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圖騰信仰,還是動物崇拜,總有一款猜想適合你
與中國十二生肖「外來說」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本土說」。
持有本土說觀點的不僅有中國漢學家,在上世紀初時許多外國漢學家,如勞費爾、伯希和、呂德爾、貝利等,他們也都認為十二生肖起源於中國。本土說與外來說的觀點完全是針尖對麥芒,相持不下,學者們紛紛發表文章互相抨擊。其實造成這樣混亂複雜局面的原因十分簡單,但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成功結束了這場混戰。
那麼為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畫下句點的是什麼呢?不知道讀者們有沒有想到,那就是——能夠證實猜想的證據。
不論支持哪種假說,除了大膽提出猜想之外,還要有小心求證的環節。
在史料不足的情況下,提出一種觀點只要邏輯自洽,能夠使人信服就可以了,楊慎先生的「天地自然之理」很明顯就是一個失敗的假說,但是如果猜想是某一任皇帝效仿始皇帝書同文、車同軌那樣要求黎民百姓使用生肖紀年,相比之下倒還有些靠譜。
值得慶幸的是,近些年來中國許多考古文物陸續出土。其中與十二生肖相關的文物有甘肅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雲夢睡虎地秦簡《日書》等,這些新發掘出的考古資料都證明了一個事實——中國十二生肖「外來說」是難以成立的。因此,不論「外來說」的邏輯多麼完整,理由多麼豐富,所有的一切在沒有證據支持的情況下,都只是空中樓閣。
本土說
當然「本土說」也不是簡單的理論,在成功趕跑「外來說」之後,內部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這當然還是因為史料不足,現存史料只能證明生肖不是從國外引進來的,但是說明不了生肖是如何在國內成長起來的,所以「本土說」的內部理論也要互相打架,甚至更為激烈。
如果在「本土說」這一大的框架下繼續歸納分類,又能再細分為「圖騰說」、「動物崇拜說」、「天文說」、「地支說」、「多種成因說」,每個學說都有其合理之處,不知道讀者們看過之後更支持哪一種理論。
「圖騰說」的支持者主要有董家遵、劉堯漢、何星亮。
董家遵認為,古姓和生肖同源於圖騰。
據顧炎武先生考證,春秋時代只有二十二姓。董先生在此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發展,認為最古老的姓只有十二姓,而這十二姓又源於十二獸的名稱,因此,這十二獸即古代社會的圖騰。
劉堯漢主張十二獸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的根據是彝族的圖騰和哀勞山虎銜山神廟紀日「十二獸」壁畫以及彝文《母虎日曆》碑,他的文章《「十二獸」曆法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專門考證了這些觀點。
何星亮在《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裡說:「我國探討十二生肖或十二獸的文章主要有兩篇,一是董家遵於1946年發表的《古姓與生肖同為圖騰考》;二是劉堯漢先生的《「十二獸」曆法起源於原始圖騰崇拜》。這兩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說明古代漢族和少效民族的紀曆十二獸和十二生肖均源於圖騰。」最後他表明了自己的態度——贊同生肖文化源於圖騰崇拜的說法。
十二生肖與圖騰崇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許生肖源於圖騰崇拜是有道理的,但是由於條件限制,目前還找不到直接的證據來證明這一觀點。
圖騰之說當然也並不是完美無瑕的。圖騰可能是任何一種事物,可以是動物、植物、甚至是無生命的東西,從十二生肖動物的選取來看,應該是人類進入農耕文明社會以後的產物,將人從生肖動物的選取中分離出來就是最有效的證明。如果十二生肖直接來源於圖騰崇拜,那麼十二生肖便不會只有動物形象。
另外還有一點,從傳世文獻及地下出土文物來看,從先秦至秦漢幾千年的時間裡,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我國已經開始使用生肖紀年法,漢民族的圖騰時代比較久遠,而明確的生肖資料則要遲至秦漢時期,這中間的真空期未免也太長了——莫非整個民族集體失憶整整幾個世紀?從這一點上來看,圖騰之說難以說的通。
「動物崇拜說」的擁躉者有仲候等人。
據他們研究,十二支與動物的對應關係起源於上古人們對動物的崇拜。
將動物十二支與人的生年相關,最晚在南北朝時已有,當時的敘事文章稱人喜歡稱屬相,如「東昏侯屬豬」,「崔慧景屬馬」(詳見《南齊書●五行志》)。而這種習慣的起源,因史無明證,所以推測大約也是在東漢時代。
