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歡的育兒書單,推薦給媽媽們除了嬰幼餵養的工具書,最主要的育兒參考有三個主題類別:國內國外的方法論、育兒育己的實踐論、從容不迫的典範論。
我是一位泛80後的新時代媽媽,關於這一代媽媽有一個特別經典的育兒理念,比如在我生頭胎女兒時我們就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就是:照書養!
那麼,這麼些年過去(歲月神偷沒錯!當年的小小女兒已經初長成到12歲了),我們那一批新媽媽都積攢了哪些可以為後來新手媽媽們做推薦的育兒書單呢?在三年前,我就特別留心這件事,當時就整理了一下手頭的育兒書。沒有想到,今天當我再次回顧這個書單,發現這些書我還在不時地翻看。
雖說後來成為了二胎媽媽的我,後來又經歷過「二胎孩子照豬養」的調侃,但是平心而論,「照豬養」的自信也是建立在當初我們把那一批好書都吃到了肚子裡的基礎上的。所以,今天我再次把這個書單拎出來分享給百家號的「道友」們,也是希望藉此和更多的優秀媽媽交流有無,為把我們偉大的育兒事業推向更大的進步而努力......
好,下面我們就開門見山地給大家上菜單了。菜單也就三種菜,一是育兒工具類,二是方法/工具論一類的,三就是他山之石--典範類。
1.工具類育兒書單
關於純工具書這裡選擇次要忽略,因為去哪裡當然比怎麼去來得更加重要!雖然,工具書中也有一些值得收藏借鑑,說不定哪一天就又用上了,比方說:
孕嬰期:《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推薦理由】新手媽媽或備二胎媽媽值得擁有0-6歲、3歲到青春期:《孩子,挑戰》、《正面管教》【推薦理由】基於心理學的教育教養書,國內風行的父母工作坊的核心理論溝通是一種軟環境:《非暴力溝通》、《愛的五種語言》【推薦理由】也是來自西方,和正面管教一樣基於心理學的認知模式。溝通是含蓄或不善於情感表達的中國家庭首要進補的功課,可參考運用媽媽和孩子的財商課:《小狗錢錢》【推薦理由】作為主婦的媽媽需要管理家計的能力,而財商和消費認知更應該從娃娃抓起,這是一本親子互益的好書以上工具書請根據階段及自家需要參考。個人覺得,工具書偏於餵養和馭兒的術的層面,過程中有沒有深入的思考或反思不太重要,一般新手媽媽憑嘗試和聽說經驗正確操作就可以把孩子的體魄和生活觀養好。而下面兩類才是我特別想分享的最愛書單:
2.方法論/實踐指南類育兒書單
我把這類書單又分為【國內國外的方法論】和【育兒育己的實踐派】
首先,我們得統一認識:知識是用來掃盲的,工具是拿來實踐的。讀一些方法論的書,可以借鑑成功媽媽的心得總結,建立適合自己和孩子的戰略戰術,Get打敗育兒路上小怪獸的百寶箱。
體制框架也有自由:《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最美的教育最簡單》(尹建莉)【推薦理由】一直以來,國內的教育環境給為人父母者的壓力都不小。如果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或可遇而不可求的教育資源劃給,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取得優勢呢?尹建莉的書從十年前就受到國內學齡家長和老師們的歡迎,今天看來,依然不過時媽媽的國際視野:《佩蓉的媽媽經》、《下一代的競爭力》(蔣佩蓉/臺灣)【推薦理由】佩蓉媽媽是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學院的校友,她在卓越的工作之餘也培養了三個兒子相繼成為未來的菁英人才。除開蔣媽媽的一手養育經驗,其本身求學在臺灣,學成於西方的個人經歷,也可以給到我們多元的參考
其次,在有了一定的方法理論後,如何結合自己家的實際情況,把理論付諸於育兒成才的實踐當中,就需要更靈活有效的【育兒育己的實踐論】了。為母則剛,剛從何來?育兒先育己,助你攬雲天。
從一開始就理解孩子的世界:《愛和自由》、《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孫瑞雪)【推薦理由】我在最初成為媽媽時第一次看到孫老師的書,內心是震撼的。也許我們這一輩的孩子的大部分的童年都沒有被科學和自由地對待過,所以,今天當我們學著照書中闡述的理論來理解一個嬰兒、一個不論多大的孩子時,我們作為教育者或看護者都是幸福的~讀孫瑞雪,也是對自己童年體驗的療愈。陪伴成長是最好的教養之道:《媽媽,請在童年這樣愛我》、《遇見孩子,就是遇見更好的自己》(梟帆/德國)【推薦理由】大俠梟帆是我追了很多年的新浪博主、媽媽成長領跑者。作為上海職業女性的她遠嫁德國做全職媽媽,身份的轉換沒有讓她又一絲的不適,反而是在發現孩子和發現自我成長的路上收穫了一個又一個的新禮物和新目標。陪伴成長,是一個合格父母的必經之路,讀讀梟帆的書,你會被她的智慧和大氣所感染~
3.廣深育兒的典範類
什麼是廣深育兒?我狹隘的見解是對育兒有廣闊的視野和格局,同時對具體的現實育兒問題又有著深入的探究和思考。能做到這兩點的媽媽在生活中可能也會有人仰馬翻的棘手時刻,但她們善於從表面的現象看到本質,更善於從更長遠更廣大的時間軸來框定育兒的目標,因此在生活總就更容易做到從容不迫。
內外兼修,宜放眼量,要保持一個不焦慮的好心態,以下的幾本書或許 可以帶給你幾分靜心的力量。
經典悅讀:《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臺灣)【推薦理由】龍應臺當媽媽的時候,大概是在臺灣的80年代。當下的中國內地,各種「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育兒焦慮充斥在家庭內外,一如8、90年代的臺灣社會。因此今天再來看龍應臺的育兒手記,從她的教養思考中,或許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育兒初心的東西來。
強烈推薦:《我的工作是母親》、《小廚師》、《在愛裡相遇》(蔡穎卿/臺灣)【推薦理由】蔡穎卿也是《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一書的作者。在那本書之前或之後,她一直有不同視角的新書面世,其中有一部分就是與做母親有關、與孩童的教養有關的。就育兒而言,蔡媽媽養育了兩個乖巧且成材的女兒,她的育兒手法是用心、細緻、生活化的,無疑這對於當今的「可憐天下父母心」來說,是一劑平和有度的溫言良藥。不僅是她的育兒書,她的其他主題的書品也都可讀呢。
最後再說一句,書籍也有看似實用或無用之說。通常我們遇到問題才去看的書總像是工具書,方法論;等自己有了一定的經驗體會之後,就會更關注實踐類的書或理論。然而,我們最該常常拿在手上、思考在心上的,恰恰應該是那些淡定從容又家養綿厚的媽媽榜樣。
聊到這裡,有些朋友可能注意到前面我推薦的作者竟有一半時來自寶島臺灣。是的,在育兒路上臺灣媽媽走過的路可能正是我們今天開始走的。而且從我對生活中見過面的臺灣朋友及其小孩的觀察,臺灣家長的素質和小孩禮儀教養(一般樣本)都顯示了一種去除了浮躁的天真莊重,或守靜美好。那是我嚮往的孩子和家長的狀態,所以當我讀到這樣的媽媽這樣的書,做媽媽的心情就總會變得很妥帖,很安定。
她們和她們寫的書,真的值得我們一讀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