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叢書第六冊《碧山06:民藝復興》,最為吸引我的一篇文章是《榮昌夏布》。我的家鄉四川省隆昌縣與重慶市榮昌縣毗鄰,兩個縣城都有生產夏布的傳統。這篇文章將兩縣夏布統稱為榮昌夏布,按理說,對於隆昌應當算是不公允的,但榮昌在保護和發展夏布方面,做得確實要比它的這個鄰居出色,因而享受更高的聲名,倒也讓人無話可說。就像廣東佛山順德的小家電和家具產業足夠發達,就連周邊地市的這兩個產業的企業也更願意打出順德的名號。
夏布又稱麻布,以薴麻為原料,經手工績紗、紡織加工而成,透氣性佳,涼爽舒適,多用於夏天,因而稱作「夏布」。夏布在隆昌和榮昌的興起,可歸為清初大量外省移民將這項織造工藝帶入。在上世紀80年代,直至90年代初,夏布在隆昌縣城及各鎮場都能輕易見到,地方甚至還為此建起過專門的貿易市場。夏布至今被稱為隆昌的特產,儘管年輕一代已經基本不了解,而是更多的出現在地方報刊、電視及詩詞之中。而在榮昌,夏布的存續發展情況更好,但總的說來,也頂多可以稱為相對緩慢的衰落。《碧山06:民藝復興》書中《榮昌夏布》這篇文章清楚的寫道,文章作者走訪隆昌和榮昌時發現,掌握夏布織造工藝的多為鎮場和農村的老年人,年輕人對此並沒有什麼興趣。
稍許讓人感到安慰的是,書作者也提到了,日本客戶向榮昌的夏布企業、織造散戶徵訂較高織造工藝和質量要求的產品。這很好的說明了,夏布作為手工製作的產品,完全可能從接近衰敗、衰亡的過氣貨,搖身一變為凝結著高超設計水平、原生態材料和加工理念、工匠精神的潮流貨。當然,要完成這樣的轉型,單靠政府推動企業、織造散戶轉型升級,恐怕是不夠的,而是需要更多的年輕人接納民藝傳承、工藝製造的理念,能夠因為參與夏布織造獲得體面的社會地位和收入,並使得夏布織造、銷售與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新營銷、品牌宣傳融合起來。
在我看來,《碧山06:民藝復興》這樣的書,正是為了推動和加速上段提到的理念接納。全書收錄的第一篇文章、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汪民安所寫的《關於手的札記》,就很好的表達了手工製造的文化意象和社會意義。手工製造的重要意義就在於,融合了創造性與非創造性,前者帶來愉悅,後者(多為重複性勞動帶來的煩悶、痛苦等)則製造痛苦。在上世紀80年代之前及更早的時間,人們大多看到手工製造在效率、產能相比機器製造的巨大劣勢,以及這種方式的非創造性帶來的痛苦,沒有意識到手工製造者享受到的愉悅。反過來,如果單是強調手工製造的創造性,否認其非創造性的所在,甚至排斥機器製造的優越,必然被認定為偏激的論調,就降低了復興以手工製造為基礎的民藝的社會接納程度。
書中收錄的英國作家莫爾•利所寫的《編織時光的手藝:時間投入在當代西方手工藝中的價值》一文,就手工藝製作中時間投入的意義進行了研討。基於時間維度的考量,手工藝嚴重耗時,其時間消耗表現為負面價值,人們習慣於從功能主義和簡化主義、效率的角度改善手工藝製作及其設計。這篇文章將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品創作納入手工藝製作範疇,指出藝術性和設計、製作情感的融入,將有助於改善人對手工藝製作價值的認知。尤其要意識到,在一些社區、鄉村,傳統方式製作手工藝品,往往還需要發動社區力量,這加深了群體之間的協作聯繫。還需注意的是,手工藝製作在材料準備等前期環節,特別是回收利用方面的時間投入往往十分驚人,卻受到人們的忽略,這實際上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自由設計師厲致謙為第一作者的《不傳統的傳統工藝教育》,介紹了上海青浦的金澤工藝館的傳統工藝教育經驗。金澤工藝館的織布坊,引導學員從最簡單的現代織布機開始學習,並由老工匠用傳統方法在一旁在老織布機上操作,這樣的對照,有助於讓學員真正理解織布原理以及傳統、現代方法的差別,為體驗工藝之美創造可能。在金澤工藝館,學員還將直觀的接觸到各類織繡實物,結合紡織專業書籍打通知識與感官體驗。厲致謙說,「金澤工藝館的教育,不是讓你變成一個只知機械重複的工匠,而是給你一個更大的全局性視野,告訴你前人如何做,現代人怎麼做,其他傳統的人又怎麼做。多維度高強度的信息輸入……」將讓人能夠獲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靈感和方法。
文化學者金靜所寫的《最熟悉的陌生人:日本松戶的社區再造故事》介紹了東京遠郊的松戶市近年來,因「MAD Cicy」假想型自治社區營造項目,聚集大批創意人士,繼而促成城市復興的案例。松戶市「MAD Cicy」項目的經驗是,松戶車站周邊地區的河流、公園以及閒置店鋪等多元場所被改為會場,舉辦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更有意思的是,將藝術紮根於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使得藝術和社區密切的融合起來。這其中,「一宿一藝」模式值得關注,該模式提供場所供藝術家短期居住,並自由創作感興趣的藝術項目,讓松戶藝術、手工藝製作的成果呈現出多樣性特徵。而在對松戶一些老舊、廢棄房屋的改建中,藝術家與當地居民通力合作,營造出社區的共同體意識,並成功創造出新型的城市公共空間。