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一點兒也不丟人

2020-10-21 陳妍媽媽

1、天下的老母親,吼起孩子來都一個樣

我家樓下住的一家三口,是一對夫妻帶著一個小女孩。

小女孩跟兒子在同一所學校,但不同年級,小女孩要高几級。

在搬過來之前,我以為只有生了兒子的媽媽才會經常崩潰、大吼大叫,還從來沒見過常常對著女兒抓狂的媽媽。可樓下的媽媽讓我開了眼界。

通常是在假期結束前的那個晚上,樓下都會傳來激烈的打罵聲,然後就是摔門聲,女孩的哭聲。樓下那家的媽媽,我們平日裡也時常會互相點頭打招呼,看起來似乎也是很和善客氣的人,可不知為什麼一旦崩潰起來,威力還是相當驚人,對著十一二歲的女兒,一口一個「滾」字。

聽過那麼多次,我還是弄不清楚,樓下為什麼會打罵孩子。一來是不敢問,二來想必對方也不會說。何況,我自己做的也不好,也沒臉去跟人家聊這個問題。

而且不得不說,吼孩子這種事是會傳染的。每次聽到樓下媽媽吼孩子,我都會在心裡默默對自己說,「要克制,不能像樓下的那個媽媽一樣。」

可是,樓下一吼孩子,不知為什麼,兒子似乎看起來就更不順眼,忍著忍著就會忍不住。

2、叛逆的孩子身上,都有大人沒看到的情緒

我跟兒子最大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寫作業上。

兒子做作業態度極其敷衍、字跡還潦草,我知道以他的能力是可以寫好的,所以就會給他擦掉。一遍兩遍……明明十分鐘的作業他這麼一反覆,拖個幾個小時是家常便飯。白白浪費時間不說,他自己也會不耐煩。

特別是當他眼看著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掉,知道自己可以玩的時間越來越少,心情就會變得極差。所以越是接近作業的尾聲,他就越狂躁。

以前他寫作業一發脾氣,我就會上火,兩個人就開始吵。

說實話,我吵不過他。因為他小嘴叭叭太能說了,為了能偷懶,腦筋也比我動得快。但我只能死守著,「保質保量完成自己所有的事情之後(包括半小時的看書)才能去看電視、玩遊戲」這條底線。

前兩天,我們又為同樣的事情起了爭執。

當時他看到牆上的掛鍾已經九點多了,心裡知道遊戲肯定是玩不成了,然後就開始大發飆。還威脅我說,以後都不寫作業了,我說無所謂,作業是你的事,不寫就不寫,那以後也不用上學了。

見到這種方法對我沒有用,他的情緒就開始爆炸,整個人渾身發抖地衝我大喊,「我現在、必須、馬上就要玩!「他還命令我必須把上把平板電腦打開給他(平板設置成要用我的指紋和密碼才能打開,他自己打不開)。緊接著拋出了非常惡毒的狠話,對我進行言語傷害。

說實話,那一刻我有點嚇到,同時又有一點傷心。嚇到,是因為面前這個小孩,是我用愛與自由親手一點一點帶大,但現在他就像一隻想立刻把我吞噬掉的野獸。傷心,是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孩子還這樣對我,真是不值得。心裡有一種「算了算了,不管了,隨他去吧」的感覺。

可是我還沒對他怎麼樣,他自己就開始委屈大哭。而且一邊哭一邊抽泣,嘟嘟嚷嚷地說什麼,「我覺得字寫的很好啊!」、「什麼事都要聽你的嗎?」、「我對你這麼好,副餐自己捨不得吃,帶回來給你吃,你就沒點良心嗎?你就這麼對我嗎?」……反正一套一套的,根本招架不住。

換作以前,我可能會比他發更大的脾氣,然後也說一些令他傷心難過的話。但是現在經驗豐富了之後,我已經把自己訓練到,看著兒子氣急敗壞仍然可以無動於衷的地步。也沒有賭氣地把平板扔給他,隨便他去玩,而是在一旁靜靜地觀察他。

我發現,兒子對著我暴跳如雷的時候,完全就像變了個人,是一個正在被情緒支配著的怪獸,而我的孩子正被困在怪獸裡,需要我的幫助。

這種時候,如果我跟他的對話太密,兩個人就會吵起來,越吵越傷感情。

坦白說,除了寫作業這個問題,其他的方面,他都算是個挺好的小孩,所以我投降了,任憑他去說去鬧。而且我能感受到,他是真的委屈。

所以我儘量平靜地告訴他,」我知道你很生氣,但今天不管你怎麼鬧,都必須按我們約定的,等你把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之後,才能玩。「