原因在於「幹支紀年始於東漢」,將與之對應的十二種動物價為年的代號和生於此年的人的屬相,應是自然而合理的發展。
仲候在《十二屬相與人生》表示:「十二支在殷商時已嫻熟使用,屬相是在春秋時才產生的。屬相產生晚於十二支,是對十二支的附會,選擇十二種動物作為替代十二支的符號,源於古人的動物崇拜心理。」
還沒等跟別的流派的專家吵架,自家人先就打起來了,一個說「幹支」是東漢時期的造物,一個說殷商時期早已經有幹支存在了,生肖的事情還沒搞清楚,又得去考察天幹的事情。
中國科技大學的張秉倫先生認為屬相源於原始時代的動物崇拜。
這種說法其實與圖騰崇拜說有點像,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認識自然能力極其有限的情況下,對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如六畜)產生依賴感,對危害自身的動物(如虎、蛇)產生恐懼感,導致產生對動物的崇拜,是非常可能的。
張先生認為十二屬相動物便是人們在動物崇拜的原始信仰影響下產生的用來紀年、紀月的獸歷。並由此認為十二神獸,十二屬相是一脈相承的,其共同來源都是原始動物崇拜。
「天文說」的當家人是鄭文光等人。
鄭文光在《論十二辰與十二次》文中提出,十二生肖的出現,不僅離不開天文學背景,而且有些生肖就誕生於對星象的聯想,寅虎之例最為典型。
他肯定了郭沫若的十二支是從古人觀察天象而誕生的思路,並進一步論證道:「十一生肖來自十二支。午為馬,有天上眾星命名為證。前面的辰為龍,也是如此。辰位的角宿一和大角這兩顆亮星,正是象徵著東方蒼龍這條龍的兩角,因而得名。寅為虎,前述寅位眾星屬於軒轅,而十分象一隻蹲踞的猛獸的頭部,希臘以之為獅子座;我國不產獅,以之肖虎。當然,十二生肖不能完全從星象裡找出根源,恐怕只有一部分符合,另一部分是拼湊上去的——這也不完全是題外話。」
吳裕成在《中國生肖文化》中也贊同並引用了鄭文光的觀點。
但是李零先生完全否定十二生肖源於天文這樣的觀點。
這種假說有點類似於聯想想像,確實也不是不可能,古人夜觀天象,看到天上的星星似龍肖虎,有時像猴子,有時又是老牛,不過星星組成的圖案竟然有老鼠這種小動物有些難以使人信服。
「地支說」的代表人物是葉舒憲。
葉舒憲在作品《生肖文化及其起源》中認為十二生肖源於十二地支,是古人「遠取諸天」的產物。在他看來,十二之數來自天象,地支和屬相都是用來記載歲星一周天這十二年的方式,由於地支紀日法過於抽象,因此才加上生肖以便使用和記憶。
最後是以常峻等人為代表的「多種成因說」(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咳咳,以辯證的方式看待問題)
常峻在《中國生肖文化》裡說:「中國十二生肖......是圖騰崇拜與古曆法十月曆相交融、組合產生的。」他還說:「十二生肖源於遠古先民的十二獸紀曆法,這種紀曆法又與原始動物崇拜及圖騰崇拜分不開。」
雖然沒有相關的直接證據,但是這種說法還是有道理,十二種生肖動物在上古時代有可能被用來紀曆。
吳乃華、魏彬在《奇趣生肖歷》裡也有類似的觀點,即生肖是一種潛在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從多方面吸取營養,既有人們對天象的觀測,對自然的認識,又有人們從口常的生活、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產生的智慧結晶。經過數百年以至數千年不同文化的交融匯合,受到了多方面的影響,才最後形成。
以上就是關於十二生肖由來的「本土說」的諸多觀點學說,讀者們,你們有沒有自己支持的流派,或者是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呢?
小編我自然是最贊成「多種成因說」。
「多種成因說」沒有以偏概全,而是平等的看待每種因素在生肖文化形成過程中的功勞,應該是最公正的。畢竟文化的發展是複雜曲折的,容易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具體總結的話,中國漢文化流行的十二生肖,主要是古人對天文星象和動物崇拜長期發展認識的最終結晶,十二生肖在中國幾千年歷史的長河中,表現出的蓬勃生命力,與中國長期處於農業社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當然這僅僅是小編淺顯看法,博君一笑而已,如果讀者們對這一命題有興趣,想要了解更多專業的知識,不妨去搜尋前輩們的著作閱讀一二。
感謝各位朋友的閱讀,我是本文作者良木,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記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為您帶來最有趣的傳統文化!也歡迎把我們分享給您的朋友們!如果您其它有趣的想法,也歡迎評論留言給我們一起討論哦~麼麼噠(ov)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