時代的劇場簡單理解為「演出影像的數位化分享」,這將導向更深的惰性。「線上」這個「新現場」需要新的思路,新的表達,創造新的情感聯動。如果大腕們以傳統演出的低配版「上線」,那還不如把賽博舞臺讓給網紅。
  • 莎士比亞的玫瑰劇場:見證伊莉莎白一世時期戲劇盛況
    倫敦的玫瑰劇院承載著伊莉莎白女王一世時期最深厚的戲劇靈魂。與完全重建的環球劇場不同,躲在一幢辦公樓之下的玫瑰劇場是倫敦現今唯一一處可供參觀的莎士比亞劇場遺址,它也是伊莉莎白一世時期倫敦泰晤士南岸第一個專業劇場(玫瑰劇場比1599年建成的環球劇場早開了整整12年)。環球劇場的原址就在它的對面,如今那裡站立著高檔的河岸景觀商品房。
  • 喝慣了「BBC」,不如嘗試一下羅納河谷葡萄酒
    近年來,不少人已將眼光移轉至法國的羅納河谷(英Rhone Valley,法Vallée du Rhone,又譯隆河)流域產區。羅納河谷區(Ctes du Rhne)不同於地理上的羅納地區,地處法國東南部,位居裡昂(Lyon)與普羅旺斯(Provence)之間,南北狹長約綿延200公裡。羅訥河谷覆蓋六個法國省份,在地中海和北歐之間形成一條走廊。這條豐富而強大的河流為整個地區注入力量,形成和塑造其獨特的風光和特色。
  • 古羅馬人的服裝及其社會文化含義
    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在《埃涅阿斯紀》中寫道:「羅馬人是穿託加的民族。」託加最早可能出現於王政時代,通常用一大塊羊毛織物做成,遮蓋著從肩膀到腳的這部分身體。起初,古羅馬的男女老少都穿託加。到共和後期,除了妓女會穿表示其職業的粗毛料深色託加外,只有男性公民才可以穿託加,因而託加成了男性公民的典型服裝。到帝國早期,託加變得肥大而笨重,穿法也日益複雜,出現了褶皺和凸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