3、父母與孩子硬剛,結果總是兩敗俱傷

當我看到兒子的憤怒和委屈之後,一切開始變得神奇。

我說,你想發火就發火吧,想哭就哭吧,但還是得把自己的所有的事情做完。

聽我這樣說,兒子真的是用了他最大的力氣,聲嘶力竭地哭鬧了幾分鐘,連嗓子都哭啞了。但很快憤怒的情緒就消失了,慢慢平靜下來。

我問他,是不是發洩過了,心裡舒服多了。

他點點頭說是,說感覺整個人都放鬆了。

而且,還主動安慰我說,「媽媽,我剛才說那些話不是真心的。」

可見孩子的憤怒也是積攢了一段時間,把這種情緒釋放出來之後,真正的孩子就回來了。

不過可惜的是,平常生活裡,父母是不太允許孩子這樣肆無忌憚發洩的。通常在受到孩子的頂撞或言語的傷害之後,父母最本能的反應是」我是你媽媽(爸爸),你怎麼敢……「接下來就會過渡過「這麼小就敢這樣,長大得還得了?」於是,下意識的會用更強硬的方式壓回去。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這種方法可能會有點用,但是一進入青春期,再用強硬這種方法可能就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比如,一個月前的9月17日,一個14歲的武漢男孩,因為在學校裡被媽媽打了兩耳光,就毅然決然地從5樓跳了下去。

再比如,2019年的4月,一個17歲的上海男孩,因為受不了媽媽的批評,情緒激動之下從高架橋上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同樣作為媽媽,我不想無端指責那兩位孩子媽媽的教育方法,也不想去探究失控媽媽背後,爸爸和家庭的問題。但無論怎樣,這樣慘痛的結果,肯定都不是兩位媽媽最初的本意。

我也無法苛責花季兩位少年,對生命的漠視。因為在他們看來,連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都無法理解,那人生還能有什麼希望?正如跳橋事件後,有一位用戶在知乎的留言說的那樣,「孩子哪怕受全世界欺壓,只要還能在父母這裡得到心理救援,那就不會自殺。」

4、壞情緒是一隻怪獸,硬剛不如渲洩

這次跟兒子的衝突,讓我深深明白一個道理:孩子越來越大,想要爭取的權力也越來越多。

懶惰、畏懼挑戰,或者僅僅是因為孩子達不到父母的要求,是大部分孩子都會面臨的問題,但父母最不應該的就是跟TA正面硬剛。

就像昨天樓下的媽媽再吼孩子的時候,就清楚地聽到小女孩說了一句「你為什麼老是打我?」不管對與不對,這都代表了孩子已經開始在為自己抗爭。

以前的孩子可能是十三四歲進入青春期,同步會出現叛逆的現象。但現在隨著物質條件的豐富,小學三四年級的孩子,身高體重都像是個小大人,所以孩子的叛逆期也在提前。尤其男孩子力氣也大,所以無論是從智力或體力上,父母早已經漸漸跟孩子拉開了距離,不是他們的對手。

當然父母跟孩子本就不該成為對手,我們需要解決的是孩子與父母衝突時的情緒問題。

第一,了解孩子青春期生長發育的特點

十歲以後的孩子,看起來長大許多,但仍是只會憑藉自己的喜好來做決定,所以常常會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加上又不懂得如何控制,所以就會慢慢情緒失控,就像超級英雄」綠巨人「一樣,一旦情緒上來,就會變成暴走的怪獸。

父母要提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生長發育的特點,不要一有問題就自動認為是孩子的錯。

第二,學會向孩子示弱

這一點對於中國的爸媽來說特別不容易。

因為中國的文化裡,父母會覺得自己的地位是在孩子之上的,所以遇到孩子頂撞,就會感受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蔑視,就會想要壓制孩子。

但孩子是在不斷成長的,跟成年之後體力和精力都在不斷下降的父母相比,無論哪一點都是孩子佔優勢,所以有衝突,一定不要正面硬剛,特別是媽媽。

不但不能硬剛,還得放下身段主動示弱,那就更不容易了。

但不得不說,這一招真的好用。

比如,後來兒子又為寫作業發脾氣的時候,我會不緊不慢地說,」你怎麼這麼兇啊?對我溫柔點吧。」這句話是在提醒孩子,也是在提醒自己覺察自己的情緒。

孩子就是這麼奇怪,你硬的時候,TA比你還硬,你要是先軟下來,TA也會慢慢融化。

第三,幫助孩子擺脫壞情緒

不但要看見孩子的情緒,還要幫他走出來,具體的做法是給他發洩的時間和空間。

兩個人吵起架來,肯定是你來我往地一句趕一句,但如果這樣地步步緊逼,沒有轉還的餘地,孩子只好做一隻困獸,鬥得魚死網破。所以要主動給孩子遞梯子,也是在為自己留餘地。

如果自己的情緒一時收不住,那麼可以選擇暫時離開,這種能力孩子可能不一定有,但心智成熟的成年人一定可以。

第四,相信孩子,給孩子安全感

信任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條件,父母跟孩子尤其如此。

父母口口聲聲說,」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我是你爸爸(媽媽)肯定不會害你。「其實孩子當時是不信的,不信的話問問你自己,父母這麼跟你說的時候,你相信嗎?孩子需要感受到安全感,才會給出安全感。

關於這一點,這兩天有個新聞,裡面的爸爸對於信任孩子貢獻了一段教科書式的表現。

新聞是說一個車主的車被劃了,監控錄像顯示說有個孩子曾經在他車的周圍,於是他咬定車是孩子劃的,讓他的家長賠錢。孩子說自己沒劃,當時繞車一圈只是為了在追蒼蠅玩。看起來很像是熊孩子的狡辯,無法讓人相信。

但孩子爸爸的做法太暖了,他先賠了錢,然後用其他監控攝像頭找證據,最後成功幫孩子洗刷清白的操作。雖然賠錢對家長來說是件小事,但對於孩子卻是一輩子的汙點。

如果所有的父母都能像這位爸爸這樣信任孩子,那麼人世間父母與孩子之間對抗的悲劇肯定會少一點。

親子關係歸根結底仍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既然成年人之間,不會因為一些小事就互相破口大罵,或者動用暴力,那為什麼父母對孩子就可以這樣呢?

說來說去,互相尊重體諒才是所有人際關係的前提,父子母女一場更是如此。「最親的人傷我最深」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疼痛文學,而是血淋淋的教訓和警示,教會大家在被壞情緒支配的時候,不要選擇硬剛,那麼父母和孩子也就不會變得兩敗俱傷。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介紹:陳妍,各類電影愛好者,親子關係旁觀者,育兒內容提供者。新書《真正的教育在家庭》全網同步上市中。

相關焦點

  • 父母向孩子示弱很丟人?智慧的家長都很「弱」,孩子卻很優秀
    殊不知,著名教育學家李玫瑾曾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要懂得和孩子示弱。」這時,唐雪爸爸說了一句:「爸爸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你能給我說說嘛。」唐雪一掃鬱悶,立即興致勃勃地說起來。在飯桌上討論有趣的的事情是可以增進家人感情的,但懂得向孩子示弱的家長也是聰明的,他們知道自己的示弱不僅是可以讓孩子繼續說下去,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很多時候,孩子向家長詢問問題的本意不是想知道問題的答案,而是想要告訴家長自己懂得也很多。
  • 厲害的父母,懂得對孩子「示弱」
    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
  • 獨立又有擔當的孩子,是因為父母懂得「示弱」
    最關鍵的是,父母要學會示弱。,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見。一個內心不認同父母的孩子,怎麼可能會聽從父母的教誨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學會向孩子示弱:01 生活上示弱,孩子更獨立越是幼小的孩子,越是希望能夠幫助到父母,如果幫助到父母,會特別驕傲。
  • 李玫瑾育兒觀火了: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跟孩子「示弱」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可惜,強勢的父母常見,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有。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
  • 想讓孩子獨立又有擔當,父母要懂得示弱
    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上說過,孩子12歲之後,父母的溝通方式一定要改變。,懂得示弱的父母卻罕見。一個內心不認同父母的孩子,怎麼可能會聽從父母的教誨呢?父母學會示弱,對孩子來說,意味著看見和傾聽,這是對孩子的尊重,是溝通唯一有效的溝通的方式。
  • 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而同樣是生病了,另一位媽媽卻明確告訴孩子,現在自己發燒無力,孩子要自己做飯,而且要給媽媽端水送藥。結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後地照顧媽媽。在孩子眼中,父母越強大,他們的依賴性可能越強,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強大」。父母一定要理解,示弱並不是軟弱,示弱也是一種智慧。
  • 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示弱的本質,是一種養育的智慧,是用柔軟化解衝突的技巧。小時候,父母是孩子的全世界,他們心甘情願地跟著父母的腳步走。
  • 李玫瑾:當孩子12歲以後,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 對很多人來說,父母就是一個強大的形象,父母是威嚴的代名詞必須, 向孩子示弱,這種行為,怎麼能行呢, 再說了,父母是孩子引路人,向孩子低頭呢,孩子還會聽話嗎?父母的示弱,是一種基於對孩子尊重,是對孩子袒露關愛的途徑。 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真心,知道父母的不完美。 父母與孩子相互貼近,是與孩子進行溝通和教育的基礎。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聰明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向孩子示弱這種「認慫」的行為,很難接受。所以在家庭教育中,強勢的父母很常見,卻很少看到懂得示弱的父母。懂得示弱的父母,可以用柔軟化解雙方的衝突。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誠,也更容易接納父母的意見。,懂得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
  • 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她苦惱的說:批評孩子鋼琴作業沒練好,孩子卻懟回來一句「有本事你來呀」,我來不了,該怎麼回?這個問題引來兩百多萬網友圍觀。 看來,如何體面地和孩子過招,是全天下父母的難題。 問題下面有許多留言,其中一位讓人拍手稱讚。 這位同樣被懟的父親,乾脆利落回道:我就是不會啊,來不了!
  • 李玫瑾:孩子12歲以後,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原來,真正厲害的父母,並不是靠強勢去壓倒,或者反覆去嘮叨。他們懂得:會對孩子「示弱」,才是家庭教養的利器。對許多人來說,父母意味著必須強大,甚至必須保持威嚴。向孩子示弱,這種近乎「認慫」的行為,無疑會帶來強烈的衝擊。更何況,父母應該是孩子的榜樣和引導者,怎麼能向孩子低頭呢。其實,示弱並非是軟弱,也不是對孩子無底線的讓步。
  • 父母在孩子面前懂得示弱,孩子就會更有擔當和責任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真正會當父母的都不是用強勢去壓倒或者每天嘮嘮叨叨的給孩子說自己的觀點能幹的父母,厲害的父母都是懂得「示弱」的。要讓孩子內心認同父母才能聽父母的教誨。如果父母學會示弱,對於孩子來說就會意味著是去傾聽孩子的內心,去尊重孩子,也是溝通唯一和有效的溝通,不要指望著孩子本身就很聽話,只有當他受到尊重和需要的時候,才能對自己的父母很聽話。所以溝通是最好最有效的方式。
  • 「我好怕呀」,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父母,或許才是教育裡的溝通良方
    所以說,在親子教育裡避免天下父母吼娃一個樣的情緒失控,還是需要從家長學會向孩子示弱開始,懂得示弱的家長不僅會促進孩子的親近,還會讓孩子的自信心洋溢得更璀璨一些,因為「被需要」是一種信任、也是一股強有力的激進動力。
  • 懂得示弱的父母孩子會更優秀
    父母從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暗暗發誓要做他的superman,愛護他、保護他。而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確像超級英雄般的存在,不管是什麼樣的困難,只要有父母在那一切都能迎刃而解。但這造成了孩子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明明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為知道父母會替他做所以自己也就不動手了,而很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也願意「代勞」。
  • 「你贏了,孩子就輸了」!真正厲害的家長,都懂得向孩子「示弱」!
    真正厲害的父母,並非一味地強勢,他們通常懂得在這三個方面巧妙示弱,讓親子關係得到緩和,護佑孩子健康成長↓↓↓1.在孩子的選擇面前示弱有人說,高考填的志願,大多數都不是孩子的志願,而是家長的。中國的父母太擔心孩子做錯決定,總是一廂情願地替孩子做選擇。
  • 女星胡可讓兒子拎購物袋引熱議:聰明的父母,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父母應該學會向孩子示弱」,在傳統教育下長大的家長其實是很難理解這句話的,因為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只有父母要夠強大才能成為孩子心目中的英雄」,而且不少影視作品中也是這麼宣傳的。
  • 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
    導讀: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聰明的父母應懂得向孩子「示弱」,做到這3點,孩子會越來越出色!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真正聰明的媽媽,都懂得跟孩子「示弱」,孩子以後獨立有自信
    而且,懂得示弱的母親,培養出的孩子會更加獨立,也更加有責任心和自信心,不信往下看。首先,他一定是在家長的關愛中長大的,所以才會這麼在乎媽媽;其次,這位媽媽懂得"示弱",激發了寶寶的保護欲。
  • 《你怎麼這麼好看》吳昕深度訪談姜丁天:面對父母,要懂得示弱
    面對父母,要懂得示弱小時候,我們從來不會在家人的面前掩飾自己,自己受了什麼委屈和傷害,都會在第一時間告訴父母。他們會給我們最溫暖的安撫與懷抱,在這種愛的包圍之下,我們才健康幸福地長大。而長大之後,我們往往會朝著相反的方向走,會在父母面前隱藏自己,不向他們表露內心的難過,無論承受了多少痛苦,都會選擇默默忍受。
  • 每個出色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會「示弱」的家長
    在孩子面前,父母始終應該扮演說一不二的權威,永不犯錯的神仙。跟孩子示弱,那簡直無法想像。不過只要家長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有時候爸媽向孩子示弱,孩子的表現反而大大超乎我們的想像。一味的包辦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是在擠佔孩子